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探讨
2023-01-21汪国钦赖瑛王志文杜艺璇
□文/汪国钦 赖瑛 王志文 杜艺璇 张 媛
(浙江省海洋科学院 浙江·杭州)
[提要]海洋是浙江发展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优势所在,高质量发展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省、构建浙江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本文针对浙江省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海洋产业特点、科创水平,基于浙江海洋强省建设的内涵,分析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历程与举措,提出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优势与基础
(一)海洋资源禀赋突出。浙江省海域面积超26万平方公里,约为浙江陆域面积的2.5倍,海岸线共6,696千米,长度为全国第一;拥有宁波-舟山港、台州港、嘉兴港等众多深水良港,水深10米以上的水岸线分布于100多处,万吨级深水岸线超500千米,占全国30%以上;海岛4,350个,数量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文化旅游、海洋能源等资源在全国均居前列。
(二)海洋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958.85亿元,同比增长19.6%。2015~2020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由6,180亿元增长到9,200亿元,年均增长超8%;在浙江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维持在14.0%以上,占全国的比重由9.2%提升至9.8%,有效支撑浙江社会经济发展。
(三)沿海港口辐射力、拉动力、影响力强。2020年,浙江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超14.1亿吨,较2016年增长约23.7%。2021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为12.24亿吨,连续13年位居全球首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08万标箱,同比增长8.2%,排在全球港口第三,成为全球第三个3,000万级集装箱大港,其对浙江海洋强省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支持力进一步提升。(图1)
图1 2014~2021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变化图
二、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分析
(一)日本海洋经济发展经验。日本与浙江陆海空间资源特征十分相似,陆地狭长,陆域资源匮乏,海域面积广大,海岸线、海湾以及海洋渔业、海洋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日本的资源特点,促使日本确立“以海立国”的发展战略。
1、以政府为主导,“以海立国”。政府主导推动是日本海洋经济发展重要特征。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被打开国门,被动融入世界发展。明治维新时期主动探索,重视科技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20世纪60年代积极转型,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经济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步入21世纪后,日本先后出台《海洋科技发展计划》《海洋基本计划(2013-2017)》和《海洋基本计划(2018-2022)》等发展规划,确定以科技促发展、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等发展举措,进一步确定“以海立国”的国家战略。
2、重视科研与人才培育,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重视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涉海人才培育,将海洋科技、海洋人才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层次与质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出台《日本海洋科学技术》、《海洋科研开发长期规划(1998-2007)》、《科学技术综合发展战略》(2002)、《海洋基本计划》(第三期)等10余部涉海科研的规划,确立了以海洋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仅2013年,日本政府就投入超21亿元用于支持海洋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活动。同时,日本政府充分利用区位、深水岸线、优良港湾、海洋生物等优势海洋资源,注重发展海洋信息服务、重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打造形成东京、横滨等特色区域海洋经济集群,成为拉动区域海洋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撑点。
3、强化国际合作,推进科技学术交流。重视国际合作,积极推进政府间合作和民间学术交流。近年来,日本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共同推进“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全球海洋观测计划网”,与美国、德国共同构建了“国际科技信息网”,与加拿大共同构建了大洋生命模型“海神”,为日本海洋科技积累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极大推动了日本相关海洋高端产业链的建立,提升了海洋经济产业层级。
(二)新加坡海洋经济发展经验。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南口,是世界贸易线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区位条件突出。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之一,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航运枢纽,是亚洲及全球第二繁忙的集装箱港口。
1、以港兴城,打造现代化高端海洋产业链。优化经营基础条件,以港引产。在发展战略上,新加坡海洋经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化高端海洋产业链,以国际中转贸易为核心,引入海洋航运、滨海旅游、临港工业等支撑性海洋产业。2021年,新加坡港的集装箱总吞吐量达到3,750万标箱,已连续8年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位居世界首位。(图2)
图2 2015~2021年新加坡港货物运输总量与集装箱总吞吐量趋势图
2、重视资本、科技投入,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以资本密集投入,重视海洋科技、海洋金融创新,提升海洋产业发展层级与竞争力。根据新加坡2019年度财政预算案,新加坡政府计划投入230亿元人民币用于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管理人才的培养。新加坡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建设“单一窗口”,简化通关手续。与中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推行优惠税率政策,对所有进口商品免征关税,对进出口相关的服务活动不征税,吸引全球标杆性航运企业入驻。
