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货币研究进展与国际比较*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3-01-16刘孟飞孙成宇罗小伟

深圳社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比特货币聚类

刘孟飞 孙成宇 罗小伟

(1.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管部,陕西 西安 710002)

一、引言

自人类生产力发展至商品经济以来,货币便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并发挥着计价符号、交换媒介、支付结算等重要作用。随后,在历史的长河中货币的形态与式样不断变迁,但其本质和核心作用却始终未曾改变。当今,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高速发展,让人类文明进入到数字化时代,而以分布式账本、加密算法、智能合约为驱动力的数字货币,可以更好地满足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其低成本、匿名性、可编程和智能化等特性可能诞生全新的点对点支付方式,从而有效规避传统支付模式下存在的支付成本高、延迟突出等问题,数字货币将成为新的信用货币形态。

关于数字货币,最早可追溯至1983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Chaum所提出的E-Cash系统,但直到2008年匿名论文《比特币:一种P2P的电子现金系统》的发表才逐渐得到重视,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全新电子交易体系,使人们对数字货币有了全新认识。2019年,Facebook发布Libra白皮书,倡导建立去中心化、无国界的数字货币体系,众多机构纷纷加入对数字货币的研发,由此迎来百花齐放、蓬勃发展时期。据Coin Market Cap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初,全球共有13669种私人数字货币在线交易,总市值超过2.713万亿美元。以目前影响最广、市值最大的数字货币龙头Bitcoin为例(如图1),其总市值由原来的7.78亿美元(2013年7月5日)增长至最高的12439.27亿美元(2021年10月20日),相应其价格也由当时的72.77美元飙涨至最高的65270.53美元。

图1 Bitcoin价格与市值走势(2013—2021年)

数字货币的蓬勃发展已引起业界、学界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其依托区块链技术提供的全新资源协同整合将可能创造出真正全球化的通证经济,进而改变当下公司制的所有权结构。具体而言,数字货币将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通过通证(加密货币)分配给每一个参与者,而不仅限于股东,进而带来生产关系的长远变革,这也是数字货币在未来最深刻的影响。但数字货币在当前尚缺乏稳定的信用基础,且不存在“熔断”等保护机制,导致币值波动过大,难以承担价值尺度职能。加之,数字货币的发行只需线上虚拟成员的承认和使用,完全可以绕开央行等政府部门的监管,也无需国家信用背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再则,数字货币交易上的匿名和便捷性会拉长支付链条,难以对其进行追踪和溯源,这为金融犯罪提供了方便,从而给监管部门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各国加快推进由央行发起的有关主权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发行模式、监管体系等方面技术开发和理论模型构建,以谋求在数字货币方面处于优势地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报告显示,80%的被调查国家正在就法定数字货币即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开展工作,其中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正从概念研究转向实践开发,且其动机比发达经济体更强烈。例如,中国早在2014年就由人民银行开始着手对数字人民币(e-CNY)开展调查研究,并于2016年明确提出将发行数字货币作为央行的重要战略目标。目前,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等地已展开数字人民币和电子支付工具体系(DC/EP)公开测试。

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中外研究现状比较分析视角,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数字货币相关研究动态进行可视化分析与系统梳理,力图通过文献计量学法厘清数字货币方面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这不仅有助于明晰全球范围内数字货币研发的演变历程,也有助于发现中外学术研究上的差异,为未来国内理论研究提供学术智慧。再则,对数字货币内涵、运行机理、潜在风险的梳理也有助于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稳步推进和私人数字货币监管政策的建立完善,进而为管理当局提升货币政策成效和金融体系稳定提供一定参考。

二、数字货币研究概况

(一)数字货币的概念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数字货币在概念上尚未达成统一。作为一种非物质形态货币,其内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加以界定。广义的数字货币泛指一切电子形式货币,而狭义的数字货币则是不具备物理载体的数字化货币,[1]但李建军和朱烨辰[2]认为,数字货币仅指加密数字货币。数字货币虽然在所有权确权、交易方式、生产过程等方面同传统货币截然不同,但是某种程度上可以充当传统货币的替代形式。[3]

当然,各国央行和国际组织对数字货币的定义各有侧重。欧洲央行在其2012和2015年的报告中,以“虚拟货币”一词代替“数字货币”,就是考虑到虚拟货币是由私人机构发行且不受政府监管,仅在网络虚拟环境下使用的数字形态货币,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无法作为货币的替代品。杨东和陈哲立[4]认为,数字货币与现钞在定位和性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应将其纳入法定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Adrian和Mancini-Griffoli[5]则对数字货币内涵进行了大幅拓宽,将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等各类非物质形态货币均视为数字货币。为规避数字货币价格波动风险,新的数字货币种类——稳定币诞生并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区块链金融领域的一股强劲力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acebook在其白皮书中提议建设的未来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计划—天秤币。

