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机制研究*
2023-01-24张红燕冯晓琴黄宏升
张红燕,冯晓琴,罗 孜,黄宏升
(贵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1],各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同时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明确了具体的实施措施。例如,贵州省教育厅制定了《贵州省教育厅全面推进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提出“各高校要立足本校实际,将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构建“三全”育人体系”[2]。
为了使课程思政真正贯彻落实、有效果,各高校也制定了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或办法,但最终实施和落实是在各具体的课程上,二级学院是直接的建设和实施单位,因此二级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尤为关键,需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可操作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机制。
1 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教师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3]。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加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需要将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修改修订,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也需改革,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增大,负担加重,因此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工作量大,不愿参与其中。同时,目前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主要是根据课时量来评价,不能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成效,对课程思政没有具体的激励政策和制度,导致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意愿不强,即“不想干”的问题。
1.2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理解不到位,认知不足
“三全育人”要求高校体系中的所有环节、所有岗位、所有人员都参与其中,强调人人负有育人职责、人人是育人主体[4]。但在具体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深刻,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概念不清楚,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与专业课教师无关,因此在教学中很少融入思政元素,思政育人理念薄弱。同时对课程的性质和定位认识不到位,认为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将德育目标置之课外,即“不会干”的问题。但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大,更需要加强思政建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1.3 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督导和反馈机制不健全
虽然部分教师具备了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也有了动力和意愿,但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由于缺少对各环节、流程的监督管理,不能及时、客观、公正的反馈评价,不能使激励政策真正发挥效果,导致相关工作流于形式,即“干不好”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的督导、反馈工作,建立有效、科学的督导、反馈管理机制。
2 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机制研究
针对二级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加强推进落实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
2.1 建立课程思政激励引导机制
1)激励机制
在课程思政激励引导机制建设方面,主要建设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督导人员的激励机制。主要围绕教师最关注的也是最能发挥指挥棒作用的职称晋升评价制度、岗位聘任制度(校级层面)、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评优评奖制度(院级层面)来制定学院的职称晋升审核及推荐办法、学院岗位聘任办法,并结合这两个制度修改完善学院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评优评奖办法。将课程思政作为其中重要的考核内容,在制度上对开展此项工作的教师及团队给予倾斜,吸引相关人员去开展此项工作。
2)工作成效评价机制
要使激励政策发挥作用,最关键的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及成效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工作职责、工作量及成效评价两方面的机制制度。工作职责方面,重点明确具体实施人员和管理、评价人员的职责。其中,具体实施人员主要是: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管理、评价人员主要是: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组、教务科、学生代表,并加强学生主体性评价,最终形成明确、合理、能有效推进工作的职责分工。工作量及成效评价方面:主要是对具体实施人员和管理、评价人员的评价。其中,具体实施人员主要包括:对教学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管理、评价人员评价主要是对职责履行情况、整体学院课程思政推进情况及效果综合来评价,最终建立有效、客观、公平的评价办法。
2.2 建立课程思政教师能力培养提升机制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相结合,从而达到教育和德育的双重目的[5]。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育人能力。课程思政教师能力培养提升机制的建设主要围绕培养培训机制、示范课程建设机制两方面开展。
1)培养培训机制建设
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可从内容体系和方式方法建设两个方面开展。内容建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内涵、教学理念、方式与方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师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其次,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方面,学习上级相关部门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方针、政策;学习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解读;学习本课程或相似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最后,教学理念、方式与方法建设方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定位及目标,融合课程思政要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根据确定的教学理念,结合课程类型和课程学习对象,学习相关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方式方法建设以内部培训为主,外部培训为辅。内部培训重点建立学院—教研室两级培训机制,学院培训主要以集中学习为主,教研室主要以教研室活动、教学观摩、听课、评课方式培训教学理念、方式方法,重点以参加竞赛、项目促进教师的能力提升;外部培训主要是对已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师,特别是示范课程教师以外出交流、参赛方式,学习培训开展过程中的面临主要问题、难题解决办法。
2)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①遴选机制
示范课程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课程的遴选。主要研究遴选原则、标准和遴选方式两方面的内容。根据上级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结合学院实际,重点根据课程所属专业、课程性质、类别、开课对象、前期基础、预期成果,由学院教授委员会制定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遴选办法,体现代表性、示范性、可完成性和可推广性,重点是可完成性。结合校级、省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教学改革项目重点,分专业、分课程类型对示范课程进行学院内部遴选。重点研究如何将课程类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建设基础、建设预期效果等因素相结合的遴选机制。
②教学资源建设机制
每门课程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发掘这些教育资源是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主要是研究挖掘的原则、来源、方式,形成正确、有针对性、可行的挖掘机制。此外,主要研究应用的形式、方式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应用机制。教学大纲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重点研究教学大纲中课程思政内容及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思政教育政策的衔接与支撑,研究教案、课件与教学大纲中课程思政相关目标及内容的衔接与支撑,考核资料与教学大纲的衔接与支撑。促成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考核资料的有机衔接,从而保证课程思政执行到位。
3)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主要由专业和教研室根据组建条件负责规划教学团队的组建,特别是针对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师资现状建立相对应的教学团队成员构成的基本原则及要求。教学团队可包括实施团队和辅助团队,辅助团队包括本教研室其他教师和教学督导组老师。以能有效合作为目标,主要研究如何从考核评价和成果分配机制上促进团队的合作,从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上梳理完善工作流程,并建立具体工作措施。
2.3 建立教学督导反馈机制
2.3.1 教学审核
对课程思政开展的各环节的重点资料(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件、考核资料)进行审核把关,确保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符合课程思政要求,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加强教学科研科、教研室主任、课程组负责人对相关资料的审核力度,建立学院分管院长—教学科研科科长—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的审核机制。
2.3.2 教学督导
对教学过程中是否按预定计划、要求开展工作进行督促,加强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和教研室听课、评课制度的建设,重点是明确教学督导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一方面教学督导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开展教师的督促、检查,另一方面学院也要加强对教学督导组成员的检查、考核。
2.3.3 教学反馈
通过教学督导组、教师互相听课、学生反馈、教师反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包括激励引导机制、能力培养提升机制等),及时反馈给相关任课教师、学院,督促学院、教师进行整改,并对反馈后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和再次反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管理机制的改善。
3 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二级学院作为高校直接培养人才的教学单位,更应该重视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机制建设和研究,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