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影视节目中不同天气现象的拍摄技巧

2023-01-17许宁超

电视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天气现象白平衡逆光

许宁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0 引 言

气象影视节目是面向公众提供气象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用于发布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进行气象科普宣传等。随着公众需求增加,新媒体业务发展,气象影视节目借助电视广播、手机、互联网等手段,多元媒体联动播出、广泛立体覆盖,直播天气实况,直击气象灾害现场,制作气象系列纪录片各种形式层出不穷。节目制作重要的一环就是外景拍摄,摄影师使用动态影像记录仪和数码相机等记录下天气现象,获取优质画面,在进行节目编排制作时具有充足的发挥空间,从而能够提升节目效果。在拍摄天气现象时,第一要务就是找寻目标现象的出现地点,此时可以根据气象学理论和本地天气预报做出判断。天气现象的拍摄较一般景物更具难度,时机的把握和光线的变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一年之内季节更替、天气轮换,一日之内也有雨晴更替,所以,掌握不同天气现象的发生特点,摄影师便可以抓住有利拍摄时机,提升拍摄作品魅力。笔者根据多年的实地拍摄经验,总结出用于影视节目制作的天气现象拍摄技巧。

1 晴天拍摄技巧

1.1 顺光拍摄

顺光拍摄时,光线和镜头朝向保持一致,此种情形下镜头内物体受光均匀,亮度较高。被摄对像反射回来的光的亮度和进入镜头照射在感光元件上的光量较为容易控制,可充分表现画面质感。特别是拍摄天气现象的背景中有江河、湖泊、海洋等具有水平反光环境条件的,顺光拍摄不会出现太过煞白的过曝区域[2]。

晴天拍摄时要注意被摄物体亮面和阴影面接受的入射光的比率。比率取决于投射到被摄体亮面和阴影面的光线的强度和它们的投射距离。光比的大小与图像上影像的明暗反差、立体感、影调层次、色彩再现以及拍摄时曝光的难易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光比大,影调明暗反差大,立体感强,影调明暗鲜明。但如果光比太大,则图像最亮的部位或最暗的部位细部层次明显损失,色彩也不够好。光比小,图案明暗反差小,立体感较弱,但细部层次和色彩较好。拍摄者要根据拍摄晴天现象的整体构图想法,适当处理光比。

1.2 逆光拍摄

逆光拍摄是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方式,能够使画面产生不同于肉眼在现场所见到的实际光线艺术效果。逆光拍摄包括全逆光和侧逆光两种[3]。从光位来看,全逆光是对着相机,从被摄体的背面照射过来的光,也称背光。侧逆光是从相机左、右135°的后侧面射向被摄体的光,被摄体的受光面占1/3,背光面占2/3。若逆光拍摄运用得当,可增强被摄物的质感,尤其是拍摄枝叶和花卉等厚度较薄的物体,逆光能凸显物体的色泽度,使其有透射增艳的效果,而且镜头内物体明暗相对差别大,艺术效果强。在气象摄影中,专题纪录片类题材通常需要这样的景物镜头。

在拍摄逆光时,摄像机需要检测出视频信号的平均值或峰值,然后根据检测值对镜头光圈的扩大或缩小进行自动控制,否则会出现曝光不足。为提高曝光补偿,要提高一档或半档,或采用手动光圈。此外,逆光拍摄会因强烈的光线反射在镜面上出现光晕和耀斑,导致镜内出现乱反射从而降低画质。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逆光拍摄要尽可能选在阴影处或者使用遮光罩。

2 日出日落的拍摄

2.1 色温控制

色温是体现不同光源条件下摄像机能否正确再现色彩的一个重要指标。日出前后,太阳光线的色彩变化迅速,从微微泛白到泛红、红黄、泛黄。日落前后,太阳光线的色彩变化规律则是稍微变黄、变红、蓝紫、蓝色。公众视觉中日出日落的色彩为橙黄色或是金黄色,如果使用与日出日落时的太阳色温相同的色温档进行拍摄,则最终呈现在画面中的是亮白或淡黄色圆形,这会削弱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拍摄者可利用色温的调整,使特定时间的色彩更为浓郁,从而得到渲染画面的氛围[4]。

利用色温对色彩进行控制的规律是:设定色温高于实际色温,照片会偏红;设定色温低于实际色温,照片会偏蓝色。比如太阳跃出地平线后,光线偏红色,此时真实色温可能为4 500 K左右,若设定6 000 K左右的色温进行拍摄,那么画面的红色会更加浓郁。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选择6 000 K色温档调整白平衡,注意若在当天拍摄,即时调整好6 000 K 的光线调白平衡,也可提前一天在原地点调好白平衡,使用摄像机的白平衡记忆功能确保已经调好的白平衡不变,在第二天时机合适时可立刻拍摄;摄像机设置色温高于现实色温,会利于低色温光线通过,高色温光线被过滤掉,整体画面呈现出偏暖色调,黄橙红色调则突出,拍摄出的太阳颜色即为橙红色或金黄色。

2.2 位置选择

拍摄地点的选择遵循以下两点原则:一是选择较高的机位,如山顶、土坡、建筑物楼顶等,这样可避免树木、建筑物的遮挡;二是拍摄点周边为大片的开阔地带,有河流、湖泊等水域则更理想,因为水面的反光可丰富画面的影调层次,若没有水面等中景,可以寻找一些林木等进行调和,丰富画面内容。