综上,本文从当前主流数字货币的技术特点与基本职能出发,认为数字货币是一种以分布式账本和密码学原理为基础,具有价值度量、贮藏、可流通和支付手段等职能的,可以数字形式交易但尚不具有法定地位的可编程货币。

(二)文献来源和特征分析

为全面探究国内外关于数字货币研究的进展和方向,本文将利用CiteSpace文献图谱软件对近15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由于直到2008年比特币的出现,数字货币才真正进入公众的视野,且在此前的相关研究文献也较少,因此我们将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为尽可能提高检索全面性,本文将数字货币领域重要研究主题设置为检索条件,具体包括“电子货币”“电子现金”“虚拟货币”“数字货币”“比特币”“加密货币”“稳定币”“Libra”“Bitcoin”等,最后共得到相关文献457篇。国外文献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作为文献搜集来源,具体包括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等四大类期刊,检索主题涵盖“Electronic cash”“E-cash”“Electronic Money”“Virtual Currency”“Digital coin”“Digital Currency”“Bitcoin”“Cryptocurrency”“Libra”“Stablecoin”“CBCD”等,在删除新闻、书评、会议摘要及不相关结果,并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去重处理,共得到文献2268篇。

(三)发文时间趋势

通过按时间序列对国内外数字货币主题发文数量进行分析比较,可较为清晰观察到数字货币方面研究热度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Cnki与WoS核心期刊发文量时间趋势①2021全年发文量为按前三季度发文量推测数据,故以虚线表示。

显然,国际文献数量明显多于国内。国内文献是在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开展数字货币研究后才开始快速增长,特别是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数字货币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后,引发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潮,当年发文量达到36篇,至2020年进一步提升到97篇。类似地,国外发文量也是2014年前后开始快速增长。这可能与该阶段各国央行纷纷宣布试水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以及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天秤币等私人数字货币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扩大有关。

(四)国别分布特征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数字货币研究文献迅猛增长,但各国之间差异却较大。为了解该领域国别分布及合作情况,本文基于WoS数据库中的SCIE、SSCI、AHCI、ESCI四大来源期刊样本数据,按国别进行共现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数字货币研究国别分布情况

(续表)

其中,表1左半部分为发文频次国别分布共现结果。不难发现,发文量居前四位的分别是美国、中国、英国和法国,这意味着北美、亚洲、欧洲地区是数字货币研究集中区域,这4国发文量之和占整个文献总数的50.01%。表1右半部分为中介中心度国别分布共现结果。其中,英、美该项指标分别达到0.20和0.19,居于前两位,这反映出其在全球合作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作用。接下来为西班牙、法国和澳大利亚,这3国的中介中心度也达到0.10以上。因此,数字货币研究方面已形成了以英美为中心,其他区域内重要国家为支点的多边网络结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发文总量已达美国的79.43%,但中心度与领域内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仍较大。中国在数字货币研究方面的节点中心度仅为0.02,这与发文量居全球第2位是不相匹配的,反映出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五)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分布

同时,对国内外文献样本中的作者和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鉴于Cnki数据库中数据无法在CiteSpace软件中进行作者和参考文献的共被引分析,故在该部分仅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获取样本,检索期间与主题选择同Cnki数据库检索设置一致,最终共获得141篇文献,差异主要来自剔除了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样本。国际文献分析仍然采用WoS数据库。

表2 数字货币研究核心作者与核心机构

(续表)

根据作者共被引分析得到的中心度进行排序,可发现影响力较强的研究者大都隶属于国内外知名院校或政府机构。在国内,该领域内已出现几位长期关注该主题且影响力较高的学者,但目前国内学者间合作还相对较少,且合作者比较固定。其中影响力靠前的为姚前、谢平、盛松成、范一飞、杨东、谢星,分别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政府机构和高校。需要注意的是,最具影响力的前4位国内学者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反映出我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研究的高度重视。从WoS高被引作者及机构分布来看,国际合作网络中还未出现中心度大于0.09的关键节点,研究分布相对分散。

三、数字货币研究热点和趋势

(一)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共现功能,抓取国内外研究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绘制得到图3的国内外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其中,节点越大,则表明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

图3 国内外数字货币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①图3(a)为国内数字货币研究关键词共现结果,图3(b)为国际相关研究关键词共现情况。

在图3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聚类分析功能进行研究主题归纳,进而生成国内、国际相关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4)。其中,国内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中Q值为0.8416,国际研究聚类图谱中Q值为0.8496,均大于0.3,表明聚类效果良好,模块结构显著。同时,国内聚类图谱S值为0.9791,国际研究聚类图谱S值等为0.9511,均高于0.7,表明当前聚类结果有较强可信度。

