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
——初中生同伴关系心理辅导课
2023-01-21谭松林安徽省合肥北城中学合肥231100
谭松林(安徽省合肥北城中学,合肥 231100)
【活动理念】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同伴在初中生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明显高于其他重要社会他人。初中生渴望结交同龄朋友以满足其情感归属等心理需要。所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初中生来说尤为重要。
然而,据中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55.5%的中学生与同学、朋友交往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在整个中学阶段,八年级学生的同伴关系问题最为严峻。
经过初中一年的适应期,八年级的学生有的在班级形成了自己窄小的朋友圈,有的却落单。经调查,33%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班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45%的学生迷恋自己的小团体,40%的学生对于所在班级没有归属感。
学校八年级的心理辅导显示,很多学生迷恋自己的小团体,不接受新成员的加入,当有新成员加入时,他们的内心极不适应,有的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有的甚至对新成员进行言语或身体的攻击,影响恶劣。而那些落单的学生也害怕被拒绝,没有勇气加入别人已组建好的小团体,内心感到孤独和压抑,影响了学习、生活及其心理健康。
结合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本课试图采用生动形象的团体辅导方式,旨在引导学生们在班级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其健康发展。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扩大交友圈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开放的交友意识。
2.引导学生掌握同伴交往的基本方法,提高交往能力,扩大自己在班级的朋友圈。
3.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展人际交往的积极性,树立主动交往,扩大自己班级交友圈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准备“内外圈”学案纸、水彩笔。
3.引导学生自由分组围坐,每组8 人。
【活动对象】
初中二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形式】
活动体验、纸笔练习、分组讨论。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相识圈
教师:老师在课前做过一个小调查,了解了同学们在班级的朋友圈。结果显示,78%的同学在班级的朋友寥寥无几,大都集中在2~3 个,有的甚至还没有遇到自己的知心好友。由于时间等原因,很多同学的朋友只能从身边找,比如同桌或室友。而班级里其实有很多同学,由于我们见识不到他们可爱的一面,所以也无缘成为朋友。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创造机会,希望大家都能带着一颗真诚的、没有偏见的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找到或扩大我们在班级的朋友圈。
每一份友谊都是从相识开始,那我们一起进入下面的活动:相识圈。
活动规则:游戏开始时,老师说:“口香糖。”大家一起问:“粘什么?”比如老师说:“粘肩膀。”大家接着问:“粘几个?”比如老师说:“粘两个。”所有人必须迅速找到另外一个人,两个人的肩膀粘在一起。
为了突破课程开始前好友同学围坐在一组的局面,在活动中要求同组学生不能组队,在最后一轮活动时,教师说“粘8 个”,而这八位学生重新成为一组,为以下活动做好准备。
学生分享活动感受。
教师小结:每一次相识都是从走出去开始的。我们要学会主动交往。
设计意图:人在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强烈,通过相识圈的热身活动,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增进熟识度,拉近同伴间的距离,完成课堂分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中要主动。
二、团体转换阶段:相似圈
教师:主动是我们赢得友谊的第一步,那我们一般喜欢找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呢?(教师短暂停顿,学生思考并回答)心理学上有个“人际相似效应”,是说每个人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相似圈”。
活动规则:相似圈分小组进行活动,活动中,小组中每个人依次向其他成员提出问题,问题是以“和我一样……”开头,如:“和我一样,喜欢打篮球的请站起来”“和我一样,觉得作业太多的站起来”等,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身心状态或者其他任何方面。小组内其他同学听到问题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站起来。
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
1.你刚刚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看到这么多人站起来,他们和你有共同的爱好或相似点,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以前一直为自己不喜欢考试而苦恼和愧疚,当我今天提出问题“和我一样不喜欢考试的请站起来”,我看到全组同学都站了起来,我一下子觉得轻松了好多,甚至觉得考试也没那么讨厌了。
