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高专药学分析化学教学重构探讨*
2023-01-19邹明静王英玲
王 娜,邹明静,王英玲
(1.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化学教研室,河南 商丘 476000;2.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化学教研室,山东 菏泽 274000)
分析化学在精细化工、制药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是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支撑。该课程的有效教学可以提高药学专业学生药品检验和化工制药生产等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培养高素质的药学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以来,为适应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需要,大量优质的分析化学课程资源已在各在线平台投入使用,同时我校也参与建设较为丰富分析化学在线资源,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不缺乏优质的学习资源,基于云班课手机端APP的“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已实现,但对学情调查访谈却发现: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并未出现明显的提高。优质的课程资源未能实现优质教学,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教学目标设置不够细致,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目标不明确;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理念和教学内容选择未能及时适应教学信息化的要求;教学评价方式不够完善,不能较好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资源的利用不高的问题。为适应于当前“互联网+”信息化教学2.0时代背景,推动分析化学课程实现有效教学,课程组成员尝试探讨药用分析化学的教学重构,以期能为同类院校分析化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药用分析化学的教学重构主要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共四个方面。
1 重构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
1.1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具体明确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模式是将学生由被动的“以教为中心”转变成主动的“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主动自学的能力不强,为了线上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须结合药学专业的后续课程和药学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按照工作任务的要求,按照模块项目单元设置细致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学习目标力求细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有针对性地学习需掌握的知识点。
1.2 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分析化学教学中
医药工作者的教育不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培养,还要将德育融于专业教学中,帮助学生专业成才的同时,更润物细无声地促进精神成人[1]。因此这就要求高校老师重构教学目标,能够积极主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去。高职高专的学生化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心里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再者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以后从事的职业缺乏清晰的认识,觉得前途迷茫,这些原因导致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差。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他们的成才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性、职业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大众对他们的需求性,激发学生在本专业创造人生成就的热情,如在讲分析化学的社会作用时,要着重将分析化学核心的“量”的概念融入药学生质量安全意识,以三聚氰胺、毒胶囊、瘦肉精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例,实例说明利用定量分析技术测定某些成分含量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应用之一,更是食品药品安全的有效保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将学生“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职业责任感的培养融于技能培养“量”的细节之中。再者,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意识的培养。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规范的能力,节约药品、试剂的意识;完成实验后,对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剩余试剂分类收集,存放,不可随意将废弃的试液冲入下水道,必须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妥善处理,从而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2 重构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与药学专业课程相结合
《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在药学专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理论、方法及技术在专业课《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课程中有重要体现。学生学好分析化学课对于理解药物分析中各个分析检测项目的设置背景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药物分析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将分析化学与药物检测方法紧密联系,结合应用实例,使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比如讲到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时,苯乙胺类药物多为弱碱性,在水溶液中用酸滴定液直接滴定,终点不好观察;而在冰醋酸溶剂中,相对碱强度显著增强,采用高氯酸滴定液,选择适当的指示剂,可使弱碱性药物的滴定能顺利地进行。结合药物分析中盐酸异丙肾上腺素的含量测定过程为学生讲解滴定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了解非水滴定方法的重要应用。在讲亚硝酸钠法,用永停滴定法指示反应终点的原理时,教师可以结合盐酸克仑特罗原料药和盐酸普鲁卡因的含量测定过程来分析,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亚硝酸钠和永停滴定法的原理。
2.2 合理取舍分析化学课程内容
分析化学由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组成。化学分析分为容量分析和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两个模块。仪器分析分为电化学、光谱、色谱分析三个模块。由于学时较少,结合药学的专业特点,精简经典化学分析的教学内容,增加仪器分析内容的讲解,调整部分学时分配。《分析化学》课程中经典的化学分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等,该部分内容涉及较多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和职业岗位需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简化或省略公式的推导过程,注重结论的应用,比如教师在讲解氢氧化钠滴定盐酸曲线时可弱化对pH值的求算讲解,注重滴定曲线的绘制和对滴定曲线的趋势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滴定突跃的概念和指示剂的选择原则。仪器分析部分重点介绍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法、电位法、永停滴定法、色谱法等的方法原理、仪器组成、条件的选择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内容较抽象难懂,且大型仪器学生操作机会少,可以引入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等技术,帮助学生理解仪器的原理。教师以具体药物的结构鉴定过程为例,结合在线课程资源,设置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综合运用化学四大谱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更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2]。
2.3 重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紧密联系的学科,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内容抽象,理解难度较大,故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操作视频和动画资源去讲原理,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如强碱滴定强酸,教师可先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观看实验操作视频,讨论实验操作细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氢氧化钠滴定过程,酚酞指示剂的变色,更加深入理解了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终点概念的不同。
3 重构分析化学的教学流程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线上课程应运而生。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授课相比,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方式非常灵活。而传统课堂授课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便于课堂管理[3]。因此,线上和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必然是相辅相成的。
3.1 开展有效混合式学习
对于学生,手机已是必备资源,随身携带,Wi-fi已覆盖校园。教师可通过智慧树等线上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上传微课视频、课件、教案、和自测评价等内容;通过学情数据分析,及时督促学生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对于实验课,教师可以把操作步骤、原理、注意事项、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等录制下来,形成微视频,供学生预习,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课上顺利得出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4]。
学生线上学习时遇到的问题,通过微信群和QQ群及时反馈学习疑问。教师要在课堂学习中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5]。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提出的问题,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对线上学习的情况作简要汇报,这样教师不但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全面的了解,还锻炼了学生整合知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师对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仔细讲解,帮助学生梳理要掌握的知识点,找出前后衔接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针对学生疑惑的问题,教师再集中讲解,通过多次练习,强化学生的记忆。
3.2 课后总结与巩固
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听课时长、自测评价、疑难问题以及线下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搜索某些药物检测的分析方法,学生及时了解所学分析方法在检测药物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热情。课下学生对线上线下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结合教学目标自查对本次课的学习情况,完成课后作业。
4 重构分析化学的教学评价
分析化学传统的考核方法为闭卷考试,通常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期末成绩比例过大,大多数学生会在期末进行突击学习,在平时的学习积累中积极性不高。基于教学考核评价全面全程化的目标,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方式势必要采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过程性评价约占60%,包括线上(20%)和线下学习(40%)两部分。其中线上考核包括视频观看时长、问题讨论和能力测评三方面,线下考核包括到课率、问题抢答、小组汇报、实验操作、作业完成五个方面。终结性评价约占40%,包括理论和实验考核,理论考核就是期末闭卷考试,占比25%;实验考核占比15%,实验考核又分为实验技能(5%)和能力考核(15%)[6]。实验技能主要有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分析操作、移液管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能力考核主要是学生结合本学期已做过的实验内容,自行拟定实验项目,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获得实验数据、书写实验报告等过程来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建立全面客观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从而对学生真实能力全面地客观评价,同时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教与学的真正反馈。
5 结语
现在仍旧处在疫情防控时期,将信息化手段和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相结合成为迫切需要。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提高药学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共四个方面重新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线上线下混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学习的碎片化、随时化、随地化将成为未来学习模式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