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略
2023-01-21袁荔芳
袁荔芳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
一、引言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践行初心使命、开辟伟大道路、建立伟大功业、铸就伟大精神的壮丽篇章,蕴含着激发新时代青年磅礴爱国热情的深厚滋养,是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四史”学习教育贯通结合起来,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志向、实践报国担当的有效途径。
二、“四史”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理阐释
“四史”教育通过引导当代大学生弄清“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激励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四史”教育的核心意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强国强党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多次就“四史”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和具体部署,强调通过加强“四史”学习,“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全党全国掀起了“四史”学习热潮。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同年6月,教育部为把高校“四史”学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再次发文对全国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做出系统安排,大力推进高校师生“四史”学习走深走实。“四史”学习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完整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奋斗史、跨越发展史、民族复兴史。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时强调,要“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2]“四史”学习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等鲜明特征,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而是要开展重大政治意义的“历史教育”,其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是当代青年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艰辛历程的必修课,通过从“四史”中汲取思想力量,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深刻认识过去,增强定力信心,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涵
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国之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3]2017年,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标志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开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围绕学生认知特点和行为特点,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才能使爱国主义精神真正在青年学生中牢牢扎根。一是强化爱国认知。认知是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大学生对外界事物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关键阶段。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既需要通过感觉、知觉等方式强化学生对祖国历史、基本国情、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更需要通过系统思维、逻辑判断等方式对国家的社会制度、未来发展等进行理性客观的思考。二是涵育爱国情感。情感是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主观体验。“爱国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感情”。[4]从古至今,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钱学森的“排除万难,早日回国”,无不体现出炽烈深沉的爱国之情。历史和现实证明,青年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对祖国产生归属挚爱之情,才能校准人生航向,实现人生理想,谱写青春篇章。三是树牢爱国志向。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信仰教育和认同教育。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疫情环境下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对祖国、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促进大学生真正成长为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新时代青年。四是投身爱国行动。实践性是爱国主义的本质属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要将爱国情、中国心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自觉实践,推动大学生投身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把青春梦想自觉融入复兴梦想,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壮阔征途中书写精彩人生。
(三)“四史”教育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分析
“四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改变自身前途命运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历史,是中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5]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期和奋斗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高度重合,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青年的报国志向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异常活跃,反马克思主义错误观点屡见不鲜。其中最活跃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经常打着“反省历史、破译真相”的旗号,任意篡改、编造史料。他们通过故意捏造或者歪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削弱或者误导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动摇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的目的。当代大学生处于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由于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相比之下,更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保持历史自信,增强历史定力,提高抵抗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因此,如何运用“四史”教育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深刻认识自身历史使命,是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学习“四史”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的关键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四史”教育着眼“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帮助大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担当,正确处理和把握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热爱社会主义的关系,做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一)学习中共党史,能够使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持做到爱国与爱党高度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从幼稚到成熟、从弱到强的奋斗史。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中国这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列强的侵略、长期的封建统治与殖民主义相结合,带给中国空前沉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无数政党登上历史舞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但由于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影响,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不负历史的重托、人民的选择,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顽强斗争,牺牲了2000多万革命先烈,最终推倒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经过百年奋斗,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让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将党史学习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当代青年从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和经验相结合的角度,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本源性认识,弘扬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心灵深处增强对党的信赖,更好地做到爱国和爱党相统一。
