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0师在晋西北及晋绥六分区的战斗岁月

2023-01-18王树森

文史月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宁武八路军抗日

◇ 王树森

本文根据秦仲芳、王子仁、张初元、王象乾、杨瑾等晋绥老同志口述整理,反映在120师和晋绥边区党委指导下,八路军和晋绥六分区在宁武、岢岚、原平、忻县等内长城一带,创建基层党组织、政权建设、浴血抗战、打击阎军、土地改革的光辉斗争史实。

这篇综合回忆录,是笔者王树森20世纪80年代初主编《宁武地方党史资料》10年间,陆续走访、接待原晋绥、120师、六分区及宁武老同志的实录整理,是老同志们烽火岁月的亲历史实。

1937年8月28日,日军侵占宁武县城。县城四千多居民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下。国难当头,阎锡山派来宁武的县长常运章却不组织人民抗战,阎政权人员动摇、徘徊,伺机投降。与此同时,一些地痞流氓、社会渣滓乘机横行,发国难财。

“中国究竟向何处去?”人们忧心忡忡。

国难当头

在这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派遣贺龙司令员前来晋西北开辟抗日根据地。晋北战役,120师收复了晋西北七县城,民众抗日热情为之一振。这一年,上级党委派遣共产党员李建平来宁武开展工作。李建平的公开身份是牺盟会特派员,实际是我党县委书记。他住在城内观音庙,经常召集抗日积极分子开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敌人侵占东寨后,中共宁武县委利用牺盟会和动委会的合法地位,做了许多工作。如到忻县车站慰问八路军。当时,八路军挺进山西,战士们光着脚板行军上前线,地方军民深受感动。宁武县委干部王子仁等参加慰问,给部队送水、送饭,搞宣传。八路军话剧团在忻县火车站演戏之际,日军飞机前来骚扰。八路军指挥员命令立即灭掉汽灯,人员原地不动。敌人找不到目标,盲目扔下几颗炸弹飞走了,我方无任何损失。人们高兴地说:“看来,日本人侵入咱中国,好比没头苍蝇钻进了闷葫芦,非碰死不可!”

与此同时,在地方上,牺盟会大力开展清除汉奸的斗争,锻炼了人民,也锻炼了一批我党基层干部。如当时在宁武县工作过的战动会负责人阎隆茂,县委书记李实,牺盟特派员韩燕如、王俊才、任广,教育科长冯铭,民政科长王子仁,公安局长陈希贤,组织部长赵安乾,民政助理员胡映垣,二区区委书记王象乾等,都已经在战争的烽烟中,锻炼成长为县里领导骨干了。

牺盟会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组织,阎锡山始终对它的出现存有戒心,视若洪祸。阎锡山宣扬“中日不议而和,国共不宣而战”,积极准备进行反共内战。在日军侵略气焰甚嚣尘上之际,新的反共高潮乌云滚滚。宁武处在敌我犬牙交错的地区,日、阎和八路军经常进行拉锯式的战斗,加之日军施行所谓“篦梳政策”,斗争形势十分残酷。阎锡山安插在牺盟会内的特务成员执行阎锡山限共、溶共的指令,监视我方人员行动,进行煽动破坏,被抗日军民秘密处决了。

在基层,由于阎锡山的反动宣传,个别老乡不敢接近我方人员,连饭也不给做。我方动员伤兵归队,阎军却动员他们到其骑兵队去,形成了敌我双方争夺人员的局面。在这样严酷的现实面前,有人妥协畏缩、变节投敌了,县游击队派遣到禅坊山一带开展工作的李某,居然带着一个连跑到了敌人那边。但是,许多有觉悟的工农战士,在不久后还是回归了抗日队伍。

向敌后挺进的八路军队伍

军民鱼水

1939年七八月份,余秋里政委率领120师三支队进驻宁武地区后,十分注重军地团结。八路军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尊重县、区、乡、村干部,军民军政如同一家,常来常往,吃喝不分你我。地方同志看见部队的武器十分喜爱,想要又不好意思开口。余秋里知道这一情况后,就把随身带的一把六轮手枪和六颗子弹,送给了宁武县的王子仁同志。随后,又陆续送给地方一些小马枪和老毛瑟步枪。

