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云南建设绿色创新强省的思考
2023-01-17黎晟沅
耿 凯 ,黎晟沅
(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
0 引言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云南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迫切需要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思路,选择一条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建设绿色创新强省,争做绿色创新发展践行者和贡献者,担当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重任,谱写新时代云南绿色崛起的崭新篇章。
1 建设绿色创新强省是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需要
纵观全球可持续发展大势,绿色与创新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标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时代前进的新要求,需要云南在绿色创新发展道路上保持战略定力,努力推进更符时代特征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1 立足新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需要云南在全国担起保持中高速发展的重任
云南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基本省情特点决定了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使命和担当。云南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需要确保中高速发展,人均GDP年均增长至少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至4个百分点,这既是云南的光荣使命,也是艰巨任务。
1.2 对标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求,需要云南走绿色创新发展新路
云南发展方式仍然粗放,制造业产业层次偏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跳过中低端,直接进入高端行列,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优势,需要回答好以绿色转型为驱动的时代发展命题,选择发展路径要有“赶超”胆识和“赶超”战略,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摒弃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老路”,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走出一条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新路”。
1.3 融入新时代绿色与创新发展大潮,需要云南主动抢占制高点
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创新驱动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胸怀国之大者,放眼全球发展大势、着眼全国发展大局,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确立为创新驱动的主要目标,将创新驱动和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下好绿色创新发展“先手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名片,让“创新”成为生产、生态、生活的重要支撑和引领,推动实现有质量和有效益的发展。
1.4 瞄准新时代绿色与创新发展方向,需要云南谋划绿色创新强省发展战略
云南可以参考“两步走”的战略路径,第一步,绿色创新强省建设进入快车道。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30年,经济总量跻身全国中游,西部地区第二;绿色发展指数跃升全国前10[1],生态文明指数排名西部地区前列[2];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8-10位,能源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率先在全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第二步,建成绿色创新强省。争取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35年,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上游,西部地区第一;绿色发展指数再提升2-3位,生态文明指数排名西部地区第一,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进入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能源结构深度优化,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2060年,率先在全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2 提升绿色要素供给能力是建设绿色创新强省的根本保障
高质量的绿色资源和创新要素供给是保障绿色与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要立足资源禀赋,未雨绸缪,在提升绿色创新发展的基础能力方面下足功夫,努力推进更加稳健有力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1 全面抓牢绿色资源优势
借助中国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影响力,充分挖掘生物资源,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到生物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建设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生物产业创新基地,促进产业结构向绿色健康转型,推动全省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产业创新强省转变。主动适应国际国内能源格局变化和未来新能源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绿色能源资源优势,统筹“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布局,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清洁载能产业,提升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更好把绿色能源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优势,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2.2 全面抓实绿色创新政策
聚焦绿色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有助于引导、激励和保障绿色创新的政策体系。强化财税政策和科技政策对绿色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的支持,完善对绿色创新项目担保机制。通过产业政策、价格政策鼓励绿色生产和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激励和调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愿和行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在节能建筑、温室气体减排、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领域推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创新产品。设立“绿色资金风险池”,建立绿色产业创新基金,支持高碳企业低碳技术改造项目[3]。探索制定绿色项目标准和规范,发展基于碳排放权、排污权、节能量(用能权)等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
2.3 全面抓好绿色创新平台布局
在稀贵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种业等领域打造一批引领绿色创新发展的云南实验室。自上而下、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能够增强绿色产业创新能力和实现绿色价值引领的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以及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产学研合作共建一批绿色创新中心,支持开展绿色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和服务设计、绿色物流和绿色营销等。
2.4 全面抓紧绿色战略人才引育
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建立战略人才储备制度,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服务国家扎根地方的战略人才,形成推动绿色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有针对性的发现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敏锐洞察和思考前沿性问题、在局部领域抢占科技前沿制高点,具备战略规划指导能力、具有政府决策咨询影响力的战略科技人才。有意识地培养更多具有谋划未来高质量发展潜质、能够以独特视角看到潜在市场机会,可以通过大量创新活动产生新技术、新创意、新模式的高水平创新型企业家。
3 构建绿色科技支撑体系是建设绿色创新强省的重要手段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和培育绿色创新发展新动能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要加快绿色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为绿色转型升级赋能,努力推进更具强劲动力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3.1 着力构建绿色科学研究支撑体系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生态与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与生物安全、植物化学等领域基础研究优势,强化绿色创新强省的战略基础支撑。面向未来重大绿色创新场景和绿色发展愿景,瞄准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气候变化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建设一批科学研究中心,加快突破基因编辑、异种器官移植、材料基因等科学技术问题,抢占绿色科学研究的制高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绿色能源、绿色食品、数字经济等领域,在新型储能、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3.2 着力构建绿色循环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聚焦有色、化工、钢铁、烟草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清单,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和先进环保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围绕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大健康等领域全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突出绿色食品生产、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研发,推动绿色产业链和绿色产品价值链迈上高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超前布局绿色制造、绿色储能、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生态循环农业、生物绿色防控、绿色智慧交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高新技术。在数字经济领域,加快5G、区块链、物联网、边缘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推动产业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
3.3 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技术支撑体系
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安全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护好蓝天绿水青山。加强高原湖泊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深水湖泊水生态环境风险识别和生态调控综合技术研究及“一湖一策”防治试点。强化大气治理重点技术装备等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研究重点区域空气污染实时动态监控技术、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和修复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开展典型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功能提升相关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高黎贡山、哀牢山、无量山、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4 推进“双碳”试验示范是建设绿色创新强省的主要途径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仅需要胆识,更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实践。要勇于探索,争做绿色创新标杆,力争率先在全国形成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发展的一股新动能、新力量,努力推进更有实践成果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4.1 高起点创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试验区
把科技创新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选择滇中地区建设富有区域特色的碳中和科技创新先导区、示范区,布局一批绿色生产、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科技示范城市(县、区),形成科技创新引领城市群,率先在绿色科技转化、绿色金融服务、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出行、绿色生态保护等方面探索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挖掘新市场、发布新场景、抢占新赛道,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达峰样板”[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传播普及绿色生活知识,培育科技创新生态,在全社会形成践行绿色创新发展理念的氛围。
4.2 高标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
紧盯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组织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关领域科研力量,深入调研掌握云南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优势和短板,找准科技创新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发力点,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紧贴能源结构升级和重点行业绿色转型需求,瞄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加快绿色低碳试点地区推广应用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系统推进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4.3 高水平打造绿色科技创新区域合作典范
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区域合作,共享绿色创新成果,着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科技创新合作样板,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动实践贯穿到长江经济流域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在以金沙江流域为重点的沿江全域旅游发展、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一体化协同保护与治理等领域做出科技创新示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建立健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政府间绿色科技创新合作发展机制,大力推进绿色技术投资与贸易,共建绿色低碳科技示范园区,策划举办大湄公河流域生物多样性论坛、绿色科技创新合作大会等,共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共创美好生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