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实践的新路径与新课程

2023-01-23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美育美的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蔡 熙

“美育”概念在18世纪被哲学家席勒提出,经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引入中国,并将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美育理论。美育即将美学的理论应用于教育,实现对人情感的陶冶。在高校教学当中,进行美育即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创造美的能力。目前,部分社会观念依旧认为进行美育即教授学生进行绘画、唱歌的专业技能,该观点忽略了美育对人自身审美情趣、道德情怀的熏陶。进行美育已经不再是专业的技能教育,对培养人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提升人自身的精神修养均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当前时代的发展当中,大数据以及视觉文化的盛行对传统式的美育教学方式产生了冲击。因此,有必要在美育观念指导之下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构建,促进目前高校美育的实践发展。

一、美育概念

在当前的时代发展与变革当中,新型科技和策略的出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也催促着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的思考。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在当前的时代当中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对培养在信息爆炸时代人自身的审美情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美育概念的了解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对美的概念进行阐述。很多哲学家均对美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如黄金分割比例,是事物自身所拥有的一种属性,若事物存在上述属性则其是美的;柏拉图和黑格尔则认为,美源自于人自身的信念,是对其感性的理性呈现;席勒则认为,美来源于生活并且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形象。综上可知,美是一种与理性相对的审美体验,并且会由于人自身的个性心理、审美修养和感官感觉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帮助人获得更好的审美方法以及审美修养,帮助其实现审美以及人格的完善。

美育是一种较为现代化的概念,即审美教育的简称。美育与纯粹的理性化教育相对,是一种较为感性的教育,美育与理性教育的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美育主要包括感性教育、人格教育以及创作教育。感性教育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育方式,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当前社会理性化的过度扩张导致理性与感性的失衡,进行感性教育能帮助当前的社会平衡目前的局面,培养出理性与感性综合发展的人才。美育具有人格教育的特征,在进行教育过程当中可以帮助学习人员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中所提倡的人格,从而实现对人的人格培养。美育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要求来源于美国当代教育学家格林所提出的“全面觉醒”概念,该概念认为可以通过美育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其对学习自身生命的体验,并且能帮助学习人员在美育学习过程当中发现美的事物或者创造美的事物,实现其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并培养其完整的人格。

二、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原则

(一)高校美育实践困境

美育的目标根据时代的需求而变化。在孔子所处的社会时代以及背景当中,提出“游于艺”概念旨在通过游戏和礼乐来实现人自身人格的完善。康德的理论则认为应该通过美育来实现人类自身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当中可以发现,国家以及民族的凝聚力受到全体公民自身审美以及艺术素养和艺术创造力的影响,因此实现美育不仅是帮助人自身形成更加平衡完善的人格,也是帮助社会以及国家凝聚出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根据目前的美育现状,可以发现我国高校教育当中的美育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较多的大学生自身的综合审美素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并且自身对审美和审美情趣的认识并不充足。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自身对美有着初步的认识,并且能主动地发现在生活当中所存在的美的情景,创造出一定的生活之美。但是,对艺术美的创造存在欠缺,对艺术的认识以及艺术的表达同样存在欠缺。由此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美的认识仅仅停留于美的客观存在,学生能发现并且欣赏已经存在的美的事物,并且能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欣赏获得感官愉悦以及心灵愉悦。但是,学生自身不具有审美的核心能力,即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能力。

学校是进行美育的主阵地,在进行美育课程设计当中,需要学校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课程。但是,在目前学校美育课程当中,出现了重视美学理论教育忽视实践课程教育,并且课程呈现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从高等学校的美育课程当中便可发现,高校在进行此类课程教育当中,通常是使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的讲述,对基础理论的普及以及教育效果较好。但是在进行教育实践过程当中,高校虽然通过成立学生艺术社团等方式进行学生美学实践教学,但是教师对此类组织的指导较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多数学生参与此类社团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进行艺术制作的初步技法,而不是帮助自身锻炼进行艺术作品创作的能力。在该教育模式之下,高校虽然教授了学生较多的理论课程,但是并没有带领学生通过作品的欣赏以及作品的创作来进行理论的升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也缺少直接的审美感受,不能形成较为综合的、跨专业的现代化美学意识。

