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与实践路径

2023-01-23冯永香

青藏高原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青海民族建设

冯永香

(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1)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要牢牢掌握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青海地处我国西部重地,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除自治区外),仅低于新疆、西藏、内蒙古三个自治区,排名全国第四位。它北接甘蒙、西联新疆、南通西藏、东南达川滇,战略位置重要。青海省是三江源的发源地,生态地位独特。青海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省内有汉、藏、回、蒙古、土、撒拉为主体的54个民族成分。全省有6个民族自治州(其中5个为藏族自治州,海西州为蒙古族藏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30个民族自治乡,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达到了全省面积的90%以上。基于青海多元文化因素、民族结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了这一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青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地区之一,始终处在与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渗透活动斗争的前沿和主战场,加强党对青海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系统梳理青海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做好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对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面观、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海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为青海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传播提供了新途径

1.形成了丰富的媒介传播渠道

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安全战略意义十分重大。青海民族地区传统媒体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在维护和建设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党报党刊为核心、多种专业报刊共同发展;以汉、藏、蒙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民族报刊体系日臻完善;以少数民族语言传播的广播电视成为区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特别是以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电视和数字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民族地区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深入学习并切实领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主阵地。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媒体不断融合的发展阶段,青海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对网络等新媒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类传统媒体不断转型发展,推进主流媒体深度融合,使得网络媒体不断革新,并结合青海民族地区实际,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从多方面、多维度进行维护和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媒介传播渠道。

2.以多样的传播形式丰富了传播内容

近年来,青海主流媒体不断推进融合,并形成了以“报、网、微、端、手机报、户外屏”多种传播形态于一体的全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平台,这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样的传播平台,进一步增强了青海民族地区群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主流媒体依托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介,将青海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衣食住行、历史文化等民族文化内容,以短视频、微电影、图片等形式,融合文、图、音视频、可视化的动态数据和位置信息等进行传播和推广。同时,在网络文化建设上,充分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在网络栏目设置、网络信息的编排和选择上,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做好宣传,突出民族语言优势和民族文化内容,既丰富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精神生活,极大地吸引了网民的兴趣,提升了网站的点击率,也使青海民族地区群众在认可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主动紧跟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步伐,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3.少数民族群众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话语权是衡量意识形态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是领导权、管理权的实践旨归。[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4]可见,牢牢掌握话语权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传播具有交互性和及时性,信息的发送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信息的传播可以达到高度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青海民族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当前,青海民族地区主流媒体中藏语言文字的应用最为广泛,省内许多主流媒体实现汉藏双语传播,实现网络同传,进行直接采编,成为丰富媒体新闻内容、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建构国家认同观念的主要方式。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成为展现本民族优越性的重要平台,增进了民族地区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学习和了解各种信息,并进行互动交流,形成思想碰撞,拉近了媒体与网民间的距离,使人民群众切实能通过网络不断增强话语权。

(二)互联网为青海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广阔的建设空间

1.共享公平的网络资源和网络环境

网络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领域。科技技术日益发达,网络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宽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网络在时空上的全覆盖,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实现了个体、地区乃至国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思想交流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变得复杂多样。政府通过新媒体及时发布信息,建立交流平台,按照不同的语言和兴趣设立不同的板块,及时了解网民的各类需求,并且给予帮助。[5]目前,省内以少数民族文字为媒介的网站有中国藏族网、青海高原生态保护网、祥云网等,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首个藏文搜索引擎“云藏”在青海上线以来,不断扩大数据量,创新发展,实现与世界的对话。“云藏”藏文搜索引擎系统平台建设项目是集搜索引擎、藏文百科、自动问答为一体的大型藏文门户系统工程,涵盖新闻、网页、图片、视频、音频、百科、文库、知道8个板块,其搜索在百科板块录入了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等各领域的词条共9万多条,并随时更新录入内容。民族地区群众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国家社会信息,能够在意识形态建设上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思想保持一致,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搭建政府与民族地区群众沟通的桥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流媒体已经不仅仅是政府的传声筒,更是人民表达意愿的重要平台,人们通过互联网等媒体畅所欲言。地方政府在意识形态建设中依据主流媒体,针对不同民族群众需求,设有不同区域板块,及时公布政务信息、解读中央政策,并在互动区域,及时答疑解惑、反馈信息。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虽地处偏远,但网络的无界限全覆盖使民族地区群众能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了解到党中央的民族政策,产生健康积极的认知和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思想上同党中央的号召相一致,凸显了网络在搭建政府与民族地区群众沟通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多元化治理手段推进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努力维护好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使各族群众能够感受到党中央对民族地区群众的关怀与重视。

(三)网络改变了青海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工作方式

第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和学习形式的不断创新。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意识形态教育逐渐由被动变为自由,也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了基础,并创造出网民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远程教学系统建立在线虚拟学校、网络数字图书馆等,海量的网络资源促进了网民对意识形态安全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仅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使更多的学生和群众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且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提高了人们线上线下学习的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新的学习教育模式,打破了传播教育的桎梏,能促使青海民族地区群众自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进而从思想根源上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安全隐患。

