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广东的瑶族人口调查研究(1928—1953)*

2023-01-17胡列箭

广东社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连阳瑶山乳源

胡列箭

近代广东各地究竟有多少瑶人,迄今依然没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民国的官方、学者或调查机构一直都没有公布一套各方都认可的数据。管见所及,谢剑先生曾研究过近百年连南瑶族人口的变化,但没有深入探析明显不同的人口数字背后的调查制度①谢剑:《近百年来广东连南排瑶人口的变化及其意义》,《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4期。;李默先生也曾论述过乳源瑶人的分布情况,但所收集和利用的近代瑶族人口资料较少②李默:《韶州瑶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页。;令人不解的是《广东省志·少数民族志》只简单论述了当代广东瑶族人口的总量及在广东总人口量中所占比例的增减情况,完全没有提及近代广东瑶族人口的变化③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少数民族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1页。。

为何学术界对广东瑶人分布及其调查情况一直含糊不清呢?其一,民国政府并没有开展全面的实地调查。其二,现存的相关资料比较分散,而且经常自相矛盾。这两个原因导致已有的研究顾此失彼,难以从整体上交代清楚近代广东瑶族分布及其调查情况。近年来,随着民国档案资料和报刊杂志尤其是1950年代初期的人口调查资料和民族档案的陆续开放,已可大致复原近代广东瑶族人口调查过程及其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1949年前后的调查工作,还可以反映出政治态势变化对边缘群体的影响。

一、民国瑶人聚落分布

民国时期广东瑶人的分布情况,胡耐安先生在《说傜》中介绍说:“现散布于粤北各县之傜,其聚集之中心区,一为曲江、乳源、乐昌三县之毗连地带,一为连县、连山、阳山三县之毗连地带。后者较前者为大,后者为八排傜之聚集区”。①胡耐安:《说傜》第三篇《粵北傜之散布现状》,粤北边疆施教区1942年10月印,第35页。可见当时政府和学者们已弄清瑶人主要分布于粤北山区的连县、连山和阳山的交界山区,以及曲江、乳源和乐昌的交界山区。其聚落分布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广东瑶人的聚落分布概况

由表1可知,官方和学者们对广东瑶人的大概分布和族群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连阳瑶区主要是排瑶,北江瑶山主要是过山瑶。不过,广东各地瑶人的具体户数与口数,这时却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调查数据,因此国民政府在管理瑶人事务时,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查。

二、民国瑶族人口估计

1927年连阳化瑶局成立后,连阳地区的瑶人聚落绝大多数都归化瑶局管理。为提升管理当地瑶人的能力,1928年《连阳化瑶局办事细则》提到该局的社务股需要负责“人口户籍面积之调查统计编配等事项”,争取尽快调查清楚各排瑶人的户口并编订户籍。②《连阳化瑶杂志》,连县同生印务局1928年印,第33页、第40页。不过,二十年后的《傜民概况》依然提到:“详细傜民户口调查确数,尚俟计划调查中”。①廖炯然:《傜民概况》,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93页。因而现今只能根据当时的档案和文献资料,估计各个瑶区的大概人数。下文将在表1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连阳瑶区、北江瑶山等地相关各县的瑶人数量。

(一)连阳瑶区

连阳地区瑶人的分布情况,光绪《连山乡土志》提到当地有六万余瑶人,而户数不清楚。②光绪《连山乡土志》,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97页。随后,民国四年编修的《连山县志》在延续旧说的同时,进一步更正了瑶人的数量,并补充了缺失的户数。

环连皆瑶也,宜善以东,三江以西,金坑、白芒以南北,周围四百余里。崇山峻岭、绝壑深林中土墙瓦屋,聚族而居。其户凡六千八百三十二,其丁口二万六千五百七十七。③民国《连山县志》,1915年修,1928年铅印本,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影印,第505页。

该县志不仅记载了连阳地区各个排冲的户数与口数,而且其所记户均人口数为3.9人,也比较符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客观地说,当时虽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详细调查,但是从1950年代初期的瑶族人口调查数来看,该数据是比较可靠的。令人疑惑的是,1927年专门管理瑶民事务的连阳化瑶局成立后,并没有重视此前的户口数据。次年,莫辉熊(连南三江人)上任化瑶局长后,继续对该户口数视而不见。