图4 国内、国际数字货币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①图4(a)为国内数字货币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4(b)为国际相关研究关键词聚类结果。

图4中的红色字体且带有“#”号标识的为聚类名称,反映该关键词聚类内的共同研究主题。其中,聚类序号越靠前的,说明主题出现时间越早;反之则越晚。黑色字体反映的是不同聚类中的具体关键词。关键词数量多、线条密度大的模块,其内部研究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研究的理论体系趋于成熟,也是整个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核心主题。另外,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发现,国内研究中不同聚类之间的交叉相对较少,独立性较强,但在不同聚类间也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和借鉴;而国际研究中各聚类间交叉密集,学科融合性更强,数字货币研究的影响力正向其他领域辐射。

在图4(a)的国内研究聚类知识图谱中,前五大聚类主题主要聚焦于数字货币基础研究。聚类“#0”中有“比特币”“加密货币”“信用货币”“主权货币”“货币属性”“发展趋势”等节点,对于比特币货币职能及其发展趋势的探究是该领域关注的要点。聚类“#1”中的节点较多,除了“数字货币”外,还包括“法定货币”“金融科技”“跨境支付”“监管科技”“交易平台”“去中心化”“监管沙盒”、“风险监管”“货币竞争”“动态溢出”等关键词,但除数字货币外未出现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因此该聚类内的研究均是围绕数字货币的延伸性研究。聚类“#2 区块链”中的“稳定币”“ico”“扩容”等关键词与区块链紧密联系,是对区块链技术的具体应用和技术扩展。以“ico”为例,其依托区块链技术,打破区域壁垒,可获得全世界投资者的投资,已成为当下区块链融资的主要方式。聚类“#3”中,“金融监管”“中央银行”“货币需求”“移动支付”“大数据”等是除“虚拟货币”外的重要关键词,主题较分散,说明虚拟货币“是什么”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聚类“#4”中的“盲签名”“公平性”等是数字货币加密的基本原理,“共识机制”则是数字货币在去中心化条件下产生和运行的底层机制,当然该聚类主题“匿名性”亦是数字货币的最突出特点,交易各方无需使用真实身份而是依靠共识机制实现交易。聚类“#5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数字货币应用发展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是对基础性主题的延伸性研究。

在图4(b)的国际研究聚类知识图谱中,聚类“#0”包括“virtual economy”“economics”“volatility”“model”等高频词,且这几个关键词的中心度均超过0.1,该聚类是整个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其中虚拟经济发展情况预测评估、数字货币市场建模是研究热点。聚类“#1”涵盖了“technology determinant”“neural network”“test”“cross correlation”等关键词。这一聚类主要针对数字货币中的技术因素展开研究,作为一种技术驱动的经济领域新事物、新变革,技术缺陷的优化改进对其日后是否能真正实现广泛流通起着决定性作用。聚类“#2 dynamic inter-dependent”中,“dependence”“volatility spillover”“unitroot”“bubble”是高频关键词,该领域主要针对比特币或其他数字货币的价格波动、溢出及其之间的动态相互性展开研究。聚类“#3”聚焦于投资组合的绩效表现,涵盖了“portfolio perfomance”“hedge”“gold”“investment”“stock”“dollar”“commodity”“inefficiency”“safe haven”等较多的高频关键词,反映出数字货币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品,已引起证券、基金等实务投资机构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其与证券、黄金、原油、美元等之间的价值组合、相互关联进行了深入研究。聚类“#4”中出现了“venezuelan bolivar”“market”“dynamics”“price”“time series”“uncertainty”“predict”“regression”等高频关键词,反映出数字货币相关研究已向金融业的具体经营管理领域广泛延伸,并且研究方法愈发多样化。聚类“#5 virtual currencies”中有“bitcoin”“blockchain”“behavior”“money”“network”“system”“prediction”等节点。其中,比特币作为现有虚拟货币中最主流形式在该聚类中占有极高地位,同时对虚拟货币的运行机制、经济影响预测亦是当下研究前沿。总体而言,国际文献的研究主题相对广泛深入,研究视野更为全面系统。

接下来,根据图谱数据整理得到国内外数字货币研究文献的前20大关键词,具体结果报告于表3。

表3 数字货币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续表)

通过表3的关键词中心度可发现,国内文献的前8位节点中心度均在0.10以上,这些节点可视为数字货币领域内的核心节点,对该领域内信息流动具有关键控制作用。与此同时,共现图谱中未出现较为孤立的单一节点,不同主题间联系紧密,这反映出国内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协同效应。相对而言,国际文献的中心度较低,仅前4位的节点中心度高出0.10的临界值,其原因可能是国际文献所关注主题较为宽泛,导致不同研究主题之间起中介中心作用的关键词较少。

