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十年中国农业教育发展轨迹及研究特征
——基于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
2023-01-17朱锁玲赵文娟王亚菲左亮
朱锁玲,赵文娟,王亚菲,左亮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引言
农业教育,是指传授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活动,包括以农业科技知识为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以及与农技推广有关的宣传、示范活动和农民培训等[1]。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2]。
文献计量学是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相比基于文本内容的定性分析,文献计量方法能通过量化数据较为客观地反映特定领域的研究状况,可有效弥补传统文献研究过程中完全依赖定性归纳、过于主观的缺陷。近年来,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正逐渐被应用到教育研究界,如基于文献计量学开展的创业教育研究[3]、学前教育研究[4]、继续教育研究[5]、高等教育研究[6],以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7]、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等[8],而基于文献计量学开展的农业教育研究尚付阙如。
考虑到期刊文献更新快、内容新,能及时反映学术领域的新成果、新水平和新动向,本研究尝试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对近十年我国农业教育研究领域的整体概况和研究特征进行计量分析,以期能为推动我国农业教育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一、 数据来源
(一) 采集依据
考虑到“农业教育”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存在刊物选择的偏向性问题,在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中以“农业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不设定年份与期刊名,并对检索到的所有期刊来源进行统计,依发文量多少排出前30种期刊,其中《高等农业教育》《中国农业教育》两种期刊发表的文献占绝大多数,这符合布拉德福文献离散规律,即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会集中发表在少数核心期刊[9]。本文即以《高等农业教育》《中国农业教育》两本期刊在近十年(2012—2021)刊载的全部文献为研究对象,分析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农业教育的发展轨迹和研究特征。
(二)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过程分三步,首先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条件设置为:(1) 检索式:(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教育(精确))OR(期刊名称:高等农业教育(精确));(2) 检索范围:学术期刊;(3) 出版年度:2012—2021;然后根据检索条件实施检索,分别检索得到《高等农业教育》论文2509篇,《中国农业教育》论文1119篇,总计3628篇(检索时间:2022年11月1日);最后,借助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将3628篇论文的题录数据全部导出。
(三) 数据清洗
检索出的数据中存在部分期刊简介、人物介绍、学术会议通知、书讯述评等非学术性文献。基于此,本文对此类数据进行预处理,借助NoteExpress软件进行查重、统计,并结合人工筛选,剔除141篇非学术性文献,最终确定有效数据3487篇文献,本文即以此为数据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清洗的具体步骤包括:
1. 在剔除无效数据的基础上,人工处理“作者机构”信息时只保留机构的一级单位名称。如“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保留为“中国农业大学”。
2. 对机构信息初步排序后,筛选出近十年内单位名称发生过变更的机构,进行名称统一并对样本数量进行加总,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如“南京审计学院”于2015年更名为“南京审计大学”,“苏州科技学院”于2016年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8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3. 对于一些机构的名称统一以全称表示,比如“农业农村部”一律写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二、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版本6.1.R2、R3),采用词频分析法和共现分析法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词频分析法即是对能够反映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从而揭示特定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共现分析法即是通过统计一组文献的关键词两两之间在同一篇文献出现的频率,形成共现网络,根据网络节点以及连线来反映主题内容的亲疏关系。该方法有助于了解特定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规模等情况。本文拟从文献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及动态演变等角度,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可视化呈现等一系列处理,结合国内研究的实际情况,分析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农业教育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方向,以了解目前农业教育高端人才分布,掌握农业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时间演变特征。
三、 数据结果及分析
(一) 发文数量分析
对两种农业教育主要期刊年度发文数量进行统计,以折线图来展示,不但可以揭示“农业教育”研究总量的基本变化趋势,而且可以按年份大致掌握各个期刊的贡献情况。
由图1可知,2012—2021年,“农业教育”主题论文发表数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高等农业教育》历年的相关发文量均多于《中国农业教育》。其中,近十年来,《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文量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发文数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为397篇,之后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6年的下降趋势明显,主要是因为该刊从2016年1月起由“月刊”调整为“双月刊”,而《中国农业教育》的发文量一直处于较为平缓的逐年递减趋势。鉴于两本期刊的页码均未见大幅调整(《中国农业教育》约100页,《高等农业教育》约130页),发文量的整体下降趋势一方面与近十年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发生变化有一定关联;另一方面,研究规范化、科学化带来的学术研究论文普遍字数增加变为长文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图1 2012—2021年《高等农业教育》和《中国农业教育》发文数量变化情况
