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革命根据地红色文艺史料文献综述
2023-01-20王丽霞
王丽霞
(忻州师范学院,忻州 034000)
一、研究目的
晋绥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地红色文艺的发展是中国红色文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的社会动员、革命宣传、组织群众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丰富和补充中国红色文艺发展史的必要之举,而且对于党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都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晋绥革命根据地红色文艺史料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意在从更高的视角,探寻红色文艺研究的理论发生点和实践行动点,提高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文献检索及研究内容
(一)论文类
以“晋绥革命根据地”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检索,不设其他限制条件,学术论文共有14篇,分别为《晋绥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正规化研究》《晋绥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公粮内控制度探析》《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沿革》《晋绥革命根据地妇女政治动员研究(1937—1949)》《晋绥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研究》《晋绥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研究述评》《抗战时期晋绥革命根据地青年工作研究(1937—1945)》《晋绥革命根据地会审计制度研究》《晋绥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研究》《试论<晋绥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的特点》《略论贺龙率领的一二〇师在开辟建立晋绥革命根据地中的地位和作用》《晋绥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概述》《晋绥革命根据地农业浅探》《晋绥革命根据地货币斗争史料》。从中可以看出,现有的学术论文成果主要涉及干部教育、公粮内控制度、党组织沿革、妇女政治动员、法制建设、青年工作、审计制度、社会教育、根据地史研究、工商税收、农业、货币等方面,虽然涉及面较广,但并没有对晋绥革命根据地文艺及其相关的研究。
以“根据地”为篇名,包含“文艺”,不设年限,在中国知网检索,学术论文共有52篇,例如《范长江投身根据地文艺运动原因探析》《抗战时代文艺人的思想革命——对浙东根据地“的笃戏”改造的考察》《延安文艺座谈会对太行根据地文艺工作的影响研究》《理解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三重向度——以1940年代抗日根据地的创作为中心》《晋察冀根据地<抗敌报>文艺副刊<海燕>研究》《齐鲁大地上的抗日战歌——山东抗日根据地文艺宣传活动回眸》《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艺“特种兵”》《从“工农剧社”到“中国文艺协会”:革命根据地早期文艺社团的建构与发展研究》《根据地故事里的工农兵——以延安<文艺战线>为窗口》《太行抗日根据地文艺研究——以戏剧和歌曲为重点的考察》《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前后(1935—1948年)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歌词研究》《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看抗日根据地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影响》《苏北根据地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论延安文艺创作思想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实践意义——以鲁艺木刻工作团实践为例》《抗战相持阶段根据地文艺工作的特点及其启示》《革命根据地文艺活动的传承与红色旅游的有效结合——以关头村为例》《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文艺活动建设及其现实意义》《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文艺团体梳理研究》。从检索结果可知,已有的研究论文中并没有针对晋绥革命根据地红色文艺的专门性研究。
将“红色文艺”作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共查找到378篇相关论文,发现学术界对于“红色文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一是宏观层面的研究,二是微观层面的区域研究。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红色文艺的内涵、红色文艺的类型、红色资源的价值、红色文艺作品、红色旅游等方面的研究,如《五省区联手推动红色文艺评论》《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红色文艺经典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留住红色文艺精神的根与魂》《“红色文艺经典”的现代性内涵阐释》《时代和人民呼唤新的红色文艺经典》《典型示范及其他——红色文艺经典的修辞美学思考》《构建高校红色文艺体系的意义与路径》《红色文艺对人民军队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红色文艺融入新时代文艺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路径论析》。微观层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某个地区或某个角度分析红色文艺,如《沂蒙红色文艺作品的意蕴与当代价值》《红色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以河北省乐亭县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为例》《烟台红色文艺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化问题初探》《西柏坡时期石家庄地区红色文艺及其精神价值》等文章是对某一区域的红色文艺的某个方面进行论述。
以上研究成果,或是将红色文艺置于红色文化的大范畴之中进行论证,或是将红色文艺的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融合进行研究,或是将红色文艺作为红色旅游发展的助力措施进行研究,也有很大一部分着眼于红色文艺作品的专门性研究,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尚无专门的红色文艺史料整理与研究。
(二)著作类
红色文艺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最早关注红色文艺的当属20世纪抗战时期的丁玲。1937年8月,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山西抗日前线,创作了《一二九师与晋察冀边区》《临汾》《关于自卫队感言》《孩子们》《马辉》《冀村之夜》《一次欢送会》等55等散文和战地速写,这些散文和战地速写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了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工作、生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抗战初期山西的政治形势和各个阶层人们对抗战的态度。
