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部街的如烟往事
2023-01-17高申
“内务部街胡同,在哪里?北京二中听说在那条胡同里,就是从未去过。”某个身边的“老北京”对我言道。“就在史家胡同的北面,在灯市口丁字路口的东侧。”哦,哦,好吧。史家胡同倒是很熟悉,常去史家胡同博物馆。别处,就很少光顾了。
是啊,只隔了一大排院落的内务部街,似乎是史家胡同背后的影子。或者说,这一条有点尴尬的“灯下黑”胡同。其实啊,内务部街的故事,一点儿都不少呢。咱们从东往西,挨个儿来走走聊聊吧。
明瑞府邸的百年沧桑
曾经居住在内务部街11号(如今的门牌)的明瑞,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在去世两百多年之后,他的宅邸居然住进了一批电影人。在这些电影人之中,一个名叫姜文的小伙子,后来以明瑞的宅院为背景,创作并主演了一部名为《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片。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令人不可思议。
其实,让姜文等电影人居住在“内务部街”,也算得上是冥冥之中的某种缘分。内务部街于明朝时被称作“勾阑胡同”。所谓“勾阑”(宋金时代叫作勾栏瓦肆),本是古代“娱乐场所”的代称。到了清乾隆时期,此地被更名为“构栏胡同”。晚清时期,由于民政部设于此地,所以称其“民政部街”。再到民国,北洋政府内务部在此办公,于是便改名为内务部街,且一路沿用至今。
光阴流转,时代更迭,会带走太多的旧时风貌。最初,明瑞居住的这所大宅分左、中(中有二路)、右四路,前后四进,共20组院落,中间两座垂花门。想当年,大宅朝向街面,开了4座广亮门,四路并连,气势不凡。
如此一座宏阔的宅邸,究竟居住过怎样一位显赫的主人呢? 明瑞,出自满洲八大姓氏之一的富察氏。其先祖旺吉努,曾于努尔哈赤起兵时,便率族人归附。到了明瑞的父亲富文,已经官至一等承恩公。而明瑞的叔叔,更是官至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的傅恒。当然,富察氏一族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还要算是明瑞的姑姑。她是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即孝贤纯皇后。 这可是一位生性恭俭,颇受乾隆帝宠爱的皇后。在跟随乾隆帝南下的过程中,孝贤纯皇后偶感风寒,继而患上肺炎,不久离世。此事令乾隆帝悲痛至极。而他对孝贤纯皇后的那份情感,也转化成为对富察家族的关怀。
明瑞是以官学生的身份袭富文一等承恩公爵位的。 此后,在军旅之中不断历练的明瑞,屢屡得到乾隆帝的封赏。其中,最值得称道者,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明瑞带兵追击大小和卓叛军。明瑞军队在霍斯库鲁克岭(今帕米尔高原上喀拉湖北侧的一个叫哈尔古什的地方),以900人击败敌人6000余人,活捉和卓叛军300多人。此役便是有清一代“以少胜多”的经典事例——霍斯库鲁克战役。大喜过望的乾隆皇帝,赞扬他“年少志雄,谓可造就”,进而赏戴双眼花翎,并加赠云骑尉世职。征讨大小和卓,是清朝政府控制西域地区的关键战役。待明瑞班师回朝后,乾隆帝将其画像陈列于紫光阁,随后不久又将明瑞擢升为正白旗汉军都统。也是在这一年,乾隆皇帝下令在勾栏胡同建宅并赐给明端,成为了明瑞的将军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伊犁将军设立,标志着清朝政府在西域地区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而首任伊犁将军,便是明瑞。由此可见,乾隆帝对于明瑞的才干,还是极为欣赏的。
然明瑞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军队多次侵扰云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被乾隆帝点将出征的明瑞,以云贵总督兼任兵部尚书的身份,走向了自己的人生终点。明瑞并不是没有赢得过阶段性的胜利,他也曾与数十倍于己的缅军血战。但天不假年,时运不济,等待明瑞的结局,竟然是被围困之中的自缢身亡、为国捐躯。
乾隆帝闻之大惊,为明瑞等死去的将领在京建立祠堂,并亲临其府奠酒,谥果烈。
明瑞死后,他的府邸由其子孙继承。道光十四年(1834),明瑞的曾孙景庆袭爵。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道光帝的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被指配下嫁给景庆的弟弟景寿,明瑞宅邸从此被称为“六公主府”。按说,承袭爵位的景庆,比景寿更有资格成为驸马才对。但造化弄人。景寿的人生道路,要比景庆精彩得多。就在景寿十三岁的时候,也就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他便被赐头品顶戴,并于上书房读书。到了咸丰十年八月(1860年)景寿扈驾热河,并于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肃顺等共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就成为我们所熟悉的“八大顾命大臣”。然风光未久,慈安、慈禧两位太后便与恭亲王奕䜣联袂发动“祺祥政变”。由于景寿不是肃顺集团的核心成员,所以没有受到严惩。及至同治元年(1862),景寿起复。同治三年(1864)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受命管理神机营事务,至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去世,谥端勤。
