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3-01-23李俊
李俊
【关键词】贸易强国 对外贸易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对外贸易是联通国际国内市场、面向世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建设贸易强国,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经济地位、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然选择。
贸易强国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贸易强国,规模是基础,质量和效益好、竞争力强、国际分工地位高是重要特征,与贸易相关的产业、投资、货币金融、科技创新、国际规则制定是重要配套和保障。对外贸易是国家经济社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领域建设与发展紧密关联、相互支撑。建设贸易强国不仅涉及对外贸易领域,也事关开放、产业、投资、金融、科技、国际经贸关系等领域发展,与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出的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一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统筹协作、一体推进。
贸易强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纵观全球数百年来大国兴衰历史,国际贸易是决定强国兴衰轮替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兴衰史也表明,开放的时代,是繁盛的时代、快速发展的时代;封闭的时期,则是落后的时期、发展迟缓的时期。新时代十年,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全球化,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广交天下朋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开放合作平台,促进贸易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
我国贸易强国建设具有坚实经济产业基础。过去十年,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机场、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货物贸易发展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货物贸易规模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9.1万亿元,国际市场份额相应地从10.4%提升至13.5%。自2017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5年保持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出口主导产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持续跃升,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断提升。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在与欧盟、美国等传统贸易伙伴保持良好经贸往来的同时,积极开拓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2021年,中国进口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4%,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服务贸易政策体系,搭建服务贸易发展载体和平台,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过去十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稳中有进。中国形成了28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37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7类112家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的服务贸易发展平台载体体系。2012年到2021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从4829亿美元增长至8212亿美元,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二位。
数字贸易加快探索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发展。2019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规则制定。2021年10月,商务部等24部门发布的《“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首次将“数字贸易”列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近年来,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贸易快速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工业品跨境电商等新型电商模式不断创新,跨境电商延伸的数字支付、数字金融、数字营销、数字物流等推动贸易数字化加速发展。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1.92万亿元,增长18.6%。数字文化、云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卫星导航服务、离岸服务外包等数字服务贸易逆势增长。
中国建设贸易强国的外部环境深刻调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世纪疫情对全球经济贸易造成巨大冲击,少数国家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实施“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战略打压、经济制裁、貿易管制等遏制手段层出不穷,我国贸易强国建设的外部政策和制度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全球经济贸易面临深刻复杂调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世界经济复苏脆弱乏力,全球通胀加剧,部分国家债务高启,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外溢风险上升,贸易强国建设的外部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贸易强国建设的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创新发展的阶段,人口红利弱化、综合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不利因素上升,基于低成本、高投入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难以为继,需要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中国要进一步稳外贸、稳市场、稳份额,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提升中国外贸的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统筹好巩固贸易大国地位与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进程。
建设贸易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我国具有不同于当前世界贸易强国的特殊国情和面临的特殊世情,中国建设贸易强国无他国经验可循,强国之路不会平坦。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我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出口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缺乏掌控国际价值链的大型跨国公司,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贸易与投资、金融货币协同融合发展不足,对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参与度和主导力不强。今后我国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任务较艰巨。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贸易强国建设也应分两步走。到2035年,基本建设成为规模大、结构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国际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强的世界贸易强国。外贸发展动力机制实现根本转换,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第一大国地位持续巩固,创新成为外贸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量,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出口质量、技术和附加值明显提升,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出口占比大幅提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竞争新优势全面形成,形成一批中国跨国公司和由其主导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国成为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重要力量,与贸易有关的双向投资、货币金融、规则制定等领域的国际地位同步提升,在国际经贸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贸易强国,货物贸易强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服务贸易强国和数字贸易强国基本建成。
