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
2023-01-23白英
白 英
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宁夏固原 756400
林业资源属于世界最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我国拥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林业资源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而病虫害防治问题也给林业安全带来诸多困扰。目前,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深度影响,以及我国林业病虫害的多元化特征,使林业病虫害防治形势日益复杂,显著加大了病虫害防治难度。同时,由于传统病虫害防治方法比较简单粗暴,极易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使林业资源面临更大损失。为此,无公害防治技术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并快速受到广泛关注和青睐,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与传统防治方法具有显著区别,其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二次环境污染,极大地提升了防治效率和控制防治成本,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具有积极意义。
1 林业病虫害特点及无公害防治价值
1.1 林业病虫害的特点
在自然资源结构中,林业资源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其蕴含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不容小觑[1]。当前,由于林业病虫害是林业资源安全主要威胁,基于对病虫害防治的关注从未间断,尤其是从病虫害的特点来看,通常表现为突发性、传播性和广泛性等。
首先,由于林业资源处于不同地理环境,病虫害的发生也具备突发性特征,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特别是部分病虫害传播速度极快,短期内便可以蔓延至较大范围,从而演变成大规模林业灾害。其次,我国广泛的林业资源分析结构也使得病虫害防治领域更加复杂,加之原始森林、边远山区等部分地区特殊的区位特点,导致日常的病虫害防治很难触及,都给林业病虫害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旦发生病虫害问题将快速扩散至整片林区。最后,病虫害处于不断演化和变异中,尤其是在经过化学药剂使用后,病虫害会逐步出现抗药性,单纯依赖化学药物已经难以彻底消除病虫害,加上目前在病虫害药物上品种不够丰富,当面临复杂病虫害情况时将难以有效应对,如使用不当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大幅削弱传统病虫害防治效率。因此,不断拓展新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已然成为林业资源保护的当务之急。
1.2 无公害防治的价值
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尤其是传统病虫害防治方法,在消灭和控制病虫害的过程中,会影响周边生态平衡,因此这种传统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要求。从战略纬度上看,林业病虫害防治应充分考虑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以最佳手段达到病虫害防治效果,无公害防治技术无疑成为最佳选择。
从生态角度分析,林业资源类似于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其既存在着有害生物,同时又拥有大量有益生物,在不受外部干预的状态下,通常保持着自主生态平衡。但由于各类外部因素的持续影响,病虫害对林业资源的危害性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影响生态平衡的重要因子。为此,有效利用无公害防治技术有助于完善生态结构,最大限度维持林业生态平衡性,尤其是利用无公害方法提高林业抗干扰能力,竭力消除病虫害所产生的影响,避免出现大规模病虫害风险。
2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2.1 天然林规模日益式微
林业资源开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求。在以往的林业资源开发中均保持“先发展后治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提振经济作用,但部分地区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引发了林业资源保护危机,大量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天然林面积正呈现持续减少状态[2]。天然林规模的日益式微,也使区域性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冲击,各类病虫害问题也蜂拥而至,尤其是从近年来所报道的林业病虫害问题中可以看到,病虫害发生频率持续上升和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严重威胁至林业资源安全。
2.2 林业环境呈现恶化趋势
土壤是林业资源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良好水土环境无疑会滋养出优质林业资源,反之则会导致林业资源面临挑战。近年来,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干预等因素影响,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这也使得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大量植被因受到污染而消失,不仅导致林业经济产值大幅下降,还引发了林业资源匮乏问题。同时,在各类因素综合影响下,树木自身抗病虫害能力也受到显著影响,无法与病虫害相抗衡,林业病虫害问题频繁发生,一旦缺乏有效控制与管理,势必会导致大量树木死亡。另外,我国现阶段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仍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性方法,在病虫害防治领域技术基础薄弱,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体系,林业病虫害风险发生概率持续上升,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重视林业资源管理完善,通过成熟管理制度和有效防治方法,全方位防范病虫害对林业资源的影响。
