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如何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2023-01-20骆守琪
文|骆守琪
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才能在办学治校中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和更好的决策。持续学习、反复追问,善于倾听、不断优化,是校长提升自己理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校长的思维能力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思维决定行为,只有优秀的思考者才能以正确的行为实现既定目标。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的前提也在于此。校长在办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能不能表现出理性、思辨,能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用最佳的思维方式去看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是理性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让我们从某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学习发生的一个管理案例说起。
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某小学全面开展线上教学,各班教师以班级QQ群为平台,严格按线上学习课表定时推送学习视频,并充分利用QQ群的相关功能进行作业批改。实施一段时间后,该校再次要求各班通过企业微信建立班级微信群,视频推送改为线上直播。
教师、家长、学生不能及时适应,纷纷建议视频推送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同时进行,最终大部分班级又回到了最初QQ群推送学习视频的教学方式。笔者推测,该校的管理者应该是看到了线上直播教学实时互动的优势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实际执行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线上直播教学为什么在其他学校得到了较好的推广,而在该校遭遇了困境呢?这固然与教师信息技能水平、小学生年龄特征、家校协同等有关,但根本原因是视频推送的教学方式已形成惯性,该校改变教学方式时方法上生硬、时间上突然,没有与师生、家长作充分的沟通。
一项设想完美的管理、一个充满热情的期盼,被现实无情地浇了一盆凉水。回首这一案例,至少有三点值得反思:一是直觉性的判断不总是正确的,直觉的预测有时会给我们带来不理想的结果;二是经验值得学习,但经验绝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拿来的经验也可能水土不服;三是思维的指向性是明确的,但如果缺少了换位思考,忽视了不同立场的观点,再好的愿景也可能是镜花水月。这个案例深刻地启发我们: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才能将“普遍真理”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只有反复研究,认真消化和吸收,才能制定出真正适合校情的思路、策略和举措。因此,校长需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地训练,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才能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和更好的决策。
持续学习,为思维注入活力
优秀的理性思维者都是会学习的人,通过学习不断厚积知识和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因此,校长要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在繁杂的工作中留有反思的时间。校长的学习要合乎校长岗位职责的要求,要为办好一所学校而学。
校长要全面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学校办学的指挥棒和方向标。校长对方针、政策全面学习与理解把握,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才能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责任。只有以政策为指导和依据,校长的管理实践才能合法合规,才能避免失误。
校长要深刻领会教育变革的内涵要求。教育评价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五项管理”的推进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与细则,都正在或即将深刻影响到学校的具体教育实践。身处这一伟大变革的时代,校长能不能潜心学习,提升自我认知水平,进而结合学校实际实施有效的管理,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校长个人的专业成长,更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
校长要成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者。知为行之始,但那些看不到实践、脱离了办学实际的理论,指导不了学校的办学与发展,校长需要理性地学习与辨析。别人的经验只能是我们学习与思考的样本,不进行校本化的思考就去照搬,难免东施效颦。行为知之成,办学实践不能脱离生情、师情、校情,观察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实际情形,才能避免走弯路,办出好的教育。
一位理性的校长应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激励自己不断地学习以丰厚学养,不断地反思批评让自己的思维更具活力,如此才能带领学校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洪流中不断前进,助力师生共成长。
