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内蒙古宁城皮影戏为例
2023-01-21赵美琳
◎赵美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成果,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历史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社会和生活中出现了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现象。皮影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包括复杂的制作工艺,各种人物造型的设计,场景内容的布置等。受悠久历史文化的启发,内蒙古宁城皮影戏不仅结合了雕塑、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还以其独特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向人们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艺术之美。但宁城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在其保存传承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故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切入点,戏宁城皮影戏进行研究与讨论。
一、内蒙古宁城皮影戏概况
(一)所处区域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南部,燕山山脉的北部,内蒙古与松辽平原的交界地带,属老哈河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具有“五山四丘一分川”的地貌特征,总面积4305平方千米,人口约50万人,2/3的宁城人都说方言——宁城话,宁城话属冀鲁官话语系。夏商以来,先后有鲜卑、契丹、女真等十几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宁城县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素有“千年古都,山水宁城”之称。
(二)历史沿革
宁城县皮影艺术已在不断完善中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众多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是宁城县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品种。
据史料记载,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皮影戏起源于北宋。宁城县的皮影戏可以追溯到清朝。宁城县皮影戏受河北、山东、辽宁等地皮影戏的影响较大,皮影表演多以“皮影戏”为主。据《皮影传人回忆录》记载,清末民初,一批演技成熟的皮影戏艺人来到宁城县城。他们因不同的原因来到宁城县,为宁城县皮影艺术增添了新的色彩。
从民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宁城皮影戏处于鼎盛时期。当时的皮影戏主要有“会影”和“愿影”两种。随后,此类活动被误认为是封建迷信,宁城县皮影剧院的演出被禁止,宁城县皮影剧院也随之消失。20世纪70年代末,宁城县文化馆组织了皮影组,在农村练皮影、表演皮影,宁城县皮影艺术逐渐恢复。
(三)民族特色和传承
1.民族特色
皮影戏传到宁城县后,当地人就喜欢上了皮影戏。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宁城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在文化形态、社会风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民族特色。内蒙古宁城县毗邻河北省和辽宁省,游牧民族具有开放的天性,宁城皮影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熏陶,又融合了汉人的仁义与包容,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第一,宁城皮影戏独特的民族特色体现在皮影制作上。皮影制作对制作人员的技艺要求非常高。因此,当地制作皮影的艺人大多具有很高的技法。第二,宁城皮影戏独特的民族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唱腔上。宁城皮影融合了东北小调、蒙古族长调、京剧、评剧、山歌等唱腔的优点。第三,宁城皮影独特的民族特色也体现在乐器上,其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蒙古族乐器——四胡。
2.传承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有四种:一种是口传,即“言传”,是口头民俗和信仰民俗的主要传承方法。另一种是传统的“身传”,是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主要传承方式;另外两种传承方式是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
宁城皮影戏主要以师徒相承的形式流传下来。无论是制作皮影,还是表演皮影,都是师父传授,徒弟学。由于宁城的皮影艺人多为民间艺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技艺多为师父口传,以此来为弟子所熟知。像大多数表演者一样,他们凭借意志力一遍又一遍地记忆和练习。直到现在,他们留下的台词和剧本都是口耳相传的。
二、宁城皮影戏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皮影观众收窄,演出市场萎缩
宁城皮影是在清代引进的。据史料记载,宁城县大双庙村于1903年开始表演《天门阵》《锁阳关》《西游记》等皮影戏节目。窦承业、陈万诚、秦作容是当时宁城最有影响力的皮影戏艺人。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最终造成听、看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失去演出市场,宁城皮影戏逐渐被人们遗忘。此外,演出市场的急剧萎缩也是宁城皮影戏传承受限的一个重要原因。观众人数的老龄化和急剧减少,直接导致传承人对皮影戏的表演失去信心。皮影戏表演的机会减少,了解皮影戏的机会就减少,皮影戏传承和保护就越难。
在笔者看来,这是受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影响。21世纪以来,由于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短视频等多种娱乐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在选择新的娱乐方式。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和电脑上观看各种娱乐节目,而不是花更多的金钱和时间看皮影戏。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中,皮影戏并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而且不难看出,宁城皮影戏的传承力不足,其传统剧目以方言演唱为主,这也是观众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传承人保护意识不足
宁城皮影发展初期,皮影戏多以“愿影”和“会影”为主。一些村领导主动组建了皮影戏队。皮影戏队每年都有固定的演出时间和场地,收入也很稳定。宁城皮影戏是由村民家庭或个人出资,邀请皮影艺人表演皮影戏,皮影艺人有稳定的收入来支付日常开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不再需要这样的节目,也没有人特别邀请皮影戏艺人来表演。传统皮影艺人无法从演出中赚到足够的钱来维持生计,皮影艺人越来越少。