莫辉熊作为连阳人、首个专任化瑶局长,他对瑶人事务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但面对光绪《连山乡土志》的六万人与民国四年《连山县志》的二万六千多人,他一方面承认具体瑶人的数量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调查;另一方面却开始反复宣称连阳地区的瑶人约为十万。如他在给上级部门的汇报公文中说:“八大排暨二百余小冲,约有九万余人,现今正在详为调查,一俟完毕编订成册,再行报告。”④《番民及苗瑶各种民族调查表》,《广东省政府周报》1928年第57期,第15页。也就是还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就公开说是有九万余人了。在他积极组织编写的《连阳化瑶杂志》中,当地瑶人数量分别有数万人、约为十万人、不下十万人等多种说法。另外,在他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莫辉熊却开始宣传连阳地区有十万瑶人,“大排人口二千至五千不等,小冲二百至一千不等,统计约十万余人”。⑤莫辉熊:《连阳瑶民状况的概要》,《民俗》1928年第6期,第24页。在莫辉熊的鼓吹之下,连阳地区有十万瑶人的说法不胫而走。

在莫辉熊的八个月局长任期之后,由于官方和学者一直都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瑶人的具体数量一直无法弄清楚。随后化瑶局局长几经更换,虽然他们也感觉应该没有那么多瑶人,但都无法彻底摆脱莫辉熊十万瑶人说法的影响。1940年3月廖炯然局长在《傜民概况》中提到:“至于户口方面,现未确实调查,依前任报案计约一万六千余户,七万五千余人”。⑥廖炯然:《傜民概况》,第82页。1929年赵成希任局长期间认为瑶人有79665人,而陈茂功任局长期间1935年认为瑶人数量为82211人,次年却又认为人数为75640人。⑦廖炯然:《傜民概况》,第83页。与此类似,1932年林国棠局长在《连阳徭民风俗及徭排地方概况》中提到:连阳地区瑶人合共约20099户,79831口。①林国棠:《连阳徭民风俗及徭排地方概况》,《广东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205期,第109页。瑶族人数虽然下降为七八万人,但是官方仍然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晚至1948年,孙延先仍认为连阳瑶区的瑶人数量没有调查清楚,他只能“据一般估计,连阳三属约在七万左右”。②孙延先:《今日傜山》,《鞭》1948年第2期,第10页。与此同时,十万瑶人的说法仍不时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如1935年7月化瑶局在向省政府争取改县的呼吁中提到连阳瑶民为数约十万人。③连阳化傜局:《呈缴改县意见书及新县经费预算表并地图等请察核由》,连南档案馆藏,档号10-3-9,1935年7月28日,第10页。1942年10月胡耐安还提到政府的官报记载连阳地区有十万瑶人。④胡耐安:《说傜》,第35页。

连阳瑶区是不是真的有七八万瑶人,甚至十万瑶人呢?当然,不管是七八万还是十万之说,都来源于化瑶局,并未得到外界的普遍认同。首先,学者们不认同化瑶局公布的人口数。如长期担任化瑶工作的胡耐安先生根据其实地调查,认为连阳瑶区的人数约在五万至五万五千人之间。⑤胡耐安:《说傜》,第35页。1936年11月江应梁在调查曲江瑶区的荒洞瑶村之后,发现原有瑶区人口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因而间接推算连阳瑶区的人数仅有一万。⑥江应梁:《广东瑶人之今昔观》,《民俗》1937年第3期,第10页、第42页。其次,附近两县政府也不认同化瑶局公布的人数。早在1928年,《连山县志》就认为连阳瑶区的瑶人数量为2.65万人,而成书于1949年的《连县志》,虽然编得比较粗糙和原始,却认为“傜排地区延袤全是山岭……各排冲人口统计约二万五千余人。……依据连山县民国十七年《新志》……共计丁口二万五千余人,惟连阳化傜局二十三年报告共计人口有七万余云。”⑦民国《连县志》卷七《人文志七》,1949年油印本,第1265页。虽然现今我们已经难以得知《连山县志》和《连县志》关于瑶人数量的统计方式和数据来源,但是时隔二十余年,1949年的《连县志》仍不认可化瑶局的七万余瑶人之说,依然倾向于认可1928年《连山县志》的数据。这些都足以说明,邻县并不认为连阳瑶区有那么多瑶人。再次,化瑶局在某些偶然的情况下,也曾给上级单位汇报过当地瑶人数量不到七万人。如1932年化瑶局汇报给广东省政府的数据,称当地瑶人数量为53836人,具体提到“据连阳化傜局最近之调查,傜民共分为八排暨二百余小冲,共一万七千二百零四户,五万六千八百三十六人。”⑧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统计股编:《土地与人口》,广东省政府秘书处1932年出版,第115页。又如1939年该局上报省政府,称其境内瑶人只有36685人⑨《广东统计季刊》,1941年12月第1期,第189页。。为何这两个汇报给省政府的人数远低于该局经常提及的七八万或十万之数呢?由于资料的缺失,现今已经难以弄清楚。

