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

2023-01-20李嫚嫚

大众文艺 2022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理论

李嫚嫚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近些年受到格外关注,其内涵维度也在强烈的应用需求下被不断扩展。“人性化”教育一直都是我国高校重要实践课题之一,其在心理健康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心理机能发挥等内容上。心理机能的培育和触发,以心理学专业为基础,但不完全局限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层面为健全学生心理机能提供了可靠路径。因此,如何对二者进行有效融合,便成为高校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本内涵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摇篮,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和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个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也包括情绪、情感、思维、认知等[1]。但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原本所具有的功能,以及目标和任务,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不仅仅要关注个体(每一位学生)心理、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也要关注这些变化的趋同性,即基于某个时期下的某种核心诉求或目的,站在宏观立场,或更高维度去审视它/它们是否正当、合理。即便完全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去看待这种“关注”行为,也是具有很强合理性的。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认为,所谓的“无意识”,并不是“遗忘”,而是“意识不到”[2]。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和机遇,也会面对很多诱惑,过分看重时下的感受,沉迷于情绪发泄后的快感,将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堪一击,久而久之,精神和思想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而作为教育者或学校,当把这一问题或这种现象无限放大后会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个体心理健康的范畴,开始更多与价值观、道德、信仰、信念等抽象元素联系在一起。

曾几何时,心理健康教育还只是教育系统里的一个附属品,其所具有的价值并未受到重视。但随着我们把更多专业心理学理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才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和所辐射出去的维度其实是可以不断增加和扩大的。在不同发展时期下,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功能,及其在高校教育中所具有的地位会有一定差异,但培养健康人才这一根本目的,始终未曾改变[3]。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看似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各自都有专业理论做支持,所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大不相同,但站在更高角度去审视它们时会发现,二者都具有能够影响对方的能力。这就像学生和老师,职位、职责、角色均不相同,但在具体场景下,他们确能在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前提下彼此影响着。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所谓的“场景”,其实就是能够聚集大量学生的地方,并且这个地方又具有某种职能,对于学生成长有着积极帮助。在这一前提之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便很自然融合在一起。具体到课堂教学,还需要从内容体系优化,经验借鉴,载体整合、目标协同等多方面出发来进行[4]。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内在要素与外在条件阐述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内在要素

首先,二者理论具有一定交叉性。在本质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种体系包涵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政治,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区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是塑造优良的行为规范,以及提升人的认知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关注个人的情感、意志、行为、需求等方面内容,当然也包括认知[5]。二者均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标,但各自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出发来培育人才。

其次,二者体系具有一定互补性。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被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在某些时期被刻意割裂开,导致它们之间的联系未被充分挖掘。从学科性质上看,思想政治属于综合性学科,而心理健康则属于自然学科,前者主要探索思想政治起因和发展,后者揭露人的心理发展规律[6]。在内容上,品德发展规律与心理发展规律存在较大差异,但并不完全分离。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以专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形成,但如果人为赋予它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责任,专业心理学理论便不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唯一基础,而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来做补充[7]。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但随着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向前迈进,分析学生心理活动规律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便需要更多心理健康理论介入。

第三,殊途同归的教育目标。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便刻意彼此割裂,即便有意分离彼此,即便在内容和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始终具有相同的教育目标,作用对象也是一致的[8]。那就是,以大学生当前心理状态、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品德修养、道德操守、认知、思维、价值观为基础,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去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深刻感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专业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找到他们人格缺失的部分,并努力去影响它;而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并解决他们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对比之下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像是一种微观状态下的育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基于宏观立场去培养人和塑造人,最终目的仍然是提高学生个人素养[9]。

最后,相辅相成的教育内容。如前面所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比较简单、单一。二者合并后,便有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合二为一”,是因为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在多维度视角下是具有融合潜力的,某些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和相关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志”,同样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范畴,“理想”和“信念”,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也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甚至与“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直接关联,而健康心理的塑造与形成,又恰恰需要建立在良好思想品德之上。这些均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核心内容上是相辅相成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外在条件