2.3 曝光点控制

拍摄日出日落的画面时,拍摄对象为太阳,所以曝光率就要以太阳周边天空的亮度为基准,这样能避免因光圈不够大而影响地表物体的曝光,也能确保太阳周边云层和霞光的曝光,提高画面层次感。采用此种方式,必须手动调整光圈。此外,在对有太阳的天气现象拍摄时,一般会用到极小光圈与极高快门速度的曝光组合,以减少进入到相机的光量,避免多光线汇聚后引发高温烧坏感光元件。当然,在早晚时分,太阳光线稍弱,不需长时间对太阳拍摄的话,一般不会损伤到相机的感光元件。

3 云的拍摄

云景可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增添画面的飘逸感,可用于美化作品、营造氛围、均衡画面。夏季骤雨来临前、雨过天晴后的下午会出现罕见的云状。云景天气出现时太阳光线强烈,物体被投射的影子颜色加深,此时要缩小光比。当以白云为画面主体时,其占据构图的大部分,白云的明亮程度不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曝光。曝光后的效果是地面景物与白云稍微呈现出反差,通过对比反衬出美感。拍摄云景和晚霞时,要对着天空测光,然后结合天空亮度增加半级或一级曝光量,不能将太阳摄入画面中。

天空中云朵分布较散,阳光被遮挡后会形成区域性分割的一束束“舞台光”,这种区域性光束也会随着云朵的移动而发生移动,极具美感。此时若拍摄者位于能见度高的山顶,开启广角镜长时间拍摄大远景,后期剪辑时快放,会获得风起云涌的效果。暴雨来临前,风力较大,天空中出现厚重的积雨云,也是表达天气骤变的较好拍摄时机。此时可选择高层建筑顶楼为拍摄地点,层层积雨云在风的作用下缓缓移动,这样的镜头在纪录片中极具表现力和现场感。当然也可作空镜头,后期制作时快放,渲染紧张氛围[5]。

4 雨的拍摄

拍摄雨景时,为了拍下连成条状的雨点,需要选择在大雨天气拍摄,并且需要有深色调背景衬托。若雨中景物的衬托物为天空,那么即使雨势较强,也会因雨条和天空同为白色调而难以显出雨条。

就拍摄距离而言,拍摄距离越近雨条越显著,越远则并入整个构图中的景物较多,雨条难以被凸显。因此雨景拍摄范围不宜过大,背景宜选择暗色调。在晚上拍摄雨景,可选择在路灯光线衬托下或车前灯的雨。雨天光线变化程度大,需要注意测光。雨天拍摄整体画面反差小,则曝光补偿可以适当降低1 EV,以增强画面反差。

5 雾的拍摄

雾气的产生需要水汽的蒸发。拍摄雾景的最佳时间为早上。太阳初升,江河湖海的水面一般会起雾,大概有半小时的拍摄时间。此外,雨后的田野和树林也会产生雾景,但一般较淡。

雾气由于是颗粒粉尘与水雾的结合,比空气略重,一般位于低处,所以从山上向下拍摄,可以拍摄雾气的分布,下方的景物在雾气中若隐若现。雾景以白色和淡灰色为主,所以需要有少许但有“重量”的黑色景物压住画面,否则画面会缺少力度。通常可以选择造型好的树枝、有特色的建筑等。有份量的深色部位常常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但宜少不宜多。

6 雪景的拍摄

雪景拍摄不如风景拍摄讲究时段合适,拍雪景的时机没有特别要求,在下雪时或雪停后拍摄皆可,下雪时拍摄能拍出雪的动感,雪停后拍摄可拍出雪的纯洁、静谧、详和之感。

雪景拍摄需手动调整白平衡,以还原真实的色泽。当周围景物的颜色对雪产生反射,会导致白雪产生颜色干扰,自动白平衡拍出的雪的颜色不自然,因此需要手动调整相机的白平衡来纠正色彩差,以还原色彩,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拍摄雪景时,逆光和侧光拍摄最合适。采用逆光和侧光拍摄,景物有明暗效果,层次感凸显,镜头附近的雪更能表现出通透晶莹的质感。若采用顺光拍摄,则雪显得过白,画面缺少层次感。若单拍雪景,会有一种冰冷寂静之感,因此可以加入一些暖色调的景物到画面中。由于雪景主色调为白色,也易产生画面的“空”感,因此雪景极易适合排出极简风格画面。在拍摄时要把“点线面”中的单一部分摘出来加以表现,以达到极简构图的效果。

7 结 语

本文总结了气象影视节目中对于不同天气现象的拍摄技巧。合理利用这些技巧,可以使拍摄的画面构图和谐,色彩层次丰富,达到画面真实性和艺术性的最佳平衡。

猜你喜欢

天气现象白平衡逆光
《奇怪的天气:关于天气的50个秘密》
与龙卷风共舞
技术橱窗
新巴尔虎左旗常见天气现象分析
vivo X20:逆光摄影展
上期主题完美逆光效果 获奖作品
天气现象的隐喻化方式分析
你的白平衡准确吗?
逆光
准确的白平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