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景德镇瓷业兴盛的原因
——以青花瓷外销为例

2023-01-18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2期
关键词:瓷业朝贡外销

孙 杰(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000)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器,通常使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涂上一层透明釉,在窑炉内经过高温烧制而成。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但直到元代景德镇才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景德镇窑从此成为明清时期的官窑,青花瓷最终在明代中后期发展到顶峰,而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青花瓷可以说是专门为外销而诞生的,它一出现,就占据了外销瓷的大量份额,而明代青花瓷的主要产地正是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外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兴盛。

一、景德镇青花瓷的起源与发展

由现有的考古资料可知,我国最早在唐代掌握了青花瓷制瓷技术。1975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出青花瓷碎片[1],这些瓷片虽然还比较原始,但已经初具雏形。

到了元代,元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并且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这是因为当时的釉下彩制瓷技术逐渐成熟,并且从海外传来了青花料。同时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状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元政府重视商业,此时海外贸易发达,青花瓷得以大量外销,使其最终在景德镇走向成熟。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这一时期青花瓷主要在景德镇烧造,尤其是隆庆开关后,青花瓷大量外销,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史载“其所被自燕云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德镇”[2],景德镇由此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

二、明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外销状况

青花瓷在明代的外销状况与明朝政府的外交政策息息相关,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花瓷的海外贸易。明朝初年,明太祖实施海禁政策,只与周边少数国家进行朝贡贸易,到了明成祖时期,为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才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是,宣德后期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动,之后政策又偏保守。从正统到嘉靖时期,明政府厉行海禁,民间走私活动加剧。随着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开始介入中西方贸易,此时中国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消灭,海外对景德镇青花瓷的需求剧增,明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以应对新的形势。隆庆年间,明政府正式取消海禁政策,准许民间私人贸易,这大大促进了青花瓷的外销。因此,随着明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青花瓷的外销状况也随之改变。

根据明代的外交政策,以宣德八年郑和七下西洋结束和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为界,我们可以将明代青花瓷的外销分为三个阶段。其起始阶段为洪武至宣德时期,这期间郑和七下西洋,虽然当时外销的主要是龙泉窑瓷器,但景德镇青花瓷也开始外销,这一阶段为之后青花瓷外销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发展阶段为正统至嘉靖时期,这一时期明朝实施海禁政策,朝贡贸易逐渐走向衰落,但民间走私活动却异军突起,并且明中期龙泉窑开始衰落,景德镇青花瓷成为外销的主要瓷器;繁荣阶段为隆庆至崇祯时期,随着隆庆开关和新航路的开辟,民间对外贸易开始合法化,欧洲对青花瓷的需求增加,青花瓷的外销出现了有史以来从未见过的兴盛局面,从而掀起了青花瓷在明代的外销高潮,并且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一)青花瓷外销起始阶段(洪武至宣德时期)

明朝初年,明政府的外交政策主要是朝贡体系以及海禁政策,两者相辅相成。实施朝贡制度是为了确立明朝在东亚的统治地位,海禁政策是服务于朝贡制度的。在这种政策下,青花瓷外销主要由官方朝贡贸易主导,朝贡贸易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航行中达到了高峰。

明初实施朝贡贸易,这一时期青花瓷多是以赏赐品的形式传输出去的。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多次派遣使臣出使周边国家,使臣在出使外国时,会将瓷器赏赐给外国君主。据记载,洪武十六年,遣使占城、真腊、暹罗三国,分别赐予三国“勘合、文册及织金文绮三十二、磁器万九千”,十九年,又再次“遣行人刘敏、唐敬偕中官赍磁器往赐真腊”[3]。

永乐年间,为了加强对外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先后七次出海航行,足迹遍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的朝贡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朝贡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瓷器的外销。

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时,都携带了大量的瓷器、茶叶等物品。郑和的随从马欢在《瀛涯胜览》中多次提到了青花瓷,明确指出“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磁器”[4]。与此同时,郑和船队带回了青花瓷所需的青料“苏麻离青”,外来青料对我国青花瓷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不仅在于开辟了一条海上航线,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以及经济贸易。由于海上交通的发达,海外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增加,大量商人出海贩卖瓷器,正是这种由海外需求产生的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贸易方式,打通了青花瓷的外销渠道,为之后青花瓷的外销奠定了基础。

(二)青花瓷外销发展阶段(正统至嘉靖时期)

