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满文档案看清代哈萨克人的文字史

2023-01-23内玛才让

西部蒙古论坛 2022年3期

内玛才让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内容提要]哈萨克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语言。然而,清代哈萨克人先后使用过何种文字?采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哈萨克文是何时出现的?笔者依据清代新疆满文档案和相关历史,对上述问题进行科学论述,以期阐明清代哈萨克人的文字史。

哈萨克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语言。本文所探讨的是:清代哈萨克人先后使用过何种文字?采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哈萨克文是何时出现的?清代满文文献内将哈萨克人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书面文字称为什么文字?笔者依据清代新疆满文档案和相关背景历史,对上述问题进行科学论述,以期阐明清代哈萨克人的文字史。

一、哈萨克人在清代前中期通用托忒文

关于“哈萨克”名称何时出现于清代文献,笔者依据《清实录》文献记载时间顺序进行了核查,最早见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记载。兹据《清圣祖实录》载:“理藩院奏,策旺阿喇布坦疏言,臣之与哈萨克构兵,非得已也。昔噶尔丹擒哈萨克头克汗之子以畀达赖喇嘛,故头克使人乞臣关说,求还其子,与彼完聚。臣乃使人于达赖喇嘛①笔者注,此处指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不过,此时他已圆寂,但第斯·桑吉嘉措隐匿圆寂实情,秘不发丧。,索得头克之子,拨五百人护送归之,头克反尽杀臣五百人,后又杀臣属下吴尔赫德巴图尔台吉,掠取其人民,续又掠我吴梁海百余户人。”②《清圣祖实录》卷187,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四月癸亥。通过引文可知,清廷起初是通过准噶尔方面逐步认识了哈萨克,而哈萨克通过与准噶尔的频繁接触,才逐渐进入清廷的视野。

关于清代前中期哈萨克地方通用托忒文事宜,兹据雍正朝满文档案《出使土尔扈特副都统满泰奏闻到土尔扈特地方致书哈萨克汗等情形折》记载:“ainaha seme tookabure ba akūsehe,menigisun,hasak de unggire bithe be hasak de ulhibume ubaliyambucisain sehede,jaisang denjing ni gisun,bitheijalin de,ambasa heni ume joboro,mende ubaliyambure niyalma inu bi.hasak de monggo bithe①monggo bithe,蒙古文书,此处系清代卫拉特地区蒙古各部普遍使用的托忒文书,并非指回鹘体蒙古文书。bahanara niyalma inu bi.akūoci,meni bithe benehe niyalma hūlafi donjibuci inu ombi.aika ubaliyambuci,bithe hoošan gemu encu oho manggi,ce akdarakūombi sehe.汉语意为,说了无论如何没有贻误,将我等言语(笔者注:指时年以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汗国蒙古土尔扈特语书写而成的托忒文)咨文于哈萨克,好生翻译让哈萨克知晓,宰桑登京之言,为咨文之事诸臣丝毫不用愁闷,我等亦有翻译之人,哈萨克地方亦有通晓蒙古文书之人。或者,我等咨送文书之人念读让听亦可(笔者注:此处指从土尔扈特部送达哈萨克地方的托忒文书,抵达哈萨克地方后不用笔译文书,而直接将文书念读,哈萨克地方之人即能知晓其意。说明当时哈萨克地方通晓卫拉特蒙古语方言的人众较为普遍。因为托忒文是用卫拉特蒙古语方言拼写出的文字,对方若懂其语,无须笔译)。若译文书,其意皆存差异,使得伊等不相信。”②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245页。通过引文可知,哈萨克地方不仅有通晓卫拉特蒙古方言之众,而且亦有通晓托忒文之人。然而,接下来的满文档案,更能体现清代前中期托忒文在哈萨克社会的使用程度。

