幼儿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生成活动的实施策略
2023-01-24王鑫
王 鑫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幼儿教育改革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如何重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更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已经成为幼儿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1]幼儿教育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给予他们良好的学习体验,并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与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成活动是一种结合幼儿需求而不断挖掘的教育资源,通过“降低预设、凸显创生”的形式使幼儿在真实有意义的课程活动中生动、活动、主动地学习,具备“活教育”的特点。课程游戏化是一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基于课程游戏化精神开展生成活动,能够使幼儿在体验游戏乐趣和价值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机会,教师把握生成活动促进幼儿进步的关键点,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成长经验。
一、当前幼儿园生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通过分析当前幼儿园生成活动的现状,从中整合出存在的问题: 第一,预设性过强,导致生成资源被压制,教师按照既定计划实施课程活动,没有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思考探索的空间与时间,难以实现生成和预设的有效结合;第二,生成活动中更凸显知识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计划的设定中不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压抑了幼儿的兴趣,错失了生成活动的契机;第三,教师缺乏对自身角色定位的准确认知,教师的过度干预导致幼儿的主体性被忽视,继而形成了幼儿不主动参与生成活动建构的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自身欠缺对生成活动概念的准确解析。因受到传统教育固定模式的深远影响,教师既缺少对生成课程的理论解读,又欠缺生成活动的实践应用,导致在实际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目的与成果不匹配的问题。[2]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幼儿自我意识薄弱,致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较少表现出主动性,错失了与外部环境互动的契机,错失了生成课程资源的机会。在幼儿自身缺少“生成”意识的情况下,教师难以判断幼儿的实际需求,以至于无法开展合适的生成活动。
二、课程游戏化精神融入生成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一)运用课程游戏化精神,激发幼儿生成活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是使他们产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前提,教师在开展课程活动时要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心为第一步骤,确保幼儿的情感因素积极作用于活动过程。由于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游戏材料、活动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教师把握幼儿的年龄特性开展不同主题的生成活动,以确保活动内容既符合幼儿的学习愿望,又为他们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课程游戏化精神是一种有益于激活幼儿求知愿望的思想,强调了对活动主题的多元化设定和活动形式的趣味化处理。在实际生成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科学运用课程游戏化精神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以使他们沉浸在游戏情境中,主动投入对未知的探索与实践中。
(二)营造活动心理环境,引导幼儿生成活动的主动性
幼儿处于心智发育初期,客观环境与心理环境都会对他们的学习行为造成影响,若想让幼儿在生成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就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从情感倾向中激活幼儿的主体价值。课程游戏化精神符合幼儿爱玩好动的天性,以此为基础营造生成活动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脱离“附和教师,缺乏主见”的学习状态,而是积极主动地对未知世界展开探索。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的生成活动具有“活教育”的特点,既体现出幼儿思维的“活跃”,又展示出活动过程的 “动态生成”,从心理满足的角度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与主动性。
(三)游戏构建活动实验,提升幼儿在生成活动中的专注力
提高幼儿在生成活动中的专注力是保障课程效果的重要条件,然而幼儿普遍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并且体现出很强的主观情绪性,需要教师在各个环节与要点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以确保课程活动的有效性。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的生成活动凸显幼儿的实践体验,其中,实验可作为一种活动工具,提升幼儿在生成活动中的专注力与操作能力。例如,科学课程的游戏化处理中,教师可利用创新实验的方式提升幼儿的专注力。由于实验需要幼儿亲身参与实验操作,且需要跟随教师的引领细致完成每个实验步骤,因此,可作为一种专注力的训练方式,并且具有游戏性质,凸显了生成活动过程的趣味性。
三、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生成活动的建构要素
(一)科学选择活动内容
内容的选择是课程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条件。为促进生成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对活动进行确定与优化设计,既要激发幼儿的活动参与兴趣,又要凸显对幼儿学习理解的引导作用。在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教师在进行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时,首先要从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确保课程游戏化的教育理念贯穿生成活动的全过程,其次要从幼儿需求层面加大研究力度,明确活动主题后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选择游戏内容,并给予幼儿自主选择权。生成活动不仅基于师幼交流中临时产生的各种问题,还具有资源多元化、特殊性的特点,如利用环境资源使幼儿在多姿多彩的环境中参与户外游戏,在春天探索萌芽,在夏天发现蝉鸣,在秋天理解丰收,在冬天感受凋零。在满足幼儿喜好的同时,教师对地域资源进行开发、挖掘与筛选,开展多元化的生成活动,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体验。
(二)规划调整活动形式
