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原魏氏砖雕传承发展研究

2023-01-19王晓娟

民族艺林 2022年4期
关键词:魏氏固原砖雕

王晓娟

(宁夏隆德县文化馆,宁夏 隆德 756300)

我国砖雕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使艺术与自然、人文相融合,砖雕艺术的发展为中国古建筑增添了浓厚的艺术与文化色彩,承载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传承,也留下了不同的时代烙印。砖雕也曾经被称作“陶雕”,早在新石器时期在陶器上就有装饰纹样,是陶器雕塑的开始,战国以前砖雕开始应用于建筑中,秦汉时期砖雕作为装饰雕塑广泛应用,到了隋唐,中国雕塑艺术达到辉煌灿烂的时期,宋金时代的雕塑艺术在创作手法上走向写实,出现大量反映现实题材的雕塑作品,随着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建筑行业得到发展,其创作手法和工艺渗透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高超技艺。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之水孕育了一片富足的绿洲,同时孕育了许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就包括砖雕,宁夏的魏氏砖雕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盘山地区的砖雕历史久远,造型生动、雕工精湛、风格独特,闻名于西北地区,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古建筑范围不断扩大,古建筑装饰材料砖雕也渐渐引起人们注意。通过砖雕艺术的装饰,美化建筑外观。加强建筑结构,使得建筑与文化、功能与审美、技术与艺术在建筑艺术上相互融合,使它成为现代建筑装饰点缀的必需品。砖雕技艺在现代建筑材料中开辟了新天地。

一、魏氏砖雕的发展变迁

魏氏砖雕是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一块瑰宝,也是固原传统建筑砖雕的代表之一。魏氏砖雕艺术经过长期发展,砖雕工艺吸取众家之长,不断创新,日臻完美,形成了以六盘山地区为主体,融合了其他地区建筑砖雕立意深广,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雕工精细,烧制简易,色泽古朴,质地细润等鲜明的地域风格。

据《魏氏家谱》记载,固原魏氏砖雕发展至今已有120 多年历史,历经5 代传承,至今仍以口、耳、手相传的方式延续着,为宁夏乃至中国保留了优秀的文化遗产。魏氏家族砖雕艺术最早形成可以溯源到清光绪初年。第一代传人魏孝祖(1875年—1926 年);第二代传人魏福庆(1902—1969年);第三代传人魏世祥(1926—2012 年);第四代传人卜文俊(1957 年—)系魏世祥女婿。其中第四代传承人卜文俊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魏凤萍为固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图1),第五代传承人魏亚龙、高银燕均为县级非遗传承人。

图1 区级传承人魏凤平亲授制作工艺

随着全国各地仿古建筑潮流兴起,仿古建筑装饰材料供不应求。魏氏砖雕作品常常被用作仿古建筑装饰品,装饰在亭台楼阁屋脊、农村房屋的正墙、侧墙和庭院的影壁、障壁、门楼及庙宇建筑上,质朴无华、经久耐用。魏氏砖雕作品还是民间收藏和供观赏的艺术品,如作品“狮娃滚绣球”“梅鹿”“西游人物”“古塔及古今名人造像”等,深受民间古玩爱好者喜爱。此外,魏氏砖雕还是民间生活用品之一,即民间日常盛器,至今仍然受到一些居民喜爱。

魏氏砖雕作品具有风格独特、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雕工精湛、造型生动、古朴大方,融装饰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等特点。魏氏砖雕作品曾多次参加了全国大展,部分作品被宁夏文化馆(原宁夏群艺馆)收藏。1993 年,作品“龙凤脊”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编入《中国美术大全·宁夏卷》。1995 年作品“狮子滚绣球”获得“万博杯艺术之乡艺术精品展示大赛”一等奖。2009 年“魏氏砖雕”被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批准为全区第二批重点保护项目。

随着现代建筑装饰的材料的不断更新,对传统砖雕艺术的冲击不断加快,民间居住条件的不断变化,建筑习俗的更替,突破了建筑材料对砖雕的限制。为适应新的现代建筑环境,一代代砖雕人传承和钻研,为砖雕产业和砖雕技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进一步推动砖雕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2017 年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投资建成固原砖雕(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面积约13000m2,其中传承保护基地展馆为1990m2。基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效拉动就业率。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以保护和传承为宗旨,在延续传承砖雕旧工艺的基础上研究创新,进行产业化开发,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遗”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保护和延续。

