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2023-01-20胡淑芳
李 杰 胡淑芳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
文运承接国运,文脉相连国脉。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文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特有的开展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抓好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红色理想,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2]近年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成果显著,体现在价值[3]、发展现状[4]、实现路径[5]等方面,但研究视域仍需扩大。研究成果涉及红色文化的价值较多,但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研究尚显不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的研究有碎片化、同质化等现象,路径探索的研究存在“理论”与“现实”脱轨的困境,需重视理论方法的可操作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共二十大召开之际,本文将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紧迫性和功能价值,以高校实例为引,针对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探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的实践教学途径,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践行爱国强国报国之志。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紧迫性
1.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
当前,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思维的改变加速了中西方文化理念的碰撞,西方拜金功利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道而驰,大学生思想意识薄弱,再加上互联网的爆炸式传播,易受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正社会风气的重要载体,其凝练的“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红色文化精神,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重要法宝。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可正确引导当代青年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思想共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其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入侵。
2.新时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
“红色”是信仰的颜色,是忠诚的代码。当前,我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拥护者是历史责任。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展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实现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有效整合和衔接,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当代青年的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强化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怀。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蕴藏着中华民族爱国、敬业、奉献等传统美德,还有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不畏牺牲、敢于斗争等优秀品质,深挖其中的文化内涵,在丰富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新时代价值,发展新时代文化元素,让大学生了解红色故事,感受革命记忆,提高其理想信念,增强其民族认同感,使其成为兼具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信仰者和实践者。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是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教养的重要措施
思政课的首要目的就是育人,引导学生立德立志,培养其乐观积极、仁爱和善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学习红色文化,是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和任务,只有不断回望历史,才能继往开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大学生是时代发展新人,以思政课为载体,宣扬红色故事中的优秀品格,可以启迪他们在艰难险阻中砥砺前行,开拓进取;同时可以强化其政治站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红色文化资源如纪念馆、博物馆、校史馆等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进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以视频、照片、3D模拟等方式可以让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精神的伟大,使其自觉约束自己,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是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建设的有效手段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特有优势,它是经千锤百打淬炼的优秀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留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有强烈的意识统一性,在坚持高校思政教育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效衔接,可丰富当前思政课堂教学素材,巧妙化解思政教育素材短缺的难题,有效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全面了解党的历史,补充“精神之钙”;其次还有助于系统化、整体化的思政课堂改革建设,推动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对学生而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学生的角度设计出具有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新型课程,实现教学反哺,完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红色文化内涵挖掘浅显
当代大学生远离战争年代,对红色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尤其现在互联网经济发达,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诋毁先烈英雄,抹黑历史等偏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方向的现象言论层出不穷,再加上大学生资历尚浅,容易被误导,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会出现偏差;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诠释不够到位,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浅尝辄止,如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受历史发展的局限性,信息失真,容易产生理论认知困惑。认识偏差会导致教育效果的差异,此外教师本身对红色文化认识不够深刻,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难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和建立时代使命感。
(二)思政教育课堂实践懈怠
目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还是桎梏于普通的传统教育形式,一味地进行灌输,传输的红色文化有限,且教师拘泥于讲理论、放课件,无法突破学生主体角色,更是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使得课堂气氛死沉,缺乏活力。[6]部分学校没有系统地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流于班会开会宣传的单一形式,以完成任务为主敷衍了事,未能达到教育目的;其次在组织参观红色展览馆、校史馆之类的实践教学中,存在“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欠佳;有些学校虽然举办了实践活动,但是形式过于简单,无创新性,没有达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有机结合,学生情感体验及认同感较差;部分高校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思政教育时,资源利用不当,以夸张的手段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缺乏深度探讨。