笔者通过研究文献发现,宁城皮影戏传承人的收入多以务农和打工为主,当爱好和艺术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时,皮影戏传承自然会被放弃,转而选择其他的谋生手段。皮影艺人是皮影戏的重要承载者,加强对皮影艺人的物质保障和为皮影艺人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宁城皮影戏的传承十分重要。
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市场经济冲击的结果。宁城皮影自推出以来一直在发展,可以说是反映社会变迁的历史书。宁城皮影戏是很多艺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用来谋生和维持生活的手段。但是现在,由于多元经济发展的影响,宁城皮影戏已经开始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不能给传承人带来以往的利益,甚至影响到传承人的生活。
(三)传承人有老龄化趋势,继任者少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人”的作用不可忽视,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将宁城皮影艺术传承下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人是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符号和文字的编码者和翻译者,规则的制定者和遵循者,也是文化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一个人在文化传播中参与了信息传递的全过程,所以传承人在文化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据统计,目前,宁城县有24名精通皮影戏的传承人,这些皮影传承人主要在49—69岁之间,整体呈现出老龄化现象。这一切都说明宁城皮影戏人才匮乏,年轻人去学习皮影戏的很少,皮影戏之所以还能走到今天,是这些皮影传承人对皮影戏的热爱。
目前,宁城皮影戏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继承人少、年龄普遍偏高的问题。然而,除了宁城皮影戏,中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者匮乏的问题。非遗传承主要由人来完成,在传承过程中,如何培养优秀的非遗传承人才,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尤为重要。
皮影戏的传承必须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来支撑,虽然宁城的皮影艺人有很强的动手制作能力,但大部分皮影艺人学历不高,在剧本编写和表演方面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统计发现,宁城的皮影艺人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少数人具有初中文化和高中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皮影戏传承人在语言和教学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限制了皮影戏的传承。
三、宁城皮影戏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一)顺应时代发展,探索传播方式
目前,宁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自然村举办各种传统活动的线下传播,另一种是通过网络视频传播。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加速了宁城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改变了宁城地区传统皮影戏的传播方式,皮影戏实现了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利用新媒体传播宁城皮影戏,首先要思考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更好地传播宁城皮影戏作品。其次,宁城皮影戏传承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具有叙事性,因此,新媒体人应该通过深度报道、人物访谈等方式,关注每一位传承人对保护和传承皮影戏的贡献,通过对宁城皮影戏的综合记录,解读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市场经济效益
宁城地处三省交界处,但宁城皮影戏在演出场地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演出场地稀缺,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支持不足等。笔者认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支持不应仅限于个别的区位支持,还应考虑到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给予的支持应更加具体,比如对传承人的服饰、化妆、道具等给予一定的支持。服装、化妆和道具要高度适应表演场景。此外,在现场演出期间,要安排必要的音响、灯光等设施,其他设备也要准备齐全。在资金支持方面,要保证传承人的日常演出费用,并给予餐补和交通补贴。
另外,宁城皮影要想得到长远发展,不能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还要善于抓住机遇,放眼未来,充分利用市场的优势,发展自给自足的传承方式。近年来,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网络经济发展迅速,微商经济、直播经济迅速崛起。皮影传承也应借此机会,在传播宁城皮影戏的同时,通过直播或视频等方式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
(三)制定相关政策,培养后备人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承人更应注重自身的创新发展,也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提供的支持。目前,宁城皮影戏正处于传承的困境,面临着无继承人的尴尬局面。如何找到真正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级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全面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将宁城皮影戏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到学校,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宁城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学校的课堂活动传递给学生,一方面可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对皮影戏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为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四、结语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把它作为民族文明的基石,让它以一种新的方式在新的时代逐渐发扬光大。宁城这片土地孕育了皮影艺术,皮影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抹亮色。对皮影艺术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和借鉴,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