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丁玲和她的朋友们

2023-01-17方继孝

北京纪事 2023年1期
关键词:良友人民文学出版社丁玲

大概是1998年前后,我从一个旧书摊看到了丁玲、夏衍、萧乾、萧军、聂绀弩、楼适夷、唐弢等签赠给任职于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的唐天然的几十册旧书。其中丁玲签赠本四册:《母亲》(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生活·创作·修养》(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签赠于1982年4月,未署某日;《我的生平与创作》(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丁玲研究资料》(1982年,袁良骏编,天津人民出版社),签赠于1983年8月6日。我猜想,这是唐天然两次去木樨地高干楼拜访丁玲所得。

丁玲于1979年回到北京,签赠唐天然的几本书,都是1980年先后出版。其中,《母亲》出版于1980年11月。

这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母亲》,21cmX14.5cm,软布面精装,外加封套。布面的右上方“母亲”二字为压制而成并烫金。扉页有丁玲的题字:

天然同志

丁玲 1982年4月 北京

丁玲的签名、题字挥洒自如,“丁玲”二字,若不是在她的著作中出现,很难辨识。

《母亲》于1932年5月开始创作。这一年的年初,丁玲担任左联组织部长;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仪式在上海南京路大三元饭店秘密举行,由瞿秋白同志代表上级党组织参加,潘梓年主持。同时宣誓的有田汉、叶以群、刘风斯等人。5月,应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领导下编辑的《大陆新闻》编辑楼适夷之约,开始写作并陆续发表长篇小说《母亲》。小说试图以其没落封建大家庭为素材,以其母亲为原型,描写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第一章前半部分连载从1932年6月15日至7月3日,因《大陆新闻》被国民党查禁,停止了连载。同年秋,赵家璧筹备编辑《良友文学丛书》时,听说丁玲有这部长篇的计划,便向她约稿。

因为作为“丛书”的一种,要有一定的篇幅,于是,丁玲决定把原计划的长篇分成三部曲,准备出三册。她后来回忆说:“《母亲》原打算写三部……第一部写她(母亲)从大家庭里走出来完成她的学习。第二部写她从事教育后的一些建树,直到1927年。第三部写她在大革命失败后,对革命的缅怀和向往,以及也频牺牲后又如何为我们抚育下一代。”当时,丁玲写完一章就把原稿送给《良友文学丛书》的编辑。到1933年4月中旬,已完成四章约8万字。原计划再写二三万字即可成书,不料,5月14日,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走了。

当时丁玲去正风学院开文学座谈会,返回昆山寓所后即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同时被捕的有潘梓年,旋即被秘密押赴南京。第三天,5月17日,英文《大美晚报》第一个揭露了丁玲等被捕的消息。消息传出后,左翼文坛及进步文艺界组成“营救丁、潘委员会”,发起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5月23日,各报都刊登了蔡元培、杨杏佛、胡愈之、陈望道、柳亚子、林语堂、邹韬奋、叶圣陶等38人联名营救丁、潘的电文。因盛传“丁玲遇害”,鲁迅为之写悼诗一首:《悼丁君》。

丁玲在南京被囚禁后,1933年6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在赵家璧的主持下,出版《母亲》。据赵家璧回忆:丁玲被捕的第三天,同事郑伯奇上班后轻轻地告诉他:“鲁迅先生建议把丁玲的那部未完成的长篇立刻付排,你可以写个编者按作个交代。书出得越快越好。出版时要在各大报上大登广告,积极宣传,这也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种斗争方式。”赵家璧迅即把丁玲的稿子重读一遍,5月20日发排。

《良友文学丛书》是赵家璧在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任职后,开始编辑的一部丛书,前后经历13年,共出版47本。计有:鲁迅(二本)、何家槐、巴金(五本)、张天翼(三本)、蓬子、丁玲(二本)、老舍(四本)、施蜇存、沈从文(三本)、陈铨、郑振铎、靳以、茅盾(三本)、侍桁、丰子恺、凌淑华、沈起予、周作人、徐志摩、朱光潜、郁达夫、谢冰莹、俞平伯、叶圣陶、赵家璧、郑伯奇、王统照、鲁彦(二本)、杜衡、曹禺、王西彦。这套丛书,在上海初版时,多为布面精装,内用米色道林纸印制,每本二百到四百页,售价一律大洋九角。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扩大销售量,还采用了国外文学出版界素有发行作者签名本的传统,在与作者签订每种新书的稿约时,就给作者一百张空白的签名页,请作者签名后送还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待装订时裱在封面背后,成为作者签名本。

《母亲》作为《良友文学丛书》的第七种,丁玲在签订稿约时,将一百张签名页交给了编辑部。《母亲》出版前,社会上都知道作者已经失踪被捕,丛书编辑部决定,在遵照鲁迅先生的建议,迅速出版,大登广告的同时,发售丁玲亲笔签名本,以此引起社会的轰动。1933年6月27日出版,6月25日,丛书编辑部初版《母亲》四千册,很快售完。

在丁玲被囚禁的三年里,《母亲》印了四版,累积印数达一万册。同年9月,丁玲在党的营救下,逃离南京,潜回上海,准备奔赴陕北苏区。这期间,鲁迅先生逝世。11月初,赴陕北。在丁玲离开上海前,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再版时,把當年丁玲写给《大陆新闻》编辑的函,作为“代序”。

1979年秋,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征得丁玲同意后,决定出版《母亲》。丁玲在重读《母亲》后,稍作修订,并满怀深情地写了《我的母亲的生平》一文,作为《母亲》的序言。

1980年8月以后,丁玲居京期间写了多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同年11月,《母亲》一书在全国新华书店销售。尽管人文社版的《母亲》无论在装帧、用纸等方面均无法与《良友文学丛书》的初版本相比,但因仅印1000册,很快销售一空。

《母亲》一书出版后,1981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丁玲的文艺理论、杂谈集《生活·创作·修养》一书。平装 ,大32开 ,印数三万册。这是丁玲1979年初夏, 返京治病住在京西友谊宾馆时,整理书稿所成。书中收录的文章跨度很长,第一、二篇,没有署写作时间,第三篇为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时听了毛主席《引言》之后所写,发表在《谷雨》上。然后是1949年7月,在中国文联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继而多为1950年至1956年的文章。最晚的是1979年5月,所写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重印前言。

丁玲签赠唐天然的第三本书是《我的生平与创作》,1982年1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平装 ,32开本。印数:25,200册。收在书中的20多篇文章,是丁玲1981年中的文章、讲话等。讲述了她怎样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迈步前进,叙述了她在创作上的甘苦,表现了自己一贯的文学主张。有理有情,真实生动。

1986年3月4日,丁玲欣慰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的是她优美的文字记忆。

方继孝,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著有《陈梦家往事》《陈独秀遗稿的下落》《徐志摩和中国的康桥》等;随笔集《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等;辑校《陈独秀先生遗稿》;学术论文集《字字珍藏——名人信札的收藏与鉴赏》(合著)。《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陈独秀先生遗稿》获2007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提名。

猜你喜欢

良友人民文学出版社丁玲
你有病吗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丁玲噩梦一场
丁玲的主要作品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张洁主要作品目录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聚天下良友 琢百世美玉
旧媒体
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