反复追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在提问时,我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是问题在推动我们的思维向前走。一位善于提问,特别是不断向自己反复追问的校长,才是一名优秀的理性思考者。校长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维才能得以拓展,并逐步解决问题。结果是思考实践的成果显现,而问题才是核心,因此追问的问题要切中主题,无关紧要的问题等同于不理解,表面的问题等同于肤浅的理解,不清楚的问题等同于含糊的理解。
校长要善于提出指向目标的问题。任何一项管理活动的实施,都需要对目的和意图提出疑问,不断提醒自己和管理团队认清目标,才能对实施过程进行有效调整和优化,避免因目标模糊和错位带来工作的失误。
校长要精准把握既有信息隐含的问题。不同的信息和观点影响着我们办学行为的实施,因此对信息和信息来源提出疑问,对既有理论和观点提出疑问,有助于我们理清所获取的信息能否为实践提供借鉴、指导和帮助。失去了这种质疑精神,拿来即用,可能无法为校本化的发展带来解决方案。
校长要能够发现各种假设存在的问题。任何事情都有其内在逻辑性,为避免思维上的懒惰,应保持对工作进行持续思考,对每一项工作进行结果推论,对推论的结果和意义进行追问,通过假设情境的思考我们可以更早地发现问题,不会受到“看上去正确”的信息的影响,从而让办学实践更科学、更理性。
校长要时刻关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过程正确才能确保结果完美,实施过程中的不断评判与反馈是修正行动的保证。因此,着眼于过程各个阶段节点的疑问是必须的,通过层层递进、时时更新的问题研究与解决,才能使工作决策落实到正确的行动中,实现成功的实践,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从校长个人角度来看,追问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的质疑,并且这种质疑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压力,更多的质疑还可能带来心理上的不愉快,但是相比避免办学管理的不当决策,这样的质疑是值得的、合理的,也是校长的责任所在。
善于倾听,使思维更加广阔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更要广开言路,打开窗户,不要怕打开窗户可能吹进沙子来。进来一点尘土,坏处有一点,但并不大,而开窗户透空气的利益却很大,我们要从这种利害关系上,看这个问题。”广开言路就要善于倾听,倾听他人的观点,分析不同立场表达的不同言论,这有利于校长将决策做得更完善。
校长必须坚持与专家同向同行的理性对话。对校长而言,教育专家有着强大的理论优势,而校长在面对学校的管理团队和教师时,又有着话语权的优势。这就要求校长在与专家的交流中要切实避免“光环效应”,对专家提出的指导与建议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理性的思考后学以致用;而在与学校管理团队和教师讨论时,开放性讨论难以体现每个人的观点,可以用“征集建议—讨论建议—形成结论”的方式来优化校长的办学方略。
校长不能错过与师生家长的闲谈交流。师生家长是学校发展的直接相关者,更是受益者,希望学校好是他们每个人内心的渴望。因此,校长不妨常常走到师生和家长中间,多听听他们当下的闲言碎语、疑虑、抱怨或者批评,这些发自他们内心的声音是最真实的,从中能发现问题也能找到答案,这会极大地拓展我们的思维,助力作出更好的决策。
校长不可忽视不同观点间的碰撞。我们在思考时都会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往往从自我的直觉中迅速直接地作出判断和决策,并且相信一定能够实现。但是,我们必须倾听那些反对观点来确保我们没有忽视和偏见,来引导我们作一次换位思考。对相互对立观点的思考可以使我们更加确信应该拒绝什么和坚持什么,避免只相信令自己舒服的观点,从而让自己走向理性的思考。
发现自己的不足很难,突破自己思维方向与路径的片面性更难,而集思广益的方法可以弥补不足。这需要校长有倾听的勇气,无论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平心静气多听听别人的声音,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改变方式,促思维不断优化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漆黑的夜里,一位盲人提着灯笼出门。直觉告诉我们盲人不需要灯,但只要你稍加思考就会想到,盲人的灯照亮了别人脚下的路,也让别人注意到了他自己。有了灯盲人就不会被其他人撞到。这就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对校长而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管理方法的选择、管理风格的形成和教育价值的实现,所以发展理性思维,必须观照思维方式的选择与发展。
校长要避免单一思维,走向系统思维。学校所有的工作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育人目标。每一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如果每一项工作都是就事论事地完成,而不能与其他相关工作进行联结与统筹开展,那必然造成工作效能的低下。抓住不同工作的相关性,将各项活动纳入整体进行系统思考落实,1+1>2的情况才能更多发生。
校长要突破结果思维,关注过程思维。学校形成了什么特色、获得了什么荣誉、接受了什么表彰固然重要,但校长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是培养人,见事更要见人,取得结果的过程才是育人的经历,关注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促进师生的发展更是有价值的工作。
校长要改变习惯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基于工作的实践,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习惯会使我们产生严重的路径依赖,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入这个陷阱,而现实需要我们更多地去思考新方法、寻找新路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它是我们立足现实、应对未知的方法,是厚积后的薄发。
面对教育的深层次变革,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抛弃不合适的方式,确立新的方式,这是一个破和立的过程,一旦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非理性思维,我们要勇于更要善于修正它。
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也是校长突破办学瓶颈实现超越的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