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纵隔上皮样血管内皮瘤CT表现与病理相关征象分析

2023-01-16弋春燕曾显荣王婧妍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化生骨细胞高密度

弋春燕 马 捷 曾显荣 王婧妍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 (广东 深圳 518000)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是1982年由Weiss SW和Enzinger FM[1]首先报道41例以血管为中心却具有上皮样外观的肿瘤,早期多诊断为癌或者转移瘤,然而它的临床预后多位于血管瘤及血管肉瘤之间,所以称之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Weiss SW报道的41例病人中四肢发病率最高58%、其次是躯干15%,而纵隔仅1例占2%。因EHE占所有血管肿瘤不到1%,所以临床、影像及病理对其认识不准确,经常被误诊并且未经适当治疗,导致在某些情况下预后不良,Deyrup AT[2]等报道有25%的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高达15%的患者死亡。而更加不幸的是纵隔EHE具有CT影像资料的病例更加稀少,均是个例报道,术前诊断均误诊,且多误诊为良性,这与我们对其影像特征认识不足有关,同时对于其CT表现的病理基础,各论文推测的结论不一。所以本文通过分析一例EHE的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及CT征象进行比较分析,解决以下3个问题:(1)EHE有哪些影像学表现;(2)什么影像征象对其术前诊断有提示作用;(3)CT各征象产生的病理基础是什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女,45y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CT:前上纵隔肿块,呈分叶状,部分边缘清晰,平扫CT密度不均匀,其内伴有高密度(CT值123HU)、脂肪密度(-32HU)及软组织密度(43HU),增强后软组织密度部分明显强化CT值约104HU。考虑畸胎瘤可能(见图1)。

图1 CT增强:图1A:平扫可见点状高密度影(箭头),其内伴有裂隙样脂肪密度(三角形);图1 B:增强期内可见裂隙样低密度影与周围脂肪相延续(箭头);图1 C:冠状位显示明显受压、变窄的左侧头壁静脉(箭头);图1 D:左侧胸壁静脉代偿增粗、迂曲(箭头)。图2 HE染色(×100):图2A:胞质内较多空泡形成(箭头);图2B:肿瘤细胞略呈梭形排列呈索状(箭头).

术中发现前上隔肿块质硬,与左无名静脉、双侧胸膜、粘连。左侧无名静脉被包绕,其外侧可见代偿增粗静脉。

病理大体表现为结节切面灰黄灰褐实性,质中。组织形态学表现为由排列成短索状和小巢状的瘤细胞组成,基质部分呈黏液透明样,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及梭形,胞质内管腔或空泡形成。瘤细胞核分裂呈空泡状,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化:Vimentin(+)、CD31(+)、CD34(+)、Fli-1(+)、EMA(灶+)、SMA(-)。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病变符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见图2)。

1.2 方法收集1990~2019年PUBMED及中国知网收录的具有完整病理及CT资料的前纵隔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分析其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化生骨、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脂肪细胞)及CT征象(肿块密度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采用SPSS 22软件对患者发病年龄、大小、CT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数据结果以()表示,CT征象与病理相关性比较采用Fsher's精确检验。由两名医师同时收集文献及患者资料,并最后讨论分析得出结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收集具有完整病理及CT资料文献15篇共17例患者[3-17](见表1),其中Xiaojun Yao[14]报道病例中收入2例病例,男性8例,女性9例,发病年龄18-79岁(48±15.49),肿瘤最大长经3.3cm~20cm(6.74±4.12cm)。

表1 病例信息汇总

免疫组织化显示CD31阳性11例(64.7%)、CD34阳性12例(70.6%)、Vimentin阳性8例(47%)、VIII阳性7例(41.2%);CT显示肿块钙化12例(70%)、脂肪7例(41%),病理组织学显示含有化生骨8例CT均表现为高密度,而另外4例CT表现为高密度患者,1例病理提示含有软骨粘液样基质,3例含有钙化组织。而病理提示含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5例,其中3例CT表现为高密度,另外2例无高密度表现,然而3例CT高密度患者患者均合并化生骨,CT高密度与化生骨有明显相关性(P=0.029)而与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无明显相关性(P=1)。CT显示7例脂肪密度患者其中3例细胞学显示有成熟脂肪细胞,而另外4例细胞学未提及。13例提及周围血管关系,来源于头壁静脉6例(46%)、上腔静脉3例(23%),主动脉弓旁3例(23%)、胸内静脉1例(8%)。11例提及术前诊断均误诊,10例误诊为良性(90%),误诊为畸胎瘤5例CT均表现为高密度和脂肪密度,而另外6例CT高密度患者未给出术前诊断,误诊为胸腺瘤6例CT均无高密度及脂肪密度,其中1例误诊为恶性胸腺瘤,见表2。

表2 CT与病理特征对照

3 讨论

EHE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类肿瘤,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病理和生物学具有侵袭性的肿瘤,位于良性血管瘤和恶性血管肉瘤之间,可以发生于全身各器官或组织,而纵隔发病率约占全身发病率的2%~8%之间[2]。因为EHE占所有血管肿瘤的不到1%,因此经常被误诊并且未经适当治疗,导致在某些情况下预后不良,超过50~76%的患者无症状[18]。因其发病率少至今没有对纵隔EHE进行的大病例研究,其中1998年Ferretti GR[17]对文献进行回顾分析20例纵隔EHE,发病年龄为19-79岁,本研究患者发病年龄为18-79岁(48±15.49),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纵隔EHE临床症状和体征是无特异性,主要是由于局部压迫和邻近器官的刺激,如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一些无症状患者体检意外发现[12],而发现时肿瘤通常较大,这可能与肿瘤生长于前纵隔空间较大有关,文献中17例患者,肿瘤最大长经约6.74±4.12cm,最大可达22cm。

