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报国精神的理论内涵、实践品格及育人价值
2023-01-21程健康
李 洁,程健康
(西安航空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7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不懈奋斗。航空报国精神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高尚的实践品格和较高的育人价值。
一、航空报国精神的理论内涵
2019年7月1日,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八周年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大会上,“航空报国”精神表述正式发布,即“忠诚奉献,逐梦蓝天”。航空报国精神理论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使命担当的忠诚精神,坚韧执著的奉献精神,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以及接续奋斗的逐梦精神[2]。
航空报国精神内在地展现了使命担当的忠诚精神。我国航空事业诞生于民族危难、军事力量薄弱之时,自诞生伊始,就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航空人一直将航空事业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个人的人生选择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需要,这就是他们最鲜明的政治本色。
航空报国精神内在地展现了坚韧执着的奉献精神。我国航空工业起步于非常艰难的时期,研究基础极为薄弱,航空人克服重重困难,不惧条件艰苦,不计个人得失,服从大局,无私奉献,执着于信仰。航空报国精神内在地展现了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经过70多年的奋斗,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备了与世界航空工业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水平。在新阶段,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攀升,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不断涌现,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创新程度已经不断达到新的高峰,产生了阶段性质变。
航空报国精神内在地展现了接续奋斗的逐梦精神。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到今天,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的接续奋斗、接力逐梦。我国航空事业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发展目标上,都不断实现着跨越,昨天、今天、明天,连接着一代代航空人个人梦、航空梦、中国梦的精神追求。
航空报国精神体现了一代代航空人在薪火相传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汇聚着一代代航空人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动力,是航空人在航空救国、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征程中不断彰显的精神特质,也是新时代航空人必须薪火相传、根植于心、接续传承的价值引领,更是航空人独有精神特质的精准凝练。
二、航空报国精神的实践品格
航空报国精神是伴随着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产生的,发端于航空救国的战火硝烟中,发展于民族复兴的航空强国梦想,在我国航空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得以形成、沉淀和升华,深刻影响着航空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是指导我国航空事业实践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航空报国精神都有着共性的体现,即航空报国精神的实践品格。
(一)国家至上、民族为重的家国情怀
国家至上、民族为重的家国情怀是贯穿于航空报国精神的主线和灵魂,是一代代航空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华民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之后得出的历史教训。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援抗美援朝作战,尽快建强空军队伍,我国航空事业在航空救国的历史中缓缓起步。我国航空事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国家的使命、承载着民族的尊严,事关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安危和人民的幸福,国家至上、民族为重的家国情怀是它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以最短的时间制造出党和人民需要的飞机,是航空人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自愿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不断冲破重重阻碍,最终回到祖国怀抱。在科研条件十分简陋、科研基础十分薄弱、科研资源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凭借着深厚的国家至上、民族为重的家国情怀,用较短的时间,突破了一系列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世纪70年代末期,军事发达国家纷纷开始研制歼击轰炸机。我国航空人也站在国家和民族现实需要的战略高度,在技术条件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开展了相关机型的研发工作。正是凭借着内心的理想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研制出等同于世界水平的“飞豹”战机。此后,一代代航空人把航空事业看作报效祖国的舞台,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终生奋斗。在歼10研制时牺牲的杨宝树、许德,在歼7“飞豹”研制时牺牲的龚鑫茂、在歼15研制时牺牲的罗阳等人,都用宝贵的生命践行了“航空报国”的铮铮誓言。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曾经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3]。“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4]。航空人生动地诠释了这一论断。航空事业从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起步,迫切需要通过艰苦奋斗,实现技术创新。航空人从修理苏联飞机到仿制他国的飞机,直至今天,独立设计、制造出自己的飞机,而且其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回顾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代代航空人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依靠巨大的勇气挑战一道道科技难题,依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执着,实现了一项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拥有了核心技术的自主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发展理念的驱动下,航空人突破了一项项“卡脖子”技术,与此同时,还在关键技术领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杀手锏”。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奠基人徐舜寿,就一直把设计出中国制造的飞机作为神圣使命和毕生追求;抗美援朝胜利后,在航空人的努力下,我国第一架初级教练机、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第一架喷气式歼教机等相继诞生,标志着我国飞机设计制造实现了自力更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驱动战略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航空工业全面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坚持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实现了从装备自主创新向装备和能力双自主创新的跨越。坚持借助先进管理技术和先进信息化技术双轮驱动,同时应用先进制造模式以及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等,全供应链整体稳定敏捷交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飞机主干材料、主要操作系统、关键工业设计软件技术取得突破并且在系列重点装备上通过了应用验证;主要航空武器装备设施国产化率持续创造新高。
航空发动机的制造是一项极为复杂精密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买不来的核心技术。我国航空发动机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吴大观多次谈到,自己最大心愿就是研制出世界一流的航空发动机。他在笔记本上写着:“看不到我国自行研制的发动机,我死不瞑目!”回顾一代代航空人信念坚定,不畏征途险阻,最终突破难关,铸造出飞机的中国“心”的艰辛历程,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正如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志强所说:“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要不来、求不来的!我们要发展自己的军用飞机,航空发动机就必须要做强,而且要自主保障”。
(三)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大局意识
