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探析*
2023-01-20俞文琳
俞文琳
(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
一、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进行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坚守在育人阵地第一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的到来,为辅导员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但也面临新的考验,致使辅导员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显现出力不从心的情况,比如:难以为思想迷茫的学生释疑解惑,难以及时纠正学生的价值偏差,难以有效疏导学生的情感问题,问题学生对各种方法软硬不吃等。同时,辅导员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职责泛化、角色缺位等问题。
围绕“职业能力提升”,不断提升其职业认同感,不仅能够防止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的职责“错位”,做好主责主业,进一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还能够凝聚育人力量,加强大学生教育工作质量,促进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对于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拓宽工作思路和工作空间,满足辅导员自身成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1+4”职业能力基本内容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即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等综合品质,并将这些综合品质运用于处理、解决与学生相关的思想、心理及现实问题,以此完成辅导员岗位的职责和目标的综合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紧密围绕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指引,同时顺应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业务能力、媒介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为基础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内容构成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一)一个育人目标
“立德树人”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无疑是从宏观、顶层的视角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深层次、更全面明确的期望和要求。辅导员是育人链条上最基层的一环,是育人体系中离学生最近的群体,发挥着基层、基础的重要作用。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问题,它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产生“连锁反应”,深刻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既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也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终促进育人实效。因此,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归宿都指向 “育人”,“育人”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着力点。
通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最终必然反哺“育人”目标,促进育人实践实效,实现育人目标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成长的互助机制。这也意味着脱离“育人”目标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是没有灵魂的,是偏颇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的最终落脚点应是“育人”,即通过不断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将其转化为育人能力和育人实效,帮助大学生健康成才成长,实现高校育人的培养任务。
(二)四个职业能力构成
1.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辅导员的核心能力。辅导员工作主要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1]两大部分,同时“政治强”也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特征的首条要求。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指辅导员充分利用身教和言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一种能力。
目前,“00后”正是高校的主流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开放、富于创造激情、敢于尝试挑战,但是也面临着思想意志不坚定、政治信仰迷茫、心理情感脆弱等问题,更加需要在“三观”形成、巩固、重塑的重要时期加以正确引导,而辅导员正是学生思想引领环节中的重要影响人员。
2.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是辅导员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和基本抓手,具体表现为辅导员在管理和协调学生事务过程中展现出的思想引领、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能力素养。业务能力是辅导员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和好坏,即是否能有效地、高效地、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类问题。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能够迅速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这二者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只有在成为“知心朋友”的基础上,才有机会实现“人生导师”的使命。因此,通过提升辅导员的业务能力,根本目的在于在日常的教育、管理、服务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关注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真正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思想、偏差行为,辅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学生需求有策略性地强化思想引领。
3.媒介能力
媒介能力是辅导员的重要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深入校园、深入学生,对于第一代网络原住民的00后而言,网络技术已然日益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和知识获取的重要方式,网络也成为影响改变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
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也要求辅导员运用网络开展育人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等、开放的教育情境中“善于运用与学生同一话语体系”[2],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干货满满的内容,讲好中国故事,触发思想共鸣,提升思想价值引领的亲和力、影响力。辅导员的媒介能力提升对舆论引导、网络思政、网络育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调查研究能力
调查研究能力是辅导员的发展性能力。一方面,社会环境、学生情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辅导员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通过认真研究教育对象,明确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深刻理解和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才能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引领学生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辅导员还要在具体的工作中,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形成规律性认识,进而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调查研究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3]。调查研究能力的提升,辅导员能够全面掌握学生一手资料,发现学生特色特点,快速找到学生矛盾所在、纠结所在,逐一击破工作难点痛点,进而总结凝练工作规律,转化为具体措施开展育人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大工程,既要着眼于外部环境的鼎力支持,又要落脚于辅导员内在寻求突破的主观意识。当充分依托环境支持和内在驱动,达到内外联动的状态下,就能够最有效地实现职业能力提升。
