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023-01-19郑选宁孙政选
郑选宁,孙政选
(1.庆阳市科学技术开发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2.陇东中学,甘肃 庆城 745100)
西部地区多半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地方财力困难,有些县(区)日常运转都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难以有足够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目前,在科技创新上集中表现为投入少、水平低、氛围不浓等问题。现通过对地处西部庆阳市创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以期探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供飨食。
1 科技创新发展基本状况
庆阳市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1],进一步加强全市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建设期从2018 年开始,至2020 年12 月完成。建设初期,制定出台了《庆阳市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创建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按照“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突出特色、示范引领”的工作思路,立足现有基础,突出本地特色,通过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孵化器建设、人才提质增量、合作与交流、知识产权保护、科普入企进户六大工程和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五大行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资源日益丰富,创新主体更具活力,创新服务更加高效,财政科技支出和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的显著成效。
2 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庆阳市经过努力,虽然通过了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验收,但由于先天不足的客观条件,庆阳市在实施创新型试点城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却不容忽视。例如,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偏低,R&D 经费投入偏少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2.1 科技创新意识淡,能力较弱
科技创新意识淡不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也表现在政府部门和创新主体中。调查中发现,社会上很多人都不知道庆阳市出台的《庆阳市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内容,甚至一些县区和部门也不了解或不知道,既使知道,也没有高度重视,对科技创新没有研究、没措施、没行动。而事业单位的科研创新研究人员年龄偏大,人才储备不足,理论型多,实用型少。大多数企业也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研发中心。目前,全市有研发活动规模以上入库企业从2018 年的2 户,增加到2020 年的14户,央企占了多数。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相对量来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2.2 科技创新人才匮乏,流失严重
庆阳市经济落后,人才外流,每年考取全日制大学的学生约2 万人,返回原籍报到就业的大学生不到7 000 人,占当年录取学生的35%,大部分是在外地无法就业的211 以下院校学生,而211、985 院校学生回流的很少,2019 年报到的学生不到百人。庆阳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引进研究生及以上人才,都安排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企业几乎没有,即使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两三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飞”走了,留在当地的少之又少。通过调查走访当地的几家企业发现,近年没有毕业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更不要说本科以上的高级人才。2020年,庆阳市公开向全市招考207 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考人员竟达5 400 多人,而211、985 院校毕业的报名人数不及1.5%。种种情况表明,庆阳市人才流失严重,各行业高端人才匮乏,这不仅是庆阳市现状,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短板瓶颈。
2.3 科技创新投入有限,亮点不多
在创新投入上,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全社会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低。例如,庆阳市在3 年创建中,财政科技支出由2018 年的1.16 亿元,降到2020 年的0.91 亿元,在“十三五”期间财政科技支出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 年,全社会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7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是0.23%。中小企业投入几乎为零。在调查的五家企业中,科研经费为零,只有一家近年来申请过专利,其他企业不仅没有申请过专利,也未申报过科研项目。无论事业科研单位,还是企业,创新亮点不多,且都是推广研究。成果登记的多,转化应用的少,经济效益整体不明显。
2.4 科技创新动能不足,疲劳显现
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再加上创新风险比较大,期限长,严重影响了政府决策,觉得投资科技创新没有直接投资项目来得快,因此在安排预算时大量裁减科技投入,庆阳市在3年创建中,未直接安排科技创新项目经费,使唯一的科技创新导向缺失,社会创新动能衰减。勉强能维持的企业,创新积极性也不如以前。有些企业初创期还可以争取支持资金、开拓市场、申请专利,创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转入发展期后,逐渐失去创新动能,也不谋求继续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而有些企业虽有创新产品,但也不申请专利,只忙于企业生产,科技创新动能不足
2.5 产业集群有限,综合实力脆弱
庆阳市中小企业星罗棋布,不但小而且杂,没有形成某一个产业链上的集群,竞争力弱,创新力更弱。目前已建成的工业园区中,仅有一个园区以销售汽车服务业为主,其他的园区只是圈地做基础建设。园区中引进的零星企业,至今也没有建成一个有亮点的产业链集群,龙头企业引领少之甚少,整体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创新集群。
2.6 科技创新与市场脱节,产品竞争力低
从整体上看,在创新上埋头研究的多,关顾市场的少,辛苦研究出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也无市场竞争力。在调查某农机有限公司时,虽然研发出了“残膜捡拾挤出打包机”“新型割草机”等产品,但与南方销售的同类产品相比,价格高、体型笨重、做工粗糙,销量受限,严重影响着企业创新的可持续性。
2.7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专利申请不积极
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专利申请积极性普遍不高。在调查中发现,某一专门生产石油设备的机械厂,1 年有3 项创新产品投入市场,但都未申请专利或申报过科研项目。还有一家食品企业,无论产品、包装和生产设备方面都有诸多创新,但由于不了解也没有专门管理人才,企业从未申请专利和科研项目,也未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从而错失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机会。
2.8 未用足用活政策,红利未完全享受
企业在利益最大化驱使下,实施家族式管理,管理水平较低,同时对国家创新优惠政策不了解,或者了解不透彻,更不愿投资聘请专业会计中规范化处理账务,导致科技创新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难以落实,企业不能享受税收优惠的事例普遍存在。
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创新环境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引进留住创新人才
西部地区不仅缺乏育才、引才的实力和舞台,也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引进的人才工资福利待遇低,难以满足高端人才自身需求,因而外地的人才引不进,本地的人才留不住。企业即使花重金招聘来了人才,给予再优厚的待遇,却无法满足人才所需要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待遇,于是“引来的金凤凰又飞走了”。
3.2 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创新投入不足
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自身不“健壮”,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尤其是国际形势波动变化,疫情反复等影响,企业维持现状都困难重重,对创新投资更加乏力。
3.3 科技创新政策落地难,难以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
