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部落游牧文化的演变
2023-01-21梁晶玮
□梁晶玮/文
阿拉伯民族由于其特殊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进而对阿拉伯社会与历史进程、文学、个人情感构建、民族精神等都产生了衍生影响,不可避免地都打上了游牧的烙印。后来受到阿拉伯国家统治者政策影响与时代变迁等要求,阿拉伯游牧民族逐渐走上定居的道路,对推动阿拉伯社会进步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依然在如今阿拉伯社会的许多领域都可窥探见其长期形成的部落文化色彩。
阿拉伯游牧文化及其后来的定居历程一直是国际社会所重视的研究领域,在本文对其因素和影响的深入探讨中,有助于帮助人们全方位认识阿拉伯游牧部落文化,了解到其变迁历程,对现代社会推进中东地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 阿拉伯部落游牧的成因分析
阿拉伯部落游牧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其流动的成因主要归结于阿拉伯人大多居住于西亚及北非地区,炎热而又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使得阿拉伯地区遍布沙漠,而绿洲与水草的分布地带往往随着季节变更而变动,这就促使着阿拉伯部落需要在一年之中频繁地变换居住区域。需要注意的是,在长期的流动生活中,逐水草而居不再是被严酷的自然条件所迫使的一种求生方法,而是阿拉伯民族在适应了沙漠生存环境后主动选择的一种充满着智慧的不竭泽而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种生活方式。其行为一定意义上也是出于保护本为数不多的肥沃绿洲地带和水源的目的,为了有效保障长期阿拉伯子民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生存需要而作出的一种合理选择。其次,阿拉伯部落选择利用放牧来维持生计主要是由于在广阔的沙漠地区,绵羊、骆驼和山羊是能够御寒、充饥和代步的巨大财富,且相比其他牲畜,这些动物更能忍受相对干旱的生活环境,且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中由于其厚实的皮毛更容易存活和繁衍后代。
2 游牧的影响分析
首先,游牧部落与长期位于绿洲地区、拥有农业生产基础的定居者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往来关系,能够为其提供额外的物资上的支持[1]。不同于学界所经常研究的阿拉伯游牧民族与非沙漠地区定居人民间的冲突关系,两者间其实还有另一种合作共生的伙伴关系。阿拉伯游牧部落由于其经常性地流动变换居住地,导致其接触、覆盖的地区相对广阔,有些甚至超越了其一直生存的沙漠地带,越过国界,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从事着一定程度的商贸往来互通有无,以弥补缺乏水草时期的物资供应不足,因而游牧部落能够为相对安定足不出户的定居者们提供许多其未曾见过的货物及用品,并利用其在游牧中养殖的大量牲畜来为定居者提供肉类、皮革制品、动物油、奶酪等物资。同时作为交换,定居者也会为游牧部落提供其无法获得的小米、椰枣等农作物与其制作的手工业品作为游牧生活的补给。这就形成了游牧部落与定居者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一种伙伴关系,是在客观条件下自发促使出的一种积极的正当往来。
其次,在定居者与游牧部落之间,还有另一种广为人们所知的依靠掠夺与侵犯等手段存在的冲突关系。受到游牧生活自身的不稳定性的影响,草和水源本就无法长期得到供应,再由于阿拉伯地区气候阶段性地干燥炎热,导致荒漠化也是时有加剧,和定居者的不定期不定量交换无法满足游牧部落在这种困难时期的大量需求,便迫使其有时会主动进攻侵犯定居者生活的区域,抢夺走他们所需的生活物资以应对不时之需,同时在抢劫的过程中,无法避免一些因个人原因而与定居者结下的一些私人恩怨,甚至也会由于掠夺太过严重而直接威胁到定居者的生存,这些都激化了双方的矛盾,不利于关系和地区的稳定。
同时,阿拉伯部落长期游牧以及掠夺的生存方式推动着部落中强烈的集体荣誉与耻辱观念的形成。这是由于无论是游牧寻找更加有利的环境还是为了生存而去抢劫周边定居者的粮食都是集体行动,而长期大规模全体的行动方式使得成员们将整个集体凌驾于部落中的个人之上,任何个人利益在部落集体面前都应该让步。部落中的成员应当首先满足集体的需要并维护集体荣誉与利益,将为集体搜寻物资与装备当做是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如何让整个部落的实力更加强大有力十分被成员看重,对整个部落的团结一致集体对外起着积极的影响。