(一)落实层级化培训机制,奠定辅导员能力提升基础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作为“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4],将辅导员的职业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同时在不同等级对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做了清晰完整的界定,也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的深度、精度、广度、高度、温度也在不断地实现逐级递进。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培训机制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大锅饭”培训。对几乎所有辅导员进行内容相同、形式相同的培训,忽略了不同辅导员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工作年限等个性因素,培训机制单一化,缺乏层级性。同时,辅导员培训往往是因为某一工作需要或遇到某一热点问题,才开始组织筹划相应的培训,甚至以讲座代替培训,导致很多培训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连续性。这样的培训不仅很难调动辅导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也不能满足辅导员成长发展、进一步提升的需求。
基于此,应进一步落实“初级辅导员基础培训、中级辅导员发展培训、高级辅导员提升培训”的层级化培训机制。初级辅导员的培训重点在事务性工作培训,帮助工作初期的辅导员尽快上手,满足学生的基本成长发展需求;中级辅导员的培训侧重于辅导性工作培训,即专业咨询能力的提升,如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思想教育等方面“引”和“导”的能力培养,帮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学生成长性发展需求;高级辅导员的培训重点在研究性工作培训,通过理论研究、专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总结规律,强化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层级化培训机制中还要注意高层级对低层级的引领示范及发展指引作用,进一步深化不同层级间辅导员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构建成长共同体,深化辅导员能力提升结构
辅导员成长共同体即由拥有强烈的成长意愿、相近的研究兴趣、共同的发展愿景的辅导员组成的团体,通过对话、讨论、研究,共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职业理想等的一体化建构。当“共同体”的概念与辅导员关联在一起,意味着辅导员群体就是一个相互关联、彼此支撑、高效运转的有机整体。从根本上说,辅导员成长共同体重在建构和提升辅导员在专业化、职业化过程中的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和发展自信,进而实现辅导员成长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构建辅导员成长共同体,强调辅导员群体间的联动协同,要打破传统的“单打独斗”工作模式,实现“抱团群暖”的团队协作模式。辅导员可根据专业背景、工作实际、自身优势自发自愿组成团队,力求在思想引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模块中分享经验、密切配合、协同创新。在以工作深化研究,以研究指导工作的原则指导下,提升辅导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增强职业获得感和成就感。目前,各高校都建有由辅导员牵头的思政工作室,吸收接纳部分优秀辅导员。但是各高校成立的工作室还是少数,主要集中在一些已经颇有名气的辅导员,吸纳进团队的辅导员更是少数。基于辅导员成长共同体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作用,学校党委学工部可牵头成立各类辅导员成长共同体,在分类培养、多元发展的基础上,提供必要的专业化培养力度、专家名师指导、目标考核激励,进一步推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成长,以期推动育人实效。
(三)立足由内发力,强化辅导员能力提升驱动
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出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明确,整体育人大环境也越来越好,可以说辅导员的“春天”来了。无论是政策支持、配套设施、还是单列序列,这些都是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去考虑的,无疑会更好地助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以及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进程。在如此强劲的外部助推力量的推动下,如果再加上辅导员自身强劲的干劲和主动为之的魄力,那么辅导员也一定会在新时代的赛道上跑出更好的成绩。因此,辅导员应该立足由内发力,强化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驱动。
辅导员的内驱力是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唤醒状态,能够帮助辅导员积极主动地获取各方资源,以此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属于内部动力的范畴。目前,当各个职业都在强调职业认同感的时候,面对很多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下甚至缺失的情况,其实呼唤的就是辅导员内心对这项工作的热爱。尤其面对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工作内容,除了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还应保持热爱,用热爱去“抵御岁月漫长”,用爱去完成教育使命,而这样的热爱更会推动辅导员去掌握更多的职业能力,带动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当辅导员内生出强烈的发展内驱力,则能够在应对环境的变化、教育对象的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自觉丰富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应对、克服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本领恐慌”,积极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从而不断优化自身的职业能力结构。
结语
高校辅导员身处育人第一线,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成就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辅导员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及机遇,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进行深入研究是顺应形势的,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意义。“育人”是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据和根本遵循,聚焦在育人目标上,建构以“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业务能力、媒介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为基础内容的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能够保证辅导员不断胜任岗位需求、教育对象成长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需求。通过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的分析,帮助高校辅导员抓住职业能力提升的发力点和契合点,有利于辅导员根据实际不断补充、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层级化培训中,不断积累,奠定提升基础;在成长共同体中获得团队力量的支持,充电蓄能,深化能力结构;在主动作为中由内发力,强化发展内驱力。立足于有效抓住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着力点,以日常工作为抓手,整合育人资源,更好地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最终必然反哺“育人”目标,促进育人实践实效,实现育人目标与辅导员成长的互助机制,达到育人和提升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