2.3 自然气候特征愈发显著
目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气候变化挑战,干旱、洪水、冰雹等各种极端恶劣天气灾害突出,不仅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风险,同时也影响着林业资源安全。尤其是树木的生长离不开合理降水和充足光照,一旦自然气候产生剧烈变化,将导致树木生长速度放缓或者死亡,打破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病虫害问题。例如,当前我国各类极端自然天气频繁,加之各类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风险增加,严重影响了林业资源安全,如果出现上述风险问题,可能给林业资源带来二次伤害。
2.4 化学药剂使用过于盲目
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采取事后防治措施,当林业病虫害发生时会第一时间选择农药灭害,虽然化学药剂对部分病虫害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方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尤其是在药物的选择和甄别上比较盲目,甚至出现反复用药问题。这不仅使防治成本大幅增加,还难以达到预期防治效果,甚至还会污染周边生态环境,导致最终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将是弊大于利[3]。化学药剂本身缺乏一定针对性,在消灭林业病虫害的同时,会产生大量残留逐步渗透到土壤或水源,给部分植被带来严重危害,使林业资源中的生态平衡受到干扰,久而久之会加剧病虫害发生概率,使林业病虫害防治陷入恶性循环。此外,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生态层面,化学药剂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均不是最佳选择,因此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相关人员应逐步加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用以保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5 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
病虫害作为林业资源的主要危害因素,会在环境条件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与林业病虫害长期斗争中,大部分病虫害已经逐步形成耐药性,一般化学药物和传统防治方法已经无法达到最佳效果。一方面,由于树木自身抗病虫害能力开始弱化,如果病虫害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控制,必然会引发极为严重的后果,即便采取多样化的控制手段,但事后防治也并非最佳选择,应将重点放在事前防治方面,在病虫害形成之初便进行有效控制,而这也是无公害病虫害的优势之一。另一方面,为保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大量人造林被纳入林业规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林业资源供给问题,但受制于人造林品种单一性,难以帮助其构建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极大增加了各类病虫害发生风险,并且一旦出现大规模病虫害将难以控制。
3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
3.1 采取科学林业养护手段
相较于传统林业资源管理,科学的林业养护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应在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中采取管养控相结合方式,逐步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能力,使控制手段得到有效前置。目前,在林业资源养护中较为普遍的手段是营林技术,具体是指在选品、播种、培植、护理等多个工序中,积极融入病虫害防治技术,帮助林木在种植初期实现对病虫害控制,避免潜在的病虫害暴发风险。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增强树木抗病性,还可以及时消灭病虫的虫卵,保障树木在生长期的安全,尽早构建起林业资源自身生态系统,即使在后期出现病虫害迹象也可以及时控制,使病虫害危害性大幅降低。
例如,在树木种植初期选择品种时,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土壤结构,科学做好品种筛选和处理,尤其是在人造林管理中要改变传统、单一树种思维,注重混合种植不同品种,以发挥出林业资源自身生态调节功能,增加生态系统多样性,规避潜在病虫害风险问题[4]。同时,针对部分地区滥砍滥伐现象,林业管理机构应做好监督管理,制定严格的惩处制度,引入病虫害天敌进行自主预防,激发林业资源自然发展及防护潜力。
3.2 运用好无公害防治技术
3.2.1 基础防治技术基础防治是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能力的前提条件,其中要求关注林业资源发展状态,加强树木日常管理及技术处理,营造出适宜各类树木生长的环境,打破病原微生物和靶标害虫生长平衡,从而竭力避免病虫害发生。一方面,要及时做好病枝修剪、清理和管理工作,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降低靶标害虫繁殖概率。另一方面,在病虫害高发期做好监测与防治,利用黑光灯诱捕和人工捕捉等方式,减少病虫害数量。