景寿的好运气,或许是沾了他的嫡福晋寿恩固伦公主的光。但这位六公主却是个薄命之人,无福享受太多年的世间荣华。就在咸丰九年(1859),虚龄三十岁的寿恩固伦公主便撒手人寰了。
景寿之子志端,娶的是慈禧太后的养女、恭亲王奕訢的长公主荣寿固伦公主。所居住的府邸,而今是宽街路口西南方向北京中医院的所在地。可惜志端死得太早,让荣寿固伦公主年仅十八岁便守了寡。
时光荏苒,一晃便到了民国初年。明瑞后人的家道早已败落,时任盐业银行经理的岳乾斋就此买下明瑞老宅。坊间流传的藏宝山洞,据说就是这个银行经理藏宝的地方。
时间到了新中国诞生的1949年。就在这一年的11月,刚刚成立的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办公机构,被设于内务部街11号院。朱德总司令参加的第一次全军后勤部长会议,便在此地举行。
当然,此时明瑞府邸的真正主人,还要算是总政治部机关。自1951年起,这里成为总政机关的家属大院。大院的门牌早先是内务部街5号,待门牌号单双数分开后改为内务部街11号。上个年纪的老街坊,还会习惯地称这里是“5号”大院。
1975年,年仅十二岁的姜文,跟随全家人一起搬进了昔日的明瑞府。姜文的父亲,是军队干部出身的姜洪齐。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部队的职业军人。《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王学圻,据说就是以姜洪齐为人物原型的。那时候的内务部街11号院,不仅是成年人的世界,更是孩子们的天堂。军娃们层出不穷的人生故事与传说,都使青少年时期的姜文十分着迷。多年以后,这些段子都被他收入《阳光灿烂的日子》之中。当然,摄入镜头的,还有他心心念念惦记着的内务部街11号院。
永难忘怀北京二中的人与事
就在距离11号不太远的地方,即内务部街15号,是一处拥有着中西合璧的近代门脸,却呈现出现代化风貌的大型建筑群。这里,就是京城名校——北京二中所在地了。
提及北京二中,咱们还得从清雍正二年(1724)建成的左翼宗学说起。这座左翼宗学,实乃左翼四旗(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未封宗室的年纪在十岁以上的子弟学习清书(满文)、汉文和骑射的地方。其最初校址,是在如今东四南大街(东四十字路东侧至灯市东口)马路东侧的街面上。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末新政时期,左翼宗学改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到了宣统二年(1910),又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校址也移至史家胡同西段路北,也就是而今史家胡同小学的位置。民国元年(1912)再度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后更名为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北京市立第二中学。
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11月1日,出于扩大学校使用面积的目的,北京二中由史家胡同迁入内务部街15号。这里曾经是民国北洋时代段祺瑞政府内务部公署的办公地点。民国时期的内务部,前身是清末设立的民政部。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将“民政部”改称为“内务部”,北洋政府沿用此称,一直到行政中心迁至南京。
目前所能见到的二中校门,就是按照当年内务部公署大门复建的。只是原来公署内的建筑早已荡然,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楼及操场等教学设施。新中国诞生之后,北京二中被评为北京市重点中学。
“胡同大使馆”内的
民国往事
北京二中的西侧不远处,也就是内务部街21号的位置,坐落着京内唯一一家跻身胡同之内的外国使馆。这便是卢森堡大公国驻华大使馆了。
在这处使馆之中,拥有一座造型十分别致的宅院。宅院内的洋楼前面,是一处英式花园。花园的中心有一座灯塔,南侧有一座日晷。花园本身,则被传统的中式游廊三面包围。这座建筑面积不算太大的洋楼,呈现出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
据说,此院于民国时期的主人,曾经是王绍范。王绍范的祖父,是擔任过北洋时期湖北省督军、兼任湖北省省长的王占元。此人在从军、从政、从商方面,都颇有才干。在自己的军旅及宦海生涯中,王占元为自己及后代置办了京津冀地区的一批产业。王绍范也算是遗传了祖父的经营头脑。民国二十五年(1936),时年29岁的王绍范以商人的身份,由天津来到北平闯荡。他先后低价购买了宣武门外西城根35号的房产、内务部街的房产。
在王绍范购得内务部街房产后,随即将这里的老房子全部推平重建。他在昔日四合院的范围内,建造起一座仿效西方花园别墅式的建筑,并为这座建筑起名“颐寿堂”。