1941年8月,中央宣传部文化运动委员会编撰的《抗战四年来的文化运动》,对抗战四年的文化运动和文艺政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集整理和初步研究。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红色文艺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毛泽东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成为红色文艺发展的指路灯,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纷纷到达根据地,随之大批红色文艺作品诞生,拉开了红色文艺的新序幕。
在晋绥革命根据地史的专章中论述根据地文化事业的发展。1999年,张国祥主编、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晋绥革命根据地史》一书中,第五章“反顽斗争的胜利与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第四节“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专门论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论述了在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晋西北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文艺的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
用大事记的形式记录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事业。1984年8月,温抗战和梁金保出版的《晋绥根据地大事记》一书,以大事记的形式对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文化事业进行了记录。1940年5月4日,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在兴县成立。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为边区新文化运动的中枢,活跃在边区的职业剧团有七月剧社、战斗剧让等,各军分区、专署均有宣传队,广大农村有业余剧团。
1989年10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资料征研委办公室和晋绥革命根据地史料征编指导组办公室编的《晋绥革命根据地大事记》一书,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晋绥革命根据地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具体文艺事件的记录上和前文所提及的《晋绥根据地大事记》基本相同。
有关晋绥革命根据地剧社活动的专门性书籍包括:1987年11月,军事译文出版社出版刘佳、胡可等著的《抗敌剧社实录》;1992年7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山西省文化厅文艺理论研究室编的《战地文艺之花——晋绥边区七月、人民、吕梁剧社社史》;1993年,《战地红花七月开》编委会编的《战地红花七月开——七月剧社历史纪实》一书,分为“初创篇”“兴盛篇”“迎新篇”,记录了七月剧社的发展历程。这一部分专门书籍较之于前面的大事记更为详细,针对某一剧社在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活动进行具体阐述。
抗战文艺的书籍中有涉及晋绥革命根据地文艺的篇幅,如1989年3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亦文、齐荣晋编的《山西革命根据地文艺运动史稿》一书,专门章节论述晋绥边区文艺领导机构的建立和晋绥边区初期的文化建设,以及晋绥边区文艺运动的一大支柱——七月剧社,对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晋绥边区文艺的发展进行了概述。
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山西革命根据地的著作,如《山西革命根据地文艺运动回忆录》《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事业》《山西文艺史料》《百年中国舞蹈史1900—2000》《中国舞蹈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等都有对晋绥革命根据地文艺发展的论述。
三、总体简评与研究展望
总体而言,学界对于晋绥革命根据地的研究做出了前瞻性、指导性、基础性及开拓性的贡献,但从以上研究中不难看出,现有研究缺乏对晋绥革命根据地红色文艺史料的整理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未来研究需要围绕这些不足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总体简评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论文类研究对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涉及面较广,几乎包含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每一个方面的研究视角都比较单一,且概述性的成果居多,如《晋绥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概述》《晋绥革命根据地农业浅探》等,在所有研究中没有对晋绥革命根据地红色文艺的专门性研究。
从理论研究看,现有研究是缺乏系统的、综合性的、有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的学理研究,尤其是缺乏以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的深度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对于红色文艺的研究视角较为广泛,多从爱国主义、课程思政等方面进行,或将其置于诸抗战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缺乏区域性的专门性研究。在这些研究中研究方法上多简介式的描述;在学科属性上,或者单纯地置于舞蹈史的范畴进行关注,或者在历史学的领域进行纯粹历史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多次出现对典型个案的分析。
从研究内容看,一些研究,尤其是著作属于历史史实的记录,研究性不强,如前所述的《晋绥革命根据地大事记》等。
(二)研究展望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起,文艺工作者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茅盾、郭沫若等都是中共早期党员,1930年“左联”成立以后,更多的作家在“左联”的带领下投入红色文艺的创作中,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劳苦大众生活和抗争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部部红色经典铭刻着一代又一代人民英雄的风骨和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在各根据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中国抗战史研究远远不够;强调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未来研究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