第二,改变了维护工作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与原则。网络在时空上的全覆盖无界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交流交往方式。如2019年,在第二届“访大美青海,讲海南故事,看藏区发展”全国广播融媒体特别采访活动中,青海新闻网、青海电视台安多藏语卫视等与多家央媒合作,并组成近50人采访团队深入海南藏族自治州及所辖五县基层进行深度采访报道,集中播发专题专栏、电话连线、音视频直播等多形式报道,并在网络推送,仅微博话题阅读量就超过440万人次,有效扩大了宣传面,提高了影响力。

二、青海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风险

(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风险

互联网时代,西方国家试图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干预和渗透,通过制造一些不良言论、恶意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发布反动信息来诋毁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妄图颠覆民族地区的网络意识形态,破坏少数民族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影响民族地区的安定和团结。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才相对匮乏,而且民族地区属于意识形态比较薄弱的地区,很容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诱惑和干扰。[6]现阶段,境外势力通过网络渠道进行西方价值观渗透,通过一些游戏的开发和文章的散布等方式抨击我国的意识形态。网络的受众范围极广,渗透力强,且监管起来较难。[7]另外,青少年是网络用户中最为活跃、庞大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网上海量信息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容易被网络上各种思潮和虚假的事件所迷惑,容易出现价值观的迷失。

(二)网络传播媒体强大的助推力量

当前,互联网媒介作为大众传媒的“第四媒体”,已成为人们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推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并成为各类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一些社会和民族问题的传播、宣传产生强大的助推作用。近年来,一些网络大V,抓住社会热点和能够引起广大社会民众和网民高度关注的心态,传播和制造各种社会谣言,借以破坏党中央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网民的思想,对促进青海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少数民族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受到冲击

当前,少数民族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冲击主要体现在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冲击、意识形态斗争的加剧、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工作难度加大等。互联网具有开放性、普及性和不易监管等特点,这也容易导致网络上各种思潮泛滥,尤其是西方一些不良思潮对我国网络的渗透,在这些思潮中,对于青海民族地区影响最大的就是民族主义思潮,如何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当代民族主义思潮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在该领域的意识形态发展具有矛盾冲突的尖锐性、斗争形式的复杂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特别是互联网所造成的“人人都是主持人”“人人都有麦克风”状态,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局面。[8]

三、青海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实践路径

(一)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工作

1.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意识形态。”[9]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也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传播力,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共享和互动功能。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要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结合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从青海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

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不断加强新媒体文化建设

一方面,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对意识形态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主流媒体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的相关技术,明确新媒体文化的领导主体、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正确把握媒体话语权,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发展方向,防范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积极引导新媒体文化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进而使新媒体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

(二)大力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建设

1.加强青海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0]这一论述明确界定了二者的定位,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同样不容忽视,既要发展好经济,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为经济基础提供服务,发挥其引领社会、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当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西方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对我国实行意识形态渗透战略。为此,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保障。

2.推进青海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阵地建设

当前,青海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解决好青海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断促进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要加强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在解决民族问题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奉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只有各民族平等团结,万众一心,才能推进共同繁荣和发展。加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教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为民族地区网民提供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从而引导网民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在民族地区群众安全意识教育中,不仅要普及意识形态安全理念,更要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识别能力,共同营造清晰明朗的网络空间。另外,要注重推进民族地区网络安全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借助于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媒体平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思想教育工作,进而全面提升民族地区群众的网络安全意识。

(三)不断提高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

1.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1]当前,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社会的整体变迁,将人类推进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社会,而且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主流媒体要肩负起民族地区舆论引导的主要责任,注重对民族地区的引导与宣传,深化报道质量,多层次、多维度丰富报道内容,不断推进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结合民族地区相关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有效发声,对热点问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和回应。

2.着力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是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时代,中国公民的道德素质在政治活动过程中通过两种方式,即网络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得以体现,并对社会政治制度建设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网民自觉践行网络文明行为规范,明确网络是非观念,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伦理建设。充分发挥网宣队伍、社会组织资源、自媒体等力量,引导广大少数民族网民自觉维护良好网络秩序,切实提升公众文明上网、安全上网意识和技能,将网络道德准则内化于心,进而引领网民文明上网。同时,要加强对道德模范、优秀人物事迹等的网络宣传,发挥道德模范在网络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公民的道德观,进而推动网络道德建设。

(四)不断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1.坚持党管媒体,牢牢掌握好新媒体阵地的领导权

我们党从中央层面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权和领导权,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各级党委(党组)要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落实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做好网络意识形态的导向工作。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完善。要加大网络领域立法,依法规范网络行为,不断完善相关司法解释,确保舆论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形成健康自由的网络环境。

3.加强监管力度

在我国,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属于较为薄弱的环节,加之民族地区对于网络发展的重视不及发达地区,这也容易被西方反华势力作为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突破口,往往通过网络传播一些不良思想和言论。因此,加强青海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管责任重大。要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结合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少数民族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和监督的实际出发,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安全的监督和维护,掌握网络信息的主动控制权,建立适合地区实际的监管体系。要不断更新互联网监督技术,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形成科学有效的网络意识形态监控体系。

猜你喜欢

青海民族建设
我们的民族
大美青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MINORITY REPORT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青海行七首(录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