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茶产业现状与高质量标准化发展对策
2023-01-17陈文明于国光金天寿陈斌陈桑斐
陈文明,于国光,金天寿,陈斌,陈桑斐
(1.磐安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磐安 32230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3.政协磐安县委员会,浙江 磐安 322300)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发现和利用茶树约有万余年的历史。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健康饮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和茶文化的兴起,人们对茶叶质量和文化方面的需求逐渐提高[1-3]。近几年,一些地方茶叶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但全国茶叶消费量总体稳定,并随着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上涨,茶产业发展受到许多限制,市场竞争日趋加剧[4-5]。茶产业是磐安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磐安茶产业发展出现了停滞[6]。本文探讨了磐安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以期为磐安县茶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 产业现状
1.1 茶文化底蕴深厚,产茶历史悠久
磐安县茶产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晋代,晋代道士许逊为解决磐安茶农清苦的生活,在磐安县玉山一带研制“婺州东白”并四处施茶,最终将“婺州东白”销往各地,使磐安茶叶名扬四海。唐代,陆羽专著《茶经》记载:婺州东白作为名茶,被列为贡茶,排第十位。宋代,磐安玉山人民为纪念许逊对磐安茶事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自发筹资建造茶场庙(200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茶文化活化石),庙内供奉着“茶神”,并尊其为“真君大帝”、“忠孝神仙”。开宝七年(974),据《磐安县志》记载:东阳县设瑞山(今安文)玉山巡检司,各有巡检一员,兵额九十八。明代《浙江通志》载“东白茶素负盛名”。清代《东阳县志》载:茶以大盘、东白二山为最[7-8]。1958—1959年,“大跃进”时期,磐安茶园曾一度遭到破坏。1979年,磐安县科研人员,开始探索茶类改革之路,恢复和挖掘“婺州东白”,传承传统精华,博采众长,创新工艺,研制出“磐安云峰茶”。2006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调研磐安茶产业,在玉山古茶场品茶后说:“这里的茶叶很好,水也好,还有点甜味。这个点,我看了后开了眼,很受启发。一定要保护开发好”。随后做了专门批示,安排了专款500万元用于古茶场的维护、修缮。如今的古茶场古韵新生、游人如织,已成为全国茶文化寻根之旅的重要景点。
1.2 茶叶品质优良
磐安是首批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大气、土壤和水等各类生态环境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森林覆盖率83.8%,昼夜温差大、漫散射光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酸碱适宜、土壤肥沃,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所产的茶叶品质优良。2007年浙江绿茶博览会期间,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磐安的茶叶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7%,比国家标准36%高出11百分点,铅含量0.74 mg·kg-1,远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具有典型山区优势的茶叶品质特征。特别是近年来,磐安县积极推行磐安云峰茶标准化生产,通过建立茶园绿色专柜、建立统防统治体系、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等措施加强茶叶安全生产,从源头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提升茶叶的内在品质[6,9]。
1.3 产业基础扎实
茶叶是磐安的富民产业。磐安县总人口17.72万,其中5.2万从事茶叶生产;2021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5 420 hm2;全县良种茶面积4 066.6 hm2,良种化率达到75.03%;通过2020—2021年的“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一县一品一策),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920 hm2。2021年,全县茶叶总产量2 662 t,一产产值达46 981万元,茶产业已成为磐安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在近几年的茶产业发展进程中,积极推行磐安云峰茶生产技术规程,推广机械化生产,全县茶叶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从最初的手工采摘、手工炒制、手工修剪,发展到现在机械修剪、机械除草、机械化加工,也积极引进、推广自动化加工流水线,机械化自动包装与贮藏也逐步得到推广与应用。目前全县拥有各类茶叶加工机械15 135台,年加工茶叶1 t以上的大户有800多户,年生产茶叶20 t以上的企业5家,全县专业化加工率达90%。通过标准化项目的实施,推进茶叶企业标准化厂房建设,出台政策扶持,全县共有初制茶厂40个,标准化茶厂11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浙江省示范性茶厂”3家。
