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
——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
2023-01-23田建涛刘月兴
田建涛 刘月兴
(1.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69;2.首都医科大学宣传部,北京 10006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培养与之匹配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是某个企业或单位的需要,更是国家人才战略层面的部署,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与之发展相匹配的大批高端人才[1]。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断推进,首都医科大学以校党委牵头,从学校教务处到各附属或临床医院的教育处,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为培养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医学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1.1 培养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后备军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突飞猛进,成绩斐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体意识也越发强烈,各种价值观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影响着青年一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容易冲动,易于被不良思想左右,作为医学生同样迫切需要系好其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都医科大学在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医科大学的道路上,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牢记社会责任[2]。积极开拓医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渠道,不断强化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1.2 培养政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如何培养政治合格、技术过硬、品德优良的医学人才是新时代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社会、家庭和学校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3]。首都医科大学作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力宣传医学领军人物感人事迹,积极弘扬正能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发生在本行业那些充满人性光辉和理想、勇担使命、逆向而行的首医人。在抗击新冠肺炎实践中理解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可贵;与战斗在一线的医生和护士探讨如何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尊重科学,敬畏生命,合作共赢,激发医学生的自信心。
1.3 培养有灵魂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医学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4]。医学人文的使命,就在于为医学和社会思维纠偏,既避免医学陷入单一思维的境地,也避免人们对医学的过度要求。面对患者,高新技术固然重要,人文素养也非常重要,医学使命并不是我们自己就能完成,更是在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中才能完成。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医疗水平,拥有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手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社会的良心”,给予患者人文的关怀。去正视人世痛苦,医患双方在共同面对疾病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内心的真正满足。
2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2.1 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民族责任感较强
当前医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多数学生愿意学习、愿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党积极分子和班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要好于其他人群。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较强,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普遍较高。
2.2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度比较高
医学生能较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表达爱国情感方面,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关心国家大事,有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对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信心。在防控疫情方面,同学们积极配合学校和社区的防控要求,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防控工作,争做志愿者、流调员等,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在探索学生思政教育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05年[5]。尽管如此,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特色,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积极性不太高,教师不爱讲;无论学生还是专业课教师,认识高度还不够,教育手段存在欠缺,内容单一,理论创新和突破还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6]。部分医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做法有抵触情绪,在学习上敷衍了事,在行动上得过且过;有的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上有误区,不注重课程的整体再设计,而是简单留出几分钟讲讲实政新闻,或是发几句感慨,或者直接把专业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简单相加,以牺牲专业课的时间给学生上“政治”课等现象屡见不鲜。
2.4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手段匮乏
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深入挖掘和探讨,在课程设计上没有完全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整体思考和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缺乏对所教授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结合的方式方法,更谈不上如何艺术地开展课程思政。所以,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思政新路径势在必行。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与路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7]。医学生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长成才环境、奋斗目标和理想信念关系着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
3.1 增强新时代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思维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8]。首都医科大学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处在发展的快速路上,思想的碰撞,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不断影响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医学生同样需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培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医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的目标结合起来,与时代同频共振,共谱华章,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2 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医学生的精神风貌
首都医科大学特别注重学生党员引领,推动学生党员以身作则,参与学生社团管理与学生自我服务,带动更多同学关心时政、关注学校发展、关注国计民生,以此激发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自我服务和管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医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规范和疏导变得更加顺畅(如在学生公寓中专设行为导向室)。综合利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法律法规,使新时代的医学生不做局外人,积极实践,精诚合作;以身边事、身边人为榜样,通过实践锤炼,外化于新时代医学生的自觉行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9]。
