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新时代英雄文化培育

2023-01-23庄勤早李永政

民族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同体英雄中华民族

庄勤早 李永政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需要榜样引领。习近平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作英雄才能英雄辈出。”[1]英雄是鲜活有形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一种凝铸高尚德性与价值的人物载体,是思想上层建筑在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过程中,反映在人物身上的先进观念与先进价值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礼赞英雄、崇尚英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以“英雄”为主题发表系列重要论述,推动形成了新时代独具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英雄文化样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创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应然”的目标导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为主轴,发挥英雄精神的导向作用,培育与提振英雄文化,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具有重要作用。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英雄文化的时代意蕴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共同体都无法离开建立在共同体认同基础上、能够凝聚其内部成员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内涵也在时代中不断丰富发展。英雄是历经时间与实践淘洗的文化符号。恩格斯说:“主要的出场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的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来自琐碎的个人欲望,而正是来自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2]英雄人物正是“顺应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而生,是社会的标识,是一定历史时期孕育催生的“现实的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56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共同任务、共同追求。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时代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战略的提出,赋予了新时代英雄文化新的时代意蕴。响应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各族群众提出的新期待,基于中华民族精神熔铸的时代精神、以民族复兴为核心凝聚全体成员的时代要义、坚持人民主体性的时代方略构成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时代意蕴。

(一)基于民族精神熔铸的时代精神

英雄人物出现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因而人格理想、行为事迹、道德素质、精神风貌必然映射时代主题,英雄文化与时代精神同步,诠释某个特定历史阶段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要求,呈现出所处历史阶段的鲜明时代风姿。新时代英雄文化以英雄人物为依托,以英雄价值观为承载,是囊括英雄精神、英雄形象、英雄人格、英雄行为、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体系的综合系统。从本质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意识,体现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对自身发展历程、利益及未来前景的自觉认同与深度关切,是新时代条件下民族精神滋养的精神力量、时代之魂。正如马克思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主线,要求一切民族工作向此聚焦,在现实表达和未来蓝图中描摹出的就是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安定团结、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和谐奋进的美好情景。实现这个美好情景,需要增进“五个认同”,促使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达到充分的自觉,真正做到“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代中国是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国家,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并且为时代精神提供发展动力;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以历时性内涵,体现了民族精神延续在当代的最活跃的部分。“民族精神的价值大小并不在于文化传统的抽象合理性,而在于同现实时代的相容性。”[3]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收养多民族孤儿的维吾尔族阿妈阿尼帕·阿力马洪,坚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信念的卓嘎、央宗姐妹等,英模人物事迹,生动呈现了各族群众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大团结的情景,是以“五个认同”为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素材和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新时代英模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生生不息的共有价值追求,需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固步自封的观念,主动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家庭的群体精神、友爱精神、团结精神、和衷共济精神、共克时艰精神,同时又紧跟新时代步履反映新时代的时代特征,融入新时代的精神要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

(二)以民族复兴为核心凝聚全体成员的时代要义

党的十九大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新时代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作为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的、建构新时代国家认同的顶层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引导各民族不断加强中华民族的内部凝聚性,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必要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共同的指向,核心为爱国主义。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集中体现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框架,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精神依托和情感边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是对狭隘民族利益的超越,同时“为理性爱国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使爱国主义获得双重支撑”。[5]为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充分发挥英雄文化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认同和社会动员中的重要功能,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作出的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贡献,引导各族群众始终把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引导各族群众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涵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培育与提振英雄文化,就要把握新时代民族团结奋斗事业的历史机遇,围绕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中华儿女的群体目标与宏伟蓝图,增强共同体核心凝聚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各族群众的英雄故事,用伟大英雄精神、生动英雄故事感染人、塑造人,将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精神实现集体推崇的内在建构与外化于行。

(三)坚持人民主体性的时代方略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研究人的历史作用提供了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发挥决定性的力量,因而“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6]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马克思义主义群众史观,对人民群众及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进行了精彩阐发,形成了重视英雄、表彰英雄的优良传统,其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为新时代留下了丰厚的英雄文化和思想资源,为新时代习近平英雄观奠定了理论根本和历史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围绕英雄、英雄模范、革命先烈、革命先辈、革命烈士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建立了“从‘民族英雄’‘群众英雄’到‘时代英雄’的英雄谱系”[7],构筑并不断推动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使命相连的英雄观的完善成熟。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8]“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9];“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10]这些重要论述明确提出,英雄不论出身,不论民族地域、职务高下、党派阶层、性别年龄,只要是“新时代的奋斗者”,只要是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就是新时代的英雄。因此,新时代的英雄主体具有鲜明而广泛的“人民性”内涵,需要回归贴近生活本身和时代的主题;而新时代英雄主义,人民群众是最大的获益者,也是衡量英雄主义的重要维度。英雄的主体来自于人民,英雄的贡献作用于人民,英雄的标尺来源于人民,培育新时代英雄文化有赖人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基于此,新时代英雄文化绝不仅要“接天线”,还要“接地气”,体现出人民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伟大性与平凡性的统一、政治性与生活性的统一。要立足新时代英雄文化的人民主体性,坚持使英雄人物来源于普通的各族人民,用英雄文化颂扬普通平凡的奋斗者,从而使各族群众中的普通人都有勇气争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英雄和先锋,以实现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凝心聚力。