(三)宣传教育反馈效果局限
各大高校都对红色革命教育非常重视,通过不同的渠道和宣传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际反馈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宣传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偏形式、走过场,学生接收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呈碎片化,最终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不够,学校资源被浪费。其次,由于缺乏系统的红色教育机制,部分高校在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初期气氛浓烈,后期后劲不足,宣传存在明显差异,学生虽然能感受到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努力,并接受校园环境、社团组织等的渗透教育,但是教育效果实效与预期仍存在偏差。还有部分高校在宣传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时虽多平台、多手段进行配合,但仍存在资源整合不佳,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导致宣传割裂,教育效果局限。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与路径
(一)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强调学生主体角色
深入推进构建高校优秀红色文化育人师资队伍,辅导员、思政老师、专业课导师等校园教师主体必须合作联动起来,建设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体系。辅导员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人,也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领路者,应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技能素养和实操技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红色文化熏陶的氛围中。思政老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教育水平,将红色文化与新事物进行有效融合,深度挖掘新时代红色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意识形态的正确走向,使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专业课导师应发挥各类的课程特征,与思政课同行,起到协同作用,提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真实性,实现全课程融入,如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可以用英语录制视频,用融汇中西、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中国红色故事。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老师要“如何教”,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如何学”,将二者有机结合才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体的良策。[7]高校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多听,多看,多学”,认识和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有效评价和反馈红色文化活动形式,以时代角度和学生立场感悟历史,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二)创新课堂教育教学,重视“第二课堂”实践
课程教学一直是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主渠道”,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课堂形式内容,不仅是通过课堂传授知识,还应该改变学生的思考方法和行为逻辑。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型教学,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如观看红色影片、红色故事记录等,充分挖掘史实,采取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提高红色文化与课堂教学的契合度,调动学生积极性;[8]如广西师范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和思政教育改革经验,对接广西周边高校,开展结对共建学术研讨会、通用课件等活动,助力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课堂。其次在课程教材的选择上,应从实际出发融入当地红色文化内容,了解家乡红色故事,以榜样的力量对学生实现情感传递;如广西桂林高校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组织湘江战役宣讲,缅怀先烈英雄,让高校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红色故事和英雄人物。
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发挥学生主体角色的最佳选择,传统教育课堂上的红色文化理论知识不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第二课堂”得到补充给养,如实地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参加志愿者服务、组织红色文化戏剧表演等。[9]
(三)营造校园宣传环境,发展红色文化社团
打造校园红色文化资源,以浓郁的校园红色文化景观营造红色文化环境,督促学生思想进步,潜移默化地植入红色文化宣传内容。如在校园宿舍走廊、教学楼走廊、图书馆等地放置红色文化标志物、张贴红色故事壁画等;其次可专门在校园开辟红色文化长廊,同时融入校园生态环境,使其成为红色文化宣传主要阵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此外还可结合校庆、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党史介绍比赛、红色征文比赛等,带领学生参观党史馆、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产生历史共鸣,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巩固学习红色思想文化,长学长新。学校社团组织是发挥学生引领作用的前沿阵地,学校可以积极发展红色文化社团,丰富社团内容和形式,扩大社团辐射范围,以鲜明特色的社团主题活动唱响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如东北农业大学在学校开放日以“南湖红船”“红军长征”等红色经典故事为主题进行展演,开展纳新活动,通过知识竞答、节目演出、现场体验情景等方式,多方位宣讲党的发展历程,弘扬红色文化。
(四)合理利用现代科技,建设网络传播平台
创新式教学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源泉,因时而进才能打破当前思政教育的困境壁垒。以数字化手段纵横挖掘红色文化记忆,打造互联网红色文化思想教育基地,管理好校园广播、校园文化网络等平台,还可建立推广数字纪念馆、图文并茂的教育网站,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网络供给,如华东政法大学开设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构建思政教育资源库专栏,并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积极引进融合,创造多元交互式的课堂教学体系。其次,在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软件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课堂宣传,打破时间地域限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直播讲课、利用新技术拍摄视频宣传讲解红色文化历史;此外还可以开发红色教育相关软件、VR技术平台等,使学生身临其境,渲染红色文化教育氛围。[10]如江西理工大学开设并录制了“苏区精神与革命初心”等精品课程,还开设文化微党课,打造线上红色教育课堂,此外还建设“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学生们可以身穿红军服,戴上VR眼镜,“亲临”历史场景,强化红色教育。
结语
新时代,红色文化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将指引新青年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各高校将其进行充分挖掘并深度融合于思政教育课堂,教师们积极正确引导,开展具有启迪意义的实践课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时代使命感;学生们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健康的理想信念,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