不过,这正好反映出化瑶局不是没有低于七万人的估计,也不是没有其他可资借鉴的资料,或许是因为某些现今难以揣测的缘由,导致该局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一直坚持七八万瑶人(淡化了十万瑶人)的说法。由于连阳地区长期没有开展全面的调查,政府和学者都只能各说各话,无法拿出一套令人信服的数据。

(二)北江瑶区

与连阳瑶区一样,北江瑶区的瑶人数量起初同样也不清楚。如1910-1911年间,住在乐昌的德国传教士F.W.Leuschner先后三次进入瑶山考察,他曾大胆推测全山约有十万瑶人。鉴于该传教士主要调查的是乳源瑶山,足迹并未遍及北江瑶山,因而其所说“北部之瑶子,计有十万人口”①转引自庞新民:《广东北江瑶山杂记》,《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2年第4期,第473—474页。,很可能只是一个估计数。

德国传教士的调查和估计影响甚广,直到1930年庞新民在北江瑶山调查两个多月后,才指出德国传教士的估计数“似非确实”。庞新民根据所收集的乐昌和乳源的资料,认为北江瑶山应该只有三万人而已,具体提到“据前数年之调查,曲江、乳源、乐昌三县所管之瑶民祗三万人耳”。②庞新民:《广东北江瑶山杂记》,《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年第4期,第474页。随后,江应梁也提到1931年北江瑶山地区这三个县政府的估计数为三万人。不过在经过三天的北江瑶山的调查后,他怀疑该估计数过多,他感觉北江瑶山的瑶人应该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③江应梁:《广东瑶人之史的考察》,《新亚细亚》1936年第6期,第48页。

进入1940年代,官方和学界对北江瑶山的了解越来越清楚。胡耐安在长期参与化瑶事务后,于1942年提到:“至曲江、乳源、乐昌三县所属之傜区,据各该县县政府之报告”约为一万二千人。与胡耐安类似,1948年孙延先认为乳源县政府所报约数六千,乐昌县府所报约数七百,曲江县府查报约数七千。④孙延先:《今日傜山》,《鞭》1948年第2期,第10页。也就是说,孙氏认为该处瑶人数量为一万三千多人。如取胡氏和孙氏的中间值,北江瑶区的瑶人数量为一万三千人。

与连阳瑶区人数扑朔迷离的情形不同,民国后期北江瑶区的瑶人数量,官方和学者虽然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却没有太多的争议。具体可以从乳源瑶人的数量变化中略见一斑:

起初,1928年底乳源县政府报告说当地瑶人的数量约有一万一千余人,该数据来源于当地瑶人的请愿信,有夸大人数之嫌。⑤广东省政府:《议决照准乳源县瑶务照旧设立瑶目办理不划归连阳化瑶局管辖案》,《广东省政府周报》1929年第71期,第23页。该县县长派人调查后,却认为当地瑶人只有四千一百余人,《土地与人口》具体提到“(瑶人)居于乳源县者,据该县长之调查亦有男子二千三百余,女一千八百余。”⑥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统计股编:《土地与人口》,第115页。此后,乳源瑶人有一万多人的说法被人放弃。与该县调查数类似,1934年《广东全省地方纪要》认为“(乳源)瑶籍男女约五千人”⑦广东民政厅编:《广东全省地方纪要》,广东省民政厅第一科庶务股1934年印,第三册第47页。,1942年胡耐安也提到“(瑶人)在乳源者,约六千”。虽然有所不同,但各方估计还算客观。