(二)研究热点国际比较:基于关键词共现

1.国内研究热点领域

表3显示,国内文献研究的五大关键词为数字货币、比特币、区块链、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出现频次均高于40次。纵观这些高频关键词,总体上涵盖了数字货币底层技术、具体形态、政策选择、未来前景等多方面主体,表明当前国内研究范围日趋全面。具体来看,国内研究进展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关于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研究,这方面文献出现较早,多关注“区块链”“匿名性”“公平性”“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等。如贾丽平[6]以比特币为例阐释了数字货币产生方式、交易支付方式及获取方式,并与传统虚拟货币做了区分。孙国茂[7]则将区块链技术延伸,阐释了其作为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在数字货币、支付结算等领域的应用逻辑。

二是关于数字货币的具体形态演变,由“电子货币”“电子现金”“比特币”“加密货币”等向“法定货币”“稳定币”等新形式拓展延伸。尤其近两年,国内对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探索性文献显著增加。刘晓欣[8]分析了数字人民币的主要特征,张姝哲和和韩兴国[9]、黄国平等[10]讨论了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态势、运营模式与政策影响,王胡坤[11]则指出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实践难点。

三是关于央行的政策选择研究,“货币政策”“反洗钱”“信用”“共识机制”是持续探索的热点。徐忠等[12]认为,中央银行受国家信用支持,在发行数字货币上相比私人机构具有天然优势。但法定数字货币会冲击现有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政策传导效应。[13]

四是关于数字货币的潜在风险与监管对策研究。该方面观点的争议较少,大多认为数字货币发展可能带来金融不稳定、监管缺失、数据决策失效以及系统风险。[14]过去10年,世界各国出于保护区块链技术发展考虑,并未对加密货币展开积极治理。[15]在管控模式上存在放任、控制与风险预防等多种模式且态度不一。

五是关于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研究。数字货币可彻底打破资金流通障碍,大幅优化金融市场内外资金流通状态,[16]助力传统供应链金融向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为广大企业提供更加高效、普惠的金融支持服务,提升企业融资效率。[17]此外,区块链技术与支付结算、数字票据、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亦是未来潜在发展趋势。[18]总体来看,“数字经济”“货币体系”等是其发挥效能的潜在领域。

2.国外研究热点领域

国外研究中的关键节点与国内研究差异悬殊,国外研究以“bitcoin”“volatility”“gold”“inefficiency”“market”“model”“economics”“dollar”“behavior”和“technology”作为前十大高频关键词,出现频次均在40次以上,表明国外学者除了关注底层技术架构外,还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属性功能、市场特质和经济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在安全监管与政策选择方面虽也有涉及但文献数量较少。

首先,关于比特币究竟能否成为货币的讨论,该领域观点仍争议较大。有学者认为,比特币具有交换媒介、价值储存和计量单位等货币基本属性,[19]是数字经济时代货币的高级形式,[20]且已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21]但亦有学者认为比特币不是货币,因为其在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存储等方面的功能较差,[22](P31-43)加之持有者多出于投机心理,一旦其失去升值预期,避险能力和对冲效应将大幅降低,因此并不具备成为货币的长久生命力。[23]

其次,从比特币的功能和构成要素出发,针对数字货币的基本架构和底层技术展开研究。例如,Tschorsch和Scheuermann[24]介绍了比特币协议及其构成模块,探讨了比特币协议应用的基础框架和核心要素。Saito和Iwamura[25]主张对区块链技术的工作证明机制进行重新设计,以降低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价格波动频幅,促使数字货币可更广泛地用于支付过程。

再次,关于数字货币价格波动问题的研究。Bariviera[26]利用Hurst指数研究了比特币收益和波动性长记忆的时变行为。Poyser[27]认为数字货币价格受宏观金融、货币市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Kristoufek[28]认为,与谷歌、推特等搜索趋势也存在密切关联。从长期看,数字货币的吸引力是其价格的决定因素,如Sovbetov。[29]也有研究探讨不同币种价格之间的关系,Sifat等[30]通过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识别了比特币和以太币之间的价格领先优势。

最后,数字货币市场有效性及其经济影响亦是关注的重要方向。Urquhart[31]发现,比特币市场在整个样本期内是低效的,但随着比特币市场的成熟其效率可能会提高。Nadarajah和Chu[32]证实了比特币收益满足有效市场假说。有学者认为,在心理因素驱动下,大多数市场参与者诉诸于启发式投资,可能会出现非理性泡沫,[33]不能忽视比特币市场中信息效率低下的存在,尤其是在高频交易下。[34]经济影响方面,包括比特币泡沫的金融风险[35]、数字货币对一国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冲击[36-37]、CBDC对银行部门及金融稳定的影响[38-39]等。

