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建新时代出版新天地
2023-01-23陈永刚
□文│陈永刚
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从共商筹备到共建落地,成果喜人、令人振奋,学界业界讨论的话题也推进到“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的阶段。这不仅体现了顶层设计对出版共建工作的重视和强有力的推动,也体现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强大动力。围绕出版学科建设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谈三点认识。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回应现实之需、理论之需、国家之需的有效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当前,出版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技术、新模式、新竞争带来的巨大冲击,对出版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出版产业同样处在调整和突破、开局和起步的关键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出版的内容建设、传播方式、运营模式、融合态势为出版学科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而这些新课题、新挑战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企业和出版产业的边界,呈现出鲜明的“破圈”“融合”态势。比如,互联网普及带来的阅读模式与阅读习惯的深刻变化,新冠感染疫情以来网络直播带货对传统出版销售体系的冲击,读者端对阅读内容差异化与个性化需求的细分变化,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部署,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出版产业肩负的重大使命。
面对新课题、新挑战、新要求,如何调整产业布局、突破发展瓶颈、提高有效供给、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文化强国,既是出版产业时刻面对且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出版学科建设应当思考且亟需回答的理论问题,更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加强新时代出版学科建设是现实之需、理论之需,更是国家之需,理应作为一个时代命题深入探讨、大力推进。出版人尤其需要跳出传统思维,以更宏阔的全局视野、更主动的自我革新寻找一条突破与涅槃重生之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跨越出版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出版单位、行业协会的现实边界,融合宏观政策、理论研究、产业应用的实践成果,打通上中下游不同层面的出版信息通道,为出台切实的出版政策指导、开展高质量的出版理论研究、解决现实的出版产业问题创造了有力条件,为出版产业回应现实之需、理论之需和国家之需开辟了有效路径。
二、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发挥出版协同创新效能的重要保障
产学研深度融合,如何深度融合?怎么深度融合?这是出版协同创新落地实施过程中的必答题。中国出版集团作为首批参与出版学科共建的单位之一,目前已与北京大学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交流合作。这些合作虽然刚刚起步,但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初步探索出回答上述问题的一些路径,产学研深度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通过师资与专家互通,深化产学研的学术融合。为配合北京大学出版学科的建设需求,中国出版集团推荐了10位出版专家作为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的业界实践导师,在专业讲座、产业指导、就业咨询等方面为研究院提供支持;同时,为加强中国出版集团内容建设工作的学术支持力度,集团邀请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专家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等重大出版项目的审读工作和第十届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的评选工作,参加了集团“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库”的选题论证工作。双方通过高层次学术交流,奠定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学术底蕴。
二是通过学习与参观调研,深化产学研的业务融合。中国出版集团积极发挥品牌资源优势,为北京大学出版实践课程提供调研实习基地。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组织30多名在校本硕博学生到中华书局调研参观,学生们参观了中华书局110周年局庆展、二十四史编辑部、古籍图书馆等,听取了有关古籍项目推进和古籍数据库建设的介绍,对古籍出版工作有了十分具象的了解,提出了许多课本之外的出版实践问题。中华书局的管理层与编辑们也通过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学生们的提问与建议,进一步思考业务流程中的重点环节。双方通过深层次业务交流,拓展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业务领域。
三是通过研讨与课程分享,深化产学研的理论融合。为谋划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国出版集团举办了新时代出版创新研讨班,组织各成员单位以案例形式,从不同角度深度研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讨班邀请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专家参会,出谋划策、共商未来。同时,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在承办北京论坛·出版创新分论坛过程中,也特别向中国出版集团开放了分论坛的参会名额,为集团提供有关出版创新发展的高学术含量研讨平台,并在相关课程培训过程中开放听课通道,为集团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深入思考专业问题的机会。双方通过多角度的理论研讨,提高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论水平。
双方在落实加强共建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以重大项目、重点选题、重要奖项、重头活动为抓手,主动沟通、互动交流,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彼此的行动和计划,通过合作共事碰撞出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想法。值得一提的是,5所高校出版学院、出版研究院的设立,从顶层设计上作了精心部署,明确了首批参与共建的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和中国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和广东省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四川大学和四川省委宣传部、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国出版协会。这样一种跨越“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域,汇聚政府、高校、企业、协会多方力量的机制设置,实际上是一种最为切实的组织创新,客观上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产学研深度融合也一定能焕发出极大的能量,推动出版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人才培养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当前,出版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对复合型、创新型、全能型出版人才的迫切需求。所谓复合型,就是出版人不但要具备基础的编辑技能和基本理论素养,也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营销技能,成为“全流程编辑”。所谓创新型,就是出版人不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创新能力,还要具备对新技术、新知识、新媒体的吸收和驾驭能力,在图书生产营销乃至IP开发上做出创新。所谓全能型,是指在能力结构上,出版人除了基本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经营意识,能够讲得好中国故事、看得懂财务报表、算得出成本收益。深入考量复合型、创新型、全能型出版人才的素质基底可以清晰看到,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已经具有了鲜明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征,从这一角度看,人才培养必然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高水平出版学科建设,创新性出版专业教育,是解决出版业人才问题的必要之举、必由之路。
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在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刻认识建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高层次出版人才的迫切需要。已经走在学科共建大路上的出版同仁,有必要也有责任进一步强化出版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意识和深度融合意识。从实践的角度看,这不仅是文化强国建设赋予出版人的使命任务,也是出版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关人才强国战略的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