受到集体游牧及掠夺的影响,整个阿拉伯部落也相应地十分崇尚个人好战威猛的尚勇精神,对阿拉伯部落个人精神的塑造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对阿拉伯部落来说,掠夺和抢劫意味着至高无上的英勇行为,也是最崇高的一个职业。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好斗,敢于冲锋陷阵的精神被视作阿拉伯男子汉气概。如果在这些行动者有部落成员不愿去抢夺别人或是由于体弱多病而无法支撑艰苦的游牧迁移,都会被整个部落摒弃,被当作是可耻的一种行为,不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尊重。同时,由于尚勇的风气,自然对整个部落作战的凝聚力与抵抗力也能起到增强作用,还能让个人在参与游牧以及抢夺的过程中由于对荣誉和战果的渴望而积极勇猛表现,为其提供精神支柱和信仰。
由于整个阿拉伯部落无论是游牧还是掠夺行动都主要需要依靠身强力壮的男性来完成,至高无上的荣誉和其所受的尊重以及社会地位也被全部加持在阿拉伯男性的身上。女人作为部落中的弱势群体自然因这尚勇好战的部落文化而被边缘化,在族群中的社会地位较低,有时甚至也会被阿拉伯部落里的男性当做是一种消极的存在。女性这一角色主要充当着支持并维系集体与血缘部落的作用,为部落繁衍更多的男性去确保所在部落的长期发展,也从小被教化并驱使着维护家族及群体利益,并对自己的族群保持着绝对的忠诚。当所在的部落与其它部落发生冲突时,也可能面临着被送出去和亲来化解双方的矛盾或者为自己的家族换来利益,她们婚后也主要依附于男人,在介绍自己时往往只提到自己所隶属的部落名字或丈夫名字,对自己的名字则很少提及,因而对部落中女性的思维开化起到了阻碍作用,甚至在后来阿拉伯游牧民族定居化历程已经基本完成的时候,依然有很多女性身上还携带着传统的维系拥护血缘亲族的意识,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阿拉伯游牧部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长期依靠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部落逐渐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和诗歌风格,无论是形式、题材、传播媒介都深深地打上了游牧文化的烙印,对后人研究阿拉伯游牧民族具有重的参考价值。长期受到游牧生活的浸染,阿拉伯文学与诗歌内容主要偏向于讴歌和赞美在集体迁移和部落作战与大规模抢夺中取得杰出战果的英雄个人,或是对自己所在部落极尽赞美之词,直接表达对身在这个集体的骄傲和荣誉感。因而创作出的风格极其热情奔放,多以直接抒情为主,句子也通常简洁短小,以能让人听懂与表达清楚自己感情为重。同时由于部落尚武,大多数部落成员有生以来的主要任务便是培养强健的体魄并积极作战取得战果,因而识字的人并不多,也往往接触不到能帮助他们提升文化水平的书籍等资料,且长期处于流动和迁徙的环境下,无法为教育提供一个稳定有利的前提条件,因而这些诗歌或文章很少会被以书面的形式去交相传阅,往往是通过口述、口耳相传的方式而被众人及后世代代相知,同时受到其文化程度限制,他们所创作出来的无论是文学还是诗歌通常逻辑相对不清晰,没有完全遵循常规的行文架构,通常是根据一时感情和联想到的事物去创作,因而后人在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与诗歌作品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3 推动阿拉伯游牧民族定居的因素
随着阿拉伯统治者统一国家的进程逐渐推进,游牧民族已经成为其统一之路上的一大阻碍,迫使着统治者开始推行怀柔与优待补贴政策或通过直接使用武力的方式去推进其定居化进程[2]。关于游牧民族阻碍统一进程的原因,首当其冲的便是由于游牧民族部落里紧密的血缘依存关系使得任何外部力量难以接近并影响它们,部落内部自有一套其奉行的政治经济体系,这就对统治者推行国家政策与实行现代化变革十分不利。同时,由于受到部落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以及排外的影响,使得部落成员与首领对国家政权具有极大的不认同心理,将归顺国家、解散部落以及放弃一直赖以生存的游牧生活方式转而开始定居视作是一种背叛集体的可耻行为,使得各部落对国家政权有着强烈的敌意,甚至与之起正面冲突,促使统治者考虑去除这种不安定因素。此外,游牧民族自身携带的不稳定性使得它们与周边部落及定居者们时有发生冲突,也不利于整个阿拉伯国家区域局势的稳定和内部子民的安全与和谐关系。
