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社区建设中的文化交流交融问题研究
2023-01-19张海霞
张海霞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30)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城市国际化是现代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如果说经济的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青春靓丽的外在,那么文化的国际化则是城市国际化的内驱力和倍增器,是城市国际化的根脉和灵魂。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坚守者,在南国的烟雨里演绎着第三城的传说。目前,广州正在建设“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文化可以说是更深层次、更具识别度的竞争力。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国际化社区是彰显广州城市文化的有力抓手,是实现老城市焕发新活力重要举措,是满足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的积极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1]天河作为广州的中心城区、CBD 所在区,是国际交往中心,这里聚集了大量的领事馆及其使馆随员,广州全市66 家外国总领事馆,天河一个区就占了54 家。以天河为试点,打造独具岭南文化的国际社区,提升广州城市文化的张力,可谓恰逢其时,具有天然优势。
一、天河区国际化社区建设现状
社区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构成部分的微单元,也是最能体现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小社会。天河区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思路,以国际居民自然聚集的居住地为基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精细服务为抓手,以文明互鉴、文化互融为方向,以社区结构开放、交往空间融合、治理主体多元和社区环境宜居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广州特色、精品优质、开放包容的国际社区。近年来,以境外人士居住较为集中的猎德街凯旋新世界、五山街汇景新城为试点分别建设广粤国际社区和汇景国际社区。
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以"融"为特色。一是探索场景融合。依托区域内各商业综合体,植入国际化元素和项目,打造具有国际化的消费生态,营造类似海外生活场景;在社区公共场所、境外人士居住小区、高层楼宇等设置双语导视牌,增加国际化社区的辨识度,打造多风格社区景观。如将汇景新城社区内道路指引标识牌更新更换成"三语"标识。二是推动文化交融。结合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注重打造融合本土特色和外来文化的文化活动,发动境外人士积极参与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社区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拉近中外居民距离,推动中外居民多元文化交融。根据社区涉外居民特点,树立文化自信,立足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优秀传统节日,结合粤剧、龙舟等本土文化和美食节、灯光节等本地特色,将中华文化传播开来;根据实际,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开设国学学堂、广府学堂、中国传统乐器课堂等,打造文化传播品牌,让境外人士认识中国文化,认可中国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结合领馆、高校、足球队等社区境外人士特点,打造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中外居民多元文化的互动、接纳和融合。
(二)因需制宜,以"共"为注脚。一是共商共建。发挥境外人士的社区主人翁意识,邀请中外居民代表参与一站式国际社区服务实体平台设计方案的调研、讨论,整个建设过程中,注重搜集社区中外居民需求。二是共治共享。一方面建立境外人士(含港澳台同胞,下同)服务站。主要服务内容有咨询类——为境外人士提供在穗期间停留居留、永久居留法律法规咨询、子女上学咨询等。政务服务类——为境外人士提供普通签证业务、停留证件受理及发放业务等日常管理类事务服务,生活服务类——为境外人士提供房屋买卖租赁服务、家政服务、居家清洁维修服务、老年助餐服务等便民服务或资源链接。一方面打造中外居民共商共治议事厅。构建境外人士和本土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平台,例如在垃圾分类、文明养犬等社区自治事务以及各类公益活动中积极动员组织境外人士以社区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中外居民共商共治齐聚“议事厅”提意见的良好氛围,让境外人士真正融入社区,有归属感和责任感;探索境外人士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长效机制,邀请境外人士参与社区活动、社区协商、社区治理与社区发展,尝试邀请境外人士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担任选举志愿者、临时观察员等,让境外人士为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献计献策。另一方面建立涉外志愿服务站。以外联外的方式,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境外人士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天然优势,发动和鼓励境外人士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活动,打造国际化志愿者队伍,如疫情期间,积极引导辖区内境外人士力量积极参与国际社区抗疫工作,通过社区“i 志愿”平台,发动辖内韩国籍、俄罗斯籍、非洲籍等不同国籍爱心人士投身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已经发动试点社区内2 名境外人士加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二、国际化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成员的复杂性、文化多元化,融合亲和的社区文化难以形成