另外,表3显示国际研究中的关键词中心度与频次间的错配程度较深。其中,频次最高的“bitcoin”,其中心度仅0.03;“inefficiency”出现频次高达194,但其中心度却仅0.01。与之相反,共现图谱中的最核心节点“market”,其中心度达0.19(最高),但频次仅121。“technology”“network”为另两个中心度达到0.1的节点,但其次频次却都未超过40。这种错配预示高中心度的节点可能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

(三)研究趋势国际比较:基于关键词演进和突现词分析

1.研究主题演变国际比较

(1)国内文献研究主题演变

为更清晰地观察国内外数字货币研究发展脉络,将重要节点按照时间线排布,从上至下的时间线分别对应“#0 比特币”到“#14 国家化”共15个聚类主题,且聚类标签颜色与对应时间线保持一致。同一聚类主题内的关键词呈现于同一时间轴内,并按其出现时间先后分别列示,最终得到如图5所示的主题演进时区图谱。其中,规模较大的节点反映其在聚类主题内的影响力较强,特别是外部存在紫色圆环的节点,紫色圆环越厚,则节点在聚类中的中介中心度越高。此外,从连线密度来看,前4位聚类主题不但研究起步早且线条密集,代表其内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出现新的热点关键词,始终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

图5 国内数字货币研究主题演进时区图谱

纵观国内数字货币研究主题演进过程,2013年之前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电子现金、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等。进一步结合本文整理的具体文献来看,这一阶段的文献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法,重点针对数字货币的运行原理、货币属性、技术特征等方面展开前期研究。从文献量来看,2013年前国内还鲜有数字货币相关文献出现,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消费移动终端不断普及背景下,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实现了快速发展[40],不乏有学者对二者的运行机理[41-42]或经济影响[43]进行剖析和解读。

2013年后,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改之前的反对或保留态度,逐渐对比特币秉持包容政策。例如,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于2013年6月18日获得了美国财政部货币服务实务许可,标志着比特币已被美国政府作为货币对待。此外,德国财政部在2013年8月19日开始允许将比特币作为记账单位并用于多边结算,亦可作为合法货币用于交税和贸易。在此情景下,国内相关研究也开始密集出现,研究主题也从数字货币底层技术和基本运行逻辑梳理过渡到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爆发式增长的风险和监管漏洞探讨,并尝试构建可行的监管模式。[44]樊云慧和贾耀鑫[45]认为,现行法律在数字货币领域处于真空状态,其法律地位模糊易引发法律制度缺失、法律救助不力等一系列问题。李真[46]指出,数字货币所带来的金融创新伴随着信息安全风险、第三方支付风险、网络借贷风险和“长尾”风险,且其波及范围要远超传统金融体系。

目前,数字货币所带来的影响已扩大至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相关研究主题也日趋多元化,主要关注点有三。一是货币政策影响方面,较主流的声音是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可以打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还可在极端情况下提供如负利率等更强力的货币刺激。[47-48]但有学者认为,如果主权货币使用者和数字货币使用者之间的经济联系过于松散,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失效。[49]二是数字货币发展与金融科技创新间的互动影响方面。数字货币的发展对金融科技的影响尚存不确定性,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的数字货币具有极强的去中心化特点,必然削弱传统金融的中介职能。[50]与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金融科技相反,数字货币的发展可能弱化传统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功能。[51]此外,数字货币的产生需要基于预设共识机制的区块链,而前置化预设规则的设计者的信用存在不确定性,将成为金融科技风险的根源。[52]三是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方面。范一飞[53]主张将数字货币界定为现金(M0)范畴。姚前[54]从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交易、回笼机制等关键问题出发,提出“一币、两库、三中心”的体系核心要素。应完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理论基础,设计“前瞻条件触发”机制,[55]构建可智能决策货币供应量的AI货币发行模型[56]。2018年以来,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央行数字货币持越来越积极态度,[57]国内学界转而更多关注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动机[58]、机遇挑战[59]、方案策略[60-61]及对金融系统的影响[62],并且实证研究方法也被逐渐引入[63-64]。

(2)国际文献研究主题演变

在图6的国外数字货币主题演进时区图谱中,对“#0 dynamic connectedness”到“#15 price clustering”共16个聚类主题中的关键词依出现先后进行列示。与国内不同,国外研究的中继性节点比较多,特别是2014年以后形成了大量新兴节点。这一方面与新币种、新技术的出现相关,另一方面也受学界新的研究思路与数据搜集方法变化的影响。它反映出国外研究中各节点独立性较强,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多为直接联系,而非通过少数几个节点形成局部中介性关联。此外,大部分国外文献聚类节点间的连线很密集,表面国际研究的延续性较强,不断涌现新研究热点之现状。