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中国建设贸易强国的目标内涵及其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贸易强国必须经得住外部风险挑战的考验,同时具备在国际贸易争端中反制别国的能力。这种外部风险不仅包括贸易争端、贸易制裁、出口管制等风险,也包括金融货币风险、战争风险等。第二,贸易强国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对外贸易能够有效支撑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衡量贸易强国的最根本标准就是要看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国内改革开放的贡献程度。仅有规模和速度的对外贸易,没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难以称为贸易强国。第三,贸易强国需要具有国际规则制定的影响力,甚至可以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构建符合本国利益的规则体系。这是贸易强国的高级阶段,即贸易强国有能力影响和主导全球治理,并拥有参与、主导或改变国际规则的能力、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一,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将外贸发展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相结合相融合,不断塑造外贸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夯实贸易强国的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知识产权强贸战略,着力提升货物出口的附加值,打造品牌、质量、技术、服务新优势,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力培育集成电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精密仪器、数控机床、机械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贸易,推进传统出口产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激发进口潜力,优化进口结构。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更大力度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进一步稳定和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做强一般贸易,增强议价能力,提高效益和规模;提升加工贸易,鼓励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动产业链升级;推进维修、再制造、检测等业务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完善监管;加快边境贸易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探索离岸贸易、转口贸易、新型易货贸易等发展。稳定深耕发达经济体等传统市场,着力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合作,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拓展亚洲、非洲、拉美等市场,不断扩大全球贸易投资伙伴关系网络。
第二,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扩大服务业开放,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形成服务贸易开放合作制度体系,完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发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作用,提升中国服务品牌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建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要把发展基础好的服务贸易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高地和服务贸易强国建设的先行区。加强服务贸易国际合作,继续完善服务贸易国别合作机制,打造服务贸易国际合作示范区。重点培育运输、建筑、金融、保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领域发展;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等承载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文化服务出口,大力促进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服务出口,加强中医药、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积极培育打造中国服务品牌,建立“中国服务”国家品牌工作机制和支持政策体系。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不断提升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提升展会对中国服务贸易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
第三,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实施“数字强贸”战略,制定发布国家促进数字贸易发展的专项文件,明确促进数字贸易发展的任务清单和支持政策清单。明确对数字贸易概念内涵与重点业态的分类与认识,建立中国数字贸易统一话语体系。研究制定促进数字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明确一批重點业态和重点平台,促进我国数字贸易企业国际化发展。重点针对数据跨境流动、数字贸易市场准入、互联网开放等领域先行先试,不断优化我国数字贸易营商环境,推动数字贸易企业积极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数字贸易统计测度,研究建立我国数字贸易统计分类体系,加强与国际机构的统计标准和我国服务贸易现有统计制度的衔接。统筹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监管与数字贸易发展。推进跨境电商业态升级,促进贸易数字化进程,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形成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以平台为支撑、以商产融合为主线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模式。推动企业提升贸易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能力。大力提升外贸综合服务数字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推动建立各方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
一是加快构建与贸易强国相适应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二是加快推进与贸易强国相配套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稳定和扩大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构建自主产业链和价值链,培育一批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经营的跨国公司。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加快金融机构海外布局,提高为实体企业服务的能力。
三是强化贸易强国的科技人才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基础。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强国际人才交流。
四是加快提升符合贸易强国要求的规则博弈与制定能力。全面加强参与世界多边经贸治理。积极参与新规则、新标准制定的多边谈判与诸边谈判,引领投资、竞争等新议题谈判,建立包容性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主动输出中国的工业标准、技术标准、建筑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等。积极提出区域经贸合作倡议的中国方案。鼓励民营企业、协会等非政府机构参与国际私营标准和规则制定。提升与经贸强国博弈能力,大幅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五是强化贸易强国的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贸易安全体系,推进粮食、能源资源、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进口来源更加多元化,持续健全贸易摩擦应对、出口管制、贸易救济等风险防控体系。探索建设应对贸易摩擦综合试验区,推进全国预警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应对和防范贸易风险意识和能力。提升贸易救济政策工具效能。研究完善对外贸易调查制度。推进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建设。健全贸易救济调查工作体系,开展服务公平竞争环境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案件效果评估。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出口管制体系。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國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编/于洪清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