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
——以“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为例
2023-01-24陈世发李航飞罗晓莹
陈世发,李航飞,杨 林,罗晓莹,刘 文,何 娜
(韶关学院 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新师范与师范认证要求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实施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挖掘课程思政要素,达到立德树人目的。利用互联网一定程度上能激发教与学活力,并作为一种创新要素,融合教育的各个环节[1]。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构教学模式,创新和引领教学实践[2],也为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4],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模块化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5],这些都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教学改革能提高教师工作及学生学习效率[6]。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需要体现创新教育,顺应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7],教学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和独创性,融合教师与学生教学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和创造活动[8],实现课程育人质量提升[9]。这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针对新师范与师范认证的要求,以地方性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为例,研究基于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策略与方式,以期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课程教学现状
线上线下教学是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工作,教师投入的教学时间增加,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线上教学的认知不一,有些学生被动接受线上教学,学习主动性与持续性不高,使线上教学效果差异较大。传统教学存在教学理念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线上教学虽能随时随地查找和补充课程知识,查阅课程资料,解决课程疑问,但大多数教师发现线上教学效果不如线下教学,教师对学生监管也不如线下课堂。教师专业发展也面临着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以及核心能力等方面的自我突破[9]。
在课程教学方法方面,问题式、感知体验探究、案例研究性和对分课程等教学方法均有在课程中采用,从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建设和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探讨“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10]。也有学者针对云天观测的课程实训,设计该内容的课程实训[11]。这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新师范与师范认证的要求,学校也建立了线上线下教学督导标准,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也满足师范认证的要求。
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
建设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构建在线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建设在线课程,并在课程中建设好课程简介、目录、章节、任务书与参考资料,最后通过课程二维码让学生加入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线下课程的前三天,在课程系统发布上课通知,如云的上课通知:(1)学习云视频、PPT内容;(2)学习中国气象局推文:看懂了云,你也能“预报”天气;揭秘:我们为什么能耕云播雨?(3)完成各类云照片的判断,识别云的类型及其对天气的指示作用,并作为作业提交;(4)随手拍云(时长两个月),并作为实训报告进行提交;(5)学习视频时思考:云和雾的区别?云的类型有哪些?各类云如何进行识别?如何观云识天气?这些内容在线下教学时也针对性地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在教学内容构建方面,与日生活中的气象与气候、所在地的气象与气候相结合进行讲授,如在讲授水汽凝结现象时,让学生探讨韶关“返潮”的回南天现象,讨论此现象的原因,如何减缓回南天的影响等。这些内容均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从地理思维培养的角度和视角进行研究,特别是从地理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进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2.与热点融合的课程教学素材选取
结合当前气象气候热点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等,融入课堂教学。这些问题都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因此在课程线上线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探讨,如研究大气中臭氧浓度、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碳达峰与碳中和、台风登陆时空、ENSO等问题,不但有效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3.课程教学资源的推送
结合重要天气气候事件,收集中国气象局等公众号,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进行推送,如针对2022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其重点是要关注预警,以便更好开展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推送世界气象日宣传片、世界气象日主题和海报,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气象气候知识进行预警、防灾与减灾,进而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每年南方发生的倒春寒,推送:一夜回到冬天?寒潮肆虐,你家是什么天气?针对雾的内容:推送“我是平流雾,不是海市蜃楼”等文章。这些教学资源,既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又与生活中的气象与气候紧密相关。通过学习这些文章,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促进地理综合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科研与教学相长
按“以教科研带动教学,以教科研充实教学”的理念,将与课程相关的广东省教改项目、课程思政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韶关市科技项目、校课程思政项目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将教师教科研项目及相关成果纳入课程教学之中,甚至将它们转化为全新的理论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开拓了有效可行的途径。
5.课程讨论区与作业的设置
利用在线平台讨论的方式增加与学生互动。教师提前发布讨论主题,每个学生均进行讨论回复,如在学习气候变化时,让学生讨论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冷?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每次课堂教学均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10道试题。通过试题反馈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线下对作业进行讲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程集中实训与分散实训相结合
课程实训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获取气象气候的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课程的实训包括野外集中实训与校内分散实训两种形式。
集中实训的内容包括:参观气象局,了解气象站建设的要求与布局规范;通过野外实习,比较南岭红沙漠与韶关芙蓉山公园的小气候差异,了解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差异,特别是感知气温差异。
分散实训的内容包括:拍摄及判别常见的云:通过学生随手拍摄(时长两个月)不同类型的云,理解云的类型及其指示天气的作用,并作为实训报告进行提交;绘制天气图:通过绘制简易天气图,了解天气图各个要素的图示及标示方法;绘制全球气候分布图,掌握各类气候类型的分布;观察一天内天气变化(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掌握气温、降水、风速日变化规律;观察校园内各种水汽凝结现象,如雾、露等,理解水汽凝结的原理;观察各类天气系统过境过程,如锋面(冷锋、暖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强对流天气变化状况等,掌握天气系统变化过程。
(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模块式专题教学法
将课程内容以模块式专题形式进行教学,采用资源推送与线下课堂相结合的形式,在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同时,由于各模块专题之间的内容存在相关性,在专题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不同专题内容,逆向循环培养学生的地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2.案例研究性教学法
以适当的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如探究山谷风、海陆风成因,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具备独立对生活中气象气候进行分析的能力,对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3.分层启发式教学法
地理科学专业是文理兼招(高中选科物理或历史均可),基础差异较大,导致学生学习程度和水平差异较大。采取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启发之下,选取和确定研究专题,如调查自己所见过的各类雾,思考各类雾的成因、出现的时间等,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兼顾文理科学生差异和爱好,提升学生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4.“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
设置一些具有悬念性的问题,采取“标题—问号”的方式,使知识问题化,如在季风环流章节中,通过2022年春季沙尘暴的方向?北京“蓝太阳”成因?通过此问题引入东亚季风与大气辐射知识。也可以采用故事情境的问题,如什么是龙舟水?马纬度是什么?为什么诸葛亮可以借到东风……,也可以采用虚拟问题情境,“假如地球不自转,是否存在三圈环流……”,这样的设问及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5.课程思政的渗透
课程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涉猎气候变化、两山理论、防灾减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内容。从2020年12月12日气候变化雄心峰会、2021年4月中法德气候视频峰会、中美气候变化峰会、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再到2022年金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等,均重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往往使气象灾害加剧,利用我国政府对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努力与成效,树立气象灾害可以预测、预防与预警的信心。在气象灾害发生后,我国政府集中全国力量进行防灾减灾及家园建设工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通过学习地表反射率、森林气候、海陆风、湖泊效应等现象,让学生理解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降低,增加大气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使气候大陆性减少,海洋性增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人工降雨、人工消雹、全球变暖、城市气候等内容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全球气候变化并不是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应共同努力。目前全球气候呈现多变的趋势,厄尔尼诺/拉尼娜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应按照巴黎气候协定减少气候变化,保护地球。
三、结语
针对新师范与师范认证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选取与生活相关联的线上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活动,改变教学方法,实行集中实训与分散实训同步进行的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气象学与气候学线上线下教学的新模式,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实施前需要考虑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认知,特别是地理综合思维认知状况,也需要考虑学生学习现状;教学过程中整合教学内容,选择与生活中的气象气候的案例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结束后,对教学进行反思与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