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方法与路径研究

2023-01-20王欣欣赵子欣孙云霞

大众文艺 2022年24期
关键词:技工工匠文化遗产

王欣欣 赵子欣 孙云霞

(1.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石家庄 050081;2.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委员会,河北石家庄 050081)

技术工人是工人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掌握一定技能的技术工人在创造社会财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制造强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培养技能过硬,素养深厚的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基础,技工院校中存在着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在技术人才职业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方面相对薄弱。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调研课题,立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和着眼点,以图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技能教育之间寻找推动工匠精神传承发展的新路径,促进工匠精神在当代技工中的传承发扬,促进高质量技术人员的培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工匠精神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工匠精神互为表里。前者是后者的是展现方式,后者是前者的精神内核。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等核心因素。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扬好工匠精神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正相关的。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探讨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参考性意义。

如果说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技术工人群体,如今技工院校的培养方式、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程度是工匠精神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是高技能人才成长、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课题以技工院校教育领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为基础,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文化价值,探索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行业竞争的环境下,更有效地提升当代技工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而推动技工群体整体素质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而工匠精神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内核。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培育工匠精神是国家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程项目。2021年,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②提出:要“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旅非物质文化遗产发〔2021〕61号)提出了“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专栏任务,强调要“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树立系统性保护理念,加强传统工艺理论研究,丰富传统工艺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培育工匠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同样,培育工匠精神也需要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坚持整体性、动态性的原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③这个定义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点——“世代相传”和“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的特性,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纵向时间与横向空间的活态性,是不断“被创造”和“再创造”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始终需要关注到其整体的、活态的特性,从整体性、动态性的角度出发考虑实践。工匠精神亦是如此,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包含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精神品质,是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展延伸,在研究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动态性的原则。

二、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通过调研活动了解了技工院校中师生基本信息,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精神的知识储备,以及学校相关教学活动安排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参与调研的技工院校中教师群体整体呈现年轻化,同时,教师与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匠精神能够具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学校教育重视工匠精神相关的理论学习教育。

(一)技工院校教师群体整体呈现年轻化。根据调研了解,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大部分在18岁至25岁,教师多是有一定年限教学经验,年龄大部分处于36至45岁之间,是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职业院校中女教师群体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男教师,这与技工院校教学环境、教师职业要求有一定关联。总体上技工院校老师年轻化,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教研热情高的发展阶段,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在校学生中男女比例以女性居多,但整体比较平衡。在校学员的年龄处于刚成年阶段,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树立职业道德,培育工匠精神黄金时期。技工院校中培育工匠精神,提高技工学生技能水平、职业素养,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好这段黄金时期。

(二)教师和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匠精神具有基本的知识储备。根据调研问卷分析得知,参与调研的技工院校的老师及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基本的理解,能够正确认识到培育工匠精神的积极意义。在工匠精神基本内涵方面,教师学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专注”有高度的认可,可见“专注”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此外工匠精神的内涵还包括“创新”“精准”“敬业”“勇于探究”等关键词。教师、学生群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均认同培育工匠精神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

(三)重视理论学习教育。根据问卷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以上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认为他们对工匠精神的了解来源于“学校教育”,理论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多采用现场授的教学方式课。此外,半数以上的学校每学期至少设置了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或与其相关的课程,校内师生每年能够参加一次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技工院校内作为社团课后活动,发挥着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氛围不足是培育工匠精神面临的首要问题。当下生活节奏加快,社会风气较为浮躁,人们追求快捷高效,导致技工群体缺乏专注度,学习技术过度重视能否快速应用到实际中,能否立即产生实际效益,忽视技术本身的规则和意义,缺乏对品质效果的极致追求。不论是技工院校的师生群体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致认为当下培育工匠精神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专注度。此外,社会对于工匠精神不够重视。多数师生群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为大众对工匠精神不了解。仅通过新闻媒体接触到的行业代表,优秀事迹发挥的实际作用尤为不足,技术工人群体的社会认同、工薪待遇等方面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社会对技术学习的认可度并也未有显著提升。