二、英雄文化的独特内涵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文化源自民族的悠久历史、革命的红色往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红色征途,具有传承性、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等特征,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强化民族向心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历史维度上看,英雄文化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步与发展;从民族维度上看,英雄文化诠释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从现实维度上看,英雄文化彰显和汇聚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

(一)历史维度: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步与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久经磨难而得以发展壮大。从炎黄等远古部族发轫,历经千百年的时代更迭,中国广大疆域范围内的多民族在交错杂居、冲突融合的动态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并发展了愈摧愈坚的统一力量,建立起文化上兼容并蓄、物质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文化的发展就是历史的发展,历史是一切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脉络。卡尔·雅斯贝斯说“一切伟大之物都是变迁中的现象。”[11]文化的生成与整合往往与民族认同同步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伴随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历史经验和文化积累而不断深化和丰富。“中华民族”自有古代渊源,同时又是“20世纪初出现的新概念”,其内涵反映了“国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种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2]中国历史上,每个历史时代都孕育催生了许多独领风骚的英雄人物,无数爱国志士、革命先辈用英雄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英雄文化,中华民族的群体精神、共同心理结构愈益彰显并外化为观念思想和行为实践的表达。英雄文化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神灵崇拜和部落崇拜,经过近代中国反抗殖民和争取国家独立时期的“先知先觉”和“英勇抗争”阶段,再到1949年以后的“保家卫国”和“建设家园”阶段。英雄文化的沿革不仅呈现出民族精神的变化,更是民族意识发展的历史见证。英雄文化分为传统英雄文化、革命英雄文化和现代英雄文化三种形态。传统英雄文化的英雄主体主要指向“圣人”“豪杰”“俊良”“英才”“勇士”等,勇、仁、胆、忠、信、义等被普遍视为英雄人物的一般内涵;革命英雄文化的英雄主体更倾向于“人民至上”“服务人民”“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现代英雄文化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呈现着爱国奉献、敬业乐业、见义勇为、诚信友善等崇高价值和品质。他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不幸与苦难的共同历史记忆、共同精神追求。英模精神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同源的文化基因;英雄人物是对传统文化先进思想品格的历史传承,是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三个离不开”的“活化”范例。对英雄人物的缅怀,对英雄文化的弘扬,是保留传统文化记忆、革命历史记忆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古代清正高洁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不畏生死的文天祥还是近现代以来禁烟抗英的林则徐、血染黄海的邓世昌、奋战至死的杨靖宇、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还是建国以来以身许国的邓稼先、筑梦“天眼”的南仁东、无私奉献的张桂梅,抑或是2020年武汉疫情中崭露头角、披坚执锐的抗疫战士,英雄人物与英雄精神随时代精神发展而演进,各族英雄儿女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踔厉前行、无怨无悔、佑我中华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记忆。培育与弘扬英雄文化正是这些记忆的重构和书写过程,让这些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积淀于民众心中,激发人们对民族、对国家、对历史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民族维度:诠释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6]每个个体只有从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共同体”中,才能够获得安全感和精神寄托。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稳定与连贯的部分;而在民族精神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昂扬的主旋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13]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趋向交叉会合,使“民族气节”“民族大义”“家国同构”“国家大局”等理念逐渐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性信念符号与行为范式,形成中国人独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特质的基点;英雄人物作为民族楷模、民族先锋、民族勇士,诠释伟大民族精神,成就英雄文化,为延续“国魂”“文脉”不悔求索,推动着民族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改变着民族的过去与现实。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信念符号与行为范式通过英雄人物的社会实践、人格风范的形象化以及英雄文化得以很好地表达和传递,将抽象的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具有实践指导的外显形式,从而强化中华儿女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归依。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凝练概括与深刻阐发。他指出,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14],并用“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进一步阐释其时代内涵。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离不开伟大民族精神的凝聚,精神家园是一种对民族认同的寄托和归属,建立在共同的传统、文化、风俗、情感与价值之上,需要诉诸无形的载体。弘扬英雄精神、构建英雄文化是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英雄文化生动诠释爱国主义的真谛、谱写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通过培育英雄文化、弘扬英雄精神,可以坚守民族标志性的精神符号、形象符号和文化符号,效仿民族英雄模范的美德,让个体推崇自己的祖国,意识到集体的力量,不至于在全球化浪潮中失去根基。