国际化社区里,基本上是境外人士与本土居民同住一个小区,境外人士在社区中占据一定比列,而且这些境外人士不一定来自于相同国家、相同民族,就出现了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区管理理念及不同生活方式的成员在这里交汇共生,使得社区的文化结构呈现出复杂的多元性和异质性,社区里的境外人士与本土居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与宗教信仰等差异,无时无刻都在相互碰撞和交流,因此也会产生由文化差异而引发的诸多文化冲突,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境外人士都会出现地缘感的缺失,而本地人士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国际化社区难以形成融合亲和的社区文化。
(二)社区文化理解不同,文化理念难以植根于脑融进于心
社区共同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是需要社区文化孕育而出,它是促进社区成员建立良好关系的精神纽带。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且不同国家对社区文化定义及理解不同,致使社区文化理念难以植根于脑融进于心。东方文化更注重共性化,如重礼仪、讲分寸、守规矩、言行拘谨,服从性强,讲求中庸之道、大智若愚,文化中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东方文化中的社区文化活动主要是用于娱乐消遣、修身养性。西方文化更注重个性化。文化相对自由奔放、文化理念容易更新,不保守,在社区活动中,西方人大多喜欢参加竞争性强、刺激性大、实效性高、自由度广的社区文化活动。
(三)社区服务需求各异,社区成员认同感难以激发
由于国际化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婚姻状况、民族特点、风俗习惯、职业等情况都不太相同,在这种节奏快的大都市中,居民们更崇尚效率与效能。因此,原本传统的物业公司服务显然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对生活需求的个性化、高效化与多样化。而且目前国内社区服务主要是两种方式,就是通过物业公司提供物业服务和居委会,居委会的工作范围与职责一方面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纠纷调解,社区治安保障,计生,孤老照顾等工作;另一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的便民服务,但这些服务属于技术含量低的服务,如:测量血压血糖义诊活动、免费理发、修理生活小物件等小修小补、法律咨询等。由于国际化社区的硬件设施配置更与国际接轨,较为齐全、高档,居民对生活品质的高追求就必须有高物业管理水平的物业公司进行贴心服务,相应的对居委会的服务要求也会同步提升,显然目前社区物业和居委会提供的传统社区服务难以符合国际化居民的要求。对习惯了国外健全的社区服务的境外人士而言,容易出现极大的落差感,如果长期满足不了他们高水准、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那他们的认同感就难以激发。
三、国际化社区建设的对策
(一)满足居民需求,提高国际化社区的"宜居度"
境外人士对社区服务需求注重多样化、个性化,要提升他们的满足感。一是建立专业化服务运作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理念,建立一套易于被国际化社区的境外人士接受的服务模式,可以探索专业化运作模式。(如表1)
表1
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的运作方式可采取社会化运作,在社区服务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于购买服务、实施宏观管理、建立社区服务的行业标准、监管,民间组织进行运作实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形成民间组织优势劣汰的局面,从而不断激发民间组织的活力,有效促使其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内容、优化社区服务质量,提高社区服务品质。二是聘请优秀的社区服务专业人才,一方面细化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技能培训,特设语言培训,拓展中华文化及岭南文化等课程,从而使他们不但能掌握社区工作理论、政策,还能学习到宣传和组织社区成员的本领和技巧,在与境外人士的沟通中,跨越语言障碍,拉近距离感,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让社区居民满意。另一方面建立涉外志愿服务站。动员国外人士加入志愿服务团队,参加当地志愿服务的定期活动,并建立国际志愿团队。三是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项目。硬性条件方面:从服务对象上,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无论属于哪个国籍,哪个民族,哪个年龄段,都要被纳入服务对象。从生活需求上,针对国际化社区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性、文化的多元性,社区内应配备游泳池、网球场、高尔夫球场,有售卖国内外商品且可用多币种的超市、商场、中西特色餐馆,与国际接轨的银行、房屋中介等。从教育和医疗方面,要有国际学校和高水平的国际医院。软性服务方面:从高效、便捷、人性化的服务为境外人士节约时间和精力,如为他们提供家政服务介绍、志愿者翻译、子女入托、入学,就医等,尤其对于想更快适应广州生活的高层次境外人士,根据他们的需求点,推出移民咨询服务,中文和粤语家教等服务。四是引进国际化的养老机构,让境外人士在国际化的社区里能享受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难有所帮、学有所教”的服务,无后顾之忧。
