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表型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2023-01-18范钦和李红霞宋国新印永祥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江南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病理科江苏无锡400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部江苏南京009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组织化学表型胆管

姚 瑶,范钦和,李红霞,朱 岩,宋国新,印永祥,肖 璇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江南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病理科,江苏 无锡 400;.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部,江苏 南京 009)

双表型肝细胞癌(dual-phenotyp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DPHCC)于2011年被首次报道[1],发生率约占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10%,属于新定义的亚型,临床上相对少见。DPHCC在组织病理形态学上与典型的HCC并无太大差别,但其特点是同一肿瘤细胞可同时表达任意HCC免疫表型和任意胆管细胞癌免疫表型,因同时具有HCC和胆管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所以与普通型HCC相比,DPHCC的微血管侵犯、肝内外转移及术后复发率更高,临床预后更差。因此,准确诊断DPHCC对其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 年版)》将DPHCC纳入病理常规诊断[2]。本研究现结合文献复习对我院诊断的9例DPH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免疫表型、相关治疗方法及预后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8年10月至2022年5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部诊断的DPHCC患者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30~71岁,中位年龄54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结果、手术方式等资料。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病理资料

9例标本中,4例为穿刺标本,5例为局部或全肝切除标本,穿刺标本全部取材,局部或全肝切除标本采用肝癌“7点”基线取材法取材。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本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 μm厚切片,行HE染色制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法,DAB显色,苏木精对比染色。所用抗体包括CK19、CK7、Arginase-1、Glypican-3、AFP、Hepatocyte-1、Ki67,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CK19、CK7、AFP、Hepatocyte-1表达于细胞质,Arginase-1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Glypican-3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膜,Ki67表达于细胞核,相应部位显示棕黄色着色为阳性表达,同时设立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1.4 随访

9例患者均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及电话随访获取信息,每3个月随访一次,随访1~24个月,其中7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2例失访。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9例患者中1例为门诊病例,8例为住院病例,均因“肝占位性病变”收治入院。5例表现为右上腹疼痛症状,4例为体检发现肝内实性占位。6例有乙肝病史多年,3例否认肝炎病史。DPHCC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9例DPHCC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病理检查

9例标本的肿块大小为2.3 cm×1.8 cm×1.5 cm~14.5 cm×10.5 cm×8 cm,切面灰白质硬,呈结节状,大体检查3例肿块紧邻肝被膜。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呈粗梁状、假腺样及团片状,肿瘤细胞间有丰富的血窦样腔隙,纤维间质少;肿瘤细胞呈多角形,体积较大,胞浆丰富且嗜酸(图1),局灶见透明细胞及瘤巨细胞;肿瘤细胞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根据Edmondson-Steiner分级,7例为Ⅲ级,2例为Ⅱ~Ⅲ级;其中3例见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均为2级,未见明显卫星结节;2例肿瘤累及但未穿透肝被膜(表2)。

图1 肿瘤细胞HE染色(×200)

2.3 免疫表型

9例患者的肿瘤细胞表达CK19(图2a),其中4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同时表达CK7(图2b);8例患者的肿瘤细胞表达Glypican-3;5例患者的肿瘤细胞表达AFP;4例患者的肿瘤细胞表达Hepatocyte-1;7例肿瘤细胞表达Arginase-1(图2c)。Ki67为20%~60%(表2)。

表2 9例DPHCC患者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a:肿瘤细胞 CK19弥漫阳性;b:肿瘤细胞表达 CK7;c:肿瘤细胞表达Arginase-1

2.4 随访及预后

9例患者中,3例肝多发占位者均有不同程度其他部位转移,均未经手术治疗,其中1例入院行免疫及靶向治疗1个月余后死亡,2例放弃治疗出院后失访。其余6例肝单发占位患者中,只有1例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未切除肿块,住院治疗1个月余,出院5个月后死亡;另5例均经手术治疗且术后获得7~24个月随访,其中1例术后9个月复查发现肿瘤复发,术后14个月复查发现双肺转移,术后20个月死亡;1例术后15个月死亡;其余3例生存状态良好,暂未复发及转移。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将原发性肝癌分为HCC、ICC和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holangiocarcinoma,cHCC-CC )三类[3]。DPHCC是在HCC的范围内分离出的一种新亚型。目前DPHCC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一是肝祖细胞(hepatic progenitor cells,HPC)起源学说,HPC具有肝细胞与胆管上皮细胞双向分化的潜能,是肝的储备细胞,主要在肝受到损伤时发挥修复功能[4],过去研究证实,HPC与 HCC 的发生密切相关[5-6]。由于DPHCC的肿瘤细胞能同时表达HCC和胆管细胞癌的免疫标记物,因此DPHCC的肿瘤细胞可能起源于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 HPC。二是HCC去分化学说,以往的研究发现,虽然CK19可在部分HCC细胞中表达,但HCC的癌前病变中CK19是阴性的,表达CK19的细胞是成熟肝细胞在恶变的过程中逐渐去分化形成的,而非HPC来源[7]。还有研究表明,在低氧环境中,部分CK19表达阴性的HCC细胞可经去分化途径转变为CK19阳性[8]。 因此,DPHCC的发生也有可能是HCC部分细胞发生去分化的结果。