兹据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四月满文档案《军机处奏将颁给哈萨克汗阿布赉托忒文敕谕呈览片》载:“abulaide wasimbure heseibithe be mudurinoho suwayan hoošan de manju tot hergen iarafi,biya inenggi be sulabufi tuwabume ibebuhe.dergici tuwafi tucibuhe manggi,biya inenggi be jukime arafi boobai gidafi,sigan de tebufi,sirilefi,wali sultan de afabufi gamabuki,erei jalin fulgiyan fi i dasaha tot hergen i jise be suwaliyame gingguleme ibebuhe.汉语意为,将颁给阿布赉敕谕用龙形图案黄纸,以清文、托忒文缮写保留,适时进呈。御览后,适时补写、盖玺,雾气凝聚,拧干,交付瓦里苏勒坦拿去。为此顺便将朱批托忒文原稿一并恭呈。”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9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251页。通过上述引文可知,乾隆朝清廷颁给哈萨克汗阿布赉的敕谕为清文、托忒文对照字样,哈萨克汗呈献的文书用托忒文书写。可见,哈萨克地方在清代乾隆朝前中期通用的文字为托忒文。

二、哈萨克人在乾隆二十年之后出现托忒文、回文并用时期

兹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满文档案《定西将军策楞等奏文致书哈萨克汗阿布赉擒拿阿睦尔撒纳折》载:“aha ts'ereng,jalafunggaginggulemewesimburengge,dergihese begingguleme daharajalin.duin biyai orin juwe de,aliha bithei da,hiya kadalara dorgi amban tonto baturu gung fuheng sei jasiha abkai wehiyehe i orin emuci aniya duin biyai ice sunja de hese wasimbuhangge,ts’ereng sede jasi,ceni jiyanggiyūn sei gūnin obume,hasak de unggire arafi unggihe,ts’ereng se alime gaiha manggi,ere songkoi tot hergen i bithe arafi jiyanggiyūn i doron be gidafi hasak de unggikini.汉语意为,奴才策楞、扎拉丰阿谨奏,为钦奉上谕事。(笔者注:乾隆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忠勇公傅恒等寄信,乾隆二十一年四月初五日奉上谕:寄予策楞等,随伊等将军等意,缮书致哈萨克。策楞等领讫后,依照托忒文书缮写,盖将军大印,送往哈萨克。”①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01~402页。可见,清廷也认为,彼时哈萨克地方通行托忒文。然而,接下来的档案反映了哈萨克地方当时不仅通行托忒文,亦出现了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回文现象。

据乾隆朝中期满文档案《署伊犁将军永贵奏派员前往祭奠哈萨克汗阿布勒班毕特②阿布勒班毕特,哈萨克共有3位汗,阿布勒班毕特为其中之一,系哈萨克王阿布勒比斯之父,卓尔齐之祖父。笔者需要指出的是满文档案内将“阿布勒班毕特”写为“abulbanmbit”,即“阿布勒班木毕特”。应汉文《清实录》内记为“阿布勒班毕特”,为了与汉文文献内一致,故在满文译汉文时,仍记为“阿布勒班毕特”。参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9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254页。折》载:“大学士字寄署理总管伊犁等处将军·尚书。乾隆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奉上谕,据巴尔品等奏,阿布勒比斯遣赏戴花翎之布鲁特来呈告,伊父阿布勒班毕特已故……阿布勒班毕特、阿布勒比斯父子来投已数年,恭顺尽职。今阿布勒班毕特已故之事,其子阿布勒比斯遣人呈文来报,理应施恩。阿布勒比斯乃现任哈萨克汗,因此施恩宜照内札萨克亲王身故之例,派人致祭。”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第8册),岳麓书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717~718页。可见,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哈萨克人中已出现使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回文。

兹据《清高宗实录》载:“谕,据伊勒图奏称,有来伊犁贩卖牲畜之哈萨克帕勒频等,带有卓勒齐文书,其封面纸上,有回文、俄罗斯字各一段,译出阅看,知是阿布勒比斯,有事欲遣伊子布普往俄罗斯。”④《清高宗实录》卷1094,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一月辛巳。又据《清高宗实录》载:“伊犁将军伊勒图奏,塔尔巴哈台与哈萨克接壤,遇有回人书信,皆系送至伊犁译妥呈递,请于伊犁回人内,择其识认回字,通晓回语者,酌派一名,令其前往,照别部落之例,一年一换,给与盐菜银两。报闻。”⑤《清高宗实录》卷1129,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月壬申。依据上述引文所知,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哈萨克地方不仅使用托忒文书写文书,亦出现用回文书写文书的情况,尤其在乾隆三十四年至四十六年,哈萨克地方已经多次使用回文进行书写,从而出现托忒文、回文并用的现象。

