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对丘脑出血患者BDNF、HGF、NGF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2023-01-18王凯刘宇
王凯,刘宇
(1永城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河南 商丘4766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河南 郑州450052)
丘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出血类型,主要是因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以意识障碍、对侧肢体瘫痪、失语等为临床表现,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一旦确诊需及时予以治疗[1]。既往血肿引流、显微镜下血肿清除等手术方式在丘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较多,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逐渐在临床得到应用,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该术式创伤较小,术中操作更加灵活,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2-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对丘脑出血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永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2例丘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5.86±4.75)岁;发病时间3~25 h,平均发病时间(13.64±4.26)h。观察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92±4.67)岁;发病时间4~27 h,平均发病时间 (14.05±4.32)h。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丘脑出血;②发病时间不超过48 h;③年龄≥18周岁;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因脑血管畸形或脑部肿瘤所导致出血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脏器功能不全者;④合并脑卒中者;⑤中途脱离或退出本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将患者麻醉后置于平卧位,头部转向未出血一侧,于颞顶部做标记,长度约15 cm,形状呈马蹄状,并以此做手术切口,将皮瓣向颅底翻转,借助铣刀去除骨瓣,大小约5 cm×5 cm,将硬脑膜打开后进入血肿腔,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完成后充分止血,关颅,结束手术。
1.3.2 观察组 观察组予以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将患者麻醉后置于侧卧位,头部向未出血一侧偏转,在患侧颞枕部做一横切口,长度约5 cm,锯掉骨瓣,大小约3 cm×3 cm,打开硬脑膜,借助脑穿针进入血肿腔,置入脑穿刺套管,取出内芯,并以此作为操作通道,通过管套在神经内镜下使用吸引器吸出血肿,观察各角度血肿清除情况,待完全清除后结束手术。
1.4 观察指标①BDNF、HGF、NGF水平。分别在术前、术后7 d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设置离心机转速为3 000 r/min,10 min后分离血清待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测定BDNF、HGF、NGF水平,酶标仪生产公司为美国Bio-RAD公司。②预后情况。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分值0~5分,1分为死亡,5分为恢复良好,得分与患者预后情况成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描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DNF、HGF、NGF水平 术后7 d,两组的BDNF、NGF水平均高于术前,HGF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的BDNF、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BDNF、HGF、NGF水平比较
表1 两组的BDNF、HGF、NGF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
NGF(μg/L)术前 观察组36 1.59±0.24 263.58±41.67 52.72±6.23对照组36 1.58±0.25 261.55±40.52 52.85±6.14 t 0.173 0.210 0.089 P 0.863 0.835 0.929术后7d观察组36 3.15±0.35a 189.62±26.85a 104.53±10.53a对照组36 2.07±0.32a 213.46±30.49a 90.76±8.27a t 13.664 3.521 6.171 P 0.000 0.001 0.000时间 组别 n BDNF(ng/mL)HGF(pg/mL)
2.2 GOS评分 术后1个月,两组的GO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GO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GO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术前 术后1个月 t P观察组 36 2.01±0.19 4.25±0.22 46.235 0.000对照组 36 2.03±0.15 3.18±0.21 26.737 0.000 t 0.496 21.109 P 0.622 0.000
3 讨论
丘脑出血是一种较为凶险的脑出血类型,容易损伤患者丘脑功能,加重其意识障碍,因血肿位置较为特殊,容易导致脑疝的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及时采取有效方式对丘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手术是目前丘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有效手段,但传统开颅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损伤较大,不利于术后康复。随着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因其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逐渐得到临床认可[4],该术式对丘脑出血患者脑部神经组织影响较小,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BDNF是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对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分化起着促进作用,能够修复受损的神经元,是衡量脑损伤的重要指标,在脑出血发生后,其水平明显下降[5]。HGF是一种血管新生因子,能够促进有丝分裂,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修复血管损伤,加快新生血管生成,有效保护神经功能,减少细胞损伤;其水平越高,提示血管及神经细胞修复需求越大,血管及神经缺损程度越严重[6]。NG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脑组织中的神经营养因子,能够对中枢神经元生长所需要的蛋白质起到调节作用,可营养神经元,有利于突起生长,其水平升高能够促进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神经保护作用[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7 d的BDNF、N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能够更好地改善丘脑出血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保护其神经功能。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更有利于改善丘脑出血患者的预后,究其原因在于术中切口长度缩短更符合微创治疗理念,加之神经内镜的使用可有效进行血肿清除和止血操作,降低了对患者大脑的损伤,进而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综上,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BDNF、HGF、NGF水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