只可惜,王绍范并没有福分享受他的“颐寿堂”,便赶上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不久之后,他离开北平去了津门。民国二十九年(1940)前后,在天津大理道上出现了一座几乎与内务部街11号建筑风格相同的别墅。 及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王绍范将“颐寿堂”东部的院落租了出去。再往后,随着王家人陆陆续续移居天津,“颐寿堂”也最终更换了主人。
及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这座西式宅院被承租给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从此之后,巴基斯坦贵宾一直使用此院长达二十七年时间。至1978年底,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退出“颐寿堂”。到了1980年,院子又承租给卢森堡驻华大使馆,并且一直被使用至今。
梁实秋一生眷恋之所
沿着内务部街再往西走,梁实秋故居便是下一处“风景”。位于内务部街39号的这处院落,曾经被梁实秋前后居住过二十多年。当然,梁实秋的居京岁月,是断断续续的。第一阶段,是从1903年梁实秋出生住到1919年十六岁离乡;第二阶段,是从1934年住到1937年抗战爆发;第三阶段,是从1946年住到1948年平津战役。此后,便是梁实秋浪迹海外的生涯。
当年的内务部街39号,大致是由外院、里院、后院等五个院落组成的三进四合院。1903年1月6日,梁实秋便出生在里院西厢房。当他于1948年最终离开这个院子时,主要居住的地点,是“西小院”。北房是梁实秋的卧室,南屋则是他的书房。
对于梁实秋而言,“故居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是那样的引人动情。”根据梁实秋家人的回忆,梁实秋在卧室后面建有一个在当时属于很讲究的卫生间,卫生间的外面有一棵大枣树,品种是北京特产“郎家园尜尜枣”,枣树至今仍在。1981年,梁实秋的女儿采了一枝挂满青枣的树枝,作为家乡的礼物送给身在台北的梁实秋。引起文人伤感,“青枣一枝传佳话,掀起游魂未了愁”。
留下李敖的童年记忆
梁实秋的故居,是在内务部街的路北。距离其西侧不远处的路南,一座红色大门之内,曾经留存过宝岛当代著名作家李敖的童年时光。这是不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要说起来,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生于哈尔滨的李敖,在其二岁的时候(也就是抗战爆发的1937年)便随家人从东北迁到北平了。当时,李敖一家所租住的地方,正是而今内务部街甲44号的一部分院落。
彼时,这座庞大的院落,总共有三十多间房子,被分割成了史家胡同53号院(南侧正门是“好园宾馆”),与内务部街甲44号。李敖在这里居住的时候,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进入新鲜胡同小学读书。这所小学的前身,是正白旗觉罗学。据说,李敖从小就是能言善辩的“杠头”,同时也是个孩子王。读小学三年级的那年,学校要开日语课。李敖恨日本人,有一天与同学合计,在问老师早安时,利用汉语谐音对老师说,我一哈腰你妈就得死,就是日语早上好的意思。结果被老师识破,狠狠惩罚了一下。
14岁的时候,李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四中就读。时隔未久,他便随家人离开北平,转往上海读书。到了1949年4月,李家乘船离开大陆,去了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蔡畅等在院落南侧区域工作过,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女儿、廖承志的姐姐、宋庆龄的秘书廖梦醒也曾居住在此。这里还曾经是华国锋、纪登奎、李维汉等领导同志的寓所。当然,新中国成立后,此地曾是黄文欢领导的越南驻华大使馆临时办公地。
内务部街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这里的故事,或许永远也讲不完。
高申,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北京史研究会会员,北京市史地民俗学会会员。
中国文联出版社签约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财经之声”栏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乐行京津冀”“文化之门”“运河”节目嘉宾。北京日报客户端“光影记忆”“旧京图说”“胡同冷知识”客座嘉宾。
著有《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建筑》(北京出版社)、《带着课本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图书,于多家报刊发表文章,并接受《人民日报》等媒体访谈。
作者说
我对北京有情,因我生于斯长于斯。我对历史与考古有意,因我用脚步丈量着这座城市。但是要把“城市”与“考古”相融,却从未敢想。如今,不妨带着考古的视角,寻胡同、找名人、观沧桑、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