三、乾隆朝中后期哈萨克人以回文逐步取代托忒文的原因

探讨文字变迁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由诸多因素促成。由于历史、地理、文化、信仰等各方面因素,笔者暂对某些原因不做深入分析。然而,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一份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或许能为我们寻得哈萨克文字变迁的基本原因。据满文档案《伊犁将军伊勒图奏选派回子赴塔尔巴哈台处理与哈萨克来往文书折》载:“aha iletu gingguleme wesimburengge,donjibume wesimbure jalin.baicaci tarbahatai i ba hasak de jecen acahabi,hasak sa tarbahatai i hebei amban de bithe alibure,tarbahatai i amban hasak sade bithe afabure baita kemuni bi,neneme hasak sa bithe alibure de gemu tot hergen baitalame,tarbahatai i bade hasak sade bithe afabuci,inu tot hergen i bithe baitalame ofi.uthai tubai tot hergen bahanaraūlet sede afabufi ubaliyambume arabumbi.talude hasak sa aika hoise hergen i bithe takara niyalma akūofi,ili de benjibufi ubaliyambufi benebumbihe.te tarbahatai i hebei amban hoiling ni baci,duleke aniya ukaju yolboltu be gaire jalin.hasak abulbis de tot hergen i bithe afabuha de,ceni bade umai tot hergen takara niyalma akūofi.ai baitai jalin afabuha be sarkū.amala abulbis i jui jolci be acafi,dere tokome getukeleme alafi,ulame abulbis de anggaialara jakade,teniafabuha bitheidorgiturgun be safi,yolboltu be jafafi benjihe,turgun be fonjici,hasak sade umai hergen akū.onggolo ceni badeūlet se albatu ofi,tot hergen i bithe alibumbihe.ere utala aniyaūlet se siran siran i baime dosinjifi,tot hergen takara niyalma komso oho turgunde,ere udu aniya ce gemu hoise hergen i bithe alibumbi.ede cende bithe afabure de,hoise hergen baitalarao seme baiha mudan bi.ereci julesi,ceni alibuha hoise hergen i bithe.abulbis sede bithe afabure de,aika ili de benebufi,hoise hergen i arafi benjihe manggi,jai icihiyara,cende afabure oci,amasi julesi largin banjinambime,tookabure sartabure be inu akūobume muterakū.tarbahatai de emu juwe hoise hergen takara arara niyalma bici,baita de tusa dame aha de hebdeme jasinjihabi.baicaci,hasak sa ere sidende tot hergen arara niyalma baharakūde,gemu hoise hergen ibithe alibumbime,hasak abulbis inu cenibade tot hergen takara niyalma akū,cende bithe afabure de,hoise hergen arafi unggireo seme baiha babi.te hoiling ni baci,tarbahatai de umai hoise hergen takara arara niyalma akū,mudandari ili de benjibufi ubaliyambuci,tookabure sartabure be boljoci ojorakū,ili i hoise hergen takara arara niyalma be tarbahatai de emke juwe unggire babe hebdeme jasinjihangge,hono siden i baita de tusa ojoro be