从1982年Weiss和Enzinger首次报道并提出EHE概念至今随着对EHE认识的加深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开展,学者发现EHE也可以发生于多种实质脏器如肝、肺、纵隔、胸膜、腹膜、脑及骨等,学者发现不论发生于软组织或者器官如肝、肺均容易误诊,肝脏EHE误诊为硬化性胆管癌,而肺EHE则多误诊为支气管肺泡癌[19-20]。纵隔病例基本被误诊,对于纵隔病变CT检查作为首先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它不仅可以对肿瘤进行定位,还可以通过增强了解肿瘤血供及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指导临床治疗。收集15篇文献共17例患者,其中7例未给出术前诊断,10例有术前影像诊断患者均误诊,误诊率100%,且90%误诊为良性畸胎瘤或者胸腺瘤,5例CT表现为高密度及脂肪密度的患者误诊为畸胎瘤,5例软组织肿块患者误诊为胸腺瘤。

EHE是典型的血管中心性肿瘤,63%起源于血管,特别是大静脉或中静脉[1],本文13例文献提及与周围血管关系,其中6例起源于头壁静脉、3例上腔静脉、3例位于主动脉弓旁、1例起源于胸内静脉。由于对EHE的CT征象不了解,所以术前对于肿瘤的良恶性判断及周围血管关系没有给予重视,本文这例回顾分析CT图像发现其与左侧头壁静脉关系密切,头壁静脉明显包绕,远端消失,并且可以发现周围静脉代偿增粗(见图1C~图1D)与术中所见相符。Weiss[1]研究显示10%~20%的EHE病例分别表现出局部复发和转移,而本研究中这例患者术中无法与左无名静脉分离,最后切除无名静脉。导致左上肢水肿,左侧胸腔积液,所以术前CT对肿瘤周围血管关系判断对肿瘤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

免疫组织化学方面,内皮分化是诊断EHE的重要标准,肿瘤细胞可表达多种血管内皮抗原:CD31、CD34、VIII因子、Vimentin、FLI-1、ERG。其中FLI-1、ERG作为新的血管标记物抗原[21],所以本文CD31、CD34、VIII因子及Vimentin相关抗原,CD31阳性率 64.7%、CD34阳性率70.6%、Vimentin阳性率47%、VIII阳性率41.2%;Julio A[3]研究发现在髓脂瘤伴有EHE的患者中表达WWTR1-CAMTA1融合基因,而这例患者CT表现具有高密度及脂肪密度,因病理对上皮样血管肿瘤分类存在相当大的重叠,Errani C[22]等研究不同类型的上皮样血管肿瘤发现EHE均表达WWTR1-CAMTA1融合基因,同时提出WWTR1-CAMTA1融合基因可以应用于EHE判别工具。

EHE肿瘤细胞呈显著的上皮样形态:圆形、多角形或略梭形,部分瘤细胞胞质内可见空泡,其内有时可见红细胞,提示较为原始的血管腔分化肿瘤,肿瘤间质由于含有丰富的硫酸黏多糖而呈淡蓝色或粉色透明样,20%的肿瘤在其间质内可见钙化和化生骨形成,少数病例还可见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尤其是发生在纵隔和骨的病例[12,23]。本文收集17例患者中8例表现为化生骨,3例有钙化,均在CT上表现高密度影,而另外1例CT表现为高密度表现为明显的软骨粘液样基质;5例病理显示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患者,3例CT表现为高密度,2例无高密度,然而3例CT高密度患者同时含有化生骨,所以当CT表现为高密度时,提示化生骨可能性大,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可能与CT高密度无关,这与Noel Weidner和Qi Wan[4,9]认为的CT高密度可能与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有关不相符,同时我们发现在不含有化生骨只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情况下,肿瘤均误诊为胸腺瘤[6,8]。7例CT表现为脂肪密度的患者,其中3例病理提示有成熟脂肪细胞,1例伴有髓脂瘤,而另外4例患者(包括本文章中一例)未提及脂肪细胞,而早期3篇文章[3,5,11]未对3例患者脂肪密度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分析本例患者CT图像,发现脂肪与病灶周围脂肪相延续,并呈裂隙样向中心深入肿块内部 (见图2B),同时学者报道的肝脏和肺部EHE肿块内无明确脂肪密度[19-20],本文大胆推测纵隔EHE肿块内脂肪可能是肿瘤生长过程中包绕周围脂肪所致,而实质脏器周围无脂肪组织,所以纵隔含有脂肪而其他实质脏器则不含有脂肪。至于病理为什么没有提及脂肪细胞,是否于病理取材有关,还需要病理科与影像科医师以后进一步对比、总结。

前纵隔EHE在CT上多表现为高密度及脂肪密度,与其病理基础(化生骨及脂肪组织包绕)有关,同时在术前CT诊断中应该特别注意肿块与血管关系,指导临床手术治疗,避免误诊为良性胸腺瘤或畸胎瘤,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猜你喜欢

化生骨细胞高密度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成骨细胞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机制及途径研究进展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骨细胞在正畸牙移动骨重塑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骨细胞网络结构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影响
高密度互连技术强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