(二) 高影响力作者分析
为直观反映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及社会关系,本文借助CiteSpace,将节点类型设为“Author”,阈值设为5,绘制了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其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的多少,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具体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张艳、何云峰、张默、董维春、刘晓光等作者是合作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说明他们是该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就整个作者合作网络而言,多数节点间连线较少,网络密度仅为0.0027,说明作者间存在一定的合作,但合作关系松散。目前主要形成了以张艳—张默—刘彦伯、何云峰—张丽、董维春—刘晓光—刘志民为代表的合作研究集群,合作对象较为固定。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为深入了解“农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作者情况,本文在作者合作图谱的基础上,按发文数量筛选出2012—2021年发文量不低于10篇的16位高产作者,并结合期刊论文被引情况统计出16位高产作者的总发文量和篇均被引频次,如图3所示。数据处理中涉及少部分作者同名的情况,通过机器辅助人工判别予以排除,例如同为作者“张丽”,分别来自山西农业大学(发文8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发文1篇)和广东海洋大学(发文1篇)。
图3 高产作者发文量及篇均被引量
由图3可知,近十年,在“农业教育”研究领域,沈阳农业大学张艳、山西农业大学何云峰、沈阳农业大学张默、南京农业大学董维春和刘晓光等研究人员发文数量较多,均超过15篇。其中,沈阳农业大学张艳发文量最多,达30篇,其研究的主题十分广泛,涵盖农民工教育培训、农科学生创新创业、农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等;研究的对象非常具体,有返乡农民工、农村学龄子女,也有农科大学生、农科女研究生,还有农业院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就篇均被引情况来看,湖南农业大学周先进、南京农业大学董维春、沈阳农业大学刘彦伯和孙科、沈阳工业大学郭明顺等研究人员发文的被引频次较高,均超过5.5次/篇。其中,2015年,周先进发表于《高等农业教育》的论文“卓越教师:内涵、素质及培养”一文被引量最高,达60次(检索时间:2022年11月1日)。该文是自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后较早发表的有关卓越教师的研究探索,为之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也提供了较多的参考和借鉴。从上述有关高影响力作者的分析情况来看,他们的研究之所以能够产生较高影响力,与其研究过程中注重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热度密切相关。
(三) 机构合作分析
研究机构是某一领域理论体系构建和模式创新的重要学术组织。通过分析农业教育相关研究机构,有助于发现农业教育研究领域主要团队力量的分布及机构间的交流协作情况。本文应用CiteSpace软件工具,将节点类型设为“Institution”,阈值设为7,得到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4 所示。农业教育机构合作网络包含389个节点,183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24。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不同的研究机构,节点的大小代表该机构的论文数量,节点越大,发文数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接表示机构间的相互合作,连接越多,说明这个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协作程度就越高。
图4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从整个网络结构看,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农林院校,也涉及一些综合性大学、农业科研院所及少数教育类研究机构。其中,尤以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发文较多。大多数节点间连线较少,周边一些节点,甚至包括一些较大的节点,与其他节点不存在连线,表明机构间合作关系较为稀疏。具体而言,以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核心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较为明显,且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如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的机构基本地处东北地区,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机构则以江苏地区为主,而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的机构也主要来自西部地区。
(四) 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分析
所谓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问题或专题[10]。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总结,体现了文章的研究价值和方向,高频关键词能够反映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应用CiteSpace软件,将节点类型设为“Keyword”,阈值设为15,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5所示。
图5 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中共有节点498个、连线939条,网络密度为0.0076,说明文献样本中的498个关键词之间共有939条共现关系,各关键词间联系较为紧密。每一个节点的面积大小代表了该词出现的频率。关键词的频率越高,节点的面积越大,表明其研究热度越高。通过梳理分析结果,归纳出频次最高的前10个关键词,如表1所示。
CiteSpace能显示中心性高的关键词,关键词的中心性越高,说明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在文献中共现的次数就多,而中心性高的关键词很可能就是该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且是具有作为“主线”贯串整个研究的地位,也被称为“热点主线”[11]。从表1可知,共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其余依次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协同创新、教学模式、高等教育、乡村振兴、学科建设。其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热点主线,分别是农业高校(中心性0.34)和人才培养(中心性0.28),这两个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成为中国农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主线,充分印证了近十年我国农业教育研究以农业高校为主体,致力于为服务“三农”培养农林人才的主旋律。
