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3-01-24马燕燕
马燕燕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上集小学,甘肃 临夏 731300)
提高课堂有效性是任何学科的教学目标,也是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在小学教学之中,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课堂,学生可以发现数学,运用数学,掌握数学。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主动地改变教育观念;要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把他们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心,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明确“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关键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是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教育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小学教学不单是对小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也逐渐将重心转移到了小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全新需求之中。想要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数学应用能力,就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完全迎合小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一种教学理念。伴随着社会变革,小学生发展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生们的发展和成长都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开始注重成长的品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互融合,彼此交融和促进。
重视人的发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发现学生优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提高自身的价值。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进步,这即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和内涵。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过程中,教师要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之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有利于发现学生天赋和优点,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高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原则
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环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价值不可比拟。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作用,教师必须要先做好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予以分析。
(一)因材施教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因材施教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的基本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能够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目标等对课堂教学工作精心设计,以确保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引导。它既能有效地展现知识的魅力,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在这一原则下,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要做好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工作研究,并能够做好三者之间的统筹设计,让数学知识可以相对科学的方式呈现,为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带来铺垫。
(二)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知识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保证教育工作可以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导下有效开展。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方面都要进行创新,通过对信息技术、生活体验及游戏互动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带来的趣味体验,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寓教于乐理念的效果,教师必须要保证学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体,保证他们可以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需求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实现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三)学以致用
在数学教学中,学以致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在实践中,要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精髓,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就必须要做好对学以致用原则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应用生活素材,让学生从他们了解和感兴趣的生活事物入手,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在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等方面,教师应给学生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深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学习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认知启发,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树立起他们正确的数学观念,为他们的数学素养构建带来助力。
三、“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在实施“以人为中心”的教学中,实现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就必须要做好对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设计,这要求教师至少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掌握学生兴趣,升级“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就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从学生的情趣出发,设计出更加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升级“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进行学习的源泉是兴趣,小学生更是如此,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从中寻找到乐趣。由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更加富有趣味性的数学课堂,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情境或游戏,使学生能够在欢快的游戏和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授课,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改变传统数学课堂中学生沉闷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们从内心深处喜欢上数学课,乐于上数学课。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有一定增长,但学习的趣味性仍然可以通过游戏进行寄托,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发展规律的益智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实施“长方体”与“正方形”课程时,笔者根据对学生的认识和兴趣的需要,选择运用互动游戏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完成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探究,由此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游戏中,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两张A4 纸,学生要用A4 纸制作一个最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学生完成制作之后,笔者对他们的模型进行测量,看看他们做的到底是不是A4 纸范围内最大的立体图形。之后,让学生向自己的模型中装黄豆,看看是长方体模型装的更多?还是正方体模型装的更多?在这种游戏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对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理解,同时他们还感受到了游戏带来的趣味体验,这对于强化他们的知识记忆带来了重要支持,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效果由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二)转换角度,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过了几年的学习生活,在思维和思想上都有了一定转变,学生们年龄逐渐增长,自我的意识逐渐苏醒,并愈发强烈,他们急于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赏,急需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由此,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换位思考,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精神引导,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从内心理解和引导学生。作为小学教师应更全面地了解班级内学生的个性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依此制定出教学方法设计出教学目标,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
比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中,笔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选择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可以在这种学习模式下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探究,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力,笔者在课前会先为学生布置一道解答题,让他们带着对解答多边形面积习题的动力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顺利完成习题的解答,实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由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这一环节中,很多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或犹豫时会选择直接进行结果的展示和知识的讲解,这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交流、协作获得经验,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的做法应当是适当引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思路,并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解答,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呈现,一旦如此,之前的教学设计将功亏一篑,所以教师必须要做好对此环节的重视,做好对自己语言、行为的约束。
(三)鼓励学生自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小学数学教学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学习意愿存在差异。所以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调动,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其自主能力,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效融合,让学习可以成为具有趣味性的活动,由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们养成课前主动预习,课上积极思考的习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之所以跟不上课堂节奏,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好课前预习。为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并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使学生们学会如何自主预习。之后,教师要以互动游戏的方式对学生的自主预习效果进行检查,并借助提问的契机引入新课程,由此完成课前铺垫。其次,在确定学生的课堂地位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引导和培养,帮助学生改掉课堂上等着教师“喂知识”的错误习惯,让他们成为知识的自主探究者,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如何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由此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考虑到小学生思维、行为能力相对有限,教师可以在布置学习任务的同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通过组员之间的交流、互助完成学习任务,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在“鸡兔同笼”的拓展训练中,笔者在综合考量训练目标、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就在班级中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笔者始终保持旁观者的姿态,即使发现有学生出现了思维误区,有小组遇到了争执,笔者也不会干涉,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才能够帮助他们获得进步,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目标。最后,教师必须要注意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之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认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关注,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主学习自信心,真正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教育,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目标。
(四)创新训练模式,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应用并非只是简单地围绕学生兴趣、思维等角度入手进行授课,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数学,形成数学思维,并具备基础的数学核心素养。相较于课前预习、课堂授课等环节而言,训练是距离上述教育目标最近的教学环节,因为其可以给学生机会进行数学知识探究,让他们进入真实的情境中对数学予以感知和体验,所以做好数学训练模式的创新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训练环节可以分为课内训练和课后训练两个方面,其中课内训练的时间相对较短,局限性大,课后训练对学生的锻炼程度和教育作用更突出。以课内训练为例,教师在该训练中要根据课堂教授知识点为学生构建情境,由此保证训练内容与课堂知识点相匹配。如在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点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在班级中进行书桌、书本的尺寸测量,已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课外训练则是基于课后作业而出现的训练形式,其在转变传统习题类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进入到生活进行课堂教授知识的探究。如在完成“小数”的知识教学之后,笔者就为学生布置了“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尝试说出小数的存在作用”的课后训练。通过这种培训,学生们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对数学的研究中,并在探究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基础认知分析“小数”这一数学符号在生活中的价值。这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强化他们对小数及数学知识的认知,这对于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观念树立带来了重要助力。教师还布置了购物的课后训练,它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生活行为能力的提升,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由此得到了深化。
四、结语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当今小学教师的必备技能。这种教学理念能够帮助教师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惑,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也有着很大作用,是一种能够切实帮助师生共同进步的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