临床表现方面,DPHCC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HBV感染史等与HCC患者无明显差异[9],但部分DPHCC患者可出现血清AFP和CA19-9含量同时升高的现象,这是由于DPHCC细胞同时开放HCC管家基因AFP和ICC管家基因CA19-9,此现象常预示预后不良[1]。本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了血清AFP和CA19-9含量同时升高的现象,且其中1例患者术后9个月和14个月复查分别发现肿瘤复发和双肺转移。研究还发现,DPHCC患者的血清AFP含量较HCC患者高,肿瘤细胞分化更差,且更易出现脉管内癌栓以及被膜侵犯[1]。本组患者中,有3例镜下可见脉管内癌栓;有3例大体标本检查时见肿块紧邻肝被膜,其中2例肿瘤累及但未穿透肝被膜。因此,我们认为AFP、CA19-9含量升高是导致DPHCC患者预后更差的相关因素。

在病理表现方面,DPHCC在组织学上与典型的HCC特征相似,如瘤细胞的生长结构可为梁状、实性或假腺样,周围可见肝窦样血管网,纤维间质少,瘤细胞胞浆丰富且嗜酸。因此,要准确诊断DPHCC,需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当肿瘤具有单一的HCC成分,在超过15%的肿瘤细胞中,有一种或多种肝细胞标记物表达呈强阳性,同时有一种或多种胆管细胞标记物表达也呈强阳性,可诊断为DPHCC[2]。本组患者肿瘤细胞的组织学形态均具有典型的HCC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情况也符合此诊断标准,因此诊断准确无误。此外,有研究发现在DPHCC的肿瘤标本中,CK7、CK19同步阳性的瘤细胞多分布在肿瘤的边缘,并且脉管内的瘤栓也依旧保留着双表型的免疫表达特征[10]。本研究中的标本也发现了类似情况,由此可以证明具有双表型特征的瘤细胞比一般的HCC细胞分化更差、侵袭性更强、更容易转移。近年来还有研究发现,DPHCC的肿瘤细胞还可表达HPC免疫标记物,如EpCAM、CD133等,EpCAM和CD133阳性的DPHCC患者预后相对更差,并且EpCAM和 CD133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因此推测EpCAM和CD133的高表达也可能是 DPHCC早期复发率较高的原因之一[11]。

鉴别诊断方面,DPHCC主要需与典型的cHCC-CC相鉴别,后者一般是在同一个肿块内含有明确的HCC和胆管细胞癌两种组织学成分,并且分别各自表达HCC和胆管细胞癌的免疫标记物[12-15]。但DPHCC在同一个肿块内仅表现出单一的HCC组织学成分,而部分细胞呈双向分化和基因双向开放,这部分细胞同时表达HCC和胆管细胞癌的免疫标记物[3,16-17]。

DPHCC还需与肝中间细胞癌鉴别。肝中间细胞癌由2019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提出[18],其镜下表现为单一的形态特征,在细胞水平上介于肝细胞和胆管细胞之间,形态学表现为肿瘤细胞较小,细胞质稀少,肿瘤细胞在丰富的纤维间质中排列成条索状、线状、小梁状,偶尔出现腺样结构。与DPHCC相似,肝中间细胞癌也双重表达HCC和胆管细胞癌标记物,但DPHCC细胞胞浆丰富且嗜酸,一般纤维间质较少,可相互鉴别。

治疗与预后方面,目前DPHCC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必要时可辅助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化疗等。研究显示,DPHCC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均较普通型HCC患者低[11,19]。本组患者中,3例患者发现肿瘤时已有不同程度其他部位转移,失去了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其中1例入院1个月余死亡;5例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随访7~24个月,其中1例肿瘤复发且转移至双肺,术后20个月死亡;1例术后15个月死亡。本研究共9例患者,仅3例后期生存状态尚可。

CK19的表达是DPHCC的重要特征,有研究表明 CK19 与EpCAM 可共同参与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增强DPHCC的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促进肿瘤的复发与转移[20]。因此,CK19阳性表达是DPHCC预后较差的影响因素之一。 本组9例患者CK19的表达均为阳性。另外,CK19的表达与治疗药物的耐药性和敏感性相关,也可能是导致DPHCC预后更差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组织化学表型胆管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勘误声明
建兰、寒兰花表型分析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FOXC2、E-cadherin和vimentin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大口黑鲈鳃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特征及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分布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与血清学测定的临床意义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在肾活检组织石蜡切片磷脂酶A2受体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