教师小结:虽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是我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正是有了这些相似,才让彼此之间有熟悉感,才让我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通过相似圈,小组成员的兴趣与身心状态产生联结,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团体支持。
设计意图:根据“人际相似效应”,人们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学生们也根据相似效应寻觅伙伴,这一环节让学生们意识到只要愿意找寻,其实身边有很多和自己相似之人,进一步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同学之间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故事做好铺垫。
三、团体工作阶段:纸笔练习“内外圈”
教师:刚刚我们找到了与其他同学的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我们要想与别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必须更多地表露自己,真诚地开放自己,接下来,我们进入内外圈的环节。请同学们在优美音乐的陪伴下,先拿出笔用心地完成学案纸上内外圈部分的内容。
内外圈由外而内依次是:
生活中常让你开心,但很少对别人说的事。
生活中常让你不开心,但很少对别人说的事。
一个你个人的目标。
用三个词形容你自己。
(伴随音乐声,教师鼓励学生自我开放:有时候,我们敞开自己是需要勇气的,但是只有我们真实地做自己,真诚地面对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以诚相待)
学生们完成了“内外圈”纸笔练习后,组内学生两两组队,彼此分享自己的内外圈故事。
最后,每小队选出一名学生代表,每组共四名学生代表组内分享,其他学生认真倾听,鼓励给他人反馈,分享感受。
教师提问:你听到哪些故事?别人的故事有没有引起你的共鸣?这种共鸣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能否分享一下你的故事?
学生:当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内外圈故事时,觉得与不是特别熟悉的同学一下子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觉得同学们都变得可爱了。
小结:通过刚刚内外圈的活动,让我们在暴露自己的同时,也看到其他同学的故事,感受到真诚对待别人的快乐。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樊富珉的内外圈心理辅导技术,让学生通过适当的自我暴露缩小了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在人们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形成的。
四、团体结束阶段:点赞圈
教师:全体同学将手中的“内外圈”练习单放在自己的课桌上,(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看的可以将纸的背面朝上),然后,组与组之间互换位置,分别为对方组员点赞。如:1 组与2 组,3 组与4 组分别互换位置,围圈依次阅读该组8 位同学的“内外圈”故事,可以选择为其点赞或发表真诚的评论。最后,所有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欣赏同学们给予自己的点赞和评论。
教师:(伴随音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亲爱的同学们,请用你们手中的笔,给予他人发自真心的鼓励与赞美,因为你们的赞美与鼓励会让彼此变得更好。
教师提问:看到同学给你点赞,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没有给别人点赞,当你给别人点赞时,你有什么想法?哪些评论给你触动最大?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我最喜欢点赞环节,因为可以收获别人的祝福与点赞,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教师:通过本节课,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在我们班级还有很多同学都能够成为我们的朋友。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课前调查的白纸拿出来,在原有朋友“小圈”的外围上画一个“大圈”。你想把哪些同学放在你更大的朋友圈里,请把他们的名字写进去。
教师总结: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一千个还太少,敌人一个也嫌多”通过这节课相识圈、相似圈、内外圈以及点赞圈的学习,让我们学会尝试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感受团体的温暖,一起携手共进,共同书写明天的美好篇章。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本节课主题的升华,学生在前面相互袒露的基础上,更加愿意真诚地做自己,友善对待同学。点赞圈使学生们的真挚情感倾泻纸上,每位学生因此收获最美好的情感温暖。同时,承接课前调查内容,让学生们在原有小圈的外围画大圈,将本节课扩大朋友圈的主题具象化,巧妙实现了本课目标。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人际交往过程中情感发展的心理过程设计活动:
首先,人际交往始于接触和主动;
其次,人们根据相似效应寻找自己的伙伴;
再次,自我暴露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接纳;
最后,真诚的点赞将情感推向高潮,学生之间情感产生联结,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学生们更加愿意在班级扩大朋友圈。
本节课以交朋友为主线,层层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活动,并充分表达自己的体会感受。同时,教师要对各环节的节奏准确把握,不能时间太长,造成课程内容无法完成,也要避免时间太短,以致学生情绪酝酿不够,影响学生的课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