不仅是由于统治者的推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阿拉伯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过渡转型,传统的游牧与抢劫已不再适合时代的潮流,开始备受局限,无法再正常有序地保持下去。这是由于随着阿拉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定居者大多都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不仅是土地种植的充足供给,越来越多的定居者已经参与到了阿拉伯社会的城市化中,医院、学校、超市、公共卫生设施、娱乐设施的大量修建使得阿拉伯人民的生活更加现代与便捷。此时仍旧处于沙漠地带靠着放牧迁徙和抢劫生存度日的游牧民族明显落后于外部世界,在很多领域都与人们脱节,健康安全甚至衣食住行、子女教育都难以像定居的人们一样得到有效保障,甚至也不能从事一份有固定薪水的稳定职业来补贴家用,游牧已不再适用于日渐现代化的阿拉伯城市环境。这让许多阿拉伯游牧部落成员被外部世界的诸多有利条件吸引,自驱化的逐步融入到现代社会的浪潮中。此外,受到长期迁徙与放牧的影响,许多沙漠绿洲地区与草场的数量相比从前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消减,沙漠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牧草和水源的不足已经不能长期支撑游牧部落的生存需要,这也迫使一部分阿拉伯人改变观念,走出沙漠地带,逐渐脱离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在推进游牧部落定居的过程中,统治者补贴政策的实施与强权镇压成为保障其成功的重要有力武器[3]。在前期由于统治者心急且部落反抗情绪和行动较为激烈,统治者往往采取暴力行为强制部落解散并定居,往往没有注意安抚部落成员,且初期并没有及时跟进落实定居后的一些相关安排,造成原部落成员定居秩序混乱,无法正常融入现代社会,与周边住民起冲突的暴动事件也时有发生,让其对中央的敌视更加严重,反而加剧了社会不稳定,还往往激起了部落更加强烈的反抗,甚至开始以部落间联合的方式壮大了反对力量,给统治进程造成了更大的阻碍。
后来在得到一些经验教训之后,统治者意识到了暴力镇压的局限性,转而开始以柔和的方式加大对部落成员定居的优惠政策力度,吸引诱使他们走出部落,开始大范围定居,并同时持续完善其定居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有效避免了因突然壮大的定居人群造成的城市拥挤、污染、混乱等现象的出现。在鼓励部落成员走向定居化的过程中,统治者制定了许多有吸引力的政策,诸如承诺将部落人民所拥有的畜群兑换成同等价值的固定资产,这就可使得原本不稳定的经济来源变得切实可得;还对部落成员的就业放宽限制,降低门槛,推动其尽快找到工作贴补家用等,让越来越多的游牧部落逐渐解散,分批流动进入现代社会的各工作领域,摆脱掉游牧生活所自带的危机与不安定感。
4 结语
阿拉伯游牧民族文化历史久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必须做出相适应的调整和改变,逐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浩浩荡荡地进入定居历程,但即使是在游牧民族定居完成并经历过转型后,其在今天的部落色彩也依然浓厚,在如今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都能看到曾经游牧部落文化的缩影,值得人们据此深入研究。■
引用
[1] 杨晓敏.游牧文化传统与游牧文学表达——以蒙古族和阿拉伯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1(1):16-21.
[2] 李云鹏.叙利亚历史进程中的国家与部落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
[3] 顾坚.《昂泰拉传奇》中的阿拉伯游牧文化传统[J].语文学刊,2027(2):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