(二)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功能、地位、作用更加凸显。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2]以文化凝心聚力、以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好国际化社区,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高品位凝聚共识,让传统文化能走进社区、融进社区,住进社区居民的心里,让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能够为境外人士所欣赏、接受、理解。因势利导,利用好国际化社区的优势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在境外人士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创新社区文化运作模式。在国际化社区里,想要社区活动具有吸引力,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要调整政府的角色,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设有对应级别的文化管理机构,可以尝试把基层政府的职责调整为制定关于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政策,加强行业监管,建立文化设施的社会投入机制等。其次要鼓励企业赞助,鼓励相关企业加大对社区文化工作资金投入进行赞助。另外要充分发挥非营利机构的作用,延伸手臂,引导居民自发组织,策划,如成立跨国界的文艺团或形式各样的俱乐部,自行组织和开展符合境外人士需求的社区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中华文明,展示世界先进文化。二是让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通过有形的文化产品来展现价值观是当今价值观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将价值理念附着在有形产品上的方式,实现价值理念的对外传播和输出。一方面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如广播、报纸、电视、电影、文学作品等传统传播渠道,另一方面运用好互联网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手机短视频、动漫等新兴文化传播手段来传递。三是打造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在国际化社区文化营造上,结合中外传统节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鼓励和吸纳外籍人士参与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社区主题文化活动,吸引中外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引导外籍人士“入乡随俗”。如开展民俗文化交流,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让中国有民俗文化特长的本地居民为外籍人士展示舞狮舞龙、武术、太极、剪纸等等。在西方节日来临之际,开展广场文化交流,让外籍人士集中展示自己独有的文化。利用中国居民喜爱的广场文化,在小区内,举办西式派对,篝火舞会、读书会,以相对集中的形式展示“社区一家人”的良好氛围,增强社区的黏连性,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也可以通过饮食文化为纽带促进交流。如各大节日期间,本土居民教境外人士包饺子、做汤圆,烧中国菜肴,外籍人士教本土居民做沙拉、面包、三明治等西式菜肴,举办美食交流活动。三是推出文化便民超市。通过调研了解国际化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引导居民自发组织形成文化艺术团,如管乐演奏、合唱团、舞蹈团、书画团、摄影团、瑜伽、茶艺、京剧班、粤剧班、柔力球、旗袍秀等,将社区文艺团队制作成宣传海报张贴在社区,推到社区微信群,海报中带有各团队带头人的微信二维码,方便居民按需索取,扫码加入团队。每周组织社区文化课程,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课堂、中国好家风文化课堂等,社区大屏幕每天滚动播出社区文化课程表,方便社区居民提前安排时间。
(三)聚焦广州本土特色,加强国际化社区的“辨识度”
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的文化归属感。[3]文化,为一座城市汇聚起的认同感、归属感,是任何经济数据都无法替代的。广州,是世界上唯一千年不衰的商业城市和重要港口,也是一座拥有着2200 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食在广州、粤剧、三雕一彩一绣、海上丝绸之路等高品质文化,丰富多彩的“广州故事”为文化大发展进一步厚植土壤,这些文化既滋养着广州的居民,也向世界清晰传递广州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建设国际化社区要聚集广州本土特色。一是不忘本来,弘扬广州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等等名扬四海,作为广州传统工艺美术代表的三雕一彩一绣等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唱粤剧、喝早茶是广州居民的生活方式,在国际化社区建设中,应将广州优秀的岭南文化融入到国际化社区的建设中,融进国际化社区居民的生活中,打造一个个“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的国际化社区,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吸收外来,海纳百川打造文化社区。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对各种外来文化一直采取兼收并蓄态度。在国际社区建设中,也要注重外来文化与岭南本地的自然和人文相互融会贯通、形成自身的独特之处。三是展望未来,“润物细无声”立体式传播、推介广州。找到合适的方式融进去正视文化差异,进行长期布局。如引进广彩、广绣、珐琅、饼印、骨雕、榄雕、醒狮、箫笛、铜艺等项目的非遗大师工作室,集体验互动、展示和销售于一体,让国际化社区也能体验到岭南文化艺术魅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建设好国际化社区,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通过强化国际化社区建设来提升广州城市文化的引领力,吸引更多的国际组织进驻、国际会议召开、国际赛事举办,从而迎接更多的国外旅游者来广州观光旅游和更多的国际移民来广州安居乐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