表1 共现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按频次前10位)
值得注意的是,“协同创新”这一关键词虽出现频次仅为74次,但其中心性为0.11(中心性>0.1表示该关键词重要程度较高),表明当前关于协同创新背景下农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尚有一定空间,由于该关键词较为重要,今后可作为农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此外,从表1中的高频共现关键词及其出现时间可以发现,农业教育科研选题热点和社会热点、教育关切及农业相关重大政策相互呼应。如,2012年5月7日,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会,下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之后,我国农业高校开始打破传统封闭、孤立的创新模式,积极开展多方位、多样化的协同创新实践和探索,科研选题“协同创新”成为2013年农业教育领域出现的研究热点;又如,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了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工作,并于2013年1月公布评估结果。这一轮评估注重学科质量、突出学科特色,不少研究人员便基于评估结果对农业高校的一些优势学科进行了分析研究,围绕学科建设提出相关建议,科研选题“学科建设”也成为2013年农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地方农业高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三农”。不久,科研选题“乡村振兴”成为农业教育领域2018年的研究热点。以上都充分说明,期刊平台和研究人员在进行农业教育科研时,十分关注社会热点,能够快速回应教育关切和农业政策走向,发挥了农业教育期刊载体特有的新型智库功能。
2. 基于关键词聚类的研究主题方向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聚类算法生成的知识聚类图谱,可展示某些知识基础领域和部分前沿研究[12]。为深入考察各关键词潜在的联系属性,笔者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和阈值调节,得到了农业教育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6所示,模块值Q=0.4786(Q>0.3 表明聚类结构显著),S=0.8167(S>0.5时,表示聚类是合理的;若S>0.7,则认为聚类是令人信服的[13],表明该聚类效果良好,具有可信度),说明聚类网络结构合理,联系显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6 关键词聚类图谱
据图6的分析结果可知,高频关键词共聚成8个模块,即“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农业高校”“立德树人”“实践教学”“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每个聚类标签包含的主要关键词如表2所示。结合表2和相关文献,笔者选取其中内部关联最为紧密的聚类模块“立德树人”进行分析。
表2 聚类标签及其包含的主要关键词
聚类模块“立德树人”主要包括立德树人、知农爱农、新农科 、办学方向 、交叉融合等关键词。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农林高校将培养能够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作为践行立德树人、坚持特色发展的必然路径。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建设理念的提出,农林高校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聚焦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型人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也是其承担强农兴农使命职责的必然要求。其中,中国农业大学构建了思政教育与“三农”情怀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创新,探究蕴含农业特色的“大思政”格局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14]。刘竹青通过对农业1.0到4.0的演变过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的需求、农业产业模式新的转变进行简要梳理,对我国农科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探讨适应新形势的“新农科”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就“新农科”建设提出相关建议[15]。牟少岩等人也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从专业结构、师资结构、产业需求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新农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16]。
3. 基于关键词突现的研究前沿分析
突现词是在某一时间段内出现频率突然增加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发现某一关键词兴衰的情况,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找到某一研究领域的转折点信息,从而得出不同时期的研究前沿[17]。突现强度越大,表明围绕该关键词展开的研究前沿趋势越明显。
统计表明,突现时间跨度最长的关键词是“互联网+”,突现于2016年,并持续至2021,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研究热度。“互联网+”行动计划是 2015 年 3 月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是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现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6年,袁同庆率先在《中国农业教育》发文,提出在“互联网+”引发的学校教学变革中,学校和教师应理性面对,坚持育人之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大数据思维的同时正确面对概率预测,并把握好碎片化学习和深度学习之间的关系[18]。2018年,唐铁军等人从华中农业大学地质和土壤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入手,探讨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贯穿“互联网+”理念,探索互联网与地质土壤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深度融合方式[19]。2020年,代志军等人基于湖南农业大学的实践与探索,创新地提出“互联网+”新引擎助力多维度的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途径,包括普及“互联网+农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建设“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个性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互联网+农业”思维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夯实具有“互联网+农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2021年,田宇等人探索基于智能手机的“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方向,提出面临的主要问题[21]。