(三)现实维度:彰显和汇聚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5]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协调、整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关系的价值纽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文化底蕴的同质性、内容体系的共生性、价值导引的契合性、实践延展的同向性”[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练的24个字,为各民族间的平等交往与广泛认同奠定价值基础,以共同的民族愿景引导各民族意识服从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基本的道德规范明确各民族群众的交往规则、品质素养、与行为示范。价值观的推行,是一种“软力量”,不能仅靠强制性举措施行,还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向人们解释价值观并明确其判断标准。在这一议题上,英雄文化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使价值标准具体化和人格化。俄国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曾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对象所引起,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英雄文化的阐释、表现与实践。英雄人物的鲜活事迹和高尚品德,所传递的处事态度、思想情感、精神旨趣,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素材滋养、精神资源、实践指南和行为参考;同时,也产生巨大的情境感染力,阐释并生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性与内涵,从而成为“催化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8]当前,国际国内挑战多样、安全因素错综复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构建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实思想长城,有效抵御分裂思想和极端主义的渗透颠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文化认同,作为一种植根于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意识”,在日常生活的把握与运用中必须借用相应载体以实现“意识”的具象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凝聚和培育,必须通过每个个体成员去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英雄文化,用英雄人物、英雄形象、英雄品格、英雄故事中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与拼搏进取的豪迈气概,去感召、吸引和引导社会民众,聚民心集民意、增强社会内聚力,这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的一致,从而为新时代进行的伟大斗争注入精神动能,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努力、共建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弘扬英雄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致敬英模人物、弘扬英模精神是新时代的鲜明主题。新时代英雄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英雄史观的指导,以“英雄文化”总结提炼和凸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彰显英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动力。明确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向,汲取英雄文化的教化激励价值,挖掘英雄文化的育人元素,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模式,优化文化的时空情境建构,对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并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

(一)以马克思主义英雄史观为指引,明确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向

习近平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构成新时代英雄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英雄史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回答了英雄来自于人民、英雄来自于时代、英雄对时代的作用统一于人民性等问题;关于英雄主体,它表明了英雄的核心范式是人民英雄,也就是新时代的奋斗者,并阐发英雄品格为“忠诚、执着和朴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英雄文化的弘扬与培育首先要解决“新时代什么是英雄”“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英雄”的问题,明确新时代英雄文化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意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英模观和历史观,培植对历史的敬畏,培养崇尚英雄、崇敬英模的真挚情感,让英雄从“边缘”向“中心”回归。针对污蔑英雄、解构英雄的现象坚决抵制,围绕“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强化党史国史教育、国情民情教育;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进程中的伟岸英雄人物、高尚英雄事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危害;结合新时代各族群众的实践劳作,树立民族团结榜样、民族互助榜样、讲信修睦榜样、安危共担榜样、共谋发展榜样、相知相亲榜样、互融互通榜样、坚守正义榜样,发挥好英雄文化激浊扬清、激发士气的功能。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从受众的实际需要和自觉愿望出发,聚焦现代形象特质和新时代“平凡英雄”内涵,建立英雄人物动态推送机制。坚持把英雄人物塑造、英雄精神弘扬、英雄文化书写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合,围绕实现“五个认同”、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从传统道德文化资源中挖掘具有现代性的价值元素,同时不断整合其他价值,整合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来,构建一个更能有效应对现代社会、对抗西方社会思潮渗透和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价值系统。最后,在坚持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注重有力回应现实问题。英雄文化的弘扬与培育,最终是为了凝聚社会共识、坚定文化自信。因此,要真正做到让英雄人物能够立根塑魂,让英雄文化正本清源。比如,英雄人物须是“现实的人”,其重点是人物的真实化和平凡性,包括人物的真实、事件的真实和细节的真实、人性的真实和人性的质朴,其核心在于英雄人物塑造的目标定位的真实。尤其不应绕开社会矛盾和当代青年的人生困惑空泛开展宣传教育,英模文化体现的价值和选择应有助于人们应对现实困惑,这样的英模文化才具有生命力。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提出,“人的主要渴望不是对幸福的渴望,也不是对顺从和服从的渴望,而是对自由的渴望,对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渴望,哪怕是接受痛苦,而不是接受幸福的途径,哪怕是通过反抗和起义的途径。”[19]新时代英雄产生于时代养成、事业养成、人民养成,英雄人物虽然经历不同,贡献不一,但他们身上展现出的精神实质具有相通性,其精神实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和人格写照。新时代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的历史使命,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要在突出强调公民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奋发图强的进取心的基础上,让人们看到每个“平凡英雄”梦想真实和心路历程的真实,从而看到中国梦的真实、民族整体性力量的真实,让英雄与民众的关系由“弱连结”变为“强连结”,让英雄文化能够回应民众的现实关切,英雄人物能够回归话题焦点,英雄精神能够在民众心中生根。