(三)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山东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健全,海洋科研支撑力量强,是海洋大省、强省。2020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比重为16.48%,占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03%,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山东新兴产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1、注重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引领海洋产业发展。从顶层设计上,强调海洋经济的重要地位。2007年,山东首次提出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目标。2011年,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海洋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2021年,《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发布,从一流的港口建设、完善的海洋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维度推进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引领新时代山东海洋事业发展。从产业发展上,引导社会资源布局海洋产业。重点关注海洋数字产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智慧海洋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意见》等产业发展意见,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助力海洋新兴产业提速发展。
2、重视海洋科研,强化科技支撑力量。山东拥有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涉海科研机构55家,省级以上涉海科技平台236个,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22名。2021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山东涉海研究项目75个,占山东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3%以上。“十四五”期间,山东港口设立科研专项资金5亿元,用于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3、重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产业快速发展。2018~2020年,山东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5.4∶37.9∶56.7调整到5.3∶36.8∶57.9,呈现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上升的趋势。2020年,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增加值分别为4,747亿元、3,165亿元、2,901亿元,合计占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2%。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分别同比增长5.4%、4.9%、4.0%,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增加值127亿元,居全国第一。(图3)
图3 2018~2020年山东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图
三、浙江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分析日本、新加坡以及山东的发展经验,政府科学的规划引导、核心优势产业的重点发展、科研技术的有效支撑、良好的营商环境等是推动海洋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经验,结合浙江省省情及海洋强省建设内涵,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科学规划发展,优化海洋事业管理。2003年以来,浙江省围绕海洋经济强省、海洋强省建设陆续出台《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国际强港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海洋强省工作专班的领导下,梳理各个意见与规划,分析各个发展意见与规划之间的关系,及时清理不合时宜的有关文件;有关文件还存在遗漏欠缺的,结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及时开展调研与制定工作,形成海洋强省建设科学的规划体系。同时,完善海洋管理队伍,形成以发改、统计、经信、自然资源等部门共同组成的省、市、县三级海洋队伍,加快海洋管理工作数字化改革,打破部门间壁垒,形成政策、管理、服务合力,提升浙江省海洋管理效能。
(二)提升涉海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搭建面向涉、用海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浙江省海洋经济服务平台,为涉海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精细、智能、个性的海洋服务及产品。服务平台与各个涉海部门打通,建立省市县三级体系。通过服务平台,加强海洋管理部门与涉海行业、企业的业务深度融合,及时获取涉、用海企业最新需求,及时更新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供精准化的服务产品。
(三)提升宁波-舟山港发展能级,打造硬核力量。提升港口设施支撑力,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继续加强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宁波港域穿山、梅山、北仑(大榭)等一批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增强在全球航运界的影响力。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港口辐射带动力,完善海河联运网络,加强长江港口业务布局延伸,完善铁路货运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展智慧、智能港口建设,提升港口通关效率,提升硬核竞争力。
(四)聚焦海洋经济核心产业,打造沿海特色产业集群。聚焦具有重要性、特色性、优势性、潜力性的海洋产业,发展浙江省海洋经济核心产业。依托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宁波前湾新区以及台州湾新区等重大平台,重点发展海洋绿色石化、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群,形成差异性竞争和互补。如,舟山重点发展港航物流业、海洋绿色石化、海洋新材料等海洋产业,温州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布局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五)重视海洋科教事业,提升海洋科研支撑力。重视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统筹省内涉海优势科研力量。支持国家海洋第二研究所、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等争取国家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积极推动海洋重点实验室建设。重视科学人才队伍培养,高端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搭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全球专家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和政策,增强科技人才获得感与幸福感。
(六)保护海洋空间,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落实海洋功能区划,海洋产业发展与国土规划衔接。遵从无居民海岛保护规划、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快海岸带规划编制落地,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调整优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落实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积极引导海洋绿色石化、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核心产业布局,优化浙江海洋发展空间结构,充分有效地控制海域、海岛等资源的开发强度。举办世界海洋日、环境日活动,充分利用抖音直播等新媒体,积极宣传海洋环境保护,营造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