二、魏氏砖雕的制作工艺

魏氏砖雕艺术创作手法分为“捏活”和“刻活”两种。“捏活”和“刻活”的主要工艺过程包括:选土、过筛、和泥、制坯、烧制、打磨、雕刻等。“捏活”,是先用配制加工好的泥巴,以手和模具制成龙、凤、狮、鸟、花等图案的坯子,然后入窑焙烧成成品。“刻活”刚是在已烧成的青砖上,用刀、凿等工具雕刻出各种单幅图案、再拼凑成各种画幅,其工艺比捏活复杂得多,一个大的图案往往由几块甚至十几块青砖拼接而成。其雕刻工艺包括打磨、构图、雕刻、细磨、过水、编号、拼接安装、修饰八道工序。制作工具有折尺、锯子、刨子、铲、錾、刻刀等,其中铲、錾、刻刀又随工艺要求分轻重、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数种。雕刻手法则以阴刻、阳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穿插进行,画面起伏变化极具立体感。

魏氏砖雕整体的制作流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步骤:一是选土酿泥,即选择质细无砂的优质红胶土,加水后制成粗泥,按100∶1 的比例加入优质棉花,再用木棒、榔头反复敲砸,使其泥质细腻、润滑;二是制坯捏制,即先用胶泥制成各坯模,在坯模上用手工捏成各种造型粗样,用竹刀、竹笔、竹锥、竹叉蘸胡油刻画细部纹饰;三是晾干,完成的砖雕作品阴干后,准备装窑烧制;四是建窑和装窑,即在选择好地址后建窑,装窑一般按先大件后小件依次有序摞起;五是烧窑,分硬烧和软烧两种,煤炭烧称为硬烧,麦秸烧称为软烧,一般连续烧5~7 天;六是降温,整个产品烧透后,在窑顶扶泥灌水,使其自然渗水降温,自然降温3~5 天后,即可出窑;七是打磨,打磨成型后完成了整个砖雕制作流程。

魏氏砖雕艺术作品主要有三大类:民间艺术类、民间生活用品类和建筑装饰类(图2)。其中民间艺术类的代表作品有“宝瓶狮子”“鸽子”“梅鹿”等;民间生活用品类代表作品有“花盆”“笔筒”“香筒”“蜡台”等;建筑装饰类代表作品有“双龙纹”“单龙纹”“五鬃张口兽”“二龙珠脊”“凤凰展翅脊”“花鸟纹脊”“如意纹脊”等。建筑装饰类艺术作品大多数用于仿古建筑物装饰,把它镶嵌在砖木结构房屋的厅堂,正房外的正墙、侧墙和庭院的影壁、障壁、门楼之上,美观大方,既有浓郁的观赏价值,又有使用价值,在六盘山地区享有盛誉。

图2 部分砖雕种类展示(图片由魏氏砖雕提供)

三、魏氏砖雕艺术传承和保护举措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解决,现有传承人年岁偏大,年轻人因收入偏低,掌握技艺时间长等原因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情不高;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创新发展相对滞后,大多非遗项目仍停留在小作坊传习制作和传统手段经营层面上,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创意研发和作品商品化,市场化转化不多;非遗保护工作不够扎实、深入,有些保护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原则性规定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基层保护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基础薄弱,素质亟待提高等。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以及如何保护传承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固原砖雕(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对此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摒弃落后观念,公开授艺,壮大传承人梯队

家族传承是非遗的一个主要传承方式,也是制约非遗传承发展的瓶颈所在。家族传承虽有优势,可保持祖传技艺的纯正,但这种世代单传逐渐造成了今天技艺濒临失传的危机。第三代传承人在近80 岁时,破除陈旧传承理念,通过口授身传,将砖雕艺术传授给女儿和女婿,使这一传统艺术得到传承。第四代传承人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成立发展公司,将魏氏砖雕从魏家持有的独门技艺转变为乡邻共享的文化资源,带动村民学习砖雕技艺,就业创业。现固原砖雕第四代和第五代传承人共同传承发展“非遗”事业,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使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延续,走出了一条魏氏砖雕传承创新之路。