图6 国外数字货币研究主题演进时区图谱

由图6可以发现,2014年之前节点规模大多较小,在整个演进时区图谱中多为起始节点或分支节点,其中最大的两个节点分别是“market”和“model”,这反映出国外研究在早期注重通过模型构建分析数字货币市场的特点。2014年后逐渐出现影响深远且能够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如“bitcoin”“volatility”“economics”“inefficiency”等。总体来看,国外数字货币研究以2014、2018年为界线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基础研究阶段(2014年之前)。该阶段国外文献主要对比特币的货币属性和市场变动特征进行探讨。如Grinberg[65]指出比特币是一种效率高、成本低的价值交换工具;Böhme等[3]认为比特币能胜任高层次的交换媒介职能;但Sinha[66]则认为比特币不具有内部价值,其本质是一种投机工具;Weber[67]也强调比特币的价值仅来自于投资者信心。在该阶段,比特币价格的急剧波动开始引起学界的兴趣。Kristoufek[28]发现标准金融理论难以解释的比特币市场现象,可用投资者情绪进行阐释,这与Polasik等[68]的观点刚好相印证。Kondor[69]对其交易网络的底层系统建模,构建出一套网络结构随比特币价格显著变化的可视模型。

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14—2018年)。在该阶段,对数字货币价格不稳定性的研究成为学界重中之重,但仍以比特币为主要研究对象。Dwyer[70]发现比特币的平均月波动率远高于黄金或一组以美元计价的外币。Baur和Dimpfl[71]同样认为比特币价格的波动非常剧烈,约等于主要汇率(美元对欧元或日元)波动性的10倍,这致使其作为交易媒介或风险分散工具的作用受限,而造成比特币价格剧烈波动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72]和投资者信心[73]。同时,数字货币对政策设计的影响也是研究热点。Hsieh[74]提出,应将加密货币按挖矿阶段和流通阶段划分,挖矿阶段的比特币不能被视作资产,只有流通中的加密货币才可作为资产对待而享受优惠税收政策。Shen和Hou[75]建议央行可将存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作为缓解法定数字货币降低商业银行贷款能力的政策手段。另外,数字货币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影响,其引发的技术革新也逐渐扩散至供应链、工程管理等其他领域。Choi[76]检验了当前在商业交易中被部分接受的加密货币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密货币能够使所有供应链代理商和消费者实现双赢局面。Lu等[77]设计了一套基于区块链的双层政府工程监管系统。

三是多元探索阶段(2018年至今)。对前期研究主题的深化和进一步分类探索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如Gajardo等[78]、El Alaoui[79]等文献是在“currency”“economics”等前期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特币与汇率、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金价、原油市场等之间交叉相关的存在性和不对称性进行研究,并对比特币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做了模型检验。再如聚类“#5 switching cost”中的“volatility spillover”相关研究。Katsiampa等[80]对太币、莱特币实证分析表明,不同加密货币之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Fasanya等[81]采用基于小波变换(Wavelet-based)的方法探讨了7种主要加密货币在2014年8月8日至2018年2月2日间的市场一致性和波动性因果联系。这种对前期主题进行拓展研究还包括“#9 dynamic approach”中的“market efficiency”,“#10 gold return”中的“investor sentiment”等。此外,在该阶段各国的CBDC研发纷纷进入试点阶段,研究重点从早期文献的框架搭建演进到对潜在风险的预警与应对。Viñuela等[82]提出克服CBDC困境的阶段性策略,Fernández-Villaverde等[83]针对CBDC引入后导致中央银行与民间金融机构竞争存款问题展开探讨。同时,此阶段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主题,如聚类“#13 investor attention”从投资者视角侧重于数字货币特征与功效的研究。

2.研究关键词演进国际比较

突现关键词是在某一时区内出现频次有较大变化(通常为激增)的关键词。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Burst Detection功能捕捉数字货币领域内突现词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以把握领域内研究热点的变化,如图7所示。

图7 国内外数字货币相关研究文献关键词突现结果 ①图7(a)、(b)分别为2009—2021年国内、国外数字货币相关研究关键词突现结果。

(1)国内文献关键词突现

从图7(a)可知,在图谱25个突现词中,“电子现金”“电子货币”的突现度均超过10,在该领域属于异常突现,究其原因在于电子现金/货币早期非实物货币的主要形式,且在早期该领域的国内相关 文献数量较少,使得它们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故而出现超过10的异常突现情况。此外,突现度较高的还有“比特币”和“区块链”,其突现强度分别达到了7.18、8.31。这两个关键词是当前数字货币研究中最基本的概念,前者是代表性币种,后者是基础技术,因此相关研究大多围绕这两大关键词展开,突现强度必然较高。