宣德八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船队回到南京之后,明朝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动,明代的对外政策开始渐趋保守,朝贡贸易也随之衰落。由于朝贡贸易的衰落,官方主导的青花瓷外销也大量减少,并且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政局动荡,官窑青花瓷数量不多,后世对其认识不清,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明代中期,龙泉窑逐渐衰落,景德镇青花瓷成为外销的主要瓷器。到嘉靖时期,外销的青花瓷主要以走私为主,民窑青花瓷大量在海外销售。这一时期倭寇在东南沿海肆虐,明政府为了打击倭寇势力,不断加强海禁力度,禁止民间海外贸易。但此时海外对青花瓷需求量巨大,商人为了丰厚的利润,通过走私的方式将大量的青花瓷销往海外。与此同时,明代青花瓷大规模外销与白银货币化也有一定的关联。嘉靖时期,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白银成为社会主流货币,有利于国内外流通,这促进了青花瓷的外销[5]。

(三)青花瓷外销繁荣阶段(隆庆至崇祯时期)

明朝后期,明政府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隆庆之前,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严禁民间对外贸易,但是海外对包括瓷器在内的中国商品有着大量的需求,以至于民间走私盛行。嘉靖后期,横行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消灭,为解除海禁扫除了障碍。隆庆元年,明穆宗正式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对外贸易,从此民间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隆庆开关后,民间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据记载,当时“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6]。

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来自欧洲的葡萄牙人最先抵达中国东南沿海,试图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之后澳门成为中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与欧洲的贸易大大加强。葡萄牙人获得了与中国的贸易权之后,开始从事瓷器外销,运往欧洲的瓷器几乎都是青花瓷。

17世纪,英、荷、西、葡等国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从事对华贸易,将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运到欧洲。1625年,荷兰占领台湾,逐渐取代葡萄牙人在对华贸易中的主导权,荷兰人随即垄断青花瓷的外销。荷兰人的到来对青花瓷的外销有着深远的影响,荷兰商业发达,大量的青花瓷被“海上马车夫”运销至世界各地。在明朝即将灭亡的时候,青花瓷却迎来了外销的高潮。据记载,从1602年至1637年,经荷兰东印度公司运至欧洲的中国瓷器总数高达300万件,其中大部分是景德镇青花瓷[7]。

如图1所示,这件青花瓷碗,胎质坚致洁白,釉色饱满莹润,正是荷兰商人从景德镇购买后运输到欧洲的。

图1 明 青花开光八宝图碗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如图2所示,这件瓷盘绘以各种花草纹饰,青花花色幽蓝,是荷兰商人运往欧洲的。

图2 明 青花开光八宝花草纹盘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如图3所示,这件瓷盘中心有一书生和一童子在松下对语,边饰开光,画有扛钓竿和船桨的渔夫。另外,还有郁金香花的图案,这是荷兰商人定制的。

图3 明 青花人物故事图盘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如图4所示,瓷盘画面中,室内一男子抚琴,耳朵却在听着室外的动静,室外有二人正在闲逛。这件瓷器也是荷兰商人从景德镇购买后运到欧洲的。

图4 明 青花开光高士图盘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三、青花瓷外销对景德镇瓷业的影响

(一)生产规模扩大

明代后期,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后,使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有所放松,一些人从农业中解放出来,可以从事手工业生产,景德镇也因此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嘉靖时期,景德镇人口有十万余,其中,瓷业佣工就有万余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万历时期,景德镇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这期间景德镇佣工至少增加了一倍[8]。这表明景德镇瓷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青花瓷外销的规模很大,商品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景德镇瓷业进入了繁荣的阶段。

(二)制瓷技术改进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以满足皇室对瓷器的需求。御器厂的建立促进了景德镇瓷器的发展,特别是在明代中后期,由于青花瓷大规模外销,景德镇瓷器生产迅速发展,制瓷技术变得更加专业化。《浮梁县志》记载,明代御器厂制瓷分工有二十三作:“大碗作、酒钟(盅)作、碟作、盘作、钟作、印作、锥龙作、画作、写字作、色作、匣作、泥水作、大木作、小木作、船木作、铁作、竹作、漆作、索作、桶作、染作、东雄作、西雄作”[9],专业化的分工使得瓷器的产量得以提高。

万历三十六年,景德镇御器厂解散,制瓷技术以及经验丰富的陶工开始流入民窑,官窑的生产模式影响了民窑的生产,瓷器烧造更加专业化、规模化,从而提高了景德镇瓷器的产量。

四、结论

明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外销,与明政府的外交政策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后期隆庆开关后,青花瓷的外销得以合法化,这促进了青花瓷在海外的大规模贸易。同时,明代青花瓷的外销对景德镇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景德镇瓷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工艺进一步改进,由此造就了明代景德镇瓷业的兴盛局面,景德镇也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

猜你喜欢

瓷业朝贡外销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近代景德镇瓷业改良路径与实践困境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明清瓷业宗教信仰下的民俗体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