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气象部门企业内部控制及其财务监管制度的探讨

2023-01-21武扬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财会学习 2022年36期
关键词:气象部门总公司分公司

武扬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引言

气象部门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同样承担着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职责。企业能否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根本在于企业的内控制度是否行之有效,能否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能否防范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自中国气象局于2013年发布《气象部门企业财务管理办法》(气发〔2013〕126号)以来,各省市气象部门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相继出台了符合自身企业情况的具体管理办法,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很多条款已与当前实际需求相脱节,具体管理措施亟须更新。因此,为加强气象部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应用性,就必须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以及运行的有效性出发,更新与完善现有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气象部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在优化内部制度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对所属企业的财务监管制度。

一、完善气象部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一)气象部门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与成效体现

气象部门企业的管理层具有“内控之责”,即在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建立与健全规章制度、把控规章制度有效运行的责任。内部控制其实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及政策程序。良好的内部控制基于三点:一是管理层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设计内控制度。二是企业的内控制度不能纸上谈兵,要符合实际需求,可以顺利实施。三是企业的内控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例如在执行过程中,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现有制度不足以应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状况时,需要及时进行维护与更新。

气象部门企业作为被事业单位投资的国有企业,其国有资产的运行情况及经营成果最终体现在年度财务报告上。而财务报告的公允与否,正是从根本上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是否正确有效。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企业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且能够有效执行、及时维护与更新,企业有规矩,人人守规矩。所以才能够保证企业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者舞弊而导致的重大错报,进而得以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及运行状况。

(二)关于完善气象部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1.优化企业重点业务流程

气象部门企业的收入来源于有偿气象服务产品和防雷检测工程。有市场交易则必然存在资金流动及合同过程,因而资金管理流程与合同管理流程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业务流程。两者皆存在关键风险点,因此要建立“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合同管理为抓手”的动态管理业务体系。

在资金动态管理流程中,一是要建立健全资金内部管理机制。要明确资金内控管理的各项工作职责与岗位权限,包括重点资金风险管控、大额资金支出管理、网银及银行账户管理、审批联签、不相容岗位分离、定期轮岗等相关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嵌入到资金活动的全流程中,持续强化对资金流转中关键环节的监管。对资金内控工作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从机制建立到监督评价再到整改再造的完整内控链,从而建立资金内控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要科学拟定资金计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按照资金用途划分资金区域,例如划分为固定资产资金、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资金区域的界定要坚持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原则,即资金要严格按照预算支出,但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政策变更时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三是要加强业财一体化的管理方式。企业要稳定,现金是关键,因此应收账款是每个企业现金流管理的重点。若想使企业的现金快速回笼、达到资金良性循环的目的,就必须使财务与业务紧密结合,对应收账款及其项目实行精细化的全过程管理,并对客户进行信用管理及风险评价,由此实现安全有效的资金管控机制。

在合同动态管理流程中,要将合同审批过程中所涉及的财务、法规、质量管理等部门及合同履行过程中所涉及的计划、生产、服务、财务等部门纳入业务流程中,对合同业务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企业在合同立项、合同预算、合同起草、合同审批、合同履行等各阶段的管理效率,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及法律风险。并且要建立供应商和客户的电子信息管理台账及数据库,参照历史交易信息制定信用标准、划分风险等级,并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供应商及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将风险管控端口前移,对合同的履行及应收账款的收回进行预防性风险控制。

2.建立健全分公司管理制度

一般来说,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或业务越来越广泛时,就会成立分公司。气象部门企业的分公司,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已渐渐彰显出自身的价值。为规范分公司的设立和运营、提升总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气象部门企业的健康发展,需建立健全分公司的管理制度。

一是明确设立分公司应当具备的条件。例如设立分公司的地域范围,分公司拟聘负责人的执业能力,分公司是否有符合资质要求的固定办公经营场所、设备及技术人员等经营条件,是否有完备的组织管理架构、财务管理体系等。

二是明确分公司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例如禁止在非授权区域内开展业务,无条件接受总公司的检查与监督,严重违反总公司规定、产生经济损失和法律后果时由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及机构承担等。

三是制定分公司人事及薪酬管理制度。例如分公司负责人由总公司任命和解聘,分公司增减人员计划需经总公司批准,录用员工采用公开招聘方式,签订劳动合同、配备劳动保险,按照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及工资福利、建立人事档案、制定薪酬管理和奖惩制度并报经总公司批准及备案等。

四是制定分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管理等方面制度。分公司的经营管理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必须服从行业主管机构、市场监管机构和总公司的管理,建立并执行日常经营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在合法诚信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涉及股权处置、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重大的经营决策时,分公司需经总公司批准,不得自行决定。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应在严格执行气象部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针对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票据管理等方面建立本地化实施细则。在财务核算方面,要实行与总公司统一的会计科目和报表格式,由专业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按要求向总公司报送年度财务报告。分公司的审计管理要由总公司组织实施。一方面,总公司要定期或不定期实施对分公司的审计监督,包括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重大项目审计、重大经济合同审计等各类内部审计事项,分公司应当主动予以配合。另一方面,分公司在向总公司报送年度财务报告时,需同时报送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分公司审计报告,并配合总公司完成汇总审计报告。

