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主要情况与展望
2023-01-17罗俊博
文/罗俊博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凝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的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和广东省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逐步攀升至30家,其中学科类12家、企业类13家、省部共建类5家,总体数量排名跃升至全国第四。广东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域分布上,已覆盖广州(21家)、深圳(6家)以及肇庆、东莞、珠海等珠三角地市;在领域分布上,涵盖材料、医学、医药、工程、地球、生物、农业、信息、矿产、能源等多领域。
一、建设成效
(一)科研产出成效明显
在粤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国家队和主力军的作用,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研究任务能力不断增强,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近三年,广东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承担的国家级项目超2000项,获得财政经费近40亿;牵头承担的省部级项目1800多项,获得财政经费超19亿元;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14项,省部级科技奖项近300项,发表论文16000多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2000多篇。
一是实验室多项研究成果创造了广东第一、实现零的突破。依托南方电网建设的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实现广东省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零的突破,该实验室多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世界第一个特高压直流、第一个多端柔性直流、第一个特高压柔性直流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依托广州医科大学和中科院广州健康院建设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钟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荣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依托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有40余项科技成果成功产业化,多项高端产品在我国实现零的突破。
二是实验室重要成果成功转化或应用于国家需求,为国家与地方产业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建设的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光电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基地,解决了新型显示领域产业难题;依托广东东阳光药业建设抗感染新药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8个新药项目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在抗感染领域目前共计有24个仿制药获批上市,其中17个品种在欧美获批上市,实验室多项研发成果进行转让,累计技术成果转让金额超过20亿元。
三是实验室建设发展与广东省学科建设发展“同频共振”,引领优势学科建设。依托中山大学建设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承和发展了病虫害生态防控理论与技术,支撑生态学和生物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生态学为A+学科。依托广州医科大学和中科院广州健康院建设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动广州医科大学的呼吸学科及相关学科快速发展,呼吸学科自2009年起连续12年蝉联复旦大学医学管理研究所组织的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第一、自2014年起连续8年蝉联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第一,建成了1个国家重点学科(呼吸病学)、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变态反应疾病学、肿瘤学和胸外科)和1个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
(二)人才集聚效应凸显
广东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凝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造就了一批科学前沿的领军人才,成为高水平人才聚集地。
一是造就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多名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省市级人才计划,多名实验室主任当选院士或入选院士候选人。近年来,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主任或学术带头人当选院士,成为所在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
二是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目前,广东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成一支近4000人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包括一批国际、国家标准化专家、“973计划”首席及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在承担重要战略规划、重大学术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由基础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多学科融合、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队伍,人才队伍中高级职称人员有48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特聘专家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名。实验室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7项,为国家卫健委提供重大疾病防治咨询报告3份。实验室8人次担任国际主流学会委员以上学术职务;12人次担任国际主流杂志副主编或编委。
(三)条件建设初具规模
依托单位高度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近三年主动投入超50亿元,推动建成实验室面积近40万平方米,购买仪器设备5万多台(套),原值超58亿元,其中30万以上仪器设备3500多台(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的研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保障。
一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的公共科研平台。依托中科院地化所建设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的高温高压实验平台,拥有国际上领先的氧逸度精确控制、大腔体高压模拟等技术优势,能实现从地表到地核温压条件的模拟。依托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内领先的高端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研发中试创新平台、高端电子材料研发中试平台、薄膜元器件微纳研发中试平台、可靠性研究分析平台、低温共烧陶瓷(LTCC)集成模块研发中试平台。依托南方电网建设的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套±10.5kV/66MW混合三端直流试验研究平台、交直流电力系统计算分析软件(DSP)平台、混合直流输电分析和设计系统等,建成了世界领先的电磁暂态/机电暂态的混合实时仿真SMART平台、世界规模最大的电网实时仿真平台、世界首个高海拔特高压试验研究基地、世界绝缘试验参数最高的特高压试验场、国内首个柔性直流阀控全链路闭环仿真测试平台,已形成国际先进的直流输电技术研究和试验平台。
二是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数据和资源库。依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设的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4艘大型科考船,已开展了31次大型综合航次调查,布设20套长期观测潜标,建立了7个野外台站(其中3个国家级野外台站),开发了超过200个数据集,积累数据总量超过200TB,并实现南海及邻近海区科学数据中心、Science Data Bank(科学数据银行)等多渠道共享,服务了全国260家海洋系统或部门超过5000人次,尤其在国家急需的海洋环境保障产品方面已成为我国热带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的核心支撑力量。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建设的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建全球最大黄羽肉鸡核心育种场和基因库。依托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共建的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收集保藏主要农业种质资源35000余份,已成为我国华南地区收集种类最齐全、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库。
(四)学术交流氛围良好
近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广泛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多途径拓展开放交流活动,成为对外交流和开放共享的重要窗口。
一是学术交流活跃。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二届土木工程新材料及新型结构学术会议,采用线下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共有700余人参会,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围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性能水泥基材料、3D打印建筑等新兴技术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推动了土木新材料与新型结构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增强了工程界、材料企业与学术界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了合作渠道,加快了新材料与新型结构的工程应用。省部共建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第32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共有400余人参加了会议,12名院士、80多名各领域专家与数百位从业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了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精准应对我国食品产业从食品安全到精准营养转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共同为解决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问题提供更多的科学路径。依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设的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倡导的“热带海洋环境变化”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11届,每年一次的“青年科学家论坛”已举办八届,系列“物理海洋学”讲习班至今举办了13届,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每周学术报告活动,为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二是科普形式多样化。广东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自身科研特点、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全国科协和地方科协组织的各类“全国科技周”“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普自由行”等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依托格力建设的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科普活动113次。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制作《海洋调查科普宣传册》《探秘海洋科考》等视频和海洋观测动画演示,编写科普专著,让更多公众对海洋科学人物故事、海洋科学尖端技术、海洋科学发展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是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21届电子封装技术国际会议(ICEPT 2020),吸引了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界和产业界代表参加,会议对我国电子封装高端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电子封装业的技术交流作出了贡献。依托中山大学建设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世卫组织总部达成了协议,开展“解决国家层面的眼保健服务需求”项目,该实验室是亚太眼科学会总部所在地,并建立了中英美三国国家眼科研究联盟。
二、发展展望
自1984年第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东,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在粤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数量质量双提升,已逐步成长为推动学科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探索科学前沿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初步建设成效。但是,与北京(122家)、上海(44家)相比,在粤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少、总体创新能力偏弱、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定位不相匹配。目前,国家已全面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借此契机,广东将系统解决在粤国家重点实验室存在问题,按照有关部署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优化,提升其研发创新能力,加快壮大在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广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