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通识教育现状及思考
2023-01-21詹坤朱梅杨茜
詹坤 朱梅 杨茜
(1.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21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四川 成都,610041;2.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2018级基础医学专业,四川 成都,610041;3.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院放疗科,肿瘤中心,四川 成都,610041)
通识教育被定义为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中的“通识”是超越专业局限而达到人对自我存在的较为完整的认识,是贯穿个体人生的内在要求。在早期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并将通识教育贯穿于全程培养是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必要条件[1]。通识课程的主要优势在于思维的养成,这种思维不仅表现为一种认知能力,更多体现为一种思考习惯[2]。对于不同专业学生,通识教育的目的应求同存异,道德素质培养为同,结合学科特色为异。由于医学以人为对象,并交叉渗透了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更需要通识教育加强医学生交叉学科素质的培养。因此,通识教育在高校中需要持续不断地完善和加强。
1 临床医学专业通识教育的现状
1.1 临床医学院校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
8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培训,直到知识经济时代,才逐渐意识到我们需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而仅学习专业知识无法促进学科发展[3]。但几十年来临床医学院通识教育的开展也反映出许多问题:每节课更换授课老师的教学方式影响了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课程的评价方式。另外,由于医学课程繁重,通识课程的学时有限,通识教育课程安排在大学第一、二年,而高年级基本属于专业课的阶段,这使得通识教育无法贯穿整个大学[4]。
1.2 医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不重视
医学生很难对通识教育引起足够重视。一是缺少“全人”教育的意识:很多学生是为了学校要求的学分而选通识课,认为通识课对于提升专业技能并不重要;二是医学专业课程繁重:在这种情况下通识课成为负担,医学生会为了后期学习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而提前修通识课程,甚至会在一学期修完,这直接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强,甚至旷课;三是部分学生抱有功利主义心理:大部分学生对医学通识课程的选课标准还不能够脱离“给分高”“考试容易”的功利主义层面,很难做到以兴趣为导向、以获得知识为目标[5]。教育目标首先体现在情感方面,其次为认知方面,再次为技能方面,应减少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2 通识教育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重要性
2.1 通识教育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意义
对于通识教育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步入“活的医学”时代不可或缺的。“活的医学”是指医生除了关注患者的疾病之外,还应关注生物、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问题并对患者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正好与通识教育的目的相契合[6]。作为医生这种面向人的特殊职业,更需要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及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塑造自身成为复合型人才,高素质人才。华西临床医学目前设有的医学相关通识课程有微积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医学物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等,还有面对全校开放的关于急救、保健、美容、减重等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塑造医学生人格,弥补专业教育中的不足。对于医学这种专业性强又需要综合素质的学科,在提出通识教育的内涵后,人才培养的作用才由此显现出来。
2.2 通识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对待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教育应该从两者彼此依赖的紧密关系着手,它的目标不应该是把探索自然和文化求索分离开来[7]。通识教育正是联系多学科的强大推手。医工结合是一大趋势,单一化地学习一类学科已不能满足该趋势的发展需求,多学科的交融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因而要在多学科中寻找其共通点,尝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解决问题。例如计算机在建立药物模型,生物信息统计中的运用,体现出多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目前还应瞄准新医科方向,在转化医学,精准医学,智能医学上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具有“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医生,引领国际医学发展。跨学科教育在医学上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在临床医学教学初期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早日建立跨学科意识,为科研、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此外,培养医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等都属于通识教育范畴。忽视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往往会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上的缺失,将医学推演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医德是医学教育的第一要义,它不仅有关医患关系处理,更影响社会医疗环境。当选择医学这条道路,“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就应该成为医生毕生的追寻。一旦医疗风气不正,损害的是人民的健康,损失的是人民的利益。学习如何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也是重要技能,在医术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要通过沟通建立患者对自己的信任,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3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通识教育体系完善的建议
3.1 完善高校的课程设置及考试评价
学校要将通识教育置于教学规划重要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医学院可以更多地加入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写作、临床语言与交流技巧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要引入多种考评方式,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评价,避免将考试作为评价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比如将课堂小组展示作为平时分,综合实验过程与作业,这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也让学生每节课都不敢松懈,教学效果更好。
3.2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医学生看来,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授课难免枯燥,医学生更倾向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医学细胞生物学中理论与实验结合;在医学伦理学中利用“翻转课堂”先提出问题让医学生搜集资料、思考,再进行课堂交流,这样学生才能从案例,理论,政策多方面意识到医学伦理的基础性以及必要性;在信息资源利用与检索(医学)中老师教授了不同数据库的检索,为查找文献提供了极大便捷,这些方式都切实地让医学生体会到参与感,增强学习有效性。
3.3 促进课程及医学的结合
很多通识课任课教师在其领域的专业性不容置疑,只是课程缺少了与医学的链接。比如在医学物理学课程上,由于课程内容多而广且课时紧张,老师跳过了物理与医学的联系部分。这反映的是部分任课教师在成长阶段所接受通识教育的局限性,这很容易让医学生兴趣削减,无法真正融会贯通学习。解决此问题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多学科交叉培训,加强课程的监督管理,可以考虑采取混合式教学以减小课堂负担:课前教师线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教师线下教学,将专业课程中融合医学知识,提升学生参与感;课后拓展提升[8]。
3.4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系统的模拟教学和临床实践将有助于解决学生学的理论多,做的实践少的问题。医学生希望临床医学类通识课提供类似临床技能实验室的平台,让医学生尽早接触更真实的医患环境。临床技能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教育环境,我们可以在这里以自我为导向学习各种技能,并获得即时反馈。虽然,这些实验室并不能取代真实的临床环境和患者的互动。然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基本的临床技能,提升自信,并在临床环境中更好地表现[9]。
3.5 增强学生主观意识
被动地接受教育会削弱教育效果,因而医学生要加强对通识课程的主观能动性。今后作为医生的我们与患者的互动涵括了多项人文素养:道德伦理、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另外,在学科交叉的大环境下,医学正开枝散叶,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具体而言,学院可邀请专家开展相关讲座,班干可以组织有关人文素养学习的班级主题团日活动,以提升医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
认识到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从来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是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先决条件。希望通过临床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引导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观和价值观,内化以“人”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同时了解前沿学科发展现状,淡化和打破学科壁垒[10]。在通识教育的学科建设中,学校、教师、学生的参与缺一不可,唯有管理层面,执行层面,认知层面的工作都有所保障,积极改善推进通识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温度的、优秀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