同时依据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76个,联结基地2 386.6 hm2,联结农户2 436户。全国首批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通过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了“企业为龙头,采取企业(合作社)建基地、联市场,农户参与”的茶产业化经营模式。初步建成了以玉山台地为中心的茶叶主产区,“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10]。
1.4 销售网络健全
近年来,坚持以市场为龙头,以茶叶龙头企业、经营购销户为重点,积极培育茶叶经营主体,构建了遍布全国的茶叶销售网络。已建有1个专业市场——浙中生态茶叶市场和6个鲜叶交易市场。其中浙中生态茶叶市场,2005年建成投用,一期占地近20 000 m2,建筑面积34 000 m2,市场内有店铺178间,交易大厅内有摊位500个,是集商贸、居住及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目前市场内茶叶购销户400多户、经营企业108家,年销售茶叶超过4 000 t,年销售额8亿元。同时,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叶经营主体,在国内开设磐安云峰专卖店83家,在县内外设置购销点1 000余家,销往北京、山东、江苏、四川、广东等14个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积极探索“产地+专卖店+物联网”的模式,拓宽市场,健全网络销售市场。
1.5 品牌效益化
2007年“磐安云峰”被确定为磐安茶叶中心品牌,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监管[11],共建有“磐安云峰”专卖店83家,其中县内7家,其余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广州、沈阳等地。“磐安云峰”还获得了“浙江名茶”“文化名茶”“全国名茶”“地方名茶城市金名片”“中华文化名茶”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国际茶博会、浙江绿茶博览会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00余次,曾载入《浙江名茶》《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图谱》《中国名茶志》等茶叶著作。“磐安云峰”被浙江省工商局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被省农业厅评为“浙江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经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2022年磐安云峰品牌价值20.78亿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磐安茶叶内在品质好,但市场收购价格却相对较低。在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中,磐安县委县政府曾高度重视,特别是2007年将“磐安云峰”确定为县域的茶叶中心品牌,加大了品牌打造力度,2013—2018年连续举办了6届磐安云峰茶文化节,同时举办了10多次品牌推介活动,2019年磐安云峰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促进了磐安茶产业的发展。但近几年磐安县对农业产业的支持重点转向中药材产业,对茶产业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扶持力度也不如以前,使磐安县茶叶的生产停滞、品牌影响力下降,影响了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近几年,磐安产业扶持政策有所调整,将原有的专门针对茶产业的扶持政策,整合进了《磐安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中,有关茶产业扶持政策越来越少。如现行扶持政策,在针对公共品牌管理中就明确,要加大对“磐安云峰”、“磐安香菇”等县域公共品牌宣传,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委托旅发公司运营和管理,经费在专项中列支等条款。但从实际情况看,出台文件后财政未支付任何购买服务的支出。政策只针对所有基地发展2 hm2和投资额30万元以上主体给予补助,对开设茶叶门店、茶叶种植规模、茶企厂房建设都没有补助,茶叶领域的补助资金远低于新昌、松阳、武义等县市。
2.3 品牌影响力减弱
对于农产品而言,产品为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取决于品牌的影响力、渗透力、竞争力。2007年“磐安云峰”确立为全县茶叶中心品牌后,一方面,磐安处于龙井茶的越州产区,2002年取得“中国磐安生态龙井茶之乡”称号后,茶农茶商在销售茶叶时更愿意以“生态龙井”进行销售,对“磐安云峰”品牌的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磐安云峰”在对外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品牌价值体系,缺乏品牌个性,在打品牌时发力不准、用力不够,品牌缺乏整体形象设计,与优质的茶品质严重不匹配,造成质高价低。有好茶,却无盛名;有传播,却难见效。据统计,磐安茶叶用“磐安云峰”名义销售的仅占5%左右。