从突现时间来看,上述突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因其在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突现时间也普遍较长,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学界研究的密切关注点。另外,“交易平台”“货币乘数”“货币需求”和“影响”为2008、2009年开始出现且突现时间均不少于5年的突现词。这反映出数字货币终端交易系统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从电子货币时期起便广受关注。

从演化趋势来看,各类突现词的出现时间较为集中,主要包括2008、2009和2019年三个密集突现时点。联系数字货币的实践研发历程来看,2008—2009年是代表性币种比特币出现并进入市场交易的时点,关于比特币的内涵、性质、机理的研究也随之而生,如“公平性”“匿名性”“可分性”“盲签名”“代理签名”“智能卡”等突现词都是与此相关的研究主题。而在2019年之后,数字货币更广泛地进入流通领域,一些实体企业开始接受数字货币作为支付和结算手段,且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正式进入试点阶段,这些变化使得强化数字货币监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故出现了“金融监管”“监管科技”“监管沙盒”等一系列强政策需求的研究突现词。另“区块链”“金融监管”“金融科技”“监管科技”“货币政策”“监管沙盒”是近3年(2019—2021)的共同突现词,说明当前国内数字货币研究领域热点正在向实践应用、行业监管方向拓展延伸。

(2)国外文献关键词突现

由于国外数字货币研究文献数量庞大,突现词数量相应较多,同时考虑到与国内图谱保持一致,故仅选取前25位突现强度较大、突现时间较长的突现词进行展示,以反映2008年以来该领域国外研究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

从突现时间来看,前期突现词的突现时间普遍较长,如“scheme”“adoption”“system”“si gnature scheme”等。这一方面与早期研究文献较少,关键词种类匮乏有关;另一方面反映这一阶段国外研究侧重于数字货币底层架构和运行原理的梳理工作。此后,突现时间较长的关键词有“competition”“design”“secure”等,时间跨度为2013—2018年。该阶段,学术界在基本运行框架基础上,开始对数字货币运行机制进行探讨,这是对前期基础性工作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应用,而数字货币带来的货币安全、金融安全问题时至今日仍悬而未决,因而学界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关注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金融稳定的影响和安全保障机制设计。

从突现强度来看,“money”“economics”两词存在异常突现情况(突现强度分别为7.12和9.82),表明该领域对数字货币与货币、经济双向反馈机制研究的重点关切。这一方面是数字货币能否成为真正的货币进入应用及其大规模应用的经济影响,另一方面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数字货币价格波动的强化或平抑效应。突现强度次高的关键词包括“system”“competition”“volume”等。其中,“system”和“volume”是对数字货币本身特征和性质的阐释,“competition”则聚焦数字货币与传统法定货币的竞争替代关系。另外,从图7(b)中不难发现,“long memory”“innovation”“stock price”是时下研究热点,其主要关注点是数字货币市场的运行情况,从其价格长期记忆性以及与股票市场的关联关系等新视角出发继续深入探究,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研究主题。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梳理后发现,国内研究的学术影响力相对较低,美、英、法等国在该领域内的中心度较高,其主因如下。

首先,研究内容上,当前国内相关研究存在研究视角单一且内容分散的问题,特别是私人数字货币的经济影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国外研究视角相对广泛,基本涵盖私人数字货币与法定数字货币底层技术、运作机制、经济影响、相互关联以及未来趋势等各方面内容。具体来看,国内研究政策导向明显,多关注法定数字货币(CBDC)的发行模式和发行影响,从央行数字货币的意义[84]到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构建和架构选择[85],再到经济效益和风险监管[86],研究角度不断深入。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试验走在世界前列,但另一方面由于法定数字货币仍是构想中的货币,相关理论框架构建和对其发行影响的判断尚处于逻辑推理阶段而无法得到实际数据支撑。相较而言,国外学者除对CBDC进行研究外,私人数字货币的应用现状、运作系统与可能带来的影响亦受到广泛关注。[87-88]

其次,研究方法上,国内现有研究多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文献相对少见。从仅有的几篇实证研究文献来看,国内文献仅限于数字货币替代效应[89]、货币乘数[90]或宏观经济影响效应[91]等,这与国外文献针对数字货币市场状态建模[92-93]、市场有效性检验[94-95]、定价效率测度[96]、价格波动比较[97]、长期记忆性分析[98]等展开广泛研究形成鲜明对比。其原因可能是,国内监管机构对私人数字货币的发展一直保持高度慎重态度,没有形成如国外的Binance(币安网)、Okex(欧易)等大型交易平台,实证研究所需的数据缺失。