首先,环境的促进。在这里,“环境”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前者是指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后者是指国家和大学教育的相关政策。新形势下,我国政治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巨大变化,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人才内在品质和修养尤为看重。另一个方面,随着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被进一步凸显,因此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特别重视的,并且出台了许多文件和指导意见。当前在校大学生全部为0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过强的个性化欲望和利己主义思想所带来的弊端,正通过情绪、行为体现出来。他们对公德与私德、个性发展与社会适应间关系的认识已不再清晰和深刻,价值观也逐渐变得扭曲,这些都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在内因、外因的双重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需求将越显迫切和重要。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需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学生品质和价值信仰层次,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一些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围绕此来进行。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品质、价值观念,还是信仰和信念,它们都过于抽象,抽象的难以在不同内容表达下呈现出相同意义和价值,尽管某些事例能够将其核心内涵清楚地表达出来,但却不具有普遍性,应用起来会非常困难。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后,问题便会得到解决。原因在于,二者具有殊途同归的教育目标,相辅相成的教育内容,一个是从宏观立场出发来教育和培养人,一个是从微观立场出发教育和培养人,当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融入进来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便更加深刻和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立马就能体现出来。

最后本土化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大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全力提升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这固然有来自人才培养和育人层面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当代心理健康教育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来实施,以专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而现代心理学是由西方人建立的,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流派也都由外国人创建,当中的部分内容并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也不一定适用于解决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如果单纯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获得理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它虽然也会涉及西方政治,但却始终以我国政治为背景和基础来实施教学,将二者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会使教育者和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者更加正确的去看待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准确地找到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让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方法

(一)借助“大众化”“公开化”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能够帮助新一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常会以最直接、开放、公开、透明的方式去表达和阐述核心概念、内容,这便在无形中增强了它大众化、公开化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则不同,虽然在表达同一问题内容时会更为具体,但因为会涉及个人隐私,往往以隐蔽的方式来呈现。相比之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比较被轻视和疏忽[10]。依靠“公开化”“大众化”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就是要增强其公开性、大众性、普遍性,让问题以最直接的方式暴露出来,这也有助于学生理性面对和看待自我问题与他人问题。教学中,老师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在一起,通过团体活动来让“问题”一般化、具体化,通过不断灌输心理健康观念,来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二)借助“倾听”“暗示”等心理咨询方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就是心理学理论,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有力保障。作为心理学理论应用的一个分支,心理咨询在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有着较好效果,过程中,暗示和倾听等咨询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课堂教学,暗示和倾听都可被看成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共情和移情,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成功概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团体活动时,可将“移情”和“共情”等心理咨询方法融入进来,尝试站在学生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直至发现症结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问题解决措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三观,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11]。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暗示、倾听、共情、移情等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时,教师必须改变原有单向的教学机制,建立带有互动和反馈功能的新教学机制,以内容和问题为基础,创造氛围和场景,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对症下药。

(三)用“情感教育”关联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在心理学上,情感以认知为基础形成,认知能力越强,情感越会以一种稳定的形态存在,并成为行动的重要动力。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包括学习和模仿),具有很强选择性,而具体的行为则是在情感参与下来完成的。结合教育实践,学生在学习、吸收新知识和新技能时,往往也会伴随着比较强烈的情感波动,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情感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始终占据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需要情感教育的补充,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明显作用。最典型的是,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将抗日战争与中美贸易战联系在一起时,学生内在情感便会瞬间被激发,平日里那些不合理的信念顿时灰飞烟灭。这便为坚定理想、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奠定了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质上是存在关联的,二者理论具有一定交叉性,体系具有一定互补性,由殊途同归的教育目标,相辅相成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在要素为彼此充分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除此之外,极具现实意义的外在条件因素,也进一步推动了二者融合。在具体实践中,教育者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教育情况,恰当合理的选择融合方法。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