突现强度最高的是“乡村振兴”,突现时间为2018年,自2018年来有54篇文献,关注强度高达14.02。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全党“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22]。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对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一个大国大党对新征程的深远谋划。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农林院校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围绕科教兴农主线,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办学布局、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合作共建协同育人平台载体、强化科技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纷纷推出并持续至今,如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从人才支持、智力支持、科技支持三个方面提出并探索建立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发展模式[23];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24];基于广西壮族聚居地的调查分析,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25];以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深化拓展为例,探讨农林高校如何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化教育改革[26];以南京农业大学“双线共推”服务模式为例,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27]。持续不断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农业高校如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技和人才保证这一主题受到学界高度关注,是持续至今最具热度的研究前沿。
结语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结合国内研究的实际情况,分析新时代十年我国农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前沿及其发展演变,发现这十年间,我国农业教育研究文献数量呈平稳下降趋势;存在一批高影响力作者,但研究人员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均较为松散,仅形成为数不多的几个合作研究集群,研究人员合作对象比较固定,研究机构合作范围限于一定区域;研究主要围绕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两个热点主线展开,聚焦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立德树人、实践教学、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等多个研究方向;对“互联网+”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研究热度,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强度最高。基于此,本文对未来我国农业教育发展与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
(一) 加强团队合作,理论联系实际,共同推进农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研究结果中反映出农业教育研究人员、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松散,这与我国农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发展现状有一定关联。当前,我国的农业教育或偏于农业技术的技能教育,或偏于知识原理的理论教学,能够将技术技能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紧密结合的农业教育典范为数不多。农业教育研究与农业教育发展息息相关。农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也使得多数农业教育研究人员各自为政,他们或关注理论探索,或侧重应用研究,相互间合作较少,仅有的合作关系也只是建立在少数固定的合作对象之间,或限定的地域范围以内。为了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作者之间、机构之间应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大力加强交流协作,探索“农科教融合、育训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8],共同推动农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 进一步拓展研究广度与深度,全面提高农业教育研究的影响力
如前文分析结果所示,农业教育研究高影响力作者往往较为注重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热度,他们广泛涉猎多个研究主题,细化研究对象,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形成高质量研究论文。当前,我国农业教育研究主要围绕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两个热点主线展开,聚焦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立德树人、实践教学、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等研究主题。这些研究主题更多地集中在学校教育方面。事实上,农业教育除了以农业科技知识为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还包括与农技推广有关的宣传、示范活动及农民培训等。这些研究主题,同学校教育一样,都与“三农”工作息息相关。今后,我国农业教育研究应进一步拓宽选题范围,广泛关注学校教育以外的其他主题,将其作为解决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落脚点,深入开展研究,全面提高农业教育研究的影响力。
(三) 保持研究热度,用高质量农业教育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无论是关键词聚类结果,还是突现词分析结果,都反映出农业教育研究热点与社会热点同频共振,表明新时代十年我国农业教育科研选题和社会热点、教育关切及农业相关重大政策相互呼应,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形势。尤其是“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十年我国农业教育科研选题中关注强度最高的主题,也充分印证了农业教育为我国“三农”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教育承载着不同的梦想,肩负着不同的时代使命。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教育和农业主管部门、涉农高校应聚焦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使命,以新农科教育为统领,为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研究人员应密切关注并快速回应教育关切和农业政策走向,保持研究热度;期刊平台也要继续发挥期刊载体特有的新型智库功能,共同用高质量农业教育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