2.4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品牌建设需要有大型连片的生态茶园作为依托,需要龙头企业去打造。然而目前全县茶企中,仅有玉峰茶厂、羊山尖、清连香、绿水丫丫、浙中生态茶叶市场等几家农业龙头企业,缺乏像福鼎、新昌、武义等地一样的有基地、有标准化厂房、有销售窗口、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市场和龙头企业,对茶农的示范辐射作用不大,严重影响着茶叶品质的提高和打响主导品牌。
2.5 茶文化挖掘力度不深
“磐安云峰”品牌侧重点在于农产品本身品质,在品牌本身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等方面发掘不足,无法讲好品牌故事,难以形成品牌号召力。磐安县茶产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晋代,唐、明、清等朝代的《茶经》《浙江通志》《东阳县志》等著作中均有“婺州东白”被列为贡茶的记载,始建于宋、重修于清的玉山古茶场,更是国内幸存的、唯一的古代茶叶交易市场,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在巨大的宋韵文化、茶文化市场中,如何利用磐安县悠久、丰富的茶文化历史,打响“磐安云峰”品牌,提升茶产品附加值,是品牌建设中的一项巨大考验[12]。
3 加快磐安茶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茶产业总体发展目标
围绕“打响全国知名中心品牌”目标,从2022年开始,每年新发展良种茶园133.3 hm2以上,到203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6 666.7 hm2,其中连片万亩以上生态茶园2个;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10家;每年举办1次以上大型茶事活动;打造龙井茶越州产区加工中心,茶叶总产量翻一番达5 000 t以上,一产总产值超8亿元。
3.2 发挥区域优势,明确品牌定位
由县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参与,聘请权威机构或专家充分考量磐安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茶叶品质优势、龙井茶原产地保护优势和以玉山古茶场为核心的茶文化优势,对磐安茶叶中心品牌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和产品战略定位规划。建议按茶类突出打造“磐安”品牌,如磐安云峰、磐安龙井、磐安红茶等;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主打以“玉山古茶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主要卖点的中高端品牌产品,和以高品质为核心,健康、绿色的大众消费产品。
开展茶叶中心品牌建设的总体策划,具体包括品牌形象、广告宣传、市场开发、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策划。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茶业协会的自律、服务、协调等功能,采取“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的管理模式,实行磐安茶叶中心品牌和企业商标的母子商标管理,集中全县茶企力量打造中心品牌[13]。
3.3 注重标准化提升,夯实品牌基础
2020—2021年,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支持下,完成了磐安县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一县一品一策”)创建,对相关茶叶标准进行梳理形成标准体系,并完成了磐安茶叶协会团体标准《磐安云峰茶生产技术规程》(T/PAYF 002—2020)的修订和《磐安云峰茶加工技术规程》(T/PAYF 003—2020)的制定,大大提升了磐安县茶叶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标准化水平(表1)。
表1 磐安茶叶标准体系建设情况
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标准化促进基础设施的提升、良种工程的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的推广,低产茶园的改造等,促进茶叶品质提升。
围绕打造龙井茶越州产区加工中心目标,结合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的整体布局,积极发展“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建立标准化的共享加工厂,同时大力培植加工专业大户,引导茶叶集中加工,实现数字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改变“千家万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茶叶品质,提升市场口碑[14-15]。
3.4 打造龙头茶企,引领品牌蝶变
要更加重视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坚持内培与外引并重,整合资源,引进或培育有基地、有工厂、有销售网络(线上+线下)、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发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促进集约化经营。要把省内外有实力、有扩张投资意向的茶叶龙头企业也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吸引他们来磐投资兴业。同时,要对现有的茶企和生产、购销大户,予以重点扶持,鼓励他们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组建大型龙头企业,争取经过5~8年的努力,力争培育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以上[13,15]。
