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误区及对策研究
——以“数字逻辑”课程为例

2023-01-24朱齐媛马兴灶龙世瑜陈伟军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逻辑思政科学

朱齐媛,马兴灶,龙世瑜,陈伟军

(1.岭南师范学院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2.岭南师范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如何挖掘、梳理及融入“思政”并做到体系化建设,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通过对课程思政现状进行研究,剖析思政建设误区,基于数字逻辑课程提出对策,取得积极成效,实现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同步达成。

一、误区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主流话题,越来越多的专业课程教师积极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改革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以数字逻辑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载体,结合课程组成员相互听课,教师问卷、学生问卷以及督导问卷,并在一段时间的跟踪调研之后发现,这些误区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专业课教师变为思政课教师

存在个别教师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理解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含义,为达到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讲授专业课程时,会切换到“思政”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为专题展开授课。思政部分和专业课泾渭分明,不仅扰乱专业教学的学科规律,而且学生也觉得一头雾水,还会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反感。甚至有些教师就在原有的课堂内容中贸然加入一段时政新闻,似乎只要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联就可以了,为了“思政”而思政。

(二)重课程思政过程,轻课程思政评价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有明确的要求与监督机制,但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针对数字逻辑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学生的评价依然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如电路的逻辑设计和逻辑分析、数字逻辑电路中电路的应用等;对学生铸魂成效的评价不够,缺乏对学生思想转变方面的评价。

当前较多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或者发展阶段,如何客观、合理、科学地评价“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也是学校相关部门面临的一大关键问题。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比赛,说课、讲课、教学改革等,其中的评判标准和规则也不尽相同,众说纷纭。针对具体课程的建设,如何科学实施考核评估与效果评价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形成一套相对稳定和统一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尤为必要。

二、应对策略

课程思政的基础在于“课程”,如果缺乏课程的载体,课程思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点是“思政”,思政建设目标最终是为了铸魂育人。应充分意识到在课程教学中,缺乏思政教育,课程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导致课程教学中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间产生割裂甚至冲突[2]。在传统课程评价中,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形态评价比较困难,缺乏指标体系。在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情况下,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投向责任明晰,易出显效的专业教育领域。当学生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励,又面临可视化指标压力的时候,自然容易忽视内在的修养。

数字逻辑作为一门理论兼具实践性强的工科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师讲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几乎无法呈现出课程的“两性一度”,同时缺乏思政的引领,忽略了育人的作用,亟须转变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团队深入剖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基于数字逻辑课程,从“思政”点挖掘和融入、课程评价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协同推进,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3]。

(一)从专业课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

专业课应该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利用好主战场才是课程思政的关键,课程性质决定了思政教育的重点和目标,要充分发挥思政在课程中的引领、浸润、深化和拓展作用。充分认识到科学、合理、客观地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非常重要的,从知识点里挖掘思政元素是“快捷”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对专业教师慧眼的考查。

数字逻辑课程属于自然科学课程,相对其他类型课程,思政元素较少,但通过深度挖掘还是能找到和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以门电路为例,在集成电子电路中,如果其中有一个元器件发生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时,整个集成电子电路就会存在状态不稳定甚至崩溃,从该知识点就可以挖掘出对应的思政元素,即“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二)从教学内容中发掘哲学思想

哲学是各个学科知识共有的东西,是各门类科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重要根据之一[4]。各个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连接,如同网络结点般连成一片,即使某种需求下对知识如何的“分割”,哲学却总是隐含其中、无处不在。哲学的精神,哲学的“灵魂”,存在于各个科学各个知识领域之中。

教学内容是客观的、系统的,以此为基础,可以发现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思政元素“九层之台,始于累土”为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小事的发展演变才会促成大事的形成,事物的发展规律需要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这就是课程蕴含的哲学思想最好地体现。在实践教学中,从电路的调试中挖掘出“以大局为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哲学思想,学生在亲历后深有感触,既磨砺了自己的意志力,也增强了自身科研能力。

(三)提高学生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从历史的发展和科技史的进程中,不难发现,任何阶段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直视失败是必要的。在门电路一节,提及2003年“芯片之殇”的“汉芯”事件[5]; 提及2008年自主芯片“龙芯”,虽在发行之初震撼民心,然而在运行一些主流CPU性能测试时,龙芯的表现相当令人失望,甚至不及苹果公司发布的iPhone6上采用的A8芯片的1/10[6]。通过类似的事件,可让学生意识到科技是不能作假的,不能因为需要而激进,用“曾经的错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践行者,是一颗螺丝钉。

(四)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课程思政”

2020年6月开始,美国陆续将华为、海康威视等20多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列为“中国军方拥有、控制或联系”的公司清单。美国对华为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制裁,集中火力打压华为[7]。2020年8月,美国防部决定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包括在内的11家中资企业列为“中国军方拥有、控制或联系”的公司清单[7]。这些都是数字逻辑这门课程最为相关的社会热点,可以此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爱国热情,同时激励学生用知识报国、用科学卫国,提升课程思政的意义。

(五)从科学发展史、科学家发展历程等多方面出发,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科学发展史是自然科学特有的历史,在当今科技迅速前进的时代,更“需要回顾科学的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智,阅读科学的历史将使科学时代的人们变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8]。作为自然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科发展史,可更好地培养学生“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将精神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历史故事总是使大师的成长充满着神奇、不可思议,这些传奇故事可引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对科学事业传奇故事的向往,在其中告诉学生科学思想的逻辑进程和历史行程;同时在课程每个章节开始时介绍我国科学家对数字逻辑电路发展的重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如可在课程中门电路章节介绍萨支唐院士发明了集成电路的CMOS工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言谈举止甚至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做人做事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行为规范,对学生是最好的课程思政模范。同时,还可适当介绍教学团队从事的科研项目或教研项目,并指出这些项目不是一次申请就能成功的,而是通过不懈努力后才有了现在的成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六)改进评价机制,修订考核指标

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引导教学活动趋向理想的目标的正向反馈,以此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为教学的改进奠定基础,进而加强教师、学生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内部动力,调动双方的潜能,增进教与学的积极性、创造性[9]。课程评价既要评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落实情况,又要评价“价值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这一多样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还要合理评估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与隐性效果、间接效果、长期效果的关系。

数字逻辑课程评价大都将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作为重点,实施教学改革后把价值塑造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纳入到课程评价机制中,采取多目标、分环节、全方位的成绩考核评定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考试)、分析问题水平(线上作业)、实践认知程度(实践性任务报告)、学科思辨能力(成果汇报)和人文综合素养(思政类报告、汇报等)等5个环节的组合构成,各部分的比例分别为30%、30%、20%、20%和20%。

三、小结

数字逻辑教学团队剖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误区,积极探索,从思政点挖掘和融入、课程评价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协同推进,促进“价值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多样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团队在近3年专项教学获得省级、校级比赛一等奖多次,多项校级、省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立项。从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吸收到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能做到自我融入,从学生的体验可以初步判断通过加入的课程思政元素后,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逻辑思政科学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科学大爆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