(二)学习新中国史,能够使大学生更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持做到爱国与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在“四史”和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新中国史包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阶段的历史分期,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不断为之奋斗,青年一代正是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中坚力量。学习新中国史,能够使大学生认清“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真理性,弄清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切实增强道路自信;能够激励大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厚度,厚植精神土壤,加强理论武装,增强理论自信;能够促使大学生辩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把握其鲜明特色和发展优势基础上,学懂学透它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树牢制度自信;能够推动大学生更好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增强文化自觉,以实际行动争做弘扬者和传承者,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做到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三)学习改革开放史,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明确改革开放为什么“优”,坚持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长期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史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奋斗征程,被称为“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把新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坚实物质基础,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创新史、实践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取得的成就是空前性、历史性的,人民生活从温饱走向基本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空前提升。大学生作为在改革开放成果之中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是真正平视世界的一代,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会最为深刻。高校作为大学生迈向社会前的最后一关,必须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的最后完善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弄懂弄通改革开放因何而来,往何处去,真正将个人人生走向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深入学习改革开放史,能够深入理解改革开放为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选择,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切实做到爱国与坚持改革开放相统一。
(四)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能够使大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选择了坚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某种意义上说,“四史”是党领导人民为主义而献身、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奋斗史诗。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包含了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神圣使命。但根据笔者的调查,部分高校大学生一边享受国家快速发展的红利,一边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一知半解,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却不知道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却不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具体如何体现。加强“四史”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能够让大学生系统了解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从源头上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为什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弄清楚我们党怎样在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最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弄清楚党带领全国人民怎样坚持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弄清楚这些重大问题,才能帮助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信念信心,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革命事业代代相传。
四、运用“四史”教育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
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占领网络化育人新阵地、打造“沉浸式”德育新样态,是激发大学生磅礴爱国之情、砥砺青年强国之志、实践青春报国之行的应有之义。
(一)加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激发磅礴爱国之情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6]对“四史”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实现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思政课教学第一课堂,有助于学生厘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开阔历史视野,明确历史方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涵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发挥好思政课在“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教师是关键性力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7]要支持更多思政课教师成为学“四史”、讲“四史”的行家里手,用足用好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把“四史”中的红色故事、榜样故事、励志故事等深度融入课堂教学,让“四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给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埋下爱国兴国强国报国的种子,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起“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人生志向;认真研究各年级大学生学习认知习惯特点,精心选择教学载体,开展“四史”理论研究,发挥好高校学术研究功能,提升“四史”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防止师生之间出现“话不投机”“语言不通”,为发挥“四史”教育铸魂育人作用提供坚实基础。在教学成果转化方面,现阶段可以示范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健全教育成果转化。[8]
(二)推进“四史”教育占领网络化育人新阵地,砥砺青年强国之志
当前,移动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已经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高度融为一体,“恨不得时时刻刻与网络在一起”。[9]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对其认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喜欢追求新鲜事物,追求个性化发展,讨厌千篇一律的事物”。[10]长期以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在网络上蔓延,各种网络思潮多元并存,各类信息此消彼长,新媒体传播途径和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这些使“四史”教育占领网络育人阵地面临着难点和堵点。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做强做优内容供给,是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根本所在。将“四史”教育全面融入互联网平台,要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生动活泼、入脑入心的教育生态,努力体现时代性,突出互动性。通过短视频、小程序、微电影、在线直播等学生喜欢的形式讲好“四史”故事,传递爱国报国正能量。例如上海团市委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以首批129所“四史”学习教育精品项目为载体,推出“‘四史’在校园红色地图”,内容涵盖“四史”重大事件、红色榜样人物、红色教育基地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青年的爱国奋斗情怀。实践证明,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四史”主题网络文化产品,有助于实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触达—认知—认同—践行”闭环作用,有效实现思想政治引领。
(三)探索打造“四史”教育“沉浸式”德育新样态,实践青春报国之行
“四史”教育贵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都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探索打造“四史”教育“沉浸式”德育样态就是把“四史”教育全面融入大学生生活,打造具有学生特点和“四史”特色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情感体验,实现思想塑造。通过“沉浸式”体验开展“四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通过自身生活情感体验增进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感知,增进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感、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正确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沉浸式”德育属于高校隐性教育。高校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德育目标,立足学生自身特点,有意识地利用高校内隐性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间接地作用于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状态下获得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德育教育方式。[11]要努力营造高校“沉浸式”学习生活环境,发挥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红色效应,体现公共区域的育人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借助这些载体让大学生得到熏陶,爱国情感得到升华。如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各环节,组织大学生排演红色主题话剧、课本剧,开展红歌快闪、合唱比赛等活动,形成品牌化、系统性的学习教育模式;也可以系统化布置校园“四史”主题展览,组织大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革命圣地等红色教育基地,使学生对“四史”内容有身临其境的认识和了解,激励学生赓续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锤炼过硬本领,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