余秋里特别叮嘱地方同志说:“这些枪可不是送给你们个人的,是给组织上的。”不久,三支队在忻州打了一个大胜仗,县游击队配合作战,也得了不少战利品,连机关枪也配备上了。同志们有了武器,真同得了宝贝一般。处罚叛徒舍不得用子弹,宁用刀捅不开枪。打完一枪,捡回弹壳,自己用铂铁铸弹头,重新装配子弹。由于弹壳装配次数多了,口就松了,同志们往紧捣捣,装好再用。虽然射程只有十几步,可用它杀汉奸叛徒,也足够了。

那时候,军民关系真正情同鱼水。三支队民运科长老谢,带着一支手枪队开展工作,和地方同志很熟。当时部队给养困难,每人三身单衣服,冬天没有棉衣,战士们捻羊毛绳绳,打毛衣顶棉花用。就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老谢还把两件军褂,分别送给了王象乾和王子仁两位地方同志。

1939年冬,宁武县开展反顽固斗争,又经历了“晋西事变”。阎锡山政权的反动县长杨锡时被枪毙后,旧政权垮台,新生的人民政权于1940年春季诞生,晋绥边区第一个农民县长王全茂,就是在这时候执掌宁武县的。

新政权的建立给抗日军民撑了腰、壮了胆,抗日热情重新高涨。县委和县政府领导全县开展“四大运动”:动员老乡参军,动员支前的粮、款和军鞋。随着减租减息和优抚工作的开展,“献金运动”搞得热火朝天。三四个月内,地主、富农出钱出粮,中农交纳少量粮食和军鞋;生活困难的贫雇农,就用地主、富农交回来的棉布做军鞋。

抗日英雄

经过两年多艰苦斗争,宁武县的抗日烽火熊熊燃烧起来了。

1940年,八路军120师三支队调往别处执行任务,八团留驻宁武。八团政委余秋里兼任宁武县委书记,杨瑾任县委副书记,何仲民任组织部长,陈希贤任宣传部长,这些同志形成了坚强的县委领导核心。在县委领导下,项有意、张云任游击大队长,区县游击队日益壮大,每队有五六十名游击队员。游击队转入山区敌后,学习游击战术,保存抗日力量,伺机袭扰敌人。

在这期间,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悲壮的抗日英雄。

那时候,有一位让日军和伪警备队胆战心惊的任排长。此人个头高,精干利落,打仗是把好手。他经常穿上敌人的衣服,单枪匹马潜入敌营搞侦察。出其不意地从山上摸下来,拦截敌人的汽车,为我军抢运军用物资。1940年春季的一天,任排长带领20多个游击队员在川湖屯村休息。正当开饭之际,村外突然枪声大作,任排长紧急指挥部队边打边退。可这时,从石家庄方面扑来的敌人已将村庄包围。游击队员仅有十来支长短枪,子弹又不足,战士们依靠手榴弹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

在敌我四次争夺冲杀中,敌人整连兵力被我游击队杀伤大半。为了掩护同志们撤退,任排长单独留下。在又一次打退敌人包抄后,任排长发现村外水坑里趴着一个敌人,想活捉俘虏,便扑了上去。不料,那狡猾的敌人乘机仰射一枪,抗日英雄任排长被敌击中,壮烈牺牲。

游击战争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展开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百团大战”。日军疯狂地向根据地抗日军民反扑,实行大规模的“扫荡”和“围剿”,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为了保存革命实力,八路军转入后方休整;晋绥六分区武装斗争的重任,主要由县大队和民兵承担。

当时,民兵和武工队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集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那天,正是大年初一,日本侵略军窜到五华山为非作歹,把老乡的供器和香炉也抢走了。王子仁同志率领武工队闻讯赶来,埋伏在敌人出山的沟口。当敌人走进埋伏圈后,武工队把备好的大石头一齐向山下推去。一时间,山石横飞,鬼子无处躲藏,哭爹喊娘,狼狈丧命。在大山密林的掩护下,武工队机动作战;敌人无可奈何,只好把抢来的牛羊衣物扔下,仓皇逃窜。

