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图书馆构建读者经验交流平台的探析
——以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图书漂流”平台为例
2023-01-16贺丽娜
◎贺丽娜
一、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服务于高校师生的重要机构,同时也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提高和创新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模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使命迫在眉睫。高校图书馆中低年级学生读者因入学时长较短、对专业系统学习较少,因此低年级学生往往会对如何学习专业新知识产生诸多疑惑。高年级学生毕业时留下的图书资料、影像资料可因势利导作为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风向标,但针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此类资源,本文通过对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漂流”平台现状、功能的深入剖析,对几项具体举措进行案例式思考,对平台搭建过程展开科学分析,总结构建高校图书馆读者经验交流平台的现实意义和必要价值。
二、“图书漂流”的发展经验
(一)起源与概念
“图书漂流”起源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欧洲,第一位读书人将读完的书,随意放在某个公共场所,第二位读者捡获这本书可随意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将其漂流出手,依次循环,让下一位爱书人继续阅读,继续下一段漂流书香。
(二)特殊价值
图书漂流是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新诞生的一种阅读推广模式,其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借书证、押金、借阅期限等条件限制,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便捷性、多样性等特点,图书漂流这项新兴服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范围和规模,是对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有效补充,一定意义上可认为是读者经验交流平台的雏形。
(三)国内外图书漂流建设现状
国外图书漂流主要依托美国软件工程师H.Ron于2001年创办的“图书漂流网”,此网站已有来自132个国家的注册会员使用,这些注册用户约有37%来自北美,58%来自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5%来自澳洲,在漂图书1321万册。[1]由此数据可见,图书漂流在国外已相当普遍,而在国内用户数量可忽略不计。国内各高校也开展了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图书漂流活动,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于2020年11月举办“盈盈书香情、絮絮人间暖”为主题的图书漂流活动,此项活动共募集了182本书,其中包括各类专业书、参考书和文学类书籍等。
三、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案例分析
(一)实体空间支持
1.数字图书与实体借阅服务支持
在信息多元化时代,图书馆作为承载数据信息的平台机构,需要从海量数据信息中充分挖掘并分析出潜在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图书馆的决策性作用不容小觑。下面以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超星图书馆为例,分析自2017年以来本馆访问量和下载图书量数据。
表1 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超星图书馆借阅统计表(2017—2022年)
由数据分析可见,基本成逐年递增趋势,其中2021和2022两年由于学校处于整体搬迁阶段,网络访问受阻,故数量偏低。数字图书越来越受读者青睐,价值体现也越来越明显,它与纸质图书相辅相成,在读者经验交流平台建设中互为共享,成为平台构建的两大组成部分。
2.专业技术人员支持
图书馆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可对平台建设信息资料进行整理、挖掘并得到较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从信息采集到整理输出,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形成一条较为专业的信息产出链,为读者经验交流平台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3.空间平台搭建
读者经验交流平台其实是一个现实与虚拟的共存体,故而离不开场所的建设。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一层北侧特别辟出专属区域供漂流资料文献的摆放,此区域图书资料由专人负责,登记借阅图书,借期一般为3至5个月,用完还回,此区域的建设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加便于读者使用图书资源。
(二)在线数据技术支持
1.读者用户画像数据分析
云时代大数据环境下,用户画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利用各类平台统计分析软件分析读者用户各项数据信息。读者用户在使用网络中产生的各类数据、使用痕迹、兴趣偏爱、使用时间等一系列信息,形成读者用户的画像信息,能准确预测用户的未来需求,从而较为精准地引导读者用户下一步的阅读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了读者精准定位阅读的广泛需求。因此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读者用户进行画像刻画,间接为读者用户提供了学习支持服务,此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2]
2.数据分析转化为可视化数据
数据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将各类数据收集并整理,借助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原先较为泛化的数据信息通过图形化手段,以图表或其他可视形式清晰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在可视化数据支持下,相关的读者信息数据转化为大量的直观性图表指示信息,使读者更快速、敏锐地发现更为有用的价值信息。