(二)高校美育实践原则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传统的美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社会需求。现代化的美育应当更加注重于实践教学,因此高等学校在进行美育实践当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培养艺术创新人才。进行美育实践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美育当中的美主要包括自然、艺术以及人性之美。艺术美是对自然以及人性的相对升华,因此在美育当中应当更加注重于艺术美的教学。艺术不仅能改善人的生活情趣,且能培养人的艺术素养,进一步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进行艺术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学习到更加专业的艺术表达与呈现技巧,还能对个人进行怡情养性,提升个人的艺术能力以及人文精神。艺术当中所存在的美是对各个有机要素的整合,因此在进行艺术欣赏过程当中需要欣赏人员使用自身的知识储备来发现艺术作品当中所存在的独特的情感表达以及艺术表达,从而帮助欣赏人员在进行艺术作品欣赏当中获得独特新鲜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需要进行艺术品鉴赏的人员具有较高的艺术知识储备,了解基础的艺术运作原理以及艺术的本质,并且能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当中了解到艺术作品的神秘性和创作难度。所以,进行普通的艺术通识教育以及松散的艺术作品欣赏,很难帮助学生培养出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技巧,教师需要以培养艺术创新人才为主要目的,从经典的作品当中带领学生寻找该作品艺术创造规律,鼓励学生对经典艺术作品发表自身独特的观点以及看法,并在艺术作品创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再次的艺术创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二,教师应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美育实践课程。美学和艺术是进行美育的基础。教师自身对美学、审美以及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会影响到当前美育的发展方向。在时代以及艺术的不断发展当中,关于美的概念以及对美的外在表现的评价会不断发生变化。在美育过程当中,如果固守传统美的概念,不仅不能完成进行学生美育的目标,也会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发展造成影响。在现代社会的审美当中,对美的感受已经延伸到生活、自然和艺术,对艺术作品外在美的评价也不再是进行美的评判的唯一标准,更多的评判聚焦于当前艺术作品的内在驱动力。因此,进行美育实践课程的设计也应当伴随着审美观念的改变而不断改善。高校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对美育实践课程进行调整,将相关的通识教育融入专业的课程当中,引导学生对中西方的经典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和批判性的评价,了解和探索中西方经典艺术作品当中所存在的差异性,总结上述艺术作品所出现差异的原因并将所获得的探索结果应用于艺术创作实践。

第三,帮助学生建立日常审美。进行学生审美情趣的建立,需要由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学生对美的感受更多来自其日常的经验以及感受,并且在进行学生美育过程当中,潜移默化的美育熏陶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因此,高校在进行美育实践课程设计当中,可以将美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学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打造成美育环境,让学生在进行学习以及生活当中均能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在衣食住行的过程当中均能总结出审美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圆满清晰的体验,帮助学生将日常的学习生活经验向审美经验进行提炼和转化。

第四,多元创新。美是不固定的,审美也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教师在进行美育实践设计当中,应当使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审美活动。并且,在进行审美活动当中,教师应当营造出自由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突破自身专业的限制对目前的艺术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审美技巧。

三、高校美育实践课程构建

进行美育的主要目的是使用艺术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和心理,让学生使用感官的方式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系并丰富自身的精神。该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具有较好的教学课程。

(一)结构化通识教育

学生在进行美育实践课程构建之前,首先应当开设一门进行美学通识知识教育的课程。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具有充足的艺术知识储备进行艺术作品的赏析以及创作,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因此,在进行美学实践课程当中,教师通过结构化的通识教育能帮助学生获得了解艺术作品基本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当前艺术作品艺术表达语言和技巧的能力;感受艺术作品情感表达以及文化内涵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此类课程的开展当中,可以使用经典的艺术作品作为教育媒介,让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探索了解到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以及文化发展历史,实现对学生艺术知识结构的丰富,锻炼学生通过使用艺术作品创作背景来分析艺术作品情感及文化内涵的能力,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选修课程构建

在进行学生的美育当中,除了需要学生学习结构化的通识教育之外,还应当开设进行艺术赏析、艺术体验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在实践课程当中培养出自身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和想象的能力。在选修类课程的构建当中,可以通过艺术批评等理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欣赏艺术作品的途径以及欣赏艺术作品时应当遵循的相关规则。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当中,可以使用《清明上河图》这一经典的艺术作品作为教学媒介,要求学生对该作品当中所呈现的作者情绪、艺术创作手法等进行讨论和探索。在该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将该作品的创作步骤进行分解,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以及进行艺术作品呈现的技法,为后续的艺术实践做好基础。

此外,在进行美育实践课程建设与教学当中,可以将该课程与第二教学课堂以及社团活动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学习美的法则,并将在自身专业课程当中所学习到的知识与艺术结合,发挥学生想象与创作的水平。学生在参与到艺术社团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完成第二教学课程以及社团活动之后进行艺术作品的提交,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交的艺术作品了解学生对艺术的思考以及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或者艺术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热情。

(三)线上美育与生活美育

高校在进行美育实践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使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目前,高校在进行教学中,可以使用中国慕课或者其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将美育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拆解教学,并使用提交线上作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发现生活美的能力,使用线上交流平台的方式,给学生提供进行线上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或者创造生活当中美的事物,并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实现学生美学思想及美学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进行学生美育是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设计出进行学生美育的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素养,促进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美育美的
论公民美育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艺术作品推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