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落实

2023-01-20

中学语文 2022年36期
关键词:文体核心教材

林 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在此背景下,初中的语文课堂也逐渐开始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尝试。而目前,我们在期刊著作中看到不少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往往是个性化成分居多,可借鉴与模仿的地方并不多,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却鲜有尝试。尤其是初中阶段,推动大单元教学更是困难重重。本文通过一些教师课例的研究,来探讨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初中学段有效落实的设计理念。

一、以素养为导向,以教材为根本

“双线组元”与“三位一体”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结构体系,从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个维度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说,统编教材内化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单元目标的叙写首先应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读懂教材,使教师、教材、编者打破隔阂,实现真正的对话。

1.遵循教材编排结构

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提到:“教材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建设‘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分为教读课、自读课,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大单元教学在统整、归纳、融合的过程中,仍然要遵循教材的结构特点,需要有意识区分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按照文章特点选择比读、精读、辅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尤其是像《春》《背影》《纪念白求恩》等名篇经典,仍要有教师教读、品读的过程,无论是单篇、还是一段,都值得放慢脚步,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教读是示范、引领,是学生收获的阅读经验主要途径,是走向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更全面地理解整体单元课文的基础。从单篇到多篇,由教读到自读,由课内到课外,是“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要求,也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2.重视单元导语提示

单元导语一般由两个段落构成,第一段提示人文主题,第二段提示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单元导语,从人文主题或者语文要素入手,把单元内部的各个点(如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学习方法、阅读习惯等)关联起来。单元导语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单元内部看,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文体不同,都富有想象力,可以把“联想和想象”作为抓手,从而关联整个单元。从单元外部结构上看,七年上第三、四、五单元,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对“默读”这一阅读能力提出要求,这就使得几个看起来独立的单元彼此有了联系,单元之间共同构建方法体系,最终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以大观念为核心,探索语言形式

统编教材抛弃以文体组织单元的编排,因此,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以人文主题作为单元主题在多数实践中更容易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引领学生指向情感共鸣、思想共振、审美愉悦、思想教化等内容的阅读。诚然,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符合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是语文学科天然的任务与使命,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同样不可缺失,不可忽略。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文章内容是材料,是手段,语言形式是目的,是根本。单元之间课文内容互相诠释某一主题的同时,语言形式、能力的构建同样可以形成层进的、序列化的体系。大单元教学中“大观念”正好是对这一缺失的必要“守正”。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家尧老师明确地解释了“大观念”的含义:“大观念被翻译成大概念,它是关系到一个学科的整体结构的核心概念,是基于事实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深层次、可迁移的概念,是对个别的事实和技能赋予意义和连结之概念、主题、问题。”它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修辞手法、体式特征、阅读策略等方面,是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破解的“秘密”。它可以细化到一个句子、一个字,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中,郭跃辉老师从《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课文,设计一个“儿化音与文意达”的议题,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把握儿化这种言语形式对文意表达的影响;也可以是一种文体的同类特质,如八年级下的游记单元,李永红老师揭示了游记文体特质之一:“既要关注游者所见的外在的景与事,又要关注于游者内在的心灵感受,这样的游记才是好游记”,这就是游记学习中的核心概念;又或者是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如七年级下的第六单元“联想与想象”,邝欣老师提炼出的关于想象的核心知识:荒诞离奇、合乎情理、现实意义。

以“大观念”为核心,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同时,打通不同文体、不同主题的文章界限,由核心概念下形成多个议题,形成网状关系,有利于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也可以统率单元要素、融通知识、能力以及核心价值。基于探索语言形式的活动,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必要的守正。

三、教师主导任务,引领学生活动

所谓“任务”,就是课堂上要做的事;所谓“活动”,就是做这些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考虑要通过怎样的设计,学生才能学会的问题。大单元的创新就在于以一个完整的大任务来驱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进行活动,完成任务。“它是基于学生立场,对学生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所做的专业设计。”崔允槨教授如是说。而一些老师却对此有了误读,不少老师虽然热衷于活动探究,却不知为何活动探究,甚至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主导的课堂,完全放手,不敢有为。这就把目的、手段割裂开来,把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一堂课在活动中开始,活动中结束,课堂是热闹了,然而学生思考了多少?领悟了多少?提升了多少?钱梦龙老师说:“教师主导是保证学生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的实现主要体现在教师对阅读活动的巧妙设计上。

如学习传记类文章,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文体知识,教师可借助《著者略立》《五柳先生传》与《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进行比读,进一步认知传记文学的文体特点。如八年级上的新闻单元,了解到学生对于新闻这一题材较为陌生,教师结合近期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组织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一些新闻报道,来作为课后延伸阅读和训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再如,九年上第一单元诗歌,教师可以借助“诗歌创作”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诗歌赏析、诗歌编印等等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矛盾,教师为了激发兴趣,为学生深入学习、内化知识设置的活动,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实现真正的课堂对话,进而落实单元阅读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是符合学生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它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教学思想,又应脚踏实地深入研究新教材的教学态度,既要有融通、归纳、提炼的教育智慧,又有要有咬文嚼字的扎实功夫。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假、大、空”的困境,让语文核心素养在现实课堂中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文体核心教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