与三者的数值略有不同,1941年4月底杨成志等人在探访连续担任三十余年瑶目的邱壁联(年届六旬)时,不仅咨询了许多关于瑶人的问题,而且还收集到了数种文字资料。从邱壁联提供的《北山傜民烟户册》来看,乳源瑶人约有495户,2475人(原册为2535人,计算有误)。⑧杨成志:《粤北乳源徭人的人口问题》,《民俗》1943年第2卷第1—2期,第2—4页。杨成志在对比烟户册的工食钱、瑶目口述情况、县政府历年派盐时领取人数等相关资料后,认为该烟户册的户口统计数字大致可靠。

由于乳源县政府以后也没有全面调查瑶山人口,现取该县1932年的调查数(4100人)与杨成志的估计数(2475人)的中间值,该县瑶人的数量约为3300人。可见,随着官方调查和学者研究的深入,发现北江瑶山的瑶人越来越少,对人数的估计也越来越有依据。

(三)其他地区

除连阳瑶区和北江瑶山之外,文献提到始兴、英德和翁源等地也有一些瑶人。胡耐安在《说傜》中提到:始兴有瑶人500余人,英德有瑶人350人。①胡耐安:《粤北傜之散布现状》,载《说傜》,1942年10月,第35页。而随后孙延先提到:始兴500人,英德500人。②孙延先:《今日傜山》,《鞭》1948年第2期,第10页。两者差别不大,因胡氏进行过调查,对瑶族事务也比较了解,故以胡耐安的数据为准。此外,《翁源瑶民生活一瞥》也提到翁源县共有瑶人数十家。因为没有具体的户数和人数,笔者大胆估计为五十户(户均4人),约200人。③愚民:《翁源瑶民生活一瞥》,《民俗》1928年第23—24期,第48页。

总之,连阳瑶族的人数仍有较大争议,北江瑶山大概为一万三千人,始兴、英德、翁源等其他地区总计约为一千人。虽然官方经常提到连阳瑶区约有七八万瑶人,但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不高,有可能夸大了当地瑶人的数量。

三、解放初期瑶族人口调查

自1927年化瑶局成立起,直到1949年底败退台湾,国民党政府一直都没有弄清楚广东各地瑶人的分布情况。1949年之后,新成立的共产党政府很快就弄清楚了广东各地瑶人的人数和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1949年前后粤北瑶族人口数量变化

从表2可知,不管是1951年的估计人数,还是1953年的全国人口调查的统计数,北江瑶区的瑶族人数变化都不是很大,比较接近民国时期的估计数。始兴、英德和翁源等县的瑶人数量,同样也比较接近。最大的不同是连阳瑶区的瑶人数量,民国时期认为人数为七八万人,1950年代初期的估计数和全面调查数都显示远远没有这么多。根据1953年全国人口调查,连阳地区(连南、连县、连山、阳山)的瑶人数量为27806人。

1950年6月连南县政府虽然沿用民国政府调查人数75640人。但已经开始怀疑该数据的准确性,提到“根据旧卷不完全统计,实际人口可能没有这么多”。①连南县人民政府秘书室编:《连南县概况》,1950年6月30日,第2页上。紧接着1950年9月,连南县政府经过一定的调查后,放弃民国政府的调查数,并认为“连南傜人总数历来无确实统计,过去伪政府呈报省府为数七五六四〇人,但现在比较确实的估计,全县傜人二万五千左右”。②连南县人民政府编印:《连南县傜民情况与工作报告》,1950年9月14日,第2页。另外,该报告还提到30000人左右、21876人、21488人等估计数,③连南县人民政府编印:《连南县傜民情况与工作报告》,第1页、2页、19页、20页。不过这些估计数还算比较接近。