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活动对基层创新的组织和引导不足,有些政策措施在基层无法落实,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即使有创新成果也不愿申请专利或申报科研项目。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体量小,出台的本地政策往往不能兑现,也挫伤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创新发展。
3.4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西部各市县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能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创业指导、产品推荐等多方面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4 对策建议
4.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
一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尤其是政府要彻底转变观念,树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制定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创新政策措施,引领营造创新氛围,使创新深入人心;二是要充分发挥政策红利,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机制,打通创新体制机制关卡,从财力上加大支持力度,每年市县要列支一定的创新专项基金,引导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扶持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形成创新集群。同时市县两级财政每年设立一定地方科技项目经费,引导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可研项目[2];三是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尤其是创新留住人才激励机制;四是要争取中央、省级科研创新经费支持;五是要鼓励本地科研单位、企业积极对外合作,全力提升自身研究能力;六是中央出台创新政策时要从实际出发,能给予一定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帮助其练好内功,发挥自身造血功能,推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之,要全方位、立体式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用科技创新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4.2 推进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落地生根。例如,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用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后给予租房补贴,服务一定年限后给予政府补贴等政策。二是加强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构建用工供需信息服务网络,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以待遇吸引人、以事业激励人,解决企业留不住人才的问题;因地制宜设立科技实训基地,通过课堂面授、实操演练、参观考察等形式,提升一线科技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适岗能力。三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选送企业管理人员参加高层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学习班、MBA 高级研修班等,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知识,掌握科技发展的新理念;四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由于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有限,接触高校机会少,应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推动、服务作用,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开展产学研活动。同时,鼓励高校学生将实验室搬到企业,企业也可组织科研人员到高校学习、交流,既培养学生到企业就业的意向,又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五是借助各类协会,构筑企业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六是全力改变当地社会经济大环境,为留住人才创造条件。
4.3 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中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企业更具有亮点吸睛的作用。政府应认真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促使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土地等优惠政策落地生根。同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加大对现有扶持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扩大企业知名度,促使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4.4 紧盯市场做科技创新促转化
一是科技创新一定要立足于动荡激烈的市场现实需求,做到创新动能源于市场,用于市场,促进市场发展;二是要立足市场评审创新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有效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是在产业延链补链上做创新,促进企业延长生命力。
4.5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一是政府全力做好科技型企业孵化工作,引导工业园区向产业集群化的科技园区转型,并着力打造省级、国家级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二是落实相关国家、省、市企业融资政策,扩大小微企业信贷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研发投资,提升创新能力;三是鼓励企业以创新为切入点,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4.6 深挖政策红利
政府制订切合西部欠发达地区实际的本土化政策,解决企业创新动能不足问题。善于利用财政资金,撬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使财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效应。创新主体要善于运用政策红利,以实现企业创新增效。
4.7 立足乡村振兴,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现有的科技服务,尤其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农村发展形势,农民迫切需要多样化的服务,因此探索建立“多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助推乡村振兴全面实现。一是要建立以科技特派员创业为主体的核心体系。鼓励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协会,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基金会,为科技特派员创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乡村振兴中创新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农民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组成科技特派员创业产业技术联盟,立足产业需求,开展联合攻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完善以政府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的保障体系;三是完善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继续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发挥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完善专家大院等科技服务模式[3];四是有条件的县区要借助“三区”人才服务项目,拓宽县域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质量,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4.8 大力实施县域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根据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建设不同特色的科技创新试点示范县,选定符合区域实际的项目为载体,从上、中、下游产业链配套创新链,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力戒多而杂的短期项目。同时,重点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健全转化机制,根据县域特点把科技成果的供给与需求对接,突出搞好科技示范推广。西部各市县要立足自身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以粮食为龙头的“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以西部能源、矿产等为主的现代工业产业,以“东数西算”为主的数字产业,以高精新电子产业、新能源等为主的基础产业科技示范点,充分发挥带动效应,推动提高县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将各种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到农村、企业,形成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