五是制定分公司的合同管理及质量管理制度。合同管理方面,分公司在总公司的授权范围内可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当合同内容为提供同质、同类的商品或服务时,分公司应遵循总公司统一的市场定价标准,不得低于总公司的最低标准。各分公司签订的合同应统一编号、建立台账,定期报总公司进行存档备案。质量管理方面,分公司要严格把控各类业务的质量管理。特别是涉及防雷检测工程业务时,要严格执行国家检测标准、遵守总公司的相关规定,建立业务管理、实施、质量监督等追责制度。对业务实施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及报告原件进行归档,扫描复印后按期报送总公司进行备案备查。

二、建立健全气象部门事业单位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管制度

(一)加强气象部门事业单位对被投资企业财务监管的必要性

气象部门企业已完成公司制改革,本着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走上“手握实权”、自主决策的道路。一方面,作为投资人的事业单位,其管理方式发生了由全管到监管的变化。其监管意识会相对减弱、管理措施也会变得相对宽松。此时,若事业单位缺乏具体到位的监管措施,则会产生财务监管的空白区,事业单位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而削弱对企业的财务监管效能。另一方面,气象部门企业长期以来由于其特殊性质并不十分追求利润,市场竞争不激烈,风险防控意识较为薄弱,风险应对能力不强。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到长久的发展,作为监管部门的事业单位必须对其进行高效合理的监管,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变化特点不断对财务监管方式进行更新改造,这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安全规范的运营环境,也是事业单位应尽的重要职责。

(二)关于建立健全气象部门事业单位对被投资企业财务监管制度的建议

1.建立财务监管制度,夯实财务监管基础

财务监管是企业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企业正常经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防范与化解企业风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气象部门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并结合下属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管制度,将财务监督内容与相关管理制度相对应,为财务监管工作的开展提供充分的制度依据。同时,在建立健全财务监管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认识和推动财务监管,持续提升企业财务人员及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职业敏感性和鉴别力,加快财务人员转型,使其深度参与企业业务活动,运用业财一体化管理机制,将财务监管融入控制活动的各环节[1],夯实财务监管基础。

2.增强财务监管意识,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气象部门事业单位作为气象部门企业的控股股东,负有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财务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职责。因此,要提高事业单位管理层对被投资企业监督管理的思想重视程度,明确相关责任人和部门在企业监管中的职责,将企业实现的经济增加值纳入绩效考核制度中,提高监管部门及责任人对企业的财务监管意识。

古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有“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十四五”时期,“统筹安全与发展”是企业的重要命题。现阶段,企业经营风险变得多发、易发,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气象部门企业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事业单位及企业管理者需要比以往更加懂得如何识别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在对企业进行监管时不断增强与革新风险防控意识,建立风险测评体系或引入先进的风险测评方式。可以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将风险测评工作委托给专业性更强、更具独立性的社会第三方机构来进行。

3.改善财务监管方式,规范审计管理程序

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监管是一种全过程的监管,不仅体现在预防性监管方式,如构建和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规范和统一企业会计电算化平台等方面;还体现在检查性监管方式,如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定期开展的财务检查、审计业务等。气象部门企业审计通常采用内审与外审相结合的方式。内部审计由上级管理部门及监审部门统一组织,采取按年度定期开展为主、不定期抽查为辅的方式。外部审计由于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各地区各企业的审计执行程序繁简不一,审计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2]。且相比内部审计而言,外部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与专业性,不仅要对审计单位负责,还要对社会公众负责,其审计质量对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有直接影响。因此,规范外部审计管理是规范审计管理程序的重中之重。

《气象部门企业财务管理办法》中规定投资人具有“决定企业聘请或者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事项”的管理职责。在整个审计程序中,投资人即事业单位不仅负有静态的管理职责,更应实施动态的监管程序。即在聘请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之时、实施审计过程之中、出具审计报告之后这几个重要阶段中,事业单位通过组织协调、实时监控等方式,不断加强流程控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外部审计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具体来说,在聘请、更换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时,需要投资人即事业单位做决定,企业管理层不得自行决定。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审计关系后,事业单位或监管部门应将审计工作中相关基础信息建立数据库或管理台账,包括对外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证书、专项审计类型、被审计机构、被审计机构负责人、更换及解聘原因等相关基础信息进行信息化统计与管理。在实施企业审计过程中,事业单位或监管部门应委派非企业利益相关人员负责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的联络工作,形成双向对接机制,及时沟通与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审计情况,发现重要疑问或重大问题应及时与事业单位及企业管理层进行沟通与反馈。在出具企业审计报告后,事业单位或监管部门应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并对整改事项进行复查。

结语

总而言之,气象部门企业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围绕国家政策变化、积极寻求改革创新之路,必须根据经济形势、市场环境及时调整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管理的有效性。同时,要加强事业单位对下属企业的监督管理,持续强化监管意识,不断优化监管方式,有效推动气象部门企业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气象部门总公司分公司
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
2018年全国气象部门政府网站测评研究
共青团中国盐业总公司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加强新时期气象部门财务管理与监督的思考
General Electric’s Innovation
COACH Inc. in 2012Its Strategy in the “Accessible”Luxury Goods Market
IWI美国分公司ACE GAR1651步枪
重庆工商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
论国有资产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以“许少雄诉海洋渔业总公司上诉案”为对象
县级气象部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