另外,当时的档案也显示,当地瑶人的数量远远没有七万人。如连南县政府《民政工作》认为21438人。④连南县人民政府:《民政工作》,连南档案馆藏,档号32-7-8,1950年年底,第14页。与此类似,连南县政府《连南县少数民族调查统计表》提到连南当地瑶族男性约12000,女性约11000,总人口约23000。⑤连南县人民政府:《连南县少数民族调查统计表》,连南档案馆藏,档号32-11-23,1950年12月16日。短时间之内,可能有些偏远地区的瑶民还没能调查清楚。不过已经比较接近1953年全国人口调查时的真实情况了。共产党政府是如何做到的呢?当时留存的这类档案很多,现以1950年底连南县政府《民政工作》为例加以说明:

建立村政权:于五月卅一日配合十二团剿匪、次第建立行政村二十三个。计第一区有南江、三排、油岭、连水、水井坳、横坑等六个村,第二区有香坪、牛路水、火烧、社下、必坑、军寮、盘石、大掌、龙水尾、金坑等十个村。第三区有望佳岭、马头冲、傜隆、九寨、白芒、上洞、菜坑等七个村。大的行政村,有村干七人,农干一人,中的行政村有村干五人,农干一人,小的行政村有村干三人,农干一人。全县村干一百零八人,农干十九人。尚有四个村未选出农干,村干、农干都是经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全县总人口:结合救济、农贷、发放棉衣的侧面了解为21438人。⑥连南县人民政府:《民政工作》,连南档案馆藏,档号32-7-8-14,1950年年底,第14页。

由此可知,在1949年12月共产党政府接管连阳瑶区后,1950年5月31日共产党政府已经大概调查清楚了当地的瑶族人数。首先,将连南县划分为三个行政区,三个区再划分为23个村。每个村再根据村庄的大小建立村政权,选举产生3至7名村干和1名农干。截至1950年5月31日,全县所有村选出了村干,同时多数村也选出了农干。共产党政府半年内就完成了县、区、村三个层级的瑶区建政工作。解放后的一年里,当地就顺利培养了248名瑶族干部(主要是村干部)。⑦广东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广东北江瑶族情况调查》,1951年9月,第105页。在基层政权的帮助下,连南县政府先后多次摸查各村人口数,以便合理开展救济、农贷、发放棉衣等工作,当时迅速发放了民众救济粮46896斤、棉衣和棉鞋14675件和提供农业贷款等扶贫工作,并藉此估算出全县瑶族人数为21438人。

随后的1950年下半年,共产党政府在各地基层干部的帮助下,发现连阳瑶人的数量只有20000多人。1951年9月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北江区第一届瑶族人民代表会议资料所编印的《广东北江瑶族情况调查》显示,连南和连县的瑶族人数为26830人(缺连山和阳山的人数)。⑧广东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广东北江瑶族情况调查》,1951年9月,第2页。随后,在1953年的全国人口调查中,连阳瑶区的瑶族人数为27806人。鉴于1953年与民国后期仅隔数年,可以认为民国后期连阳瑶区的实际人数与1953年的全面调查数差不多。但是认为“过去可能有六七万人,但由于历代傜汉战争,被屠杀,不讲究卫生的死亡率高,现在减少到二万五千人,”①连南县人民政府:《连南县傜民情况与工作报告》,1950年9月14日印,第2页。这种判断可能不太恰当,因为国民党政府一直都没有全面调查瑶族的人口数量,相关的估计数来源不一,甚至互相矛盾。

连阳瑶区究竟有多少瑶民,这在民国时期是一直难以调查清楚的难题。国民党政府虽然从1927年开始设置连阳化瑶局,不厌其烦地呼吁和重申要开展全面调查瑶人的工作,可是一直到他们败退台湾之时,仍没能完成该项工作。与国民党不同,共产党只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就估算出了当地瑶人的大概人数,并在四年内调查和公布了瑶族的准确人数。国共两党治理方式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四、民国瑶族人口调查的困境