为了保卫家乡,根据地组织起青抗先、儿童团、妇救会等抗日组织,民兵参加战斗,妇女儿童站岗放哨。传递信息,是在山头上立树杆子,点火把。这种定向传递的方法,消息送得既及时,又快。一旦敌人前来,军民便采取转山头的所谓“蘑菇战术”,搞得敌人晕头转向,无计可施。自然,为了给八路军侦察敌情,武工队也经常神出鬼没地深入虎穴。武工队的根据地设在寺儿沟,武工队长李汉斌曾经披麻戴孝,装扮成出丧的样子,拄着丧棒混入东寨,侦察到了敌人火力配备的准确情报。

为把敌人堵在根据地门外,小廖沟一个会铸犁铧的老铁匠,特地学会了铸地雷壳,什么梅花雷、子母雷等,花样真多。后来,铁雷、石雷一齐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弄得日军晕头转向,不敢轻易出动了。

为了支援八路军、巩固根据地,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晋绥六分区的军民一边打仗,一边开荒地闹生产,这就是闻名边区的“劳武结合”。1943年秋,旧堡民兵张初元出席了晋绥第二次群英会,被授予特等民兵英雄的荣誉称号。

但是,在根据地内,仍有卖国贼。宫家庄的伪村长宫某章和其侄子,都是地方恶霸,外号“烙铁”。当时任县财政科长的王子仁向他要公粮,他不仅拒不交纳,而且在王子仁走后扣捕了王的父亲,交给东寨的日本人。日军往老人嘴里灌凉水,要他交出儿子,老人宁死不屈。为了严惩汉奸,武工队决定采取行动。三马营唱戏的时候,伪村长王某勋被活捉并当场枪毙。没几天,宫家庄的宫某章也遭到了同样的下场。这一来,其他伪村长就不敢为非作恶了。

1938年,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右二)率部收复宁武等十座县城,歼敌2000余人。

县委见缝插针,派遣张友成当村长,成立了“两面政权”。明里应付敌人,实际为八路军服务。这种两面政权,在党的领导和引导下,后来逐渐转向革命,断绝了和敌人的关系,壮大了根据地的力量。头马营据点拔除后,驻在山寨的一连敌人全部瓦解,向八路军投诚。晋绥六分区军民可真是扬眉吐气了。

胜利进军

从1944年开始,晋绥六分区同全国抗日形势一样,一天比一天好转了。8月,日军从东寨出发到宁化扫荡。我方得到准确情报:敌人是一个警备队的装备。在团长罗斌指挥下,八路军120师35团在二马营北阁上设伏。等敌人进入伏击圈,机枪猛烈扫射,手榴弹隆隆开花。被吓酥了骨头的敌人,不到五分钟就投降了。这次伏击战,我军歼灭200多敌人,缴获了3挺机枪和大批枪弹。县大队的装备得到了充实。春景洼一仗,我军采取里应外合的战术,再度全歼日军200多人,缴获电台7部,长短枪300多支。

35团打了这几场连续胜利的漂亮仗,预示着宁武地区的抗日斗争,正向最后胜利大踏步地前进。

边谈边打

1946年1月,国共进行和谈,宁武县城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一个谈判点。在宁武参加谈判的三人小组成员中,我方参加谈判的有六分区政治部主任龙福才和宁武县委书记杨瑾。晋绥分局之所以决定让杨瑾参与谈判,因为杨瑾是宁武籍人,熟悉当地情况。但是,参加谈判的国民党专员和县长却不承认杨瑾为代表。由于龙福才没有坚持原则,杨瑾未能进城参加谈判。

这事被贺龙司令员知道后,严厉批评了龙福才。贺龙说:“你是湖北人,怎么能熟悉宁武情况呢?国民党要武器,要占领村庄,又不让我们的县委书记参加谈判,你就答应了?这是立场不稳!我们有10万大军兵临宁武城下,你说什么软话?傅作义要我进北京谈判,我就不去。我说北京有汉奸。要他来张家口或集宁谈判,他不得不听。我们要敌人听我们的话,牵着他的鼻子走。敌人欺软怕硬。今天要占宁武、神池,明天他还要占太原哩。”