3.2.2 物理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物理防治既是传统防治方法,又是常见的防治手段,具有影响小、成本低、易操作等特点,包括人工捕杀、隔离捕杀、树木涂白、高温杀菌等。一般情况下,物理防治技术侧重于小范围病虫害防治,以及病虫害的预防等领域,尤其当病虫害影响程度较低时,可以采取人工捕杀和物理预防方式,消除病虫害大规模暴发可能。例如,注重对病害部位实施重点控制,通过树干涂白防止虫卵的生长和害虫入侵,涂白剂以石灰、食盐、石硫合剂、水等按照配比制成,既可以防止树木因低温冻伤,又可以达到预防病虫害繁殖的效果[5]。另外,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特征,可以在林区布设一定密度的诱虫灯,及时捕杀易繁殖病虫害,从而做到病虫害防治安全无污染。
3.2.3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同属常见病虫害防治手段之一,其特点是借助人工干预的方式,弥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缺失环节,通过人工投放有益生物达到控制病虫害数量的目的。例如,可以利用微生物法实施病虫害防治,即通过百僵菌的寄生性防治天牛及马尾松毛虫,或者利用苏云金杆菌对多种虫害进行防治,这种防治方法既维持了生态平衡性,又可以抑制部分病虫害,大幅降低了病虫害大规模暴发的可能,且使用成本较低,是未来重点研究和应用的技术。另外,各类益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选择,如果每只啄木鸟食量通常为每天30只幼虫,当投入一定数量啄木鸟,则病虫害防治效果也相当可观。
3.2.4 其他防治技术除主要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外,越来越多的防治技术也应运而生。国外部分研究机构及病虫害防治企业,在林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例如,在生物防治的基础上研发出细菌、病毒、抗生菌、性诱剂等防治方式,此类防治技术可以从微观层面破坏病虫害生态链,抑制大部分病虫害的繁殖和生长。例如,利用细菌、病毒等阻断病虫害繁殖渠道,使其无法实现大规模繁殖;利用性诱剂可以防范特定病虫害,极大增强了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6]。因此,各类新兴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出现,逐步取代了传统病虫害防治方式,为林业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终极武器”。
3.3 完善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
林业病虫害应采取防、管、控结合的方式,针对以往事后管理的弱项和问题,注重解决好防治体系矛盾,由政府林业部门牵头制定完整防范体系,提高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能力。一方面,林业管理部门要注重防疫控制,增加在树木培育中的检验检疫工作,避免带病树木进入林区。针对破坏林业资源平衡的违法行为,政府部门要积极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尤其要制定严格开发规划,避免出现过度开发和粗放管理等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构建林业病虫害预防体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尝试建立林业病虫害预防管理系统,及时获取林业病虫害信息,打造实时化、系统化、立体化、智能化、远程化预警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导完善区域管理职能,由相应机构做好巡查与监测,及时上报林业病虫害信息,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资金投入,保证施药器械、防治药剂、运载工具、通信设备、防治作业专用车等各类病虫害防治设备切实有效,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4 注重管理转变与技术宣传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属于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工程,无法实现一蹴而就的防治效果,因此需要及时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将管理重点放在管理水平提升和监测技术升级领域,尤其是要突出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在无公害防治技术应用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的规划体系。一方面,应遵循长期实践的工作理念,结合现阶段病虫害风险规律和特点,积极做好各类预防与管理工作,将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防范。并且,在林业资源发展规划中应以提高病虫害防范能力为核心,在林业发展中注重生态平衡性,竭力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另一方面,注重无公害技术宣传与推广,使各类先进无公害技术手段触及林业资源管理各个层次,逐步形成协同化管理氛围,让更多林业资源管理参与者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全面提升病虫害防治成效。
4 结束语
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林业资源安全、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密不可分。相关部门应结合传统病虫害防治方式弊端,以及林业病虫害特点和产生原因,积极采取无公害防治措施,通过在理念及技术领域的革新,更好地满足当前林业病虫害防治需求,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此外,相关人员应积极在养护手段、防治技术及管理体系上发力,全力发挥无公害防治技术优势,提升林业病虫害的控制效果,推动我国林业资源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