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2023-01-21梁华华

新农民 2022年35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梁华华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探究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应对路径,对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开拓网络空间、形成参与合力、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1  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根本目的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物质需要日益得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不断增长,丰富的文化生活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伴随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农民自身成长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不断对更多方面、更高层次的文化产生需求。农民期望有好的书籍、戏曲、电影下乡,希望学到实用知识和技能,并愿意支付一定费用来进行文化消费,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休闲性与益智性并存、公共性与商品性并存等特点。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使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受到一定负面冲击。有研究表明,农村地区成人疫情创伤后应激障碍分值和疑似阳性率均高于城市地区成人的相应数值,农民更可能有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障碍[1]。如果没有健康文化满足需求,不健康的文化就可能趁虚而入。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保障农民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1.2  增强农民文化自信

于个人而言,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其发展潜力的肯定与信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农民提供精神依托,使农民认识到文化功能作用,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中许多成分和要素可以转化为农村文化建设的资源、养料和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传承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既有利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增强农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农民群体本身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农民公共生活领域进一步向虚拟网络空间扩展,农民在使用网络时,文化自信易受到外来文化冲击,造成文化自信缺失。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红色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强化农民面对文化冲击时的心理支撑,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支柱。

1.3  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文化发展是农村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文化功能作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一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现代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民在心理、态度、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促进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激发农民创新精神,培育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二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利于促进农村形成正确的社区舆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增强农村社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和农民成长进步营造所需的良好文化环境。三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农民农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部分农村地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可以为本地区发展带来高效的经济效益。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

2.1  基层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某种意义上看,农村文化建设就是“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经费等文化物力资源与各类文化活动队伍等文化人力资源相互匹配、高效组合的过程。”[2]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及成效的取得,与基层干部重视程度及投入资源多少紧密相关。受长期以来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影响,部分乡镇党政、村支两委干部对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没有深刻理解,不能认识到文化对提升个体素质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或因文化工作见效慢、政绩难显等原因而不愿投入,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现象。具体表现在农村文化建设规划不完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文化队伍素质不高、文化建设项目流于形式等方面,未能从政策和制度上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充分保障。疫情对地方经济造成一定负面冲击,基层如果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将导致农村文化工作更加边缘化。

2.2  公共文化服务有待创新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文化活动形式限于聊天消遣、看电视、打麻将、看演出等基本项目,比较单一。疫情期间,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避免扎堆聚集,许多农村文化场所关闭、文化设施停用、文化活动取消,露天电影、戏剧演出等农村常见的一些基本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供应受阻,本就不够丰富的农民文化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虽然疫情形势缓和为线下文化场所重开和文化活动恢复举办创造了条件,但与疫情发生前相比,农村文化活动数量和规模普遍有所减少,线下场所和设施未完全重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文化活动的开展仍会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有必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缓解疫情对开展文化活动等带来的冲击。

2.3  文化建设力量有待增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主要面临以下困境。一是制度约束。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形式沿袭“自上而下”的垂直决策机制和实施机制,以政府包办为主,导致农民有一定的依赖思想。有学者调查发现,63%的群众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负责的事情,与个人无关[3]。部分农民有对积极健康文化的强烈需求,有自主举办文化活动的意愿,但是缺乏制度保护和有效引导。二是主体流失。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流动进程加快,许多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进城谋生,在村农民受个人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影响,集体意识较弱,对参与文化建设的资源与渠道缺乏认识,利用能力不强,导致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农民“不愿参与”、“不会参与”现象,造成文化建设主体缺位。

2.4  农村乡风民风有待改善

有学者指出,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难点所在[4]。当前我国农村乡风民风仍存在地方需要改善。一是个别农民思想品德堕落。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农民道德水准下降,诚信观念、集体观念、法律观念淡化,理想信念削弱。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危机的诱发下,容易出现个人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次生社会风险[5],需要明确社会公德规范,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部分落后传统习俗卷土重来。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推动社会风气好转,农村的婚嫁丧葬改革等不断推进。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红白喜事和其他各式宴席大操大办等现象,给群众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物质负担。此外,娱乐活动限于玩扑克、打麻将等单一形式,导致农民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农村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3.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政策保障

要提高基层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落实基层政府在财政保障、综合统筹方面的主体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首先,提高基层干部思想认识。厘清基层党政、村支两委在文化工作上的权责边界,通过开展培训等形式增强基层党政领导、村支两委干部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促使文化工作人员树立实践观、创新观等正确思想观念,提高文化队伍业务水平,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开展。

其次,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制定本地文化建设的资金、人才规划,引导资源向农村文化建设适当倾斜,发挥城市和乡镇文化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市与农村文化发展的协同机制。制定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确保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危机发生时,持续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提升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此外,构建文化领域发展状况的考核体系,做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监督工作。

3.2  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网络空间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网络空间具有受众广、成本低、突发事件适应力强等优点。

一是宣传网络服务平台。一些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已经比较成熟,如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建设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汇集各省图书馆、文化馆提供的数字阅读资源、文艺资源等资源入口,同时开设了汇资讯、看直播、读好书等特色栏目;国家博物馆及各地博物馆官网提供的线上展览使群众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看文物。通过开展智能手机培训和线上平台宣传活动,帮助农民群众知晓和学会使用这些线上文化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

二是探索开展线上活动。各地农村要组织、倡导线上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参与。疫情期间,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泗洲头镇文化站组织村民参与线上才艺表演,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为主题的作品征集和推广活动,既满足了村民的日常文化需求,也凝聚了抗疫精神力量。

三是持续提供线下服务。文化程度限制、智能设备不足等原因使得农村还存在很多非网民,短期内难以充分享受数字时代的巨大红利,并且线下服务具有体验性强的优点。因此,要合理开展线下文化活动,开放文化活动室等线下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3.3  形成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合力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鼓励多方面力量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形成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一是重塑农民主体地位。首先,通过宣传教育增进农民对文化建设的了解,使农民认识到文化建设可以给自身带来益处,使其主动参与文化建设。其次,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由“输血式”建设转为“造血式”建设。我国农民缺乏组织引导,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由党组织牵头,基层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分类指导,支持农民以家庭等为单位开展规模适当的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基于生产生活实践,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文艺作品。在农村社会趋于留守化和空心化的背景下,可以探索实践多种柔性机制,如“以妇女为主体、以家庭为载体的社会再组织机制。”再次,注重培养和团结农民中的骨干分子和积极分子,带头学习带头帮助,发挥农村能人的带头作用。

二是发挥多元主体积极作用。调动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多方面力量,团结各种人士,鼓励他们为农村文化建设贡献所能,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合力。支持和引导文化类社会组织通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形式,弥补政府、市场不足,利用自身优势提供高效优质文化服务。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等举办知识普及、政策宣讲、文艺演出等活动。

3.4  营造农村文化建设良好氛围

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软硬兼施,促进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因为成本较低、通俗易懂、受众范围广等优点,村广播、村黑板报、村内讲演等传统媒介仍是普遍可以利用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文化和卫生常识等的重要媒介,这些形式可以从声音、图像等方面于无形中教育农民群众。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建立地方微信群、地方微信公众号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宣传主流文化,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例如,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文化建设模范人物和事迹的短视频,宣传文化示范户典型,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

二是创新治理方式。推进农村治理制度创新,培育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治理方式,加大对大操大办等现象的整治力度。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发挥非正式制度的约束作用,提升个人思想品德、推动乡村移风易俗。

4   结语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目前,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制度优势显著,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农村文化建设仍存在发展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加强政策保障、开拓网络空间、形成参与合力、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应对挑战,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