3.5 加强科技创新,延伸品牌链条
指导企业用好磐安茶叶中心品牌,借力创新,推出新产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细分市场,找准产品和品牌定位,紧贴市场需求,结合当前大健康产业发展背景,积极推进高质量生态茶和衍生产品的研发生产,开发不同消费层次的生态名优茶、红茶、养生茶、花茶、冷泡茶、抹茶粉、茶多酚保健品等多品类深加工产品,逐步形成精品龙井、云峰、红茶—养生茶—大宗名优茶—香茶—珠茶等的茶产品系列。研发茶叶衍生产品,开拓年轻群体市场,积极探索生态有机茶叶在饮料、食品等多领域的开发应用,形成品牌差异化优势,实施品类差异化竞争策略,进一步提升茶产业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15]。
3.6 挖掘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
挖掘基于磐安茶叶相关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品牌故事,特别要用好“玉山古茶场”这一瑰宝,在产品广告、包装、展示陈设、推广路演等各个环节呈现富有宋韵文化、道茶文化、贡茶文化的磐安茶叶特色内涵的插图、纪录片、品牌标志等信息,引起消费者的认同和共鸣,与产品建立长久的情感纽带,并能自发讨论和传播,大幅提升品牌认可度。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不断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深度打造茶园观光、体验、休闲、康养、度假等精品茶旅线路,构建茶生态、茶文化、茶餐饮等元素有机融合的发展模式,在核心景区建设一批共享茶馆、茶文化体验中心,提升景区品味的同时,扩大磐安茶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12]。
3.7 加强宣传推介,扩大品牌影响
精心组织策划举办一年一次的大型茶事活动或茶文化活动,如坚持举办“6.13磐安茶文化节”或采茶节、品茗会等,开展斗茶、品茶、茶文化诗画创作和摄影大赛、茶文化短视频制作比赛等各类茶事活动。组织重点茶企抱团参加国内外茶叶博览会,搭建更多茶文化展示窗口、经贸合作平台和文化交流桥梁。
在县城筹建1处茶品牌文化展示中心,兼具茶文化(产品)展示,旗舰销售、办公运营、质量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展示中心。鼓励和引导在国内主要茶叶交易市场和各大城市开设专营店,创新构建“1+N”的宣传营销模式,依托各种网络购物平台,拓宽网络销售渠道,实行“线上+线下”双渠道营销模式,通过品牌故事的传播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形成二次、三次乃至更多次传播,增加品牌知名度[12,15]。
3.8 强化保障措施,促进品牌建设
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要从共同富裕的高度对茶产业的地位在思想上再认识、再统一,要像重视中药材一样重视茶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从精力上、财力上、人力上、政策扶持上再集中、再完善,建立“一班人马+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笔资金”政策体系,强化各项保障。
3.8.1 组织保障
建立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茶产业链组长,分管领导主抓,县相关部门、行业组织、重点龙头企业共同参与茶叶中心品牌建设工作。拟定品牌建设指导性意见,研究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协调落实相关扶持资金。县主管部门和主产区乡镇要加强茶产业工作力量,配齐、配强、配优专业队伍,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品牌建设。
3.8.2 要素保障
县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撬动社会投资茶产业发展,重点用于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数字化转型、品质提升、新产品(新品种)研发、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茶旅融合发展等。对注册在本县的省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或年纳税销售额2 000万元以上的中心品牌授权企业在项目争取、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3.8.3 质量安全监管
建立健全品牌建设的相关制度,制定品牌管理、准入、监督、退出机制及应急预案;严格执行品牌授权、产品监督、检测检验、市场营销及品牌塑造等相关制度规范。
3.8.4 人才技术保障
贯彻落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山区26县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引进茶叶类专业人员,鼓励县职教中心开设茶学专业,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借力借智,夯实产业高端人才;强化技能培训,邀请专家授课,提升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培养茶叶县级以上“非遗文化”传承人和技能大师,创办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发挥行业协会职能,重点招引一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等专业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