团结协作、勇攀高峰体现了航空人的大局意识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也彰显着我国航空事业为国为民的价值追求。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航空人服从国家大局和党中央的总体安排,向西安、兰州以及三线纵深地区建立各类型飞机生产研发基地,完成了航空工业布局的大调整,为我国航空事业取得质的飞跃奠定了基础。他们中许多人及其子孙后代至今仍然坚守三线,可谓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立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5]。一代代航空人面对科技高峰不畏难、面对尖端技术敢攻关、面对困难敢挑战,这些都是勇攀高峰的生动写照。1986年,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飞机的总设计师,在我国薄弱的航空工业基础上,不顾外界的各种质疑,带领一批年轻技术骨干,百折不挠刻苦研究,攻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空工业着力科技兴装,奋力实现从主战装备持续跨代到装备体系全面升级的跨越。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制空战斗机、舰载战斗机、攻击无人机、空空导弹及先进动力列装,支撑我军以空中力量为主体构建战役战术攻防体系;批量生产的大型运输机和通用直升机支撑战略战术机动能力跨代,有力支撑国产大型干线客机C919、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的研制生产、试验试飞、试验取证和安全运营;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先进涡桨支线客机、高原型直升机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先进无人机在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突出作用。
(四)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是广大航空人的工作作风,是高度敬业精神的具体表达,是航空产品高质量的有力保证。航空人始终牢记周恩来总理在国防科技工业初创时期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他们深知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半点疏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始终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969年,歼8首飞成功后,在跨音速飞行实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在国内尚没有此类实验设备的情况下,飞机设计师顾诵芬不顾自身安危,瞒着家人,先后三次上天试飞,沉着仔细地观察着歼8尾翼上的毛线条的扰动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实验数据,最终彻底解决了这一壁垒性难题。20世纪70年代,单座单发喷气式多用途第三代战机成为了世界上很多军事发达国家的研制目标,我国航空工业适时地启动了歼10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最终在1998年3月成功完成了首飞,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轻型战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原定首飞之日的前一天,机械师在检查发动机时发现渗漏了三滴油,总指挥便果断决定推迟首飞时间。此后,人们将这种不放过任何细节、精益求精的精神称作“三滴油”精神。正是在“三滴油”精神的指引下,我国航空人创造了人类航空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歼10战机在试飞过程中无一架飞机坠毁、无一位试飞员牺牲。沈飞公司方文墨创造了“0.003毫米加工公差”的“文墨精度”,被誉为“全国最好的钳工”。在西飞公司的技术工人群体中,薛莹带领“薛莹班”组精益求精,所交付产品的效率与质量令国际客户刮目相看,擦亮了中国制造的鲜亮名片,彰显着航空人大国工匠的精神品格。
三、航空报国精神的育人价值
航空报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是推动我国航空事业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是培育航空事业接班人的精神资源。立足新时代、把握新发展阶段,更需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以此推动航空事业伟大实践迈向新征程。航空报国精神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完整的科学理论,对于指导航空事业发展具有尤为关键的意义;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精神样态,对于鼓舞与激励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引领航空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支撑伟大事业。70余年来,我国航空事业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修到造,对世界强国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从亦步亦趋到自主创新,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守用党的初心、使命、价值追求、精神品格构筑的航空报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就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大家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扎实做好首飞前的准备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装备制造能力、使自己的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再作新贡献”[6]。“丰碑在我心中”。歼10战斗机行政总指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原党组书记、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长刘高倬用了六个字来形容他心中的航空精神。我国航空事业的历史,是从事航空事业的人民群众创造的。我国航空事业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走向新的辉煌,是无数普通的航空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私奉献的结果。
由此可见,航空报国精神从提出到确立到实践逐渐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和践行,成为航空人的价值坐标,成为航空人“做默默无闻人,干惊天动地事”的行为指引,是我国航空事业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航空领域的生动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航空强国梦”的关键推动力量。
目前,我国正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航空强国是航空人新征程的奋斗目标。我国航空事业在迎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为此,航空人更需要坚定信仰,凝心聚力,创造辉煌。这就需要以航空报国精神为内核,加强航空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人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整个行业乃至全社会的进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自觉担当起以“航空梦”托举“中国梦”的神圣使命,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提供精神滋养和不竭动力。
(二)航空类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7]。当前,我国航空事业已经迈入了航空强国的新征程,更加需要坚持忠诚奉献、执着逐梦蓝天的优秀航空人才,更加需要以航空报国精神培根铸魂的航空人才。建设航空强国,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航空人才?为谁培养航空人才?”这一关键问题。回答好这一问题,培养航空人才的航空类院校是关键主体。航空类院校作为行业人才的立德树人主体,应当利用好思政课这个主渠道,要把航空报国精神充分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去,讲好航空报国故事,传承好航空报国基因,使广大青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负起建设航空强国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激励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信仰。航空报国精神的具体体现就是始终胸怀祖国,将个人的选择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老一辈科学家们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有的人甚至为了国家和事业的需要隐姓埋名,在生活和实验条件都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为祖国的航空事业默默奉献,很多人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学生要传承航空报国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让青春的价值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显现。
二是要激励当代大学生敢于有梦、执着追梦。支撑我国航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一个个重要成就的关键原因在于航空人内心深处的理想信念。他们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用自己的行动实现着我国航空技术不断提高的铮铮誓言。大学生要传承航空报国精神,深刻领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发扬实干精神,树立接续奋斗的意识,以青春之我,振兴伟大祖国的航空事业。
三是激励大学生做科学精神的实践者。创新是事业不断跃上新高度、取得新辉煌的源泉和动力。依靠创新的理念和精神,航空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最终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新中国很多零的突破,并不断取得新成就,在很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大学生要传承航空报国精神,就是要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志在超越,在专业科技领域内不断探索,持续创新,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为实现航空强国贡献力量。
四、结语
2016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牢记使命、牢记责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胆创新,锐意改革,脚踏实地,勇攀高峰,加快实现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而不懈奋斗”[8]。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把航空报国精神作为指引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航空类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使航空报国精神的基因根植于航空人的思想中,争当新时代航空报国楷模,努力推进新时代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