bodome gūniha,giyan i ini jasinjiha songkoi ili ci hoise hergen takara arara niyalma be tucibufi unggici acambi.baicaci,ili i gūwa aiman i coohai dorgi,umai hoise hergen takara arara niyalma akū,damu usin tarire hoise seidorgi,hoise hergen takara araraniyalma kemunibi.aika hoise hergen takara arara niyalma teile unggici,hoise gisun hafumbume muterakūde inu ubaliyambume muterakū,urunakūemu hoise hergen takara arara niyalma,jai emu hoise gisun hafumbume mutere niyalma be sasa unggici teni ubaliyambume mutembi.uttu ofi,aha i baci,ili i hoise sei dorgi,hoise hergen takara arame mutere,jai hoise gisun hafumbume muterengge be emde sonjofi,tarbahatai de unggireci tulgiyen,ese gemu usin tarime banjimbime,boigon anggala bi,hon goidame teci,ceni banjire fere de tusa akū.cembe inu gūwa aiman i coohai adali emu aniya emgeri halabuki.jai ese siden i baitai jalin tarbahatai de alban kame yabure be dahame,inu anafunaraūlet coohai adali cende dabsun sogi menggun kunesun bahabuki.ubabe aha i baci,hoiling de sakini seme jasiha ci tulgiyen,erei jalin gingguleme donjibume wesimbuhe.ejen genggiyen i bulekušereo.abkai wehiyehe i dehi ningguci aniya duin biyai ice duin de fulgan fi i pilehe,hese sain,saha sehe.ilan biyaiice nadan.汉语意为,奴才伊勒图谨奏,为奏闻事。查,塔尔巴哈台地方与哈萨克接壤,哈萨克向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呈文,塔尔巴哈台诸臣屡有向哈萨克等交付文书。以前哈萨克等呈文皆用托忒文,若从塔尔巴哈台地方向哈萨克等交付文书,亦使用托忒文,随即交付彼处会托忒文之厄鲁特等译写。偶尔,哈萨克等若以回文呈文,由于彼处无通晓回文之人,曾需送至伊犁翻译。现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惠龄处,去岁(笔者注:指乾隆四十五年)为擒拿逃人岳勒保勒图,交予哈萨克阿布勒比斯托忒文书,因伊等之处竟无通晓托忒文之人,将为交付何事不晓。嗣后,遇阿布勒比斯之子卓尔齐,当面讲清,口头传达告诉阿布勒比斯,方知所交文书内事由,将岳勒保勒图捉获送来,问其缘由,哈萨克等竟无文字。先前伊等地方为厄鲁特等属民,曾以托忒文呈文,这些年厄鲁特等陆续内投,由于通晓托忒文之人少矣,这几年伊等皆以回文呈文。对此,于伊等交文,探索用回文答理过几次。此后,伊等所呈回文之书,交付阿布勒比斯等处文书,如若送去伊犁,回文缮写送来后再办,若交付于伊等,前后衍生繁杂,亦不能避免耽误。塔尔巴哈台若有一两名通晓回文之人,有益于事务答理,已寄信于奴才商议。查,此间哈萨克等无会写托忒文之人,皆使回文呈文,哈萨克阿布勒比斯,伊等之地亦无通晓托忒文之人,于伊等交付文书,请求以回文缮写咨送。现惠龄处,塔尔巴哈台全然无通晓回文之人,每次从伊犁送来、翻译,耽搁之处不可料定。将伊犁一两名通晓回文之人派遣塔尔巴哈台之处商议来信称,估料于公事有益,理应依照伊等来信,从伊犁派遣通晓回文之人为宜。查,伊犁别部之兵丁内,并无通晓回文之人,惟屯田回子等内,有通晓回文之人。若仅派遣通晓回文之人,不能通达回语,也不能翻译,务必一齐派遣一名会写回文之人,另一名能通达回语之人,方可翻译。因此,从奴才处,在伊犁回人内,各选一名能熟练缮写回文之人和能通达回语者,除派遣至塔尔巴哈台外,此辈皆以种田为生,有家口,若格外久驻,不益伊等生计,将伊等照别部落兵丁之例,一年一换。再,将此辈遵照塔尔巴哈台当差行走,亦与厄鲁特戍守兵丁一样,给予伊等盐菜银。将此从奴才处,除寄信令惠龄知晓外,为此谨具奏闻,伏乞皇上睿鉴。乾隆四十六年四月初四日奉朱批:好,知道了。钦此。(笔者注: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初七日。”①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46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49~52页。