国民党统治连阳瑶区二十余年,一直都没有调查清楚当地瑶人的数量,而共产党治理当地不到四年,就完全掌握了具体的人数,迅速完成了国民党想做却一直没有做到的事。这与化瑶局的机构利益和对连阳瑶区的控制情况这两个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其一,化瑶局的机构利益。化瑶局的存在是因为要教化瑶人,帮助瑶人成为与汉人平等的普通国民。如果化瑶局公布连阳地区只有两万多瑶人的话,它很可能会因为瑶人不多,而被广东省政府撤销。也就是说即使化瑶局知道当地瑶人的数量,为了凸显自身机构的重要性,它也倾向于不承认境内瑶人只有二三万人的事实。从起初该局宣称境内有十万瑶人,随后虽然感觉人数不到十万,却依然长期坚持七八万人的说法。由于国民政府通常不在人少的地区设置县级机构,而化瑶局又一直想升格为县。从1935年到1945年底,该局曾多次请求省政府将其提升为县。如1935年7月,时任局长陈茂功向省政府请示连阳地区应按照海南黎族地区的情形,设县管理瑶人。当时陈茂功反复强调连阳瑶民的人数约为十万或七八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争取,1936年3月省政府发文同意,改其为安化县。②《粤连山瑶境将改县治》,《申报》1936年3月21日,第8版。不过令人惊讶的是,省政府又随即将其改为安化管理局。③《连阳瑶境设安化管理局》,《申报》1936年3月26日,第8版。

这次设县虽然未成,但省政府大体确认了连阳瑶区有七万多瑶人的说法。如“查本省连阳八排边民(前称傜民)杂居连县、阳山、连山三县边地……壤地四百余里,人口约七万五千余众”。④广东省政府:《拟将安化局改设县治》,连南档案馆藏,档号22-2-19,1941年3月,第19—20页。在安化管理局的积极推动下,1941年3月广东省政府(治所在曲江)再次向中央政府申请将管理局改为县。一年后,得到了中央政府的积极答复:“连阳地区向为边民聚居之处,原设有安化管理局职司绥化,因组织简单,推理薄弱,未能适应需要。省政府为提高行政效能泯种族界线,开发边地资源,消弥未来隐患起见,拟将原有瑶民居住区域设置连南县”。⑤内政部:《为贵省增设连南县一案已呈院核示请查照另择治所报部咨》,1942年5月30日,连南档案馆藏,档号22-7-66,第66—67页。当时,四川省政府还转载了中央政府下发的文件,要求省内相关单位备案。旋即又因抗战时局紧张,中央政府认为安化管理局应暂缓设县。由于管理局只是广东省政府的治理措施,不符合当时省、行政督查区、县(设治局)的行政架构,于是中央提议将其改为连南设治局。①国民政府:《设治局组织条例》,《国民政府公报》1931年第787期,第1页。

由于设治局的财政支出直接来源于省政府,这加重了广东省政府的财政负担。因而,1944年年初,中央要求审核广东连南、南山、梅菉三个设治局的设治条件时,广东省政府明确建议中央取消设治局。其所持理由是“所谓化瑶局、安化局从未发生多大作用,不如撤销之,而将其所辖之区域分别划归连阳各县治理”。②广东省政府:《关于连南设治局的审查意见》,档号17-11-76,1944年2月。最后形成一个折中的方案,再次将连南设治局降格为安化管理局。如果当时广东省政府知道连阳瑶区只有两三万人的话,很可能会直接撤销该设治局。1945年9月,广东省民政厅再次申请将安化管理局提升为连南县,主要理由是其境内有七万五千余瑶人。③广东省民政厅:《关于裁撤安化管理局改设连南县一案审查会议》,档号31-5-49,1946年1月22日。于是1946年初,在经过十余年的改县诉求后,化瑶局终于顺利改为了连南县。

与连阳瑶区不同,国民政府没有在北江瑶区设置过化瑶局,只要求相关各县政府设置瑶务科,以便管理瑶人事务。因而,当地瑶人具体数量的多少对各县政府来说,并无太多的利益冲突。有些县不但从未设置过化瑶局,甚至不想管理瑶人。④广东省政府:《议决照准乳源县瑶务照旧设立瑶目办理不划归连阳化瑶局管辖案》,《广东省政府周报》1929年第71期,第23页。所以随着北江各县与瑶人的接触逐渐增多,关于瑶人数量的调查就越来准确。也就是说没有设立化瑶局的北江地区,关于瑶人数量的统计资料是比较准确的,而设立了化瑶局的连阳地区,当地瑶人的数量却一直被化瑶局夸大。与化瑶局同在连阳地区的连县和连山县,由于与瑶人数量的多少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它们关于连阳瑶人的估计数竟然比化瑶局频繁公布的统计数准确。可见,化瑶局自身的机构利益已经成为一个调查瑶人的障碍。