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本质就是通过激发幼儿兴趣,使之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进而以积极的态度沉浸在学习活动中。[3]激活幼儿好奇心、维持新鲜感的关键在于游戏的创新性,教师要以多元化的游戏内容和多样化的游戏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目前幼儿课程游戏化的生成活动现状来看,开展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是游戏内容设计不新颖、创新性不足,教师把千篇一律的游戏作为一项课堂活动流程,但在多次使用后消磨了幼儿的兴趣与热情。这便需要教师做好游戏活动形式的规划调整,一方面要根据活动主题与内容选择游戏形式,确保生成活动中的教育游戏具有较强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做好游戏区域的划分,在多样化区域游戏中凸显幼儿的主体价值,使他们在独立游戏中获得不同体验。
(三)发挥幼儿自主作用
课程游戏化理念中,课程内容与游戏活动是彼此融合、相辅相成的,使幼儿通过进行游戏体验,发现知识、整合信息。生成活动中教师更需要关注幼儿的自主性,从他们的游戏表现中挖掘生成性教育资源,借助这些幼儿产生的真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以充分体现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为此,课程游戏化精神下的生成活动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幼儿的自主作用,一方面要减少教师的干预与介入;另一方面要激活幼儿自主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积极情绪的驱使下参与游戏活动。因幼儿的自主意识还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需要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给予合适的指导,以确保生成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得到全方位展现,实现教育内容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幼儿的情绪情感,站在幼儿角度倾听他们的问题与想法,并通过沟通互动挖掘更多生成性资源。
四、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生成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力量,尤其对还未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的学前阶段幼儿来说,兴趣是幼儿产生求知欲和参与积极性的心理保障,只有设置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课程活动,才能减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抵触情绪。课程游戏化精神立足幼儿兴趣与需求,将课程内容进行游戏化处理,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产生求知欲望。这种由情感需求生成的课程活动可以激活幼儿的探索欲望与创造力,使整个课程充满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幼儿在户外游戏中发现了鹅卵石的奇妙,教师便可将此作为生成活动的主题,引领幼儿对鹅卵石的作用和具体特征进行分析,并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幼儿观察鹅卵石的形成,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在“大自然的探索”生成活动中,还可延伸出关于树木、花草、鸟兽的角色扮演游戏。这种体现幼儿实践体验的户外游戏,更贴合幼儿的喜好兴趣与求知倾向,使他们在生成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尊重和保护。
(二)融入生活,拓展感知经验
学前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指引幼儿走向生活与社会,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拓展社会阅历。为此,幼儿园生成活动的设计要融入生活元素,以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并以原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开阔他们的视野。游戏化精神引领下的生成活动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既能够在趣味游戏中使幼儿形成愉悦的情感倾向,又能够立足课程主题对幼儿产生实际教育效应。由此出发,生成活动的内容设计与开展实施须融入生活,拓展幼儿的感知经验。
例如,在游戏化美食课程中,以传统节日美食为主线,将当地特色饮食文化作为生成性资源,开展关于传统节日与饮食的生成活动。饮食是最为常见的生活资源,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利用饮食作为生成活动的主题更具可操作性,让幼儿实践体验节日传统饮食的原材料与洗切揉打等生活技能,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基础上使幼儿亲身实践,进而延伸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
(三)尊重个体,挖掘发展潜能
生成活动的本质是以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能为核心,挖掘可运用的资源对幼儿实施针对性教育,确保幼儿向正确方向进步与成长。从以往学前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部分教师会按照既定课程目标进行授课,课程活动的设置往往预设性过强,依照课程目标而非幼儿的实际需求,而生成活动更尊重幼儿的个体需求,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领下更侧重幼儿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为此,生成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尊重幼儿心理,以幼儿思维模式为参照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一要重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教师要适当介入,利用引导、启发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领和帮助,避免限制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二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他们的性格、喜好、能力差异,定制不同类型的生成活动,使幼儿可以在生成性的游戏活动中放大自身的闪光点;三要充分展现课程游戏化精神的自由性和趣味化,使幼儿在良好客观环境的感染下发展活跃的思维能力,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语
总而言之,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当前幼儿教育中仍然存在保育化、小学化、教育模式固定化等问题,亟须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理念的革新,真正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生成活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策略,其强调了幼儿的主体价值,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课程模式的完善,使幼儿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符合自身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的幼儿生成活动使课程资源和幼儿需求得到协调,课程游戏化精神的趣味性和生成活动理念的教育性相互融合,二者彼此推动、相互补充,能够使幼儿在生成性的游戏活动中握有自主权。为此,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生成活动的实施策略要围绕立足兴趣、融入生活、尊重个体三个关键点,使生成活动真正符合幼儿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