(二)强化英雄文化的引导功能,汇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动力载体

根据《中国青年报》2022年4月发布的关于英雄报道的调查,“87.1%受访者平时会关注平凡英雄的报道,00后关注的比例更高(90.7%)”,其中“纪录片/影视剧(62.2%)、媒体报道(59.9%)、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53.8%)是受访者了解平凡英雄事迹的主要途径,其他还有:书籍/课本(38.1%)、短视频平台(36.2%)、朋友圈/社交平台(33.8%)、父母/老师/亲友(28.9%)。”[20]当今时代是一个思维观念和认知方式极其多元活跃的时代,是一个广泛运用先进科技于文化传播的时代。要适应不同层面、不同民族、不同阶段和不同社会群体思维认知的特点,善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模式,真正让英雄精神浸润各类受众。首先,结合新时代特点,以英雄文化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表达形式,激发英雄文化的时代魅力。充分运用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运用现代技术,利用仪式象征、教育场域、实践场所、舆论广场、纪念场馆、文化公园、研学基地、社会活动、学习表彰等多种形式,建立“家—校—社”联动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把英雄塑造、人物宣传、精神弘扬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体策划、整体推进、多向传播,建立弘扬英模文化的全方位、多维度空间。其次,用好全媒体和融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坚持线上线下共振,推动大数据、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同频,把网络变成“最大增量”。应注意的是,当前文化传播、信息传播日趋凸显的一个矛盾是,有限的受众注意力与无限、海量的信息资源的矛盾,带来了受众对信息接受的超载压力。因此,在日常的海量信息传播中,传播的英雄信息尽量简明、生动,提炼英雄人物、英雄故事和英雄精神最闪光的“点晴之笔”,让人过目难忘,让人在浸润感染中萌发“榜样跟随”,强化价值仰慕和共鸣,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最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感”措施。英雄文化是红色文化中最为亮丽的一种,红色基因中有很多鲜活的“英雄”素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紧相连。要结合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奋进的历史与现实,利用好历史资源、文物和文化资源,发扬红色传统、挖掘红色“富矿”、讲好家国故事,用现代化话语对中华民族历史上、革命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家国情怀”、民族情谊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有效转换和发展,引导各族群众接受中华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使各族群众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优化英雄文化的情境建构,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行转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路径是促进教育对象自觉地知行转化,也就是让“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把理想信念、观念认识真正转化为行动指南,把精神力量真正转化为实践动力,做到知行合一。在现代公民的人格观照下,这一教育过程是一种“唤醒”受众主体内在观念认识、调动自我需求的体验过程,而这种“唤醒”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导向”与“整合”。首先,重视情境建构,积极促进虚拟在场与现实在场的融合。可以利用具有特定的历史感和敏感度的重大时间节点、重大节庆,采用情境体悟法,把“学雷锋”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公祭日、国家庆典、纪念战争英雄、建党等重大时间点所承载的历史情境与现实情境相结合,让全社会沉浸在追忆英雄、缅怀先烈的浓厚氛围中;或者设计一定的时空情景,让受众暂时置身于英雄的现场情景中去了解、体悟,让公众从凝聚情感到释放情感,从而激起更强烈的情感共鸣。注重营造教育对象的“在场效应”,提升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推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其次,善用人民群众身边的“微生态”故事,积极建构现实在场的教育情境。依托身边人、平凡事建构起教育情境,使受众产生现实在场、全程参与感,将英雄精神、英雄人物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即时转化为看齐行动。最后,放大生活空间的教育效能。雅斯贝尔斯指出,“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他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21]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相遇。重视生活空间的观念溢出,将英雄文化与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潜移默化融入日常生活,把抽象的共同体意识具象化、生活化,点滴浸染、立体再现,搭建“平凡英雄”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对话机制,强化“四个共同”、催发“四个与共”情感,汇聚民族力量,迸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精神。

猜你喜欢

共同体英雄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英雄犬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重走英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