其二,化瑶局对瑶区基层组织的控制比较薄弱。由于连阳瑶人普遍散布在各地的偏远山区,没有基层组织的帮忙,的确难以开展相关的调查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国民党政权的基层组织是从清代的瑶长、瑶练改编过来的。起初1928年,化瑶局已经察觉清代以来瑶区的基层组织瑶长、瑶练制度无法制止掳勒、弹压械斗等,因而提到需要编练警察保安队。⑤莫辉熊:《连阳化瑶杂志》,第47页。不过,化瑶局虽然此时已经意识到了原有基层组织无法有效管控地方,但是改革基层组织的过程却很不顺利。1940年3月,廖炯然《傜民概况》仍提到:“局属傜长练由清道光十二年间设立,至今已阅百有余年,世代相沿,只由其后代子孙顶名备领傜饷,有其名已非其人,且有等新近繁殖排冲,又无傜长练之设。乃从事调查,分别改选增设,并划分傜长练管辖区域。惟傜民固执,几费启导,历时一载,于二十八年七月间始告囗事,是亦整理下层行政机构傜民自治之初基也”。⑥廖炯然:《傜民概况》,第64—65页。亦即化瑶局终于重新设置了基层组织。不过,次年春广东省政府却依然认为“所有傜长、傜练等名称,一仍前清旧制,未加改革,因之凡百政令莫由推行”。⑦广东省政府:《拟将安化管理局改设县治咨请呈核颁县印指令由》,连南档案馆藏,档号22-2-35,1941年4月。也就是说,省政府认为一年前的基层组织改革还是不成功。随后1946年,广东省民政厅继续指出:“廿八年……新改选并增至傜长二十名,傜练九十四名,惟制度既不合于自治组织,而名称亦有不免种族之分,似宜逐步改进,先将傜长改为乡长,傜练改为保长,由区指导员协助督导”。①广东省民政厅:《撤销安化管理局改设连南县初期建设及经费补助办法》,连南档案馆藏,档号31-3-9,1946年2月13日。可见将近二十年过去了,国民党对连阳瑶区基层社会的控制依然很弱,当地化瑶局的工作一直停留在县区一级,无法深入瑶区内部。

结论

与国民党的调查困境完全不同,1949年底共产党接管连阳地区后,半年内就完成了基层政权的建设工作。随即在非常高效的基层政权的帮助下,快速查清了广东各地瑶人的数量。由于瑶人的真实数量与化瑶局的命运(被省政府提升为县或裁撤)密切相关,化瑶局受制于自身的机构利益和薄弱的基层统治,其瑶族人口的调查数据长期失实也就不难想象了。它看似非常重视瑶区的调查工作,却一直没有也做不到深入发动广大瑶人群众调查他们自身的情况。因而,学界在引用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人口调查资料时,应注意统计数字背后的调查机构和社会制度。

对于国民党政权所遭遇的统治困境,王奇生在《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认为国民党在推进基层权力机构改革时,由于无法驾驭基层代理人(土豪劣绅)的普遍腐败行为,阻碍了它对基层政权的掌控。②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载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49—590页。杜赞奇则在《文化、权力与国家》中认为国民党政权在控制基层社会时,造就了一大批基层社会的赢利型政客,他们在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后,拖累了国民党政权。③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8—239页。不过,就连阳瑶区而言,国民党政权既没有出现基层政权代理人的广泛的腐败行为,也没有出现大批原有地方精英的干扰或挑战,但是国民党政权依然由于自身的机构利益和乏力的基层组织,导致其在当地的治理长期流于表面。可见,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源于清代的基层组织,即使没有基层代理人的干扰,它也长期无法提升行政效率,阻碍了它加深对连阳瑶区的治理。而共产党之所以能迅速取得成功,是因为它在广大乡村地区建立了健全和高效的各级基层组织。

猜你喜欢

连阳瑶山乳源
豆粕:天气不利助力美豆九连阳,国内需求好转库存下降
瑶山党支部
豆粕:天气不利助力美豆九连阳,国内需求好转库存下降
东方红
渔舟唱晚
侗族情
君临天下
瑶山的女儿
瑶山美
沪深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