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最后一公里”
2023-01-20栗树林
文|栗树林
前段时间,本刊记者到阳泉市某县采访,恰逢该县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记者发现,上至教育局领导、下至学校校长,从年长的到年轻的,几乎人人操一口充满乡土气息的地道土话。不仅是私下交流,在台上讲话亦如此。作为一个外地人,记者得先把他们的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才能作记录,这无疑给采访带来很大的阻碍。
自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开始,到国家把推广和使用普通话写入宪法,再到1994年全国颁布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以及我国自1998年开始,将每年9月的第三周定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语言层面的普通话规范与推广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在如此重大的进程中,基层教育从业人员不仅要自觉加强自身的语言规范,更应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可是,为什么习惯性地讲方言在县级层面依然并不鲜见呢?究其原因,一是少数年龄偏大的人受大环境影响——这块土地上的祖祖辈辈都是天生讲方言的,已经深入骨髓,难以学会普通话。二是部分人没有系统学习过普通话,会讲,但不标准,感觉很别扭,就干脆不学也不讲。三是不少人能讲好普通话,可是日常打交道的人多数是本地人,讲方言就很自在,讲普通话反而会觉得难堪,让人家认为你酸文假醋的,也就不讲了。
《论语》有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就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孔子是鲁国人,日常说话当是鲁国方言,但读经讲经,或在正规场合,必用雅言。这是对文化的尊重,是为人的庄重,也是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天下一家的理想,就在这雅言之中。我们民族伟大的先哲在2500多年前就对此有如此清晰的价值观,给了我们后世之人怎样的启示呢?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语言文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行动指南。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10年来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了力量。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学校正是国家语言文字教育的基础阵地。那么,基层教育从业人员理应主动担当和行为世范,为走好我国语言文字普及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作出贡献。一是站位上要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事业,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战略资源,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人必须从自身做起,把讲普通话和写规范字作为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行动上要抓铁有痕。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责成县级教育部门,把“一把手”作为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纳入评价体系,监督和引领系统内的每一个人,同时努力在全县营造人人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三是观念上要彻底改变。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正规场合理应讲普通话,没有不好意思和别扭难堪之说,相反,不讲普通话才会让外人觉得你们这个地域是落后的。
愿每一个基层教育人会讲普通话、爱讲普通话、讲好普通话,为普通话在全国的大普及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