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背景下多视角融合的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23-01-21陈齐平熊祖琪胡一明丁俊岭
陈齐平 ,熊祖琪 ,胡一明 ,丁俊岭 ,黄 亮
(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开展思政工作旨在明确所需培养的学生类型、培养方法以及培养意义。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育的全方位以及全方面发展,竭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生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创新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而现阶段的研究生创新教育还是初步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简单地将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难以系统地把中华传统美德、爱国教育、哲学智慧和工程伦理等思政内涵融入创新教育中。因此,课题组对思政教育背景下多视角融合的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这对研究生教育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高校为了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研究生,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长沙理工大学谢海情等从优化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共建实践平台等方面,构建了一套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2]。陕西理工大学崔红等针对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定位不准这一问题,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3]。东北林业大学刘九庆等通过对比新旧培养模式,在学科交叉培养、创建前沿交叉学科、改变培养理念等方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4]。上述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迈出了一大步,但关注点局限于教授学生创新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没有让学生懂得为何要创新以及为谁创新,难以系统地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因此,如何恰如其分地将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起来,已经成为当前高等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面向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从人才培养标准重构、能力素质体系框架构建、跨界创新思维培养、思政教育融入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和教育评价体系完善这六个视角整合思政教育要素,构建了一套多视角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思政教育为背景,从思政教育融入创新教育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多视角融合”为导向,引领和培养学生成为中国特色创新型人才。
1 当前思政教育融入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在摸索和改革中不断提高,研究生的规模也随之扩大,而量多质却难保。为此,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创新教育中不失为一计良策。创新教育与思政教育有着统一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及实践水平,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研究生。但由于各自性质的不同,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思政教育理念落后、复合型师资缺乏、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思政教育这三个主要问题是目前二者融合的斥力,阻碍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教育的进程。
1.1 思政教育理念落后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我国迅速兴起[5-6]。全国各高等院校紧跟时代脚步,对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建立了“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而现有的思政教育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却表现出了严重的脱节现象,仍在奉行传统教育理念。再者,机械工程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学科技术在不断发展,而如今的思政教育理念尚未满足机械工程学科前沿及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研究生创新教育与时俱进,而思政教育理念与之相比,较为落后。
1.2 思政创新教育师资不足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一位合格的教育者,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近年来,国家招收的研究生人数逐年上涨,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教师教学压力增大。既要保证课程质量,又要关注每位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教育,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政创新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思想水平要达标。虽然多数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是佼佼者,专业理论功底扎实,但由于机械工程学科教师所修专业基本为理工科类,在思政教育方面多由马克思学院教师担任,在创新教育方面多由“双创”学院教师担任。能同时胜任创新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1.3 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思政教育
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7]。虽然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实际上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服务。而有些高校对于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一味地进行理论创新,而不理解做这件事的深层意义。长此以往,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中极具挑战。为此,课题组提出一种多视角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思政教育为背景,以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将人才培养标准重构、能力素质体系框架构建、跨界创新思维培养、思政教育融入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和教育评价体系完善这六个视角融合培养模式作为着力点,全方位作用于华东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和培养该校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成为中国特色创新型人才。
2 多视角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创业这一教育模式是由国外首创继而传入我国的,用来改变高校陈旧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育与社会脱轨的现象[8]。我国目前的“双创”教育还处于引进与借鉴国外的阶段,还难以系统地将具有我国特色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基于思政教育背景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多视角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1 重构人才培养标准
人才培养标准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或准则。探索和实践在机械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辩证思想、哲学智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伦理等思政内涵,实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与培育中国特色创新型人才目标的统一[9]。本研究提出的人才培养标准重构,要求学生具备以下特质:一是始终作为党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拥护者,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有端正的学术态度、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风气;二是时刻关注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和待解决的难题,对研究领域内的基础理论知识要融会贯通,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先进方法和高端技术;三是强化科研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培养跨界创新思维
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是未来教育和科研创新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高校提高综合实力、实现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10]。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这就要求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研究领域相关知识还需涉猎信息工程学科类知识。本研究确定的跨界创新思维培养,具体措施如下:首先,为机械工程学科的学生开设其他相关交叉学科课程;其次,搭建校内跨学科创新平台,汇聚全校各专业顶尖人才,共同交流和发展;最后,构建各高校间跨学科创新平台,该平台重点关注国家重点研发领域,高校优秀学生齐心协力,共同交流学习,力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
2.3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需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在理论课程与研究课题之间穿插课程实验环节和课题设计实验环节。本研究设计了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环节:首先,学生可利用本校实验室现有设备进行实验,对理论课程进行实践论证;其次,学校可与相关企业合作,派学生去企业实习,借助企业现有设备资源做实验;最后,多让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和产品展览会,了解所学领域前沿的研究发展进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2.4 构建能力素质体系框架
近年来,我国机械工程行业不断改革发展,但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创新的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所以,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根据国家对机械工程领域提出的相关发展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构建一个具有协调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生能力素质体系框架。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构建研究生能力素质体系框架,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技术素质、科研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爱国教育、工程伦理等;专业技术素质包含机械设计技术、机械智能制造技术、机械自动化技术等;科研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潜力和创新能力等。
2.5 思政教育融入创新课程体系
思政教育的内容包括意识培养、精神传承。而培养创新意识和传承创新精神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政教育融入创新课程体系是存在切入点的。本研究以创新课程为基础,以思想政治元素为补充,探索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课程体系的路径。首先,优化创新课程。适当提高思政课程在创新教育课程中所占比重,在创新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其次,发挥媒体教材的导学作用。授课教师可在创新课程中加入工程伦理VR体验视频、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关的学术视频链接及科研实例纪录片等,提高学生的切身体验感和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科研态度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担当。最后,加快一流课程建设速度,聘请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研究者开设学术讲座、机械工程学科前沿讲座,拓宽学生的学术眼界。
2.6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一个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能及时反馈教学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再更新体系。本研究改革以学生试卷考核成绩作为最终评价的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融入教育评价体系中,构建了一个“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将师生的思想道德评价放在首位,采取问卷调查或抽样走访的方式,关注师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其次,通过“互联网+”和“挑战杯”等比赛的参赛情况以及论文和专利发表情况等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对于企业实习这一实践性强的教学环节,构建产教融合的“双导师制”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再对教师和研究生的管理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3 结语
本研究构建了一套思政背景下多视角融合的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其以思政教育为背景,从当前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人才培养标准重构、能力素质体系框架构建、跨界创新思维培养、思政教育融入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和教育评价体系完善这六个视角为着力点,探索和实践在机械工程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中融入思政内涵,实现了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与培育中国特色创新型人才目标的统一。此培养模式以华东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的教学效果反馈进行迭代,可为该校其他学科或其他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