(二)培养专业人才,打造非遗品牌

通过适当的产业化开发,培育“非遗”市场活力与消费土壤,从根本上改善“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形态。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坚持产业化过程中不丢失“非遗”的本真性和核心价值,通过产业发展推动培育非遗传承后继人才和砖雕的现代自我发展能力。固原砖雕(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每年办2 期专业技艺培训班(图3),并组织传承人外出学习,通过学习培训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担当,提高非遗传承人的能力和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研究开发伴手礼,不断创新打造非遗文创品牌。组建了砖雕创新研发团队,研发引进新工艺7 类,在不同时期创作新产品,其中,近期创作的“红色六盘山”(图4)作为庆祝建党一百年的献礼作品,广受好评。

图3 开展砖雕培训活动(图片由魏氏砖雕提供)

图4 红色六盘山(图片由魏氏砖雕提供)

(三)走“非遗+农户+营销”的致富之路

近年来,固原砖雕(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还走上了“非遗技艺变致富技术”壮大生产性开发之路,带动村民挣“文化钱”,让昔日的家族手艺成为家乡致富的新途径。昔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规模化生产经营的企业,成为隆德县的一项特色产业。魏氏砖雕成功探索出一条“非遗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发展”道路,让砖雕彻底走上了规模化、市场化的道路,也为正在走向萎靡的手工砖雕艺术寻找到一条生存和发展的道路。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授艺活动,带动周边村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30 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2.4 万元。尤其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让残疾人自力更生,让留守老人和儿童得到了家人的照顾和关怀。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效拉动了就业,为当地脱贫攻坚战添砖加瓦。2019 年被自治区扶贫办命名为“精准脱贫扶贫车间”“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 年入选第十二届薪火相传助力扶贫杰出团队。

(四)开展“非遗+研学”融合新模式,促文旅融合

固原砖雕(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与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隆德县老巷子、盘龙山庄、各非遗基地联合打造隆德县乡村旅游景点路线,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接收研学学生和夏令营学生等群体,通过实地参观砖雕陈列室和传承人讲解砖雕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工艺流程等方式了解其制作工艺(图5)。用实践、手工及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砖雕原始技艺,以“非遗”为支撑,促进研学旅游的发展,让非遗在旅游中得到活态传承,更好地传承发展非遗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图5 研学参观砖雕展馆和体验砖雕制作

目前,固原砖雕(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评定为“隆德县青少年非遗文化实践基地”“隆德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试验区”“隆德县职业中学工艺美术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基地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暑期公益兴趣班,将“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与中小学及各大院校合作举办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让近万名学生认识非遗文化,增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更大程度上助力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力度。

(五)不断创新助推砖雕产业化发展

固原砖雕(魏氏砖雕)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着力传统技艺传承发展,注重非遗与现代化科技接轨,致力于非遗助推脱贫攻坚、砖雕传统工艺向科技创新、批量化生产转变的探索研发。

首先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大胆革新和改进,不断调适使之适应现代生活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主打建筑产品的同时,走多条发展之路,紧盯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的趋势,积极研究开发伴手礼产品,力求砖雕产品成为旅游消费品走进旅游市场,打造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其次,对砖雕材料和生产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和改进,通过“艺术”+“科技”的模式,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化之间的矛盾。为此,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将传承人手工制作的砖雕作品作为模种,借助科技手段选择新型材料,改进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区别对待和动态保护,使砖雕这种传统手工艺的生存语境不断得到改善。

四、结语

魏氏砖雕艺术既是研究民俗学的典型材料,又是研究黄河流域宁夏段六盘山地区历史、民俗及文化的活化石。砖雕艺术不仅是隆德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宁夏六盘山地区地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推动砖雕技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了解砖雕的历史渊源、成因及艺术价值等方面来重新认识隆德文化中的精髓,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砖雕。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我们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砖雕艺术,这是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的课题。坚定文化自信,打好非遗文化品牌,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及打牢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魏氏固原砖雕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谈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魏氏叛逆”
缺水的城市该怎么发展?
听须弥松涛、看文化古迹、观六盘云海、闻山花飘香
宁夏固原出土一枚汉代五铢压胜钱
魏氏组织对Q245R焊缝材质状态的影响
宁夏“六盘山旅游杯”全国诗文大赛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