3.3 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思政教育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镌刻到每个学生的心中。要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打造更多“金课”,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课程思政大练兵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做到了“思政有深度,育人有温度”。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要把沟通心灵、启智润心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转化为育人实效[10]。
3.4 360°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通过深化创新改革,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从医学生的在校教育到实习单位(附属医院和临床医院等)的无缝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环相扣,专业教育紧密配合,为培育合格的医学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基础医学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至护理学院的本科学生,都有课程思政与之相匹配,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落实,甚至连学生公寓也一度变成了思政教育的新园地,“服务、管理、安全、教育和文化”五位一体的职能充分体现,把行为导向作为培育新时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首都医科大学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可谓是百花齐放,各个学院不甘人后,积极参与,仅2021年度首都医科大学就有8门专业课获得了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课专项支持。医学人文学院综合素质教研室就有包含《医学生人际沟通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在内的两门课程获得首都医科大学2022年教改课题立项。
3.5 思政建设新领地——自律委员会
自律委员会是学生社团组织,以在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积极开展学生工作。每月的卫生检查是基础工作,每学期自律委员会都会组织与公寓文化、卫生及建设有关的文体活动,展现大学生的宿舍氛围和环境。在一年一度的公寓文化节上,自律委员会都是主角,从宣传策划到组织实施及评分颁奖,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今,已成功举办了4届各具特色的公寓文化节,从“家缘-骄傲”“家缘-希望”,再到“家缘-和谐”“家缘-凝聚”,无一不体现时代的主旋律。同学们的用心专注和来之不易的成绩,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共鸣。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技巧,懂得了理解和关爱,提高了能力,塑造了灵魂,提升了认识,更加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口号,是实践,是行动,是动力源。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篇章——弘扬抗疫精神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在前线,无数医护人员为我们冲锋陷阵、保驾护航;在首医,也有一些“最可爱的人”。是他们,让疫情下的云课堂同样精彩;是他们,从“点对点”到“面对面”,从“键对键”到“心贴心”,始终将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挂在心上。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展现了他们的责任和担当。让新时代医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何为职业操守、何为使命、何为责任。真正意识到医生的尊严需要通过尊重生命来实现[11]。
4.1 培养新时代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身处其中,做一名脚踏实地的践行者。“通过这次疫情防控工作经历,使我深刻感受到,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如今在众人面前我也可以从容不迫,在困难面前我也可以勇往直前。在今后在工作中,我要勇于承担、敢于突破,不断历练,争取更快成长。”苏锐同学说,“疫情还未结束,我们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护校园师生安全。”作为一名一心向党的大学生团员,孙巾淇曾多次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活动,承担维持秩序、帮助居民完成问卷填写工作。志愿活动结束后,孙巾淇感言:“在和居民对话的同时,我对国家的疫情常态化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她也呼吁各地各社区应当充分发挥未返校大学生群体的力量,鼓励他们参与到全国防疫攻坚战当中,担起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把个人冷暖、国家安危融为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系全体教师组织学生录制抗疫小视频,用校园抗疫志愿者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4.2 塑造新时代医学生无私奉献品格
广大医护人员把疫情当作命令、把防控当作责任,冲向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用行动诠释信仰,在奉献中砥砺精神[12]。作为医学生的高昊然同学担任朝阳区团区委支援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电话流调组组长,他的电脑屏幕边上有一个便利贴,上面写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不仅是医学生的一句誓言,更是广大医学生与医疗卫生工作者内心始终如一的信仰。“我是一名首医学子,作为新时代身作青年更应当以则,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高昊然坚定地说。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印证了新时代医学生敬仰生命、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
4.3 培育新时代医学生责任和担当意识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让党旗、团旗在一线飘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面对本轮首都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首都医科大学组织10余支青年突击队,累计600余人志愿服务于首都疫情防控第一线,服务领域涉及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反馈等。校内也招募了百余名青年志愿者组成校园防疫青年突击队,以学院为单位分组管理随时待命。每次招募都是瞬间招满,同学们表示想要参与志愿服务都要提高手速才行。
在首都医科大学青年突击队中,大部分是“95后”,甚至是“00后”。他们在每天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发挥专业优势,用青年担当助力疫情防控。时有所需,必有所为,冲锋在前,决不退缩,他们处处展现了当代医学青年的风范和情怀。“越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首医人,越要肩负起应尽的责任。”刚刚结束北京2022年冬奥志愿服务,来自2019级长学制临床医学四班的刘蕊又投入疫情防控志愿工作,“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能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希望我们可以把党旗、团旗高高飘扬在防疫战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首医学子深受前辈战疫事迹感染,站出来、冲上前,以青春的名义积极“参战”,谱写出一个个勇敢、热情、担当的青春故事,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了首医学子最好的成绩。
4.4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临床教学将抗疫精神、抗疫实践有机融入课堂。临床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融入疫情相关案例和亲身抗疫经历,有效丰富了专业教学的内容和内涵;结合当前疫情背景,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理性认识疫情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启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分享,引导学生们正确理解、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理性看待疫情,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专业老师们全力备好、讲好、上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13]。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程守好育人责任田。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过小班讨论方式,围绕“新冠肺炎疫情下资本主义乱象及其制度根源”“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分析”等主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执政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通过课程讲授、学生论坛、小班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对比中西方抗疫实践过程,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首都医科大学在通过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积极进行培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新时代医学生不能只是价值的呼唤者和旁观者,而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递者、捍卫者[14]。实践证明,只有明确目标,树立信念,科学推进,稳步实施,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新时代医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改革中才可取得好的效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田建涛:提出研究方案并实施,撰写论文;刘月兴:采集信息,参与研究方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