(二)以理论学习为主,教学体系不完善。通过问卷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教师认为教学实践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论学习是主要内容。虽然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师教学理念与实际授课之间存在差异性。这个问题与当下技工院校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紧密相关。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但是工匠精神的培育课程没有形成完整授课体系,教学内容简单零散,教学活动缺乏统筹计划,活动安排主题内容不明确,导致校园内缺乏工匠精神学习氛围,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教师知识体系不全面,教学方式单一。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基本认知不全面,了解工匠精神的方式相对单一。问卷结果反映,教师群体和学员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没有明确认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认识比较浅显和表面。可见在技工院校中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认识存在一定误区。此外,教师主要通过纪录片、公众号等方式了解工匠精神,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的了解甚少,体现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与文字书面,对日常生活中相关事例缺乏重视。在学生群体中,纪录片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弱。这反映出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点、兴趣点存在差异。

四、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方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激群众发学习、发扬工匠精神的热情。为了更好培育工匠精神,应通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促进社会各行业、各群体进一步了解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社会氛围。这需要学校、社会媒体、教师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培树典型、提高社会地位、建立激励机制等形式,鼓励、支持、引导更多团体参与到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来。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需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活动,定期开展优秀标兵、技能大赛等评选活动,树立标兵榜样,常态化推广宣传优秀事例,带动学校师生学习践行积极性。邀请业内专家、行业标兵,开展讲座、研讨会、实训课程等,提升专业技能,开阔眼界,引导树立长远的职业规划。完善课程体系,按内容、分系列,将培育工匠精神课程活动计入学分和学期考核成绩,与企业紧密联系,了解市场就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计划。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定期组织传承人分享传承心得,技艺改进方法,学生提供鲜活、更贴近生活的职业导师。教师群体应该提高对工匠精神的意识,通过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做好榜样引领作用,与时俱进,引入当下新的理念、新方法,为学生开辟更高更远的职业发展之路。

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好社会宣传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客观、真实地宣传优秀的事迹,展示技校学生日常都工作学习生活,普及行业知识技能,让大众了解技术教育,让工匠精神不再抽象,变成日常生活中的一花一物,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对工匠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加认同技术、尊重技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实践训练平台的建设。工匠精神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培育和升华。在技工院校教育体系中,实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关系着人与技术能否相互融合,理论学习能否落地,学校培养是否成功。加强实践训练是提升学生技术能力,打磨生产技术,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的关键。学校需要加强建设实践训练平台,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与企业紧密联系,根据市场就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增加实训时间,在实际操作中把握技术与理论之间的差异,熟练运用技术开展生产研发活动。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固定,实操时间缩短,需要提供更多样的实训机会。此外,需要积极沟通全国各地实践训练营,了解其他地区技术方法,通过全国技术交流,提升技术能力,从而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是技工院校教学第一线,是学生知识、信念、价值观的建设者,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发展基础。因此,应该加强提升教师整体的素质能力,定期开展教师进修培训,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技能发展教师群体应该提高对工匠精神的意识,通过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做好榜样引领作用。与时俱进,引入当下新的理念、新方法,为学生开辟更高更远的职业发展之路。另外,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以更直观明了的方式进行知识教授,重视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技能水平,充分利用好学生年龄段心理发展特征,采用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培育工匠精神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教学体系、宣传传播、实践训练等多方面长期不断的努力。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是先辈用双手写就的精神伟业,我们需要不断传承、弘扬、发展,与新时代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培育出一代代有信仰、有技能、有素养的技术人才。

注释:

①遗视角的技工院校师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JRS-2022-7012.河北省人社厅,2022.

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猜你喜欢

技工工匠文化遗产
90后大工匠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工匠风采
与文化遗产相遇
从技工到英雄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工匠神形
Tough Nut to Crack
对新时期技工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