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中数据可视化应用主要集中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分析应用,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较为贫乏,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如多伦多大学图书馆为读者用户提供了有关数据可视化服务流程;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将数据可视化定义为一门使用“Stata”和“R语言”创建相关数据可视化图形的艺术。[3]
3.VR技术在数据可视化中的应用与拓展服务
VR技术是一种虚拟模拟现实技术,它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线,使用户沉浸于一种多元信息融合的环境中,虚与实、静与动相互结合,能帮助用户更好地选择、获取各类相关资源。V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文旅体验馆等。高校在引进VR体验技术时打造实体VR馆、VR体验馆是向智慧型图书馆发展的核心建设。图书馆要构建融合多场景的VR服务,必须先构建适用于图书馆多场景VR服务的资源库,通过构建三维立体场景,将较为泛化、海量的数据信息整合成完整、直观、自然的“沉浸式全感观数据”,进而提高读者用户的亲身体验。
四、优化高校图书馆读者经验交流平台的建议
(一)推动资源传递
图书馆是文献资料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以传播知识为目的,向广大读者传输各种信息,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生命体。笔者在对本平台探究过程中发现建设平台的资料信息存在一定的隐蔽性。首先是外部化传递,通过个人的经验分享和交流将知识传递出去;其次是内部化传递,在传递文献资料外部化的同时隐蔽在内的隐性知识也随外部化特征传递出去;最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融合一起进行传递。
(二)举办读者经验交流共享活动
浩瀚的图书海洋将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记录并传承下来,构建此平台就是将资料和经验最大限度地整理和挖掘,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提高文献资源的再利用效率,减少重复检索带来的无谓消耗。
(三)开展读书会活动
读书会是一群具有阅读爱好的人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聚集在一起,针对某一主题或者某种图书进行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阅读探讨活动,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方式。开展读书会活动可以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为读者搭建经验交流平台提供了基础保障。读者通过此平台读书、交流、分享、传递,既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部自成立以来已举办了十几次读书会活动,其中广为阅读的书目有:《活着》《小王子》《平凡的世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边城》等,学生在这里多读书、读好书,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每本书都饱含读者对人生真意的感悟,这将是一笔宝贵的文献财富。
(四)倡导师生制作图书导读小视频
图书导读这个概念是笔者在构建读者经验交流平台时提出的一项新举措,图书馆在图书阅读指导方面仅做了一些较为普遍性的指导,如新生入馆培训、培训讲座、书目推荐、阅读推广、各种读书会活动等阅读指导工作,旨在提高读者的阅读技能,而比较具体的阅读指导没有开展起来,制作图书导读小视频便可弥补此项空缺。号召全校师生踊跃参加此项活动,将收集起来的小视频集中管理,供全校师生点播,此项工作无须消耗过多的人力和财力便可实现。可在抖音App申请一个官方账号,上传所有收集的小视频,根据视频播放率和个人作品上传率的高低对图书导读小视频定期(每3个月)进行评比,颁发奖品,刺激读者更多地制作图书导读视频。此项工作如若能全面开展起来,将在很大程度上缩短读者读书所需时间,让读者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
(五)倡导读者互助式借阅
读者互助式借阅图书形式在国内几所高校图书馆已进行了实践。云南大学图书馆于2015年6月推出“向借书人发出转借申请的图书转借新功能”,海南大学图书馆和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于2016年11月份先后推出了基于图书微信平台的“图书转借”服务。[4]这种新型借阅方式节约了读者的宝贵时间。其主要流程为:第一位读者从图书馆借阅图书,之后将图书转借推荐给下一位读者,在图书管理系统的升级维护下,实现图书不需归还直接转借给下一位读者,依次循环,记录为上一位推荐读者的积分,积分用于奖励转借频次较高的读者,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互助式图书阅读是平台建设的又一新型表现形式,以多形式、多样化的方式构建平台,使高校图书馆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模式共享。高校图书馆每年毕业生留下的文献资料(就业、读研、出国等方面)大量废弃,这些资料与其当废品被弃掉,不如号召大家捐赠给图书馆。这样不仅能将资源传递下去,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举办相关访谈活动,将内容录制成影像资料,供需要的读者查阅。此项举措如若实施将会成为图书馆一份宝贵的文献资料,可加以传承,发扬光大。建立此平台的目的是方便读者、引导读者,扩大阅读推广方向。“图书漂流”活动为平台建设提供了质量保障,有序推进了书籍的传递,使文献资源在图书资源传递中得到了共享。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图书馆读者经验交流平台的建设过程加以科学分析和探究,合理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笔者认为建立此平台可加快图书馆向智慧型图书馆转型,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