贺龙的批评使龙福才深受启发,他哭着要求接受处分。可贺龙却说:“这不是处分不处分的问题,关键是要站稳立场。”

呼吸道传染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影响,并且威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肺结核、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2]。鉴于此,本文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去探究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控制及护理情况。

由于国民党对谈判毫无诚意,积极准备内战,晋西北再一次卷入战火之中。但是,晋绥边区人民和军队已经武装起来,对取得全国解放充满了信心。

“三三制”政权

1946年2月,晋绥六分区专员秦仲芳同志在宁武二马营搞选举试点。7月,县城解放后,人民代表坐在当年日伪军政要员狐假虎威的县府内,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了。对于民主人士,我党一视同仁。在选举试点时,吴承章(开明人士)、郭俊(头马营秀才)、王运(开明人士)、毕汉臣(县城知名人士)和丁巨中等各界代表,也出席了选举会。

贺龙与王维舟(左二)、周士第研究战略部署

经过选举建立的“三三制”政权,大大地加强了晋绥边区的统一战线。但是,斗争并不一帆风顺。二五减租,一五减息,有钱出钱,有人出人的合理负担运动,在起先就很难发动。有的地方明减暗不减,个别农民把减下的地租和利息,又悄悄送还了地主。这说明,对于共产党是否能够站稳脚跟,对于革命能否成功,胜利是否能够巩固,少数群众还是将信将疑的。

主席讲话

1947年阴历三月,中央工委从陕北东渡黄河,向河北平山转移,准备迎接全国的解放。一天,朱德、刘少奇、康克清、吴玉章等首长路经宁武石家庄村,调查了解当地的对敌斗争、农业生产和参军支前等情况,住宿一晚。而后在崞县屯瓦村召开土改试点工作会议,便向河北进发了。

自此,宁武县委的土改试点工作组由杨瑾同志带领,首先在新堡开展工作,取得经验,推广全县。

在一次晋绥干部会议上,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也来参加了。当时正是四月,杏花开得正盛。毛主席指着窗外的杏花说:“我们的土改运动就像这杏树开花,轰轰烈烈。开花为什么?为了结果,为了挖浮财,为了分粮食,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动群众的结果,要落实到生产上去。热闹一下是可以的,但不能浪费生产资料。”

晋绥边区六分区出席边区第四届群英大会全体合影

在谈到总结工作的时候,毛主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他说:“晋绥边区的土改工作典型材料已经写下一桌子高了,可是总结不了。怎么办?你们要抓个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解剖,全明白了。再如杀猪,猪有中国猪、外国猪、花猪、黑猪。要杀这些猪,方法都一样。你要捉猪,猪要咬你。那就要抓要害,抓重点。”

毛主席深刻地分析了土改运动,讲道:“土改有党的领导嘛,不能群众怎么办就怎么办。土改是经过再三调查,多年试验,才得出阶级成分的划分办法的。但是马列主义最讲具体问题具体处理,讲究实事求是。比如,延安离晋绥很近,可其中也有老区、半老区、新区、夹敌区的区别。土改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概而论。即使地主也有恶霸和大、中、小之分,不能一样对待。抗日有功的民主人士,我们要给以照顾。比如牛友兰,他是晋绥行署主任牛荫冠的父亲。这样的民主人士,支持儿子革命,拿出一个团的军饷给了我们。可是牛荫冠用牛鼻拘牵了他父亲游斗,这就搞错了。表面看来划清了界线,实际是形式主义。”

毛主席的讲话,给晋绥干部指出了方向,给晋绥人民指出了前途。土改工作中的偏差纠正了,运动健康发展,人民从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曙光中,看到了希望。

猜你喜欢

宁武八路军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新探宁武子之愚
浅析宁武县“二人班”音乐的演唱风格
深化改革增活力 创新管理促发展——山西宁武大运华盛老窑沟煤业公司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宁武高速公路隧道群机电系统运营管理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