再次,学科间交叉研究较少。以会计学为例,数字货币如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定货币,对于会计记账和结算方式等均会产生巨大影响,但目前国内鲜有相关的交叉研究成果,仅有罗玫[99]关于加密数字货币会计确认的分析以及胡元聪和曲君宇[100]数字人民币对税收争议的影响研判可参考。同时数字货币衍生的刑事犯罪、立法完善等议题开始引起法学界的关注,如刘少军[101]、于品显[102]等。国外文献的交叉性研究已逐渐向财税、能源、环境、哲学、法学等理工、人文等多学科探索,如Marchiori[103]在扩展的货币模型框架下模拟虚拟货币发行对通胀税(Inflation Tax)的刺激效应,He[104]讨论了央行数字货币对跨境支付体系及宏观财政效率的影响,还有有文献关注比特币挖矿带来的能源消耗[105-106]、气候变化[107-108]等。另外,Bailey等[109]从哲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视角讨论了虚拟货币涉及的数据隐私、抵制审查和共识程序设计选择等问题。可以预见,随着数字货币与企业经济活动联系越来越紧密,未来在会计、税务、法学、能源、工程设计等领域可结合实际应用开展更深入研究。

最后,数字货币底层技术仍需完善。数字货币发行与交易均基于区块链技术,而区块链技术所采用的分布式记账模式普遍存在用户隐私保护不足[110]和存储空间浪费的缺陷[111],且区块链记账过程中工作量证明机制(Proof of Work)伴随着算力浪费[112]。虽然基于CryptoNote协议开发的门罗币较好的保护了用户隐私,而焚烧证明(Proof of Burn)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区块链工作量证明机制的算力浪费问题,但又存在着安全性差或性能瓶颈低的缺点,进而难以完全满足数字货币全面替代纸币所面临的交易速度需求。

五、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本文结合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与人工删选方法,对近10年来国内外数字货币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厘清数字货币研究的脉络,分析总结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方向。总体来看,国内外数字货币研究近10年间均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的发展历程,从仅局限于电子现金的初始形态、比特币单一币种的探讨扩展至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等诸多项,研究内容也加速拓展,从技术革新引发的研究热潮到以学术研究引导实务发展,研究主题不断深入。

时间演进上,国内和国外研究均以2014年为界。2014年之前文献较少,且集中于电子现金、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比特币等少数主题;2014年以后相关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文献数量急剧上升,研究主题不断丰富发展。相较而言,国外文献中对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等不同类型的非物质形态货币研究起步较早,故从主题演进上来看未出现集中对比特币底层技术的梳理过程,在早期就开始了市场影响和模型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此外,从研究相关性来看,国外文献的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研究内容间存在延续性和交叉相关性,且关键词范围更为广泛,已形成较完善的研究体系。最后纵观国内外已有文献,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货币功能属性、经济影响、法定数字货币研发、金融监管等四个方面,而国内更侧重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

(二)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全面对比,结合数字货币应用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提出如下展望。

研究内容上,国内存在研究内容单一且关联度低等现状。未来可突破央行数字货币和监管政策局限,对数字货币进入流通领域与相关技术进入金融、物流等领域展开进一步研究。此外,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还尚未形成定论,数字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对货币创造、货币乘数、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还需继续探索。进一步,货币政策效应的改变是否会颠覆传统金融模式而形成新的金融业态,是否会改变金融机构的业务范畴和盈利模式也可关注。

研究方法上,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支撑下的数字货币本身具有交易数据公开易获得的特点,可从国际公开交易市场获取数据并用于有价值的实证研究,以研究数字货币市场的普遍规律,切实提升学界研究成果对政策制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研究视角上,未来可积极推进数字货币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研究。可面向各学科需求开展强导向型研究,以推动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拓宽研究思路,关注点不应局限于数字货币直接影响的经济领域,可向综合性更强的其他方向发展。如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结算使得某些偏远、弱小国家与世界主流大国的联系更为紧密,可能引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新变革;新冠疫情等全球性突发事件背景下数字货币的保值属性以及稳定投资者情绪功能等方面亦是可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共同探讨的议题。

进一步深化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研究。如可就如何构建更适合实际需要的存储方法、账本模式、共识机制、溯源机制,如何在强化金融安全的同时保障个人隐私等。具体有:在存储技术方面,需降低全节点共同存储产生的资源浪费;在账本模式方面,弱中心化的联盟链模式可能是未来数字货币的更优选择;在共识机制方面,共识目标更科学有效的机制设计研究是未来研发方向;在溯源管理方面,如何达成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实时可追溯的平衡以及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间合理划分数据管理权限等。

猜你喜欢

比特货币聚类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比特币还能投资吗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比特币分裂
比特币一年涨135%重回5530元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苹果封杀比特币应用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