通过满文档案可知,哈萨克人在清代前中期,由于为准噶尔属民,彼时通行托忒文。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哈萨克地方厄鲁特人陆续内投,哈萨克地方逐渐无通晓托忒文之人,故哈萨克人开始使用回文书写和传递文书。

四、乾隆朝中期哈萨克社会使用的回文考证

众所周知,清代汉文文献内记载的“回子”,是清代对今“维吾尔族”的称谓,满文文献内写为“hoise”。“回子”所使用的文字被称为“回文”或“回子文”,满文记为“hoise hergen”,清代朝廷专设培养“回文”通事的机构,被称为“回子学”,此外,还设有俄罗斯学、唐古特学、托忒学等。然而,前所使用的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均是在历史上借助阿拉伯文字母拼读各自的语言而形成的文字。既然“维吾尔”和“哈萨克”作为族群名称,均在清代满文档案内有对应的写法,即“hoise”“hasak”,那么,清代满文文献内怎么将二者使用的文字皆称为“hoise hergen回文”,而不分别称为“hoise hergen回文”和“hasak hergen哈萨克文”呢?笔者揣测或许有如下两种可能性:其一,主要源于二者文字字体的相似性,使得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处官员误认为彼时哈萨克人依照阿拉伯文字母拼写哈萨克语而形成的哈萨克文与伊犁等地回子使用的回文是一回事,所以,将哈萨克地方使用的阿拉伯文字体的哈萨克文误称为“回文hoise hergen”;其二,或许彼时哈萨克人继使用托忒文之后,接下来使用回文(hoise hergen)书写和传递文书。接下来的相关引文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相关历史史实。

据《中国民族志》载:“(哈萨克族)采用阿拉伯字母的书面语言则是在19世纪下半叶形成的。”②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162页。耿世民先生认为:“严格来说,使用阿拉伯字母文字的哈萨克书面语形成在19世纪下半期。”③耿世民:《哈萨克族的语言和文字》,《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黄中祥先生认为:“20世纪初是哈萨克书面语的形成发展阶段。”④黄中祥:《哈萨克语言文字研究概况》,《语言与翻译》1999年第1期。《兄弟民族文字介绍》记载:“我国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还有一小部分居住在甘肃和青海。大约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⑤宁:《哈萨克族的文字》,《文字改革》1963年第2期。依据上述引文可知,前辈学者主要认为哈萨克族书面语(文字)形成、使用的时间为19世纪下半叶。然而,根据文内清代新疆满文档案引文可知,哈萨克族以阿拉伯文字母拼写而形成的哈萨克文书面文字至少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就已经出现并使用,公元1769年为18世纪下半叶,这比上述提及“19世纪下半叶”在时间上整整提前了一个世纪。因此,哈萨克族书面语(文字)形成、使用的时间为19世纪下半叶,这一观点是值得质疑的。此外,通过上述乾隆四十六年的满文档案记载可知,清廷不仅要在伊犁屯田回人(即维吾尔族)内拣选1名“通晓会写回文者”,还要另选1名“能与哈萨克地方之人言语通达者”,并且一齐派遣至塔尔巴哈台从事通事工作,并且给予盐菜银等。显然,满文文献内提及哈萨克社会向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处所呈文书并非“hoise hergen回文”,而是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哈萨克语而形成的书面哈萨克文。

五、结 语

哈萨克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语言。然而,清代哈萨克人先后使用过何种文字?采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写的回文何时在哈萨克社会开始使用?笔者以上述疑问为基础,主要利用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清代汉文史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等,阐述了哈萨克人在清代前中期通用托忒文,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出现托忒文回文并用时期,19世纪下半叶哈萨克文书面语得以形成。笔者依据清代新疆满文档案记载,结合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及前人研究成果,进而得出以下基本观点:一、清代哈萨克人最初使用托忒文进行文书传递;二、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彼时哈萨克人与清廷方面传递文书时使用的文字出现了托忒文回文并用现象;三、因以阿拉伯文字母拼读而形成的回文和哈萨克文,在字体上具有相似性特点,加之二者语言均属于同语系同语族,有诸多共性。基于上述因素,假设清代新疆满文档案内彼时提及哈萨克人使用的文字为“回文hoise hergen”是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所辖相关官员误解,而实为阿拉伯文字母拼读哈萨克语而形成的哈萨克文(hasak hergen)书面文字这一观点成立,那么,以阿拉伯文字母拼读哈萨克语而形成的哈萨克文(hasak hergen)书面文字至少形成